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畫龕論述》作為一部內容如此豐富的雜文全集,其對于研究杜堮本人思想、杜氏家族文化及當時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軍事問題等內容均具有重要的價值,下面試作簡略論述。
其一,《石畫龕論述》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杜堮一生論著頗多,既有詩集也有文集,但《石畫龕論述》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四庫未收書輯刊》本《石畫龕論述》保留了該文集的原貌,通過《石畫龕論述》可以看到杜堮高超的書法藝術。杜堮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清畫家詩史》一書對杜堮評價道:“能山水,工書。”《石畫龕論述》為杜堮晚年所作,通篇用小楷撰寫,間用行書及草書,字跡清秀、雋美又不失靈氣與生動,是杜堮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本著的書法表現形式,不僅使我們可以探討杜堮的書法風格,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整個杜氏家族書法藝術的家族繼承性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此說,《石畫龕論述》首先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
其二,《石畫龕論述》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
就《石畫龕論述》的內容而言,《石畫龕論述》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妒孆愓撌觥繁4媪硕艌癖救?、杜氏家族以及他人的諸多重要文獻,這些文獻資料有一些可以和現行的版本相印證、相比較,如《達生編節(jié)要》,對于研究《達生編》的版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達生編》“其書自康熙五十四年刊行后,因篇幅短小而實用價值極高,曾重刊多次。又因作者強調‘好生者見之,宜為廣布。有力者重刻通行,無力者手抄數冊,口傳數人,隨分所至,亦未必非吾儒同胞同與之一事。吾人利濟為懷,原非求福,然積吾余慶,必有攸歸’。這樣后世多有為行善積德而重刊者,亦有手抄口傳利人便己者。只是由于‘重刻’‘手抄’‘口傳’等原因,各種版本文字出入,題目錯互的問題較多,已經違背了作者‘凡重刊手抄,不必改動’的初衷。然而此書‘原為婦人而設’,其‘言語俚俗’,所以各版本雖然文字互有出入,文意大體一致,極少歧義。本書有多處藏本,目前發(fā)現的刻本以道光二十年孔繁灝刻本為最早。另有光緒三年趙子南文樂齋本,光緒四年心耕堂重刻本,光緒十九年江南城聚寶門三山街李光明家刻本,光緒二十四年北京富文齋刻本,宣統(tǒng)元年石印本等。其中,以文樂齋趙子南刻本最為精善”[156]?!妒孆愓撌觥繁尽哆_生編》可以與傳世本相參照,發(fā)現不同版本之間的關系和問題。
當然,《石畫龕論述》的文獻學價值還表現在其收錄了一些為其他史籍、文獻、檔案所不載的資料。如杜堮本人的作品,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沒有在其他文集中收載,因此通過《石畫龕論述》可以得見杜堮作品的原貌。如關于他人撰寫的墓志銘、家傳,為寺院撰寫的碑文等等,這些內容成為研究墓志主人、相關家族及其他機構相關問題的重要一手資料。另外,杜堮撰寫的關于杜氏家族文化及其他內容的一些材料,是研究杜氏家族諸問題的重要文獻。如《杜氏述訓》,從杜氏家族七修家譜開始,《杜氏述訓》便被附于家譜之后,成為了家族文化的瑰寶和靈魂。然而經家譜轉抄的《杜氏述訓》雖然保留了原文的基本內容,但卻存在很多錯訛,家譜本《杜氏述訓》四十八則幾乎則則與原文有出入,如杜氏家譜本《杜氏述訓》第四十三則言“宋人空談性命”,今人對于此語頗為費解,但原文卻是“宋儒空談心性”,將“心性”變成了“性命”是如何都無法講通的,因此,通過《石畫龕論述》人們見到了《杜氏述訓》原貌,對于糾正家譜本《杜氏述訓》的錯誤,進而研究《杜氏述訓》、杜氏家族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當然《石畫龕論述》對于杜氏家族文化的價值還不僅在于此,《石畫龕論述》收錄的《申明祖塋先代族約碑記》《公田志文》《家祠記》等文,以及杜氏家族成員諸多劄子、奏折等,這些資料是研究杜氏家族的源流、經濟、祭祀以及家族成員的政治活動等內容的第一手資料,其價值自不待言。
《石畫龕論述》的文獻學價值,還在于收錄了他人的一些資料。如林則徐的奏章、裕謙的《欽差大臣裕治奏治河情形》《欽差裕奏定海失守事》等文,這些資料是研究林則徐、裕謙思想的重要第一手資料。另外,《石畫龕論述》還收錄當時的世界地圖、英吉利地圖,這些地圖也是研究近代中國的世界地形觀念,以及當時中國地理學發(fā)展情況的珍貴圖形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
其三,《石畫龕論述》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價值。
《石畫龕論述》內容極其豐富,如上文所述,涉及杜堮的家庭教育思想、政治思想、軍事思想、文學思想、史學思想等多個方面,對研究杜堮的思想及杜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另外,《石畫龕論述》還充分展現出杜氏家族思想文化中的“家國同構”觀。如在《石畫龕論述》所包含的內容中,除杜堮對于詩歌的品評,對于學問的闡釋之外,他用更多的篇幅在介紹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如《夢余因話錄》下開篇即說“此錄因禁止鴉片英吉利滋事始末近兩載,故所論居其大半,因粘英國地圖以備稽考”。在文中,不僅載有《英吉利考》、英國地圖,同時將大部分篇幅用于分析天津、登州等地的守戰(zhàn)形式,分析漢奸對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等等。不僅如此,杜堮的《治安本論》《讀鑒余論》等篇,也無不展現出一位長者對于國家命運的關切,對于國家未來出路的探索和思考。這些內容充分展現出杜氏家族中“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思想。如杜堮提出“學者不可以不知兵,以備國家之用”[157],以及“凡人須思有益于人有補于世乃不虛此生”的思想。這些思想的產生,應當說是杜堮對其家族思想文化中的“家國同構”觀的繼承和發(fā)展,這對于研究杜氏家族思想,進而研究明清時期仕宦家族的思想風貌都具有重要價值。
其四,《石畫龕論述》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石畫龕論述》內容駁雜,涉及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學術等多個領域,而對于史學研究而言,《石畫龕論述》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章中收錄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當時一些重要官員的奏章,這些奏章對于研究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相關內容提供了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如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林則徐向道光帝呈送的奏章,奏章最終落款時明確寫明“密陳”。在這份奏章中,林則徐詳細闡述了鴉片的危害,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以及戰(zhàn)后“夷性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更不可不慮”的嚴峻形勢,提出了愿“帶罪前赴浙省,隨營效力”的決心。末尾落款時間為“八月廿九日”。雖然沒有年號,但根據此文的上篇所載時間為“道光二十一年”可知,本件奏章的撰擬時間當為“道光二十一年”,而當時林則徐已被革職,因此,這份奏章對于研究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國內外的形勢,林則徐的思想,以及清代密奏制度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除此之外,《石畫龕論述》還收錄了鴉片戰(zhàn)爭與各地守戰(zhàn)相關的大量奏章,如《欽差大臣裕治奏治河情形折》《欽差裕奏定海失守及我兵力戰(zhàn)六晝夜屢勝終敗情形》等等,這些內容成為研究鴉片戰(zhàn)爭期間當時的政治、軍事問題重要一手資料,尤其是文章收錄的英國地圖及當時的世界地圖,這幾份地圖資料,對于研究各國國名的演變以及當時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總之,《石畫龕論述》是杜堮也是明清時期黃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石畫龕論述》內容之豐富,不僅是研究杜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寶藏,同時也是研究明清時期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一手文獻,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
(作者:杜立暉,本文系首發(fā)。)
【注釋】
[1]1976年臺灣成文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
[2]李熙齡:《濱州志》,咸豐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575—578頁。
