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維特根斯坦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地位 ——現代西方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
在近代西方哲學中,存在著英美的經驗論傳統(tǒng)和歐洲大陸的唯理論傳統(tǒng)的對立,前者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密爾、皮爾士、詹姆斯等人為代表,后者以笛卡兒、萊布尼茨、斯賓諾莎、康德、謝林、費希特、黑格爾等人為代表。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在經驗論與唯理論這兩種哲學思潮的對立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英美的科學主義思潮與歐洲大陸的人本主義思潮的對立,前者以英美的分析哲學為代表,后者以歐洲大陸的現象學、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哲學流派為代表。誠然,這種劃分只是粗略的、相對的。首先,所謂“英美哲學傳統(tǒng)”和“歐洲大陸哲學傳統(tǒng)”這兩個概念,并不是以地域來劃分的概念。因為,英美有些哲學家也持人本主義觀點,例如,盡管分析哲學在英美哲學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現象學、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人本主義哲學流派也在英美獲得相當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涌現出法柏(M.Farber)、懷爾德(J.Wild)、蒂利希(P.J.Tillich)、羅蒂(R.Rorty)、伯恩斯坦(B.Bernstein)等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盡管人本主義在歐洲大陸哲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哲學家持科學主義觀點,例如,維也納學派是分析哲學的最大的支派,其成員大多出生于德、奧等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他們一直以維也納作為活動據點。其次,對一個哲學家的觀點往往很難用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加以截然劃分,有些哲學家同時兼有這兩種觀點,本書探討的維特根斯坦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我們既要承認這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劃分是粗略的、相對的,同時也要承認這種劃分有其合理之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觀現實。
在20世紀上半葉,這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對立情緒比較強烈,不同傳統(tǒng)的哲學家往往彼此輕視、互不往來,從卡爾納普和海德格爾的相互評論中可以看出這種對立情緒。到20世紀下半葉,這種對立情緒逐漸有所緩和,開始相互交往,甚至吸取對方的部分觀點。有一些哲學家,如羅蒂、阿佩爾(K.Apel)、福萊斯達爾(D.Follesdal)等人,十分強調這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共同之處,力求把它們融為一體。在這種形勢下,維特根斯坦被一些西方哲學家看做這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認為他的哲學思想中既含有科學主義的觀點,又含有人本主義的觀點。他們把維特根斯坦的觀點與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如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德里達等人的觀點進行比較研究,力圖找出他們的共同之處,以論證他們關于維特根斯坦是這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的論點。
由于維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學創(chuàng)建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由于他的前期著作對邏輯實證主義發(fā)生了深刻影響,他的后期著作對日常語言學派發(fā)生了深刻影響,因此過去國內外許多哲學家都把他看做分析哲學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或者看做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我在過去也持這樣的看法。誠然,維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學創(chuàng)建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是一個歷史事實,無可否認,因此把他看做分析哲學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或者它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也無不符合事實之處。不過,這種看法忽視了他的思想中也有許多觀點不屬于科學主義而屬于人本主義這個客觀事實。目前國內外許多哲學家把他看做西方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之一,這種看法糾正了原來那種僅僅把他看做分析哲學家的片面觀點,較全面地評估了他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地位。
