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禮儀通則
知?識?目?標
1.了解涉外禮儀的概念、本質(zhì)、功能。
2.掌握涉外禮儀通則。
行?為?養(yǎng)?成?目?標
掌握并運用涉外禮儀通則,并能通過實踐,自覺地在涉外工作及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提高個人的形象展示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規(guī)范的事件處理能力,避免在涉外交往中因少見多怪而失禮于人。
案?例?導?入
小王接待了一位82歲來華旅游并參加短期漢語學習的美國老太太,見面時,小王對老太太說:“您這么大年紀了,還到外國旅游、學習,可真不容易啊”這話要讓中國老太太聽了肯定非常高興??墒悄俏幻绹咸犃朔浅2粣偂@淅涞貞艘痪洌骸笆菃??你認為老人出國旅游是奇怪的事嗎?”弄得小王十分尷尬。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大型國際展會、論壇、日益頻繁的對外經(jīng)濟和社會活動為加快我國的國際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認識、了解中國的機會。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人與外賓交往的機會越來越多。作為一名現(xiàn)代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國的禮儀,還需要了解國際通行的禮儀規(guī)范并在涉外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對外交往過程中,體現(xiàn)我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基?礎(chǔ)?知?識
一、涉外禮儀的概念
涉外禮儀是涉外交際禮儀的簡稱。是指在對外交往中,用以維護自身、企業(yè)和本國形象、向交往對象表示尊敬和友好愿望的國際通用的禮儀規(guī)范。它是在長期的國際交往中逐步形成的。
二、涉外禮儀的本質(zhì)
涉外禮儀的本質(zhì)是在交往中如何維持國家的主權(quán),體現(xiàn)國家尊嚴,而不是注重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交往。
三、涉外禮儀的功能
(一)可以體現(xiàn)個人修養(yǎng)和國家形象,感受人格、國格的尊嚴。
(二)可以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感情,促進友誼,避免隔閡,減少誤會。
(三)有利于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明。
四、涉外禮儀通則
為了在對外交往中維護自身形象和民族尊嚴,傳承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讓我們了解世界,讓世界知道我們,在國際交往中有一些原則是有共性的,必須掌握和運用這些通則。
(一)個人形象原則
個人形象真實地體現(xiàn)著個人的教養(yǎng)和品位,反映了個人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態(tài)度,展現(xiàn)了對交往對象的重視程度,在國際交往中還往往代表著其所屬國家、所屬民族的形象。在國際交往之中,人們普遍對交往對象的個人形象倍加關(guān)注,并且都十分重視遵照規(guī)范的、得體的方式塑造個人形象。
(二)不卑不亢原則
在涉外交往中必須堅持“不卑不亢”的原則,因為這是事關(guān)國格、人格的大是大非的問題。在參與國際交往時,要在尊重外國的風俗習慣的同時,堅決反對自卑自賤的思想,要以自尊、自重、自愛和自信為基礎(chǔ),表現(xiàn)得堂堂正正,落落大方。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應當高傲自大,盛氣凌人。同時,還應注意對任何交往對象都要給予同等的尊重與友好。
(三)求同存異原則
世界各國的禮儀與習俗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在涉外交往中,重要的是要了解,遵守求同存異原則,而不是要評判是非、鑒定優(yōu)劣。
(四)入鄉(xiāng)隨俗原則
“入鄉(xiāng)隨俗”是指在涉外交往中,要了解、遵守對方的禮儀習俗。在前往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工作、學習、參觀、訪問、旅游的時候,要對當?shù)厮赜械娘L俗習慣,認真的了解和尊重,避免因不了解而失禮。做到“入境而問禁,入鄉(xiāng)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不妄加非議別國所特有的習俗。
(五)誠信守約原則
誠信守約是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也是禮儀的基本要求。在一切正式的國際交往之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承諾一定要深思熟慮,一旦做出就必須要兌現(xiàn),這樣才會贏得交往對象的好感與信任。在涉外交往中,不僅要認真地如約而行,同時還應當盡可能地避免對已有的約定任意進行修正變動,或是擅自取消、否認。萬一由于難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單方面失約,或是有約難行,需要盡早向有關(guān)各方進行通報,如實地解釋,并且還要鄭重其事地為此事向?qū)Ψ街虑?,并且主動地負擔按照?guī)定和慣例而給對方造成的某些物質(zhì)方面的損失。
(六)表現(xiàn)適度原則
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要把握好尺度,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過猶不及。要掌握好下列幾個方面的“度”:
1.關(guān)心有度。不宜對外國友人表現(xiàn)得過于關(guān)心。
2.批評有度。在一般情況下,對待外國友人的所作所為,只要其不觸犯我國法律,不有悖于倫理道德,沒有侮辱我方的國格人格,不要對對方進行批評指正,或是加以干預。