[3]李熙齡:《濱州志》,咸豐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220頁。
[4]李之芳:《李文襄公奏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9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頁。
[5]《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卷一三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187頁。
[6]參見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一文第23頁。
[7]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以解京錢糧物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27頁。
[8]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以解京錢糧物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29頁。
[9]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以解京錢糧物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35頁。
[10]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以解京錢糧物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3頁。
[11]以上內容參見李靖莉:《黃河三角洲古代商業(yè)考論》,《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14頁。
[12]以上內容參考《“歇家”概況》一文第22頁。
[13]胡鐵球:《“歇家牙行”經營模式的形成與演變》,《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06頁。
[14]相關的研究文章有: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青海文史資料》第八輯);王致中:《“歇家”考》(《青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馬明忠、何佩龍:《青海地區(qū)的“歇家”》(《青海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李剛、衛(wèi)紅麗:《明清時期山陜商人與青海歇家關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徐繼文:《明清小說中的“歇家”》(《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4期);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與洋行關系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第3期);張世明:《清代班房考釋》(《清史研究》2006年第8期);谷口規(guī)矩雄:《關于明代的歇家》(《明代史論集》);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胡鐵球:《“歇家牙行”經營模式的形成與演變》(《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胡鐵球:《明及清初“歇家”參與賦役領域的原因和方式》(《史林》2007年第3期);胡鐵球:《“歇家”介入司法領域的原因和方式》(《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胡鐵球:《“歇家牙行”經營模式在近代西北地區(qū)的沿襲與嬗變》(《史林》2008年第2期);胡鐵球:《明清貿易領域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異實同考》(《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胡鐵球:《明清保歇制度初探——以縣域“保歇”為中心》(《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等。
[15]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2頁。
[16]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2頁。
[17]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與洋行關系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第3期,第81頁。
[18]陳大康注評:《短篇小說》,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頁。
[19]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3頁。
[20]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2頁。
[21]杜立暉、王愛民:《清代批頭考——以〈濱州革除歇家批頭記〉為中心》,《歷史檔案》2010年第3期,第81頁。
[22]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二四四《朱克簡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9613頁。
[23]于成龍:《于清端政書》卷七《兩江書·興利除弊條約》,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8冊,第741頁。
[24]參見徐繼文的《明清小說中的“歇家”》;胡鐵球的《明及清初“歇家”參與賦役領域的原因和方式》等文章。
[25]楊一清:《關中奏議》卷三《茶馬類》,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28冊,第69頁。
[26]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五二二《青海額魯特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467頁。
[27]錢來忠:《四川民俗大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頁。
[28]劉郁芬:《甘肅通志稿》,甘肅圖書館油印本,第34—35頁。
[29]《大明會典》卷八〇,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262頁。
[30]《大清律例》卷三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673冊,第90頁。
[31]張世明:《清代班房考釋》,《清史研究》2006年第8期,第4頁。
[32]《欽定國子監(jiān)志》卷二九《附吏役》,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600冊,第301頁。
[33]孫連慶:《〈通糧廳志〉賞析》,《北京地方志》2006年第2期,第23頁。
[34]胡鐵球:《明及清初“歇家”參與賦役領域的原因和方式》,《史林》2007年第3期,第62頁。
[35]《御選明臣奏議》卷二九,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45冊,第463頁。
[36]溫純:《溫恭毅集》卷五《糾監(jiān)督主事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8冊,第484頁。
[37]《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卷一二五之一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20冊,第680頁。
[38]明代的鄭若曾、戚繼光等人多次提到有關“歇家”參與軍事活動的情況,胡鐵球等直接稱這種“歇家”為“兵歇家”,詳見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第25頁。
[39]胡鐵球:《明及清初“歇家”參與賦役領域的原因和方式》,《史林》2007年第3期,第62頁。
[40]《通糧廳志》為明萬歷年間周之翰奉使通州坐糧廳時期修纂,本書內容涉及通州地理、沿革、漕務、防衛(wèi)以及漕運制度的演變。
[41]孫連慶:《〈通糧廳志〉賞析》,第23頁。
[42]黃訓:《名臣經濟錄》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43冊,第108—109頁。
[43]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2頁。
[44]胡鐵球、霍維洮:《“歇家”概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23頁。
[45]杜立暉、王愛民:《清代批頭考——以〈濱州革除歇家批頭記〉為中心》,《歷史檔案》2010年第3期,第84頁。
[46]杜立暉、王愛民:《清代批頭考——以〈濱州革除歇家批頭記〉為中心》,《歷史檔案》2010年第3期,第85頁。
[47]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頁。
