某人家住四樓,下班回家順便到一樓取報時,卻發(fā)現(xiàn)從不上鎖的信箱竟上了鎖,心想何必多此一舉,這樣多麻煩?走到二樓,平日那張赫然在目的《住宅公約》也沒有見到,心想居委會干部工作真積極,又在修訂了。就如此這般地走到了四樓,可手中的鑰匙怎么也打不開門,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走錯了樓。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走錯樓的事情雖然只是偶爾碰到,但是該人走錯之后,對錯誤毫不懷疑,仍然不斷為錯誤尋找理由的思維習慣和定勢,卻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見到。比如,當孩子剛學會走路時,不小心跌倒在地哇哇大哭,為了使孩子獲得心理平衡,便在孩子跌跤的地方踩上幾腳,裝著很生氣的樣子責怪“這該死的地”;明明是孩子學習不勤奮或者不得法,致使成績老是上不去,卻一味地埋怨教學條件不好、師資力量弱;明明是孩子的修養(yǎng)欠佳,不是從其主觀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責怨他人素質差、風氣不行……這種將自身錯誤推給別人或推給客觀環(huán)境的思維定勢,顯然就很容易走進教育誤區(qū),造成在孩子教育上的被動。
某人走錯樓雖然不是主觀故意,卻是在不斷為錯誤尋找“理由”支持的過程中從一樓走到四樓的。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的許多偏差,也往往正是在對錯誤的“辯解”中逐步形成的。結果就可能使孩子錯上加錯、走入歧途。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要注意引導孩子自覺克服為錯誤辯解的思維定勢,注重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的理由。
因此,作為家長,必須堅持原則,是非分明;對于孩子的言行是對就是對,是錯就是錯,毫不含糊,絕不“縱容”和“遷就”孩子為錯誤找理由。同時,作為家長也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自覺克服為錯誤辯解的思維習性,不斷提高孩子明辨是非及時改錯的能力。這樣,孩子就一定能夠直面“錯誤”,在良好的“抗逆”心境中健康成長。
(張石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