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隱默之知”與“倫理心境”

        “隱默之知”與“倫理心境”

        時間:2023-08-29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4.“理性事實”、“隱默之知”與“倫理心境”最后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呢?我們前面分別從“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分析了康德與孟子的區(qū)別,然后又從理論上說明了“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其實不過是一種“倫理心境”,這樣就為從理論上說明康德與孟子的不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當然,“倫理心境”

        4.“理性事實”、“隱默之知”與“倫理心境”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呢?在李明輝看來,這個問題是不能再問下去的,因為這已經(jīng)是康德道德思考的絕對起點了,否則的話,就要陷入無窮回溯。在這一點上,我的看法與其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所謂道德思考的絕對起點,是說在這個范圍內(nèi),它是整個討論的初始之點,人們只能在這個范圍內(nèi)進行討論,不能再討論這個范圍之外的問題。為了保證這個起點確實具有初始性,它必須是這個范圍內(nèi)一切問題的原因,而其本身不再由別的原因所決定。這里涉及兩個不同的問題需要分別清楚:首先,“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能否成為康德道德思考的絕對起點?其次,“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能否成為一般道德思考的絕對起點?如果說,由于康德受到當時思維水平的限制,沒有找到更加原始的起點,把“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作為了自己道德思考起點的話,那么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不能苛求前人;如果說,由于康德將“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作為其道德思考的起點,我們也必須把它作為自己道德思考的起點,不能再追問下去的話,那么就有待討論了。道理說來并不復雜:如果以“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作為我們道德思考絕對起點的話,我們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就會看到,這個絕對起點其實并不那么“絕對”,人們很容易就能夠找到它的原因。

        有鑒于此,我認為,我們道德思考的絕對起點不應再像康德那樣置于“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之上,而應放歸現(xiàn)實社會生活本身,置于我們生存在社會生活之中這個事實之上。與“理性事實”相比,這個事實可以稱為“生活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拋擲”到特定的社會之中的,來到哪一個社會自己是無權選擇的,這個社會對每一個人來說,完全是既與的,這就是我們說的“生活事實”。我們當然可以憑主觀努力改變我們生活的社會,但在改造之前和改造之中,這個“生活事實”都是既與的,我們生存在這個既與的“生活事實”之中這一前提是無法改變的?!吧钍聦崱钡募扰c是第一等的、真正的既與,與此相比,“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的既與只是第二等的既與。

        既然每一個人都生存在特定的生活之中,都面臨著“生活事實”,那么我們就不能否認這樣一個情況:“生活事實”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會形成深刻的影響,從而在內(nèi)心留下一些痕跡。這種痕跡一般來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生活的本身,如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等;二是生活之中理性思維的過程。我把由社會生活和理性思維在內(nèi)心留下的這些痕跡稱為“倫理心境”。我認為,這種由社會生活和理性思維在內(nèi)心結(jié)晶而成的“倫理心境”,就是作為康德道德思考起點的“理性事實”。按照康德的說法,在普通人的理性之中已經(jīng)具備了明確的道德法則,即使不教給他們新東西,他們也完全可以明了應該或者不應該做什么。這就是所謂的“理性事實”。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康德沒有作出解釋。根據(jù)我的理解,這種“理性事實”只能來自于社會生活,即所謂的“倫理心境”。因為在社會生活任何一個時間斷面之中,都有豐富的道德內(nèi)容,這種道德內(nèi)容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巨大的影響,影響的結(jié)果就是在內(nèi)心形成一些結(jié)晶物。由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內(nèi)容豐富而具體,其結(jié)晶物自然也豐富而具體,這些豐富而具體的結(jié)晶物就是普通道德理性中作為“理性事實”的那些道德法則,憑借這些結(jié)晶物,在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新的學習,人們也完全可以知道如何做是道德的,如何做是不道德的。