本書前面四篇中對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的考察,可以證實把他看做西方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的看法是有事實根據的。粗略說來,他在語言哲學方面的觀點,特別是在《邏輯哲學論》中表述的觀點,基本上屬于以弗雷格、羅素等人為代表的科學主義傳統(tǒng)。他在《哲學研究》等后期著作中表述的觀點雖然背棄了羅素等人主張的傳統(tǒng)觀點,而與日常語言學派的觀點相一致,但仍然屬于科學主義傳統(tǒng)。與此相對立,他在文化哲學方面的觀點則基本上屬于人本主義傳統(tǒng)。例如,他對現代文明的批判與斯賓格勒的觀點相一致,他對宗教的看法顯然受到克爾凱郭爾、托爾斯泰等人的影響,他對義務論的看法受到叔本華的影響,如此等等。在心理學哲學和數學哲學這兩個方面,他的某些觀點傾向于科學主義,另一些觀點又傾向于人本主義。例如,在心理學哲學中,他關于感覺的某些觀點與詹姆斯的觀點相接近;他對理解和解釋的看法又與某些釋義學家的看法相似。在數學哲學中,在數學的基礎問題上,他對于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這三個流派,既沒有全盤肯定,也沒有全盤否定,而是在某些觀點上贊同其中某個流派的觀點,在另一些觀點上又贊同另一個流派的觀點。總之,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觀點屬于或者傾向于科學主義傳統(tǒng),某一些觀點屬于或者傾向于人本主義傳統(tǒng)。至于具體情況,在前面四篇中已作過詳述,這里就不重復了。這里只想從維特根斯坦的個人經歷和思想淵源這兩個方面,分析他的哲學思想中為何同時含有這兩個傳統(tǒng)的觀點的原因。
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維特根斯坦一生60余年中,有40年左右生活在歐洲大陸,有20年左右生活在英國。具體說來,從1889年誕生之日起到1929年共有40年左右生活在奧地利和德國,其間有5年在英國求學。從1929年至1951年去世,絕大部分生活在英國,共約20年左右,其間他到奧地利、挪威、愛爾蘭和美國等地住過短暫時期。這就是說,在他一生中,幾乎各有一半時間生活于歐洲大陸文化傳統(tǒng)和英美文化傳統(tǒng)之中,這種經歷為他接受這兩個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就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淵源而言,據他的友人馮·賴特介紹,在古典哲學家中間,維特根斯坦對柏拉圖甚為看重,他買了一套五卷本的柏拉圖著作,并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多次引用柏拉圖的言論,在其后期著作中還大量采用柏拉圖的對話形式。他對其友人德魯里說過:“柏拉圖的《泰阿泰德》這篇對話中所討論的問題相同于我目前所論述的問題?!?sup>[1]至于亞里士多德和萊布尼茨這兩位前輩邏輯學家,他并不太重視。對于斯賓諾莎、休謨、康德等大哲學家的著作,他讀得不多,只獲得一些片斷的、偶然的領悟。對于貝克萊,他說過一些贊揚之詞,不過他并沒有對貝克萊的著作作過深入研究。
在現代科學主義傳統(tǒng)的哲學家中間,他在青年時期接受弗雷格和羅素的深刻影響,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弗雷格和羅素是兩位對現代數理邏輯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作出過杰出貢獻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前期從事數理邏輯的研究,就是在他們的啟發(fā)和指導下進行的,在哲學觀點上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他們的影響。例如,維特根斯坦是在弗雷格的概念實在論的影響下拋棄他早年所持的某些唯心論觀點。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的前言中明確聲明:“我只想提到,對我的思想的激勵大多得之于弗雷格的偉大著作和我的朋友羅素先生的著作?!保╲.1,p.187)盡管維特根斯坦在此書中以及后來在《哲學研究》中都對弗雷格和羅素的某些觀點提出異議,甚至提出尖銳的批評,但是這些異議和批評并不能否定弗雷格和羅素對維特根斯坦早期思想的影響,因為一個人接受另一個人的影響,這并不限于贊同或者接受另一個人的觀點,而且包括在另一個人的觀點的啟發(fā)下提出新的觀點,甚至提出與另一個人的觀點截然相反的觀點。
除弗雷格和羅素外,維特根斯坦也在較小程度上接受他的導師和朋友摩爾的影響,比如對日常語言和常識的強調,對概念分析方法的應用等等。此外,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石里克、魏斯曼、卡爾納普等人交往密切,與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威斯頓(J.Wisdom)、賴爾等人相識,盡管這些人大多比維特根斯坦年輕,有的還是他的晚輩,主要是他們接受他的影響,但維特根斯坦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也可能受到他們的某些觀點的啟發(fā)和影響??傊?,在維也納和劍橋的數十年間,維特根斯坦一直生活在科學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氛圍中,自然而然會接受這個傳統(tǒng)的影響。
至于維特根斯坦怎樣接受歐洲大陸人本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這方面的情況比較復雜,過去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我想用較多的篇幅作些考察。對于他自己的思想淵源,維特根斯坦在1931年作過這樣的自白:“我認為在我關于我進行思考只不過是進行復制的想法中含有某些真理。我相信我從來沒有創(chuàng)造出任何思想,我的思想總是從其他人那里獲得的。我只不過立即滿懷熱情地抓住它,把它運用于我的闡釋工作。博爾茨曼、赫茨、叔本華、弗雷格、羅素、克勞斯、盧斯、威林格、斯賓格勒、斯拉法就是這樣地對我產生影響的?!保╲.11,p.27)
