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強力意志理論不像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論那樣清晰、全面。但是,假如我們把尼采的哲學作一個全面的觀察,就會發(fā)現,尼采有關人類本性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的相像。尼采認為,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呈現上升狀態(tài)就是呈現下降狀態(tài),不是表現生的意志就是表現死的意志,不是表現衰朽就是表現復興,不是狄奧尼索斯型就是阿波羅型,不是表現健康而強烈的強力意志就是表現微弱而無力的強力意志。由此可見,尼采對人類本性的觀察與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論有相似之處。[6]
弗洛伊德并未試圖把自己生死本能的理論運用于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尼采卻把自己對人類本性的觀察運用于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他把一些哲學家看作復興型,把另一些哲學家看作衰朽型;把一些藝術家看作復興型,把另一些藝術家看作衰朽型;把一些歷史學家看作復興型,把另一些歷史學家看作衰朽型。比方說,尼采把叔本華就看作衰朽型。他認為,叔本華的悲觀、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是衰朽的表現。
或許有人會說,叔本華對生活持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是因為生活事實上就是充滿了痛苦,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地獄,叔本華是理解生活本質和世界本來面目的天才。然而,尼采卻認識到,生活的本質即人對生活的理解,脫離了人對生活的理解,就無從談起生活的本質。因此,任何有關生活的判斷使人看到的都不是被判斷者和生活,而是判斷者。比方說,叔本華對生活持消極態(tài)度,我們由此看到的,是叔本華的個人本質,而不是生活的本質。也可以說,叔本華對生活的消極態(tài)度告訴我們,他是表現衰朽的哲學家。
尼采認為,復興型哲學家和藝術家跟叔本華不一樣,他們對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尼采自己就想成為復興型哲學家,他就對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尼采有一個永久復生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所有在地球上出現過的事物最終都會復現。尼采認為,接受永久復生理論的人、接受生命重復理論的人是復興型人物,而反對永久復生理論的人、對生命不斷重復的意念拒不接受的人則是衰朽型人物。尼采知道,自己對永久復生的熱情接受猶如過去復興型人物的所為,是對生活的肯定。實際上,尼采認為,他的永久復生的思想是有史以來人類對生活的最有力的肯定。[7]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