        同樣道理,這種由社會生活和理性思維在內(nèi)心結(jié)晶而成的“倫理心境”,也就是所謂的“隱默之知”。“倫理心境”的最大特點是不張揚,不僅在形成的過程中是潤物細無聲的,是無形無象的,就是在成形之后,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說,“倫理心境”可以歸屬于潛意識的范疇之中。這種潛意識平時潛存在人的內(nèi)心,人們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遇到情況,它才會呈現(xiàn)出來,給我們一個指導。這樣,“倫理心境”就會在人內(nèi)心形成一種“隱默”的面向,這也就是所謂的“隱默之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明白為什么“隱默之知”的最大特點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多于我們所能說出的”了?!半[默之知”是一種潛意識,對于這種潛意識來說,我們所能感覺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之下還隱藏著巨大的冰川,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是我們心中的那個作為“理性事實”的普通道德法則,普通道德法則背后隱藏著“生活事實”,隱藏著整個的社會生活[45]。

        最后,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我們前面分別從“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分析了康德與孟子的區(qū)別,然后又從理論上說明了“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其實不過是一種“倫理心境”,這樣就為從理論上說明康德與孟子的不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档屡c孟子的關系,是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有的認為他們異代同心,有的則主張他們根本屬于不同的學派。爭論雙方各執(zhí)己見,莫衷一是。如果以“倫理心境”來讀解康德和孟子,可能會有助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我看來,康德學理中的“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以及孟子思想中的良心本心,從理論上講,都是一樣的,都是社會生活和理性思維在內(nèi)心結(jié)晶而成的“倫理心境”,果真如此的話,康德以“理性事實”作為其道德思考的起點,也就是以“倫理心境”為自己的起點,這與孟子以良心本心作為自己道德思考的起點基本是相同的。問題在于,康德并沒有到此止步,他遵循西方哲學中的理性傳統(tǒng),由“倫理心境”(“理性事實”)繼續(xù)向前發(fā)展,進一步運用分析的方法,將“倫理心境”分析、抽象,從中抉發(fā)出最高的道德法則,將其上升為與自然規(guī)律同等重要的自由規(guī)律。孟子則牢牢沿著孔子仁學的思維特點發(fā)展,始終固守“倫理心境”這個基礎,并不關心什么分析方法,也不熱心將良心本心上升為自由的規(guī)律。這個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從這個差異中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明白:康德和孟子的出發(fā)點并無大的分歧,但后來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康德走的是智性(狹義理性)的道路,建構的是智性倫理,孟子走的是仁性的道路,堅持的是仁性倫理。我堅持認為,康德是西方智性倫理的典型,孟子是中國仁性倫理的代表,二者絕非同類,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當然,“倫理心境”只是我詮釋孟子、讀解康德的一種方法,從詮釋學的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關鍵是看你的方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前人留下來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其他學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而不必全盤接受我的這種方法。但即使否定了我的方法,僅就“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本身而言,也完全可以說明康德與孟子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這個差異簡單說就是,孟子僅限于“理性事實”和“隱默之知”,康德則進一步運用分析方法,進行實踐理性批判,從中抉發(fā)最高的道德法則,使其上升為能夠成為科學的形而上學,因此本節(jié)的主題仍然是可以成立的,并無損傷。

        【注釋】

        [1]參見本書第五章第一節(jié)之“自律論的理論意義”部分。

        [2]參見拙文《“道德他律”還是“道德無力”》,《哲學研究》2003年第6期。

        [3]批評康德的自由只是一假設,不是一事實,是牟宗三常有的一種說法,但認真推敲起來,這種說法是有欠準確的??档聦ψ杂傻目捶ㄓ幸粋€前后變化的過程。在第一批判中,自由屬于第三個二律背反,我們既無法證實,也無法否認,所以只能是一個假設。到了第二批判中,在“對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一節(jié)中,康德宣稱第一批判中的這個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因為同一個行動著的存在者作為現(xiàn)象(甚至在他自己的內(nèi)感官面前)具有一種感官世界中的、任何時候都是符合自然機械作用的因果性,但就同一個事件而言,只要行動著的個人同時又把自己看作本體(作為在其不能按照時間來規(guī)定的存有中的純粹理智),就可能包含有那個按照自然規(guī)律的因果性的規(guī)定根據(jù),這根據(jù)本身是擺脫了一切自然規(guī)律的?!保ā秾嵺`理性批判》,第132頁,鄧曉芒譯本,第157頁)這里康德雖然講的還是“可能”,表示不能就此斷定,但他此時已改變了先前的做法,強調(diào)自由是一個“理性事實”,以證明自由的實在性。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的論述更為直接明確,直接將自由作為純粹理性一切理念中的唯一的一個事實了。他說:“凡是其客觀實在性能夠被證明的概念……,它們的對象都是(res facti)事實?!浅F婀值氖牵@樣一來在事實中甚至就會有一個理性的理念(它自身并不能在直觀中有任何表現(xiàn),因而也決不能夠?qū)ζ淇赡苄宰鞒鋈魏卫碚摰淖C明);而這就是自由的理念,它的實在性作為一種特殊的原因性(有關這種原因性的概念從理論上看將會是夸大其辭的),是可以通過純粹理性的實踐法則、并按照這一法則在現(xiàn)實的行動中、因而在經(jīng)驗中加以闡明的?!@是在純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個、其對象是事實并且必須被算到scibilia(可認識的東西)之列的?!保ā杜袛嗔ε小?,第342頁,鄧曉芒譯本,第329—330頁)按理說,牟宗三寫作《圓善論》時,已完成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的翻譯工作,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但仍有如此疏漏,令人遺憾。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3頁,李秋零譯本,第410頁。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63頁,李秋零譯本,第472頁。