維特根斯坦在這段自白中大致按照他接受其影響的時間順序列舉了這十位思想家。這些人就其國籍而言,只有羅素一人是英國人,其余九人都生活于歐洲大陸。就他們的哲學觀點而言,粗略說來,可以說有五個人屬于或傾向于科學主義,有五個人屬于或者傾向于人本主義,當然這種劃分是很不嚴密的。
在屬于或者傾向于科學主義的五個人中,弗雷格和羅素是眾所周知的,前面已詳細談到他們二人對維特根斯坦的巨大影響。博爾茨曼是奧地利著名的物理學家,維特根斯坦在青少年時期師從于他,接受他的啟蒙教育。前面在論述維特根斯坦關于現象學的看法時,曾談到他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接受博爾茨曼的影響。赫茨也是奧地利的一位物理學家,維特根斯坦在青少年時期對物理學產生興趣,可能是受到他的影響。斯拉法是一位對哲學很有造詣的意大利經濟學家,他對《邏輯哲學論》提出過尖銳批評,與拉姆塞一道有力地推動維特根斯坦從前期哲學思想轉向后期哲學思想。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一書的序言中,特意為此向拉姆塞和斯拉法表示謝意。
在屬于或者傾向于人本主義的五個人中,情況各不相同。其中對維特根斯坦影響最大的可能要數叔本華,我們在前面論述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和倫理思想時,已談到他在這兩個方面都接受叔本華的影響。叔本華在19世紀中葉已成為德國哲學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初,也就是在他青少年時期,認真閱讀了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深受啟發(fā)。他曾對其友人馮·賴特表示,他最初的哲學思想正是來源于叔本華的這本著作。維特根斯坦之所以接受叔本華的影響,除了在某些哲學問題上持相同的觀點外,也與他們二人在出身、經歷、性格、生活方式、成長道路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有關。兩人都出身于富商家庭,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兩人都個性孤僻,喜歡到異鄉(xiāng)旅游,過離群索居的生活;兩個都懷有強烈的悲觀情緒,多次想到自殺(叔本華的父親和維特根斯坦的三個哥哥都是自殺身亡)。他們都崇拜柏拉圖。叔本華把柏拉圖的“理念”概念引入他的哲學體系之中;維特根斯坦欣賞柏拉圖的對話方式文體,并把這種文體引入他的寫作方式之中。他們兩人都贊賞歌德對顏色理論的研究。叔本華與歌德交往甚多,寫了《論視覺和顏色》一書;維特根斯坦也寫了大量的關于顏色的評論。他們兩人在青年時期都在學術上很有成就,叔本華在30歲時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維特根斯坦在30歲時就寫出他的代表作《邏輯哲學論》一書;他們兩人在學術上都過分自負,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見。叔本華在寫出上述這部代表作后聲稱:“我活著就是為了撰寫這部著作,也就是說,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奉獻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東西,我的生命和命運也是如此?!?sup>[2]他不接受貝內特對此書的善意批評,并以粗暴的方式進行駁斥。與此相似,維特根斯坦在完成《邏輯哲學論》后也非常自負,自以為此書已解決了傳統(tǒng)的哲學問題,不愿繼續(xù)從事哲學研究。總之,他們二人在上述這些方面的種種相似促使維特根斯坦易于接受叔本華的影響。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二人在哲學觀點上的相似,例如,在倫理問題上,他們都贊同義務論的觀點,反對目的論的看法。維特根斯坦在《1914~1916年筆記》中關于自我、意志自由、人生意義以及死亡等等問題的言論表明,他對這些問題的觀點也受到叔本華的影響。
除叔本華外,上述五人中對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影響最大的要算斯賓格勒。他是德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的代表作《西方的沒落》一書在歐洲影響甚大。前面在論述維特根斯坦對現代文明的批判時,已詳細闡述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tài)學理論對維特根斯坦關于文明的看法的影響。威林格是一位博學多才的青年作家,寫了《性和性格》等20多本著作,文筆流暢。其中《性和性格》一書在1903~1923年間再版了25次,被譯成八種文字,暢銷一時。他鼓吹絕對的性節(jié)制,認為這是天才人物有所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他輕視婦女,被懷疑為同性戀者。維特根斯坦對他甚為敬重,多次在其筆記中提到他。維特根斯坦終生未娶,也被懷疑為同性戀者,可能與接受威林格的觀點有關??藙谒梗↘.Kraus)是奧地利的一位詩人,諷刺作家,《火炬》(Die Fackel)這本文學雜志的主編。維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是這本雜志的忠實讀者,他通過這本雜志以及費克爾(L.V.Ficker)主編的《燃燒器》(Der Brenner)雜志,與奧地利的一些詩人和作家有聯(lián)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維特根斯坦從意大利戰(zhàn)俘營回國,把他繼承的一部分遺產贈送給這兩本雜志以及其他一些詩人和作家。從他與克勞斯等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對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的濃厚興趣,早在他青少年時期已經形成。盧斯(A.Loos)是奧地利的一位頗有文學修養(yǎng)的建筑師。維特根斯坦在1914年與他結識,非常贊賞盧斯在建筑設計上的簡樸風格,并把這種風格應用到他為其姐建造的上述那幢住宅中??梢哉f,在建筑風格上,維特根斯坦深受盧斯的影響。
