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補體受體
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多種活性片段,它們通過與相應受體結合而發(fā)揮生物學效應。
一、補體Ⅰ型受體(CR1,C3b受體,CD35)
CR1廣泛分布于多種免疫細胞表面,血液中約85% CR1表達于紅細胞表面。CR1的配體依其親和力為C3b、C4b、iC3b。
CR1的主要免疫學功能是:①調理作用:細菌或病毒表面的C3b可與吞噬細胞表面CR1結合,發(fā)揮調理作用;②調節(jié)補體活化:CR1可抑制C3轉化酶活性,保護宿主細胞免受補體介導的損傷;③清除免疫復合物:紅細胞借助CR1與吸附C3b的免疫復合物結合,將它們轉移至肝、脾,由該處的巨噬細胞清除之。
二、補體受體Ⅱ型(CR2,C3b受體,CD21)
CR2表達在B細胞、活化的T細胞、上皮細胞和濾泡樹突狀細胞(FDC)表面,其配體是iC3b、C3d、C3dg、C3b等。
CR2可與CD19和CD81在B細胞膜表面形成復合物,從而參與B細胞的激活。FDC表面的CR2可參與B細胞記憶的形成。此外,CR2可作為EBV進入B細胞或其他CR2陽性細胞的門戶,從而參與某些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三、補體受體Ⅲ型(CR3,Mac-1,CDHb/CD18)
CR3廣泛分布于包括吞噬細胞在內的多種免疫細胞表面,其配體主要是iC3b。CR3可促進吞噬細胞吞噬iC3b包被的微生物顆粒。
四、補體受體Ⅳ型(CR4,p150/95,CD11c/CD18)
CR4高表達于吞噬細胞表面,其配基和組織分布均與CR3相同。
五、C5aR(CD88)和C3aR
C3aR和C5aR廣泛表達于肥大細胞、嗜堿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淋巴細胞表面。C3a和C5a通過與相應受體結合而發(fā)揮作用。
六、C1q受體
C1q受體可增強吞噬細胞對C1q調理的免疫復合物和M BL調理的細菌的吞噬作用,還可促進氧自由基產生、增強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