        [6]關于這個事例的詳細分析可參閱拙著《孟子性善論研究》,第22—24頁。

        [7]嚴格地看,應該是說,朱子學理中仁性一層比較薄弱,無法承擔發(fā)布號令的偉大使命,因為朱子無論如何也是要談仁的,只不過他對仁理解不夠深透(比如不承認對仁的思維方式是直觀)而已。

        [8]麥金太爾:《德性之后》,第52頁,龔群、戴揚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9]麥金太爾:《德性之后》,第59頁,中譯本,第76頁。

        [10]麥金太爾:《德性之后》,第60頁,中譯本,第77頁。

        [11]同上書,第203頁,中譯本,第256頁。

        [12]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第23—24頁。

        [13]關于中國前軸心時代的特殊情況,陳來在《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書中有詳細的分析,可參看。

        [14]往深處說,這些不同均源于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酌闲男灾畬W存在著嚴重的分歧,這是我以“倫理心境”解說性善論后得到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敬請參閱拙著《孟子性善論研究》第四部分第一章“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孟荀朱王之爭”)。宋代之后,一般是孔孟并稱,認為孟子是孔子的好學生,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其實并非如此。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分析孔子和孟子的心性學說,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孟子其實只是繼承孔子思想中仁性的層面,而在不自覺之間放棄了智性的層面。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我們會對孟子的很多說法有新的理解?!叭f物皆備于我”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jù)我的分析,孟子的這種說法在孔子那里是完全站不住的。這是因為,“這里的‘物’特指道德的根據(jù),而不是物質(zhì)之物,‘萬’指稱全體,全句意為道德的全部根據(jù)我都具有。但孔子認為,要成就道德還必須學詩學禮,詩和禮是外在的,不學習就不會,怎么能說這些也是‘皆備于我’呢?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如果是在門親傳,這些話會不會受到孔子的批評,真是說不準的事兒?!保ā睹献有陨普撗芯俊?,第197頁)孔孟心性之學的這種分歧對后代的影響極為深遠,孟子與荀子、朱子與象山之爭,都是由此產(chǎn)生的。但歷史上,孔孟心性之學的這種分歧幾乎從來沒有人正式提到過,人們總是習慣于將孔孟視為一體,未將歷史上的這種爭論放在孔孟心性之學分歧這個大背景之下。牟宗三以孟子作標準,判定朱子為旁出,事實上也是這樣造成的。一旦我們明白了孔孟并非完全一致,牟宗三正宗旁出說的理論缺陷,也就完全顯露出來了。

        [15]“收編”是一軍事術語,意為收容和改編。我引入這個術語是為了說明牟宗三所主張的“以縱攝橫,融橫于縱”,說透了,其實不過是以心學為骨干,收容理學的某些成分而已,這種辦法是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綜合的。

        [16]這只是就理論形態(tài)而論,而非以時間劃分,孟子和荀子活動的年代,還遠沒有后來的心學和理學。

        [17]本小節(jié)曾以單篇文章形式發(fā)表于2002年第1期的《中國哲學史》上,因為這一部分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前面的論證力度,特以附錄的形式放在這里。附錄與正文在某些段落上有些許交叉,考慮到論述的完整性,未作大的刪節(jié),但在一些具體內(nèi)容和提法上有相應的改動。

