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由于它的作用類似于栽培農(nóng)作物的溫室,所以被稱為溫室效應。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經(jīng)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明顯變暖。英國倫敦氣象臺的科學家宣稱,自1850年開始有可靠的世界氣溫記錄以來,20世紀80年代是全球最熱的10年,而1990年則是全球創(chuàng)記錄的最熱年。
全球氣候為什么會變暖?科學界一致認為,這是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
日光通過大氣層射向地球,地球向空間輻射出長波輻射。二氧化碳可以將大量的長波輻射吸收,從而減少了地表熱量向空間輻射損失,使得大氣層保持一定的熱能,增加地表的溫度。
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不一定都是有害的,關鍵在于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
在過去的10萬年內,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經(jīng)植物的自然消耗,大致保持著平衡狀態(tài),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恰好適合人類和動植物生存,也不會使氣候發(fā)生較大的變化。
可是,近幾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高,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從而導致了全球性的氣候變暖。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xiàn)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5 ℃,那么,兩極地區(qū)的溫度可能會升高10℃,氣候將明顯變暖。
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qū)雨量增加,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干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xiàn)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qū)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洼地區(qū)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
如果是這樣,一部分沿海城市就可能要遷入內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將發(fā)生鹽漬化或沼澤化,不再適于糧食生產(chǎn)。同時,這種狀況對江河中下游地帶也將造成災害。當海水入侵后,會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積加速,洪水威脅加劇,使江河下游的環(huán)境急劇惡化,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拓展閱讀
天文學家們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估測出在金星的表面有90個大氣壓,相當于在地球上海洋900米深處所受的壓力,加上金星大氣防止熱量散失,因此形成了金星全球性的“大溫室”效應,表面溫度在480度以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