3.距離有度。與外國人進行交往時,應當視雙方關(guān)系的不同,而與對方保持適度的空間距離。根據(jù)國際慣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距離分為以下四種,它們各自適用于不同的情況:(1)私人距離。距離<0.5米。它僅適用于家人、戀人與至交。(2)社交距離。距離>0.5米,<1.5米。適合于一般性的交際應酬。(3)禮儀距離。距離>1.5米,<3米。適用于會議、演講、慶典、儀式以及接見,意在向交往對象表示敬意。(4)公共距離。距離>3米,適用于在公共場所同陌生人相處。
4.舉止有度。多檢點自己的舉止動作,切勿因為舉止動作過分隨意,從而引起誤會,或是失敬于人。
(五)謙虛適度原則
中國人待人接物講究含蓄和委婉。大都主張自謙、自貶,不提倡多作自我肯定,尤其是反對自我張揚。在國際交往中涉及自我評價時,得體的做法是“過謙適當”的原則。雖然不應該自吹自擂,自我標榜,但是也絕對沒有必要自我貶低,過度地對外國人進行謙虛、客套。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對自己進行正面的評價或肯定。
(六)靜觀其變原則
在涉外交往中,遇到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好的情況時,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動,不妨先按兵不動,靜觀一下周圍人的所作所為,并與之采取一致的行動。這么做就不至于弄巧成拙。“靜觀其變”原則在很多時候也為“緊跟”原則,或是“模仿”原則。
(七)尊重隱私原則
個人隱私指的是一個人出于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慮而不愿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并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視作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沒有教養(yǎng)。具體概括為“七不問”。
1.不問年齡。西方人普遍將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告之于人。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于“老”字則諱莫如深。特別是外國婦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么一種說法: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p>
2.不問家庭情況。西方人視家庭住址、婚姻狀況、家庭生活、子女情況為自己的事,閑人應該免問。比如“有沒有戀人”“兩個人怎么結(jié)識的”“跟戀人相處多久了”“結(jié)了婚沒有”“夫妻關(guān)系怎么樣”“婆媳關(guān)系如何”“有沒有孩子”等話題,很讓人難堪。在一些國家里,跟異性談論此類問題,極有可能被對方視為無聊之至,甚至還會因此被對方控告為“性騷擾”,從而吃上官司。
3.不問健康狀況。在中國人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時,大家經(jīng)常會相互問候?qū)Ψ剑骸吧眢w好嗎”。要是確知交往對象身體曾經(jīng)一度欠安,人們往往還會關(guān)切地詢問對方:“病好了沒有”。如果彼此雙方關(guān)系密切的話,則通常還會直接向?qū)Ψ酱蛱剑骸俺赃^一些什么藥”、“怎么治療的”,或是向?qū)Ψ酵扑]名醫(yī)、偏方??墒窃趪?,人們在閑聊時一般都是“諱疾忌醫(yī)”,非常反感其他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關(guān)注過多,因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都被看作是他重要的“資本”。
4.不問收入情況。每個人的收入都同他的地位和能力有關(guān),被人視為自己的臉面,所以是免談的。
5.不問個人經(jīng)歷。初次會面時,中國人之間往往喜歡打探一下對方的“背景”,摸一摸對方的“老底”。然而外國人卻大都將這些內(nèi)容看作是“商業(yè)秘密”,并且堅決主張英雄莫問出處,反對詢問交往對象的既往經(jīng)歷,隨隨便便地擅自查對方的“戶口”。
6.不問宗教信仰。公民擁有信仰自由的權(quán)利,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保護公民的信仰自由。在涉外交往中,不宜直接詢問,也不宜隨意與別人談論、爭執(zhí)此類問題。若處置不當,會影響相互間的交往,甚至造成誤會或隔閡。
7.不問政治傾向。政治傾向同宗教信仰一樣屬于個人自由,不宜詢問,更不能對個人的政治見解、政治傾向評頭論足。除非雙方有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又不會影響雙方的關(guān)系,可以展開討論。
(八)女士優(yōu)先原則
“女士優(yōu)先”原則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第一禮俗”。“女士優(yōu)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重婦女,關(guān)心婦女,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shè)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女士優(yōu)先”原則還要求在尊重、關(guān)心、保護婦女方面,男士們對于所有的婦女都要一視同仁。
西方人強調(diào)“女士優(yōu)先”,并非是因為婦女被視為弱者,值得同情、憐憫,而是他們將婦女視為“人類的母親”。
(九)以右為尊原則
在確定并排排列的位次時,我國的傳統(tǒng)做法是“以左為尊”,也就是以左為上,以右為下。但在國際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務往來、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觸、社交應酬,但凡有必要確定并排排列的位次時,參照“以右為尊”原則。按照慣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時候,主人主動居左,而請客人居右。男士主動居左,女士居右。晚輩主動居左,而請長輩居右。職位、身份較低者應當主動居左,而請職位、身份較高者居右。
