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調節(jié)情志,頤養(yǎng)身心
原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p>
——《論語·陽貨》
譯文
孔子說:“整天吃得飽飽的,一點也不肯動腦筋,這樣的人可真是無聊啊!不是有下棋之類的游戲嗎?玩玩這些,也比一點不動腦筋好??!”
闡釋
孔子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認為即使玩玩下棋之類的游戲也是好的。
孟子說得更為尖刻:“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比说囊?guī)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到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了。
雖然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一個是仁者叮嚀,一個是智者雄辯,但兩人所表達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為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好吃懶做、消極無聊地打發(fā)日子。
除此之外,我們從孔子的言語中,還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和完美。
所以,孔子又提出了“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樂,仁者壽”的說法,讓山山水水來調節(jié)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開闊,情操高尚。
事實上,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喜歡游山玩水的知(智)者、仁者。
玩水時,他感慨地說:“逝者如斯夫”;登山時,胸臆直抒:“登泰山而小天下”,據說,至今泰山頂上還留有孔子登臨處的遺跡。
同時,孔子還有很高的音樂造詣,喜歡彈奏樂器和唱歌,以怡愫悅性,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由此可知,孔子十分注重調節(jié)情志,以頤養(yǎng)身心,這是他長壽的又一秘訣。
養(yǎng)生之道
人的心理活動,中醫(yī)學將其統(tǒng)稱為情志,或叫做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注目。
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辟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yè)》篇,可說是最早論述心理衛(wèi)生的專篇。內,就是心;業(yè),就是術。內業(yè)者,養(yǎng)心之術也?!豆茏印穼⑸菩?、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yǎng)的標準。具體地說是三點: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面,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志,不受萬事萬物干擾則能心身安樂。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內經》,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豐富得多,成熟得多。綜觀《內經》,無論是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發(fā)病機制的認識,還是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如在形神關系方面,《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馭形體,形神統(tǒng)一,才能身心健康,盡享天年,要求人們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此外,對于心理與生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對于個性心理特征的種種分類,對于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地位,對于心理治療的意義,對于調神攝生的心理衛(wèi)生等,《內經》均作了原則性的總結,提出了很多頗有價值的見解。
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yǎng)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yī)、時人無視養(yǎng)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競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梢?,關于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張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yī)華倫,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愈太守頑疾的事跡,見于《后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yǎng)性之術”,重視心理衛(wèi)生。
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yǎng)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yǎng)心方面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yǎng)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志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于《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chuàng)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yǎng)神為首”,即雖然保養(yǎng)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yǎng)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認為,指出不寐與情志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書畫鑒賞、花卉種植及游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
近年來,中醫(y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tài)”。由于“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fā)病和流行病。從現在疾病譜中的改變可充分說明精神致病的廣泛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構成對人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情志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那么,如何調節(jié)情志呢?
調節(jié)情志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說,就是增加休閑活動,如可以進行植樹、養(yǎng)花、彈琴、下棋、書畫、釣魚或短途旅游等活動,努力做到心情舒暢、人際關系融洽。
養(yǎng)生典范
我國當代音樂文學界的“詞壇泰斗”、長壽老人喬羽,對于長壽問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喬老說:“我不苛求什么長壽,因此也用不著在這上面花心思,從不吃什么補藥。我也沒怎么鍛煉。唯一的‘鍛煉’是按我的習慣,每天到戶外走點路,但也不是那種為了鍛煉而走路。我覺得那是負擔。我走路漫無目的,每天一兩個小時,輕松自由,這算是我不是為了鍛煉的鍛煉?!?/p>
喬老在電視劇插曲《說溥儀》中這樣規(guī)勸世人:“既然人在矮檐下,何必埋怨常低頭。披一身錦繡,數萬種風流,欠缺的不過是一點兒做人的自由,發(fā)什么沖冠怒,消什么萬古愁。只因為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勸君無須惱,勸君無須憂,得罷休時且罷休,拋卻了金玉枷鎖便是自由?!币嘁恍酚^,少一些世俗功利心。做善良的人比做惡人快樂,做有事業(yè)心的人比無所事事者快樂,做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人比斤斤計較的人快樂。
樂觀、豁達、智慧、幽默、平易、隨和、友善、灑脫,構成了喬羽頗具魅力的高尚人格,也成就了他健康的身心。
此外,喬羽特別喜愛垂釣,他說:“有水有魚的地方大都是有好環(huán)境,好環(huán)境便會給人好心情,我以為最好的釣魚場所不是舒適的、給你準備好餓魚的垂釣園,而是那極其有吸引力的自然天成的場所。久居喧鬧城市的人,經常到郊外的原野上走一走、轉一轉,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呼吸一下青山綠水間的新鮮空氣,特別是當你親手操起釣具,在荷塘邊上甩上幾桿,撒上幾網,你就會頓覺生活充滿了樂趣,心胸也隨之開朗了許多,這對人的身體大有益處?!?/p>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