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輕,溺于所欲。
——《新唐書·陸贄傳》
釋義:
人常因主觀情感有偏私而損于公正:或因信任而被蒙蔽,或因懷疑而生顧慮,或因輕蔑而有忽視,或因一己私欲而沉溺不可自拔。
點題:
此句出自陸贄向唐德宗諫言的奏章。在這篇奏章中,陸贄指出唐德宗治國理政、選用人才的“九弊”,并提出改善建議。實際上,不僅限于德宗,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難免都會出現(xiàn)“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輕,溺于所欲”的常情過失。中國向來是人情社會,陸贄之言對于當(dāng)今時政仍然有所啟示。
鏈接:
《新唐書·陸贄傳》——
昔人有因噎而廢食者,又有懼溺而自沈者,其為防患,不亦過哉!愿陛下鑒之,毋以小虞而妨大道也。臣聞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一不誠,心莫之保;一不信,言莫之行。故圣人重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物者事也,言不誠即無所事矣。匹夫不誠,無復(fù)有事,況王者賴人之誠以自固,而可不誠于人乎?陛下所謂誠信以致害者,臣竊非之??鬃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北菹驴蓪徠溲远豢刹恍?可慎其所與而不可不誠。所謂民者,至愚而神。夫蚩蚩之倫,或昏或鄙,此似于愚也。然上之得失靡不辨,好惡靡不知,所秘靡不傳,所為靡不效。馭以智則詐,示以疑則偷;接不以禮則其徇義輕,撫不以情則其效忠薄。上行則下從之,上施則下報之,若景附形,若響應(yīng)聲。故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辈槐M于己而責(zé)盡于人,不誠于前而望誠于后,必紿而不信矣。今方鎮(zhèn)有不誠于國,陛下興師伐之;臣有不信于上,陛下下令誅之。有司奉命而不敢赦者,以陛下所有責(zé)彼所無也。故誠與信不可斯須去己。愿陛下慎守而力行之,恐非所以為悔也。
《傳》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薄菹轮^諫官論事,引善自予,歸過于上者,信非其美,然于盛德,未有虧焉。納而不違,傳之適足增美;拒而違之,又安能禁之勿傳?不宜以此梗進言之路也。
圣人不忽細微,不侮鰥寡。奓言無驗不必用,質(zhì)言當(dāng)理不必違;遜于志不必然,逆于心不必否;異于人不必是,同于眾不必非;辭拙而效迂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考之以實,惟善所在,則可以盡天下之心矣。夫人情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輕,溺于所欲。信偏則聽言不盡其實,故有過當(dāng)之言;疑甚則雖實不聽其言,故有失實之聽。輕其人則遺可重之事,欲其事則存可棄之人。茍縱所私,不考其實,則是失天下之心矣。故常情之所輕,圣人之所重,不必慕高而好異也。
延伸悅讀:
陸贄是唐代賢相,深得當(dāng)時和后代稱贊。權(quán)德輿比之為漢代的賈誼,蘇軾認(rèn)為他是“王佐”“帝師”之才。司馬光非常推崇陸贄,在《資治通鑒》中引用陸贄的議論,達39篇之多,長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陸宣公文集》的主要內(nèi)容都概括了。像這樣連篇累牘地記錄一個人的政治主張,在長達294卷的《資治通鑒》中絕無僅有,可見陸贄言論“資治”作用之大。蘇軾則說陸贄“才本王佐,學(xué)為帝師”?!罢撋钋杏谑虑椤薄爸侨缱臃慷膭t過,辯如賈誼而術(shù)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fù)”。并把陸贄的奏議文集進呈給當(dāng)朝皇帝說:“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圣言幽遠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而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亂之龜鑒。”范文瀾《中國通史》稱“陸贄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
陸贄,人忠正而才思敏,能力出眾并直言敢諫,為德宗之股肱重臣。對于德宗為政之弊,陸贄必“事有不可,極言無隱”,以天下事為己任。陸贄不求顯達,但求“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xué)”,其忠君愛國之心,昭昭乎日月可鑒。
關(guān)于時政弊端之根本,德宗認(rèn)為是天命而非人可為,陸贄向其諫言,曰:“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所系,必因人情。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薄厚,故損益生?!币鉃榈湼S扇?亂之根本在于上下之情意不通、君臣間道義相阻,而出“九弊”:為君者“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yán),恣強愎”,為臣者“諂諛,顧望,畏懦”。意指君主好勝就會嫉恨諫言而愛好諂言,臣子就會因此而阿諛奉承、遮蔽真相;君主自認(rèn)聰明必會懷疑他人有所隱瞞欺詐,這樣臣子便會謹(jǐn)言慎行、有所顧慮;君主不愿意承認(rèn)自身有過錯而抵觸勸告,那么臣子就會避免進言以防因此而獲罪。為人君者,一旦因其個人情感損害理智,內(nèi)心有所偏好私欲而干擾政事,以致“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輕,溺于所欲”,則難免國難益重,“四海騷然,靡有寧處”。
人而為人因其有情,因情而有所偏私如何避免?對于當(dāng)今領(lǐng)導(dǎo)干部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避免因主觀情感產(chǎn)生偏見而干擾理性判斷,這是個值得思考與警惕的問題。以今人視角而觀,陸贄的為政理念中仍有超越社會歷史形態(tài)而彰顯卓越的部分,其“上情不通于下則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則君疑,疑則不納其誠,惑則不從其令。誠而不見納,則應(yīng)之以悖;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敗何待?”的思想尤其值得警惕與體察。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