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放射損傷的機制
8.2.2.1 氧自由基的概念
自由基代謝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活性氧的代謝。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但是氧同時又具有毒性。正常情況下98%的氧接受四個電子與氫還原成水,但是也有1%~2%采取單價還原形式產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O2+e ─→)。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就是由氧形成的幾種活性物質的總稱,主要是指超氧陰離子(
)、羥自由基(OH·)、過氧化氫(H2O2)和單線態(tài)氧(1O2)4種。前兩者是自由基,自由基的主要研究對象是
。ROS在生物體內不斷地產生,但也不斷地被清除(見圖8-1)。在正常條件下,這些自由基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極低且處于平衡狀態(tài),當處于逆境條件(脅迫)下其產生與清除便失去平衡。自由基會對人體組織和細胞結構造成損害,這種損害被稱為氧化應激。自由基在體內的積累導致膜脂過氧化和膜透性喪失,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代謝紊亂,致使機體受到傷害。
圖8-1 活性氧的產生和消除
(引自文獻:Afonso V,Champy R,Mitrovic D,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role in joint diseases.Joint Bone Spine,2007,74(4):324-329)
自由基的主要來源如圖8-2所示。
圖8-2 內源性和外源性的自由基來源
(引自文獻:Afonso V,Champy R,Mitrovic D,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role in joint diseases.Joint Bone Spine,2007,74(4):324-329)
有人認為,20世紀80年代對自由基的研究與50年代進行的核酸機制的研究以及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行的cAMP研究等具有同等的重要意義。研究表明,離子輻射所產生的ROS可以導致細胞損傷,如DNA鏈斷裂、脂質過氧化、蛋白質的修飾。
8.2.2.2 氧自由基與放射損傷
A.放射線致病的發(fā)病機制
電離輻射包括電磁輻射(γ射線、X射線)和粒子輻射(α粒子、β粒子、中子、質子、負π介子、正電子等)。γ射線、X射線和不帶電中子穿透力強,可穿透皮膚作用于內臟器官的組織和細胞引起損傷。α粒子、β粒子是帶電粒子,尤其α粒子是氦核(4He2),質量大,穿行距離短,單位距離吸收能量多,故具有很高的電離密度,攝入體內引起周圍組織和細胞損傷嚴重。
(1)對分子的作用。射線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大分子吸收能量后,發(fā)生激發(fā)、電離,引起化學鍵斷裂,生成大分子自由基。體內大量的水分子吸收電離輻射能量后,被電離、激發(fā)、共價鍵斷裂,生成氫自由基(H·)、羥自由基(OH·)、H2、H2O2與水合電子,繼而生成性質活潑的氧自由基,可氧化機體內生物大分子,并可誘發(fā)自由基鏈式反應,導致大量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破壞。
DNA受電離輻射直接作用或OH·的作用,氫鍵斷裂結構破壞,可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
OH·與多種氨基酸(尤其是芳香族、含硫氨基酸)作用,使蛋白質結構破壞,影響蛋白質的活性,酶和受體等的功能。
不飽和脂肪酸受射線直接和OH·等作用,生成大量脂質過氧化物與其分解產物丙二醛,可致膜結構損傷,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與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2)對細胞的影響。細胞對電離輻射的敏感性與細胞增殖周期長短有關,造血干細胞、小腸隱窩細胞、精原細胞、繁殖期卵泡顆粒細胞、晶體上皮等細胞周期短,對射線敏感性高。淋巴細胞也呈高度輻射敏感性。結締組織細胞與內皮細胞中度輻射敏感??赡孓D的分裂后細胞,如上皮、肝、腎、胰、汗腺、腎上腺、垂體等有較強的抗輻射力。神經元、骨骼肌細胞等分化高,細胞周期長,對電離輻射抗性最強,在大劑量照射下導致細胞間期(非增殖期)死亡。輻射敏感細胞增殖迅速,在較低劑量照射后即發(fā)生細胞凋亡(apoptosis)。