[48]李華:《明清以來工行會館碑刻匯編》,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
[49]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25頁。
[50]李華:《明清以來工行會館碑刻匯編》,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8頁。
[51]李華:《明清以來工行會館碑刻匯編》,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
[52]胡春煥、白鶴群:《北京的會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頁。
[53]中國會館志編撰委員會:《中國會館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4]中國會館志編撰委員會:《中國會館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96頁。
[55]宋倫:《明清時期陜山會館研究》,博士論文未刊稿,第121頁。
[56]張正明:《晉商興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頁。
[57]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880頁。
[58]田口宏二朗、張玉林譯:《2001年日本史學界關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3年第11期。
[59]《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3433頁。
[60]《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1916頁。
[61]《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1793頁。
[62]《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2987頁。
[63]《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9690頁。
[64]《清代吏治史料·官員管理史料》,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9698頁。
[65]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1頁。
[66]關增嶺:《杜堮詩選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頁。
[67]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3頁。
[6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6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3]陳祥道:《論語全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4]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7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3]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4]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89]②③④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3]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4]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9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3]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4]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0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3]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4]袁北星:《〈顏氏家訓〉中的家庭教育觀》,《江漢論壇》2004第12期,第80頁。
[115]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1頁。
[11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7]杜堮編,杜續(xù)編:《杜文端公自訂年譜》,咸豐九年(1859)刻本。
[11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1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3]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4]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2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1]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2]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3]王士禎:《帶經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4]王士禎:《帶經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5]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6]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7]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8]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39]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40]侯玉杰、馮美榮、劉雪燕等:《濱州杜氏家族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附錄四。
[141]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頁。
[142]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頁。
[143]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413頁。
[144]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頁。
[145]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頁。
[146]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頁。
[147]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469頁。
[148]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頁。
[149]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54頁。
[150]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53頁。
[151]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4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頁。
[152]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4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頁。
[153]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78頁。
[154]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4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155]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4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頁。
[156]牛兵占:《〈達生編〉評介》,《中醫(yī)文獻雜志》2002年第4期。
[157]杜堮:《石畫龕論述》,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3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90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