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葡萄、蛇葡萄、蛇