按照國際慣例,在接待外賓的過程之中,當主人前往外賓下榻之處進行拜會或送行時,主人的身份應當是“客人”,而外賓在此時此地則“反客為主”了。在有必要為二者進行并排排列時,應當使主人居右,而使外賓居左。有時,進行國際交往的賓主雙方往往都不止一人,當有必要為之進行并排排列,如需要會見、合影時,仍需要恪守“以右為尊”的原則。只不過賓主雙方屆時需要在屬于自己的一側(cè),再具體排定一下各自人員的位次。
拓?展?知?識
提到杰出的外交家,大概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吧!他在外交史上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外交故事:
1.一位美國記者問:“你們國家的路是人走的,為什么要叫馬路?”周恩來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道路?!?/p>
2.有一個美國人看到周恩來也用美國的派克筆,問是不是中國落后,沒有好東西。周恩來回答道:“這是越南戰(zhàn)爭時,越南人民送給我的戰(zhàn)利品?!?/p>
3.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先是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于禮節(jié)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么跟中國的好戰(zhàn)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握過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進褲兜。這時很多人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后——走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干凈了!”
——盡管中美當時處于敵對狀態(tài),但周總理一貫的思想,還是把當權(quán)者和普通美國民眾分開。在談判桌上橫眉冷對,那是一點情面也不講的。但會場外,他可是統(tǒng)戰(zhàn)高手,盡量做工作,力圖潛移默化。他對普通美國民眾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聞記者在內(nèi)。所以,在那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時,周總理沒有拒絕。但這個記者看來純粹要使周總理難堪,否則不會自己主動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總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會意識到他會這樣做。當時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來下不下得了臺。所以周總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請注意兩人做法不同的是:記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褲兜,而周總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進了痰盂。周總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還能用,我的手帕因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細胞,你這無恥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凈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4.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lián)。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得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于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毖酝庵馐侵缚偫碚驹谫Y產(chǎn)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后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p>
——周總理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么樣的對手,都能唇槍舌劍,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zhuǎn)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chǎn)黨國家傳為美談。
能?力?訓?練
1.參照涉外禮儀通則,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小組為單位,模擬接待部分國家外賓的禮儀演練。
2.小組討論:分析案例,說明應該如何做到涉外接待中的“大智若愚”?
案例:一位英國公爵主持一個招待印度當?shù)鼐用袷最I(lǐng)的宴會。在宴會結(jié)束的時候,侍者為每位客人端上來了洗手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度客人看到精巧銀器里的水時,竟然端起來一飲而盡。這一舉動讓在座的英國貴族們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是好,傻愣愣地看著溫莎公爵。只見公爵神色自若,一邊與客人談笑風生,一邊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也一飲而盡。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