        [18]關于“后牟宗三時代”的提法,可參見李翔海《論后牟宗三時代新儒學的發(fā)展走勢》,《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19]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第36—37頁,鄧曉芒譯本,第41頁。

        [20]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13頁。

        [21]同上書,第20頁。

        [22]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103頁。

        [23]同上。

        [24]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3頁,李秋零譯本,第411頁。

        [25]引自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江文思、安樂哲編:《孟子心性之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194頁。

        [26]為避免混淆和誤解,特別需要強調(diào),我這里說的“對理性自身加以認識”并不是要對“理性事實”加以認識(“理性事實”是一個確定的起點,這個起點在康德看來是先天確定下來的,是在知識之外的,不能認識的),而是由“理性事實”為出發(fā)點,進行實踐理性批判,從而認識理性自身,掌握人類行為的規(guī)律。

        [27]除分析方法之外,康德還運用了綜合的方法,具體可以參閱《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第三章。因為綜合方法與這里要討論的問題稍遠,故這里暫時不加詳論。

        [28]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1頁,李秋零譯本,第407頁。

        [29]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2頁,李秋零譯本,第409頁。

        [30]同上書,第403頁,李秋零譯,第411頁。

        [31]同上書,第405頁,李秋零譯,第412頁。

        [3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8頁,李秋零譯本,第415頁。

        [33]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第36—37頁,鄧曉芒譯本,第41頁。

        [34]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第188頁,鄧曉芒譯本,第223頁。

        [35]參見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13—14頁。

        [36]參見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03頁,李秋零譯本,第411頁。

        [37]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50頁。

        [38]同上書,第51頁。

        [39]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82—83頁。

        [40]這實際上就是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的真實含義,王門后學龍溪等人將此過分拔高,其實并無必要,一旦明白了這個道理,由此引生的激烈爭論也就可以化解了。

        [41]參見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第13頁。

        [4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第436頁,李秋零譯本,第444頁。

        [43]同上書,第436—437頁,李秋零譯本,第445頁。

        [44]必須說明的是,這里所談只是理論的切入角度以及思維方式的特點,并不涉及康德與孟子誰高誰低的問題。這個問題較為復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纏繞,這里只好暫且從略了。

        [45]說到這里,順便回應一下李明輝對我的一個批評。李明輝不同意我以“倫理心境”解說良心,也不同意我以這種方法反駁牟宗三以康德研究孟子的做法。他說:“面對楊澤波的質(zhì)疑,牟先生當會說:你把將(此處“將”字疑當去之——引者注)良知本心解釋為‘社會生活和理性思維在內(nèi)心的結(jié)晶’,即是將它納入因果關系中;這等于是否定了他的無條件性,它還算是良知本心嗎?”(李明輝:《孟子重探》,第130頁)如上所說,我不反對將孟子的良心本心稱為“理性事實”,但反對以這種“理性事實”作為我們今天道德思考的起點。因為隨著現(xiàn)象學、精神分析學、認識發(fā)生論等諸多學科的進展,我們很容易看出,良心本心是由其他原因決定的,而決定它的那些原因是那樣的清晰,以致我們根本無法否認它們。僅僅因為康德以“理性事實”作為其道德思考的起點,就否認其他所有關于尋找新的道德思考起點的努力,根據(jù)恐怕是不充分的。如果認為這樣做是將良心置于一種因果關系之中,那么我將非常樂意承認這一點。從當今哲學發(fā)展的程度看,良心絕不是最后的,如果說良心是“理性事實”的話,那么這個事實一定有其源頭,按照我的分析,這個源頭就是“生活事實”。這個“生活事實”才是第一等的事實,不可再追問的起點,由這個起點出發(fā),我們不會擔心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我們不能因為康德將“理性事實”作為其道德思考的阿基米德起點,也必須以良心作為同樣的起點。在哲學思想發(fā)展到今天的情況之下,我們明明看到良心有一個清晰的源頭,而且從這里出發(fā)理論上的很多難題(如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良心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良心的內(nèi)容會發(fā)生變化,等等)都有望得到合理的解決,卻受到康德阿基米德起點的限制,不再深入一步,這很難說是一種可取的哲學態(tài)度。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有時特意將其稱為“懶漢哲學”,當然這只是一種極而言之的夸張說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