在維特根斯坦的上述自白中列舉的那十個人的名單,顯然沒有把他的思想淵源包羅無遺。例如,這張名單根本沒有提到對他的思想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的尼采和克爾凱郭爾。誠然,尼采對維特根斯坦的影響不如叔本華對維特根斯坦的影響那樣明顯,根據現有資料,我們還無法具體說明尼采對維特根斯坦究竟有哪些影響。不過,正如維特根斯坦在出身、經歷、性格、生活方式、成長過程等方面與叔本華有許多相似之處那樣,維特根斯坦在這些方面也與尼采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兩人都出身于相當富有而且虔誠信教的資產階級家庭,從小學到大學都接受正規(guī)的資產階級教育。兩人從青少年時期就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后來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號,用新神[超人]取代舊神[上帝])。兩人都有參加過戰(zhàn)爭的經歷,尼采于1866年參加普奧戰(zhàn)爭,騎馬受傷,1870年又參加普法戰(zhàn)爭;維特根斯坦于1913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被意軍俘虜。兩人都才華出眾,20多歲便登上哲學舞臺。尼采在1861年25歲時便被巴塞爾大學破格聘為客座教授;維特根斯坦在1919年30歲時便完成了使他一舉成名的《邏輯哲學論》一書。兩人的個性也非常相似,在智力上聰慧過人,在性格上孤傲自負,在生活上主張禁欲主義,在情緒上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有時甚至接近于瘋狂。兩人都酷愛音樂,不過尼采自與瓦格納決裂后對音樂的興趣有所轉變。兩人都不滿意他們生活于其中的那種文化氛圍,都表示他們的著作是為那些稟賦另一種時代精神的讀者寫的。兩人都經歷過一次思想觀點上的劇變:從尼采的《悲劇的誕生》(1871)到他的《人性的、過于人性的》(1879)標志著尼采的前后期思想的劇變,正如從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到他的《哲學研究》標志著他的思想的劇變那樣。兩人都重視對語言的研究,尼采認為語言不只是表述思想的手段,而且語言本身就值得哲學家認真研究,維特根斯坦把語言批判看做哲學家的首要任務。甚至他們兩人的著作的形成過程也有相似之處,尼采的重要代表作《權力意志論》是由他的親屬把他的雜錄、格言編輯整理而成,正如維特根斯坦的大部分后期著作由他的友人編輯整理而成那樣。誠然,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相似之處還不足以說明維特根斯坦一定會接受尼采的影響,但它們至少表明它們可能成為維特根斯坦接受尼采的影響的有利條件。
與尼采相似,克爾凱郭爾在經歷、性格、宗教情懷等方面也與維特根斯坦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兩人都出身于富商家庭,都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兩人都自幼接受宗教思想的熏陶,終生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兩人都個性孤僻、終生未婚,懷有強烈的悲觀情緒。兩人都才華出眾、著作甚多。兩人都懷才自負,不易接受不同意見,不易與人和平相處,如此等等。這些相似之處可能是他之所以接受克爾凱郭爾的影響的原因之一。不過,與尼采不同,克爾凱郭爾對維特根斯坦的宗教觀點有明顯的影響,維特根斯坦對他甚為看重,說他是一個“具有真正宗教虔誠”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名字。前面在論述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時已經談到克爾凱郭爾對他的影響,這里就不重復了。
在維特根斯坦上述自白所列舉的人名中,也沒有提到圣·奧古斯丁、巴斯葛、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這樣一些對他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的思想家。其實,正如馮·賴特所說的那樣:“維特根斯坦從哲學、宗教和詩歌的邊緣領域的作家那里受到的影響,較之從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那里受到的影響更為深些。前者之中有圣·奧古斯丁、克爾凱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sup>[3]我們在前面論述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時,已經談到圣·奧古斯丁、巴斯葛、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這里就不重復了。
誠然,要詳細弄清楚維特根斯坦究竟怎樣接受上述這些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它們在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形成中起了哪些作用,這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這個繁重任務是我在本書結束語中無法完成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維特根斯坦既有40年左右的時間生活于歐洲大陸的文化氛圍之中,又有20年左右的時間生活于英國的文化氛圍之中,既接受弗雷格、羅素等人的科學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又接受叔本華、克爾凱郭爾、托爾斯泰等人的人本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既含有科學主義成分,又含有人本主義成分,因此,把他稱為現代西方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融合者之一,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