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示之不能
“能而示之不能”是 “詭道十二法”中的第一條詭道,意思是,能打,卻裝作不能打。具體地說,就是能攻,裝作不能攻,沒有能力攻;能守,裝作不能守,守不住?!澳堋笔侵改芰Α⒛軌?,“示”是顯示的意思,這里指偽裝,就是能打卻偽裝成不能打。這條詭道是以 “不能”的假象掩蓋 “能”的實質(zhì),麻痹對手,使對手不防備自己,從而尋找機(jī)會打敗對手?!澳芏局荒堋钡膽?zhàn)術(shù)在戰(zhàn)爭中廣泛運用,例子不勝枚舉,不用講。我們講一下 “能而示之不能”做法在政治生活中的運用,加深對它的理解。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那些劍拔弩張、鋒芒畢露的人,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從而被人時刻防備,壯志難酬。與此相反,那些看似庸庸碌碌、胸?zé)o大志的人們,卻可以使政敵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安全感,從而輕視和忽略他們,不把他們當(dāng)回事,他們反而能夠出人意料地取得成功。
唐朝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他小時候顯得十分呆癡,又沉默寡言,仿佛啞巴一樣,宮中人都把他看成傻子。唐文宗、唐武宗兩個皇帝都是他侄子輩的人,可對他一點也不尊敬,經(jīng)常拿他開心,以誘使他開口說話來取樂。唐武宗病危之時,宦官們覺得像他這樣呆傻的人物,容易被他們控制,便立他為皇太叔,接著將他推上了帝位,這就是唐宣宗??伤坏腔僖姲俟?、裁決政務(wù),侃侃而談;評判得失,全然合理,令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有本書這樣評價他:“他在位十四年,約束親屬,禮待大臣睦如兄弟;明察慎斷,刑法無私;從諫如流,儉約律己。人們稱之為‘小太宗’,是唐朝后期一個難得的中興之君?!毕窭畛肋@樣的皇族成員,如果明顯地展示才華,顯露自己,不可避免地會遭到皇帝的猜忌,結(jié)果是十分危險的。李忱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做法,不僅起到了自我保護(hù)的作用,而且出乎意料地登上了皇位。
可見,在政治生活中,“能而示之不能”的做法,同老子“大巧若拙”、“光而不耀”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一種睿智的處世良方。
“能”可以 “示之不能”,那么,“不能”是否可以 “示之能”呢?回答是:完全可以?!安荒芏局堋敝饕趹?zhàn)爭中使用,它通過制造假象,來虛張聲勢,迷惑對方,使對方不敢貿(mào)然向自己進(jìn)攻。《三國演義》中,張飛在長板橋設(shè)疑兵,諸葛亮施空城計,都是 “不能而示之能”的表現(xiàn)。
下面再看 《史記》中的一個例子。
西漢時期,令匈奴聞風(fēng)喪膽的 “飛將軍”李廣,有一次率領(lǐng)一百名騎兵追擊三名匈奴射雕手,追上后他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遠(yuǎn)遠(yuǎn)望見匈奴數(shù)千騎兵趕來。匈奴騎兵見到李廣等人,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占了一座高地,擺開陣勢。李廣所帶的一百名騎兵十分害怕,想趕快逃跑。李廣說:“我們遠(yuǎn)離大軍幾十里,如果就這樣往回跑,匈奴追來,我們就會被殺光。現(xiàn)在大家留下來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是誘敵之計,絕對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命令士兵前進(jìn),走到離匈奴陣前二里路的地方,又命令士兵下馬解鞍,他手下的士兵說:“敵人那么多,又離得這么近,萬一打過來怎么辦?”李廣說:“他們以為我們會退走,現(xiàn)在大家都卸下了馬鞍,表示不走,這樣正好使他們確信我們是引誘他們的?!毙倥桓悴磺逅麄兊囊鈭D,不敢攻擊,只派一名騎白馬的將官出陣試探,李廣只帶了十幾名騎兵,飛馬搶到陣前,將騎白馬的將官射死,然后重新歸隊,卸下了馬鞍,又命令士兵放開馬匹,睡在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騎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撤了回去。就這樣,李廣憑借智慧和膽略,不能而示之能,到第二天天亮,安全回到了大軍營地 (《白話史記》——李將軍列傳)。這種 “不能而示之能”的計謀,在 《三十六計》中被稱為“樹上開花”。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