染色體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和少量RNA組成,故對電離輻射敏感。照射后引起染色體結構改變,一般稱為染色體畸變,如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可見雙著絲粒體、粒環(huán)、末端缺失、臂間倒位等畸變,與輻射劑量有關。
(3)對組織器官的影響。不同器官的實質細胞對輻射敏感性不同。大劑量照射后,實質細胞明顯減少,再生不全,常代以纖維化組織。間質中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而纖維組織增生,可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微循環(huán)障礙,器官功能下降。
造血器官是電離輻射的主要靶器官,干細胞的輻射敏感性很高,照射后骨髓造血細胞增殖能力明顯受抑,其中幼紅細胞與淋巴細胞影響最早,粒細胞和巨核細胞次之,血竇也有明顯破壞。但在一定劑量范圍內,骨髓細胞有較強的再生修復能力,5Gy照射時,正常人骨髓細胞中10%左右可存活,因而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度過極期后,骨髓細胞有可能很快增殖,恢復正常造血功能。
淋巴細胞對電離輻射高度敏感,脾、胸腺、淋巴結和腸道淋巴濾胞等組織淋巴細胞減少或完全消失,B淋巴細胞與T淋巴細胞均敏感,但B細胞周期死亡較T細胞快,抑制性T細胞(Ts)敏感性高于輔助性T細胞(TH)。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致感染發(fā)生。
凝血系統(tǒng)在大劑量照射后早期可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反應增強,血液黏滯性升高,出現(xiàn)血液高凝性改變,導致微小血栓形成和微循環(huán)障礙,成為極期輻射損傷的加重因素。極期時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增多而生成不足,血小板減少、聚集功能降低,常導致出血綜合征。
消化系統(tǒng)以小腸對電離輻射最為敏感,依次為食管、胃、結腸、直腸、口腔。小腸隱窩細胞變性、壞死、脫落、腸壁變薄。但腸道上皮細胞增殖力強,恢復快,照后5日已可再生。
內分泌系統(tǒng)中垂體前葉照后初期分泌細胞增多,分泌功能增強,數(shù)日后漸減退。腎上腺皮質和甲狀腺功能照射后增強,后漸減弱。性腺對射線很敏感,睪丸生精上皮細胞消失快,3Gy以上照射即可產生永久性不育。而分泌性激素的間質細胞對射線反應較慢或不敏感。女性受輻射不僅破壞生殖上皮細胞,也影響卵巢濾泡,使性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骨代謝紊亂。1.25Gy照射可引起停經,3Gy以上照射有可能發(fā)生永久性不育。
神經系統(tǒng)在照射后早期大腦皮質興奮,有煩躁、恐懼、頭痛、失眠等癥狀。以后進入抑制期,最后功能恢復。致死劑量照射,由于炎癥、水腫或栓塞可引起下丘腦、間腦、延髓、交感神經節(jié)、心臟、腸壁副交感神經節(jié)功能與形態(tài)變化。超致死劑量照射,小腦顆粒細胞壞死,大腦水腫、出血,發(fā)生運動功能失調、定向障礙、四肢抽搐,甚至昏迷。
皮膚的輻射損傷先出現(xiàn)的是小血管擴張,并可能伴有水腫與表皮細胞退變。約一周后,血管損傷,皮下組織間液體潴留可形成水皰。表皮及真皮層細胞壞死、脫落后可形成潰瘍。
B.自由基與放射損傷
放射損傷效應的主要機制即自由基損傷,因為各種分子的輻射分解是產生自由基的主要化學途徑之一。自由基不僅在急性放射病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假愈期后的放射病極期內繼續(xù)造成組織的損傷。
研究表明,放射產生的自由基特別是ROS是引起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ROS的連鎖反應導致生物分子的氧化損傷,引發(fā)放射早期效應和纖維化等放射后效應。因此,阻斷ROS的產生或清除已產生的ROS是防治放射損傷的有效策略。以為底物的SOD是生物體防御氧化損傷的一種重要的酶,是放射損傷較理想的防護劑。自從SOD在1969年被發(fā)現(xiàn)后,人們就發(fā)現(xiàn)它有保護生化系統(tǒng)免受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毒性的作用,從那以后,發(fā)現(xiàn)SOD在大范圍的生化系統(tǒng)內都能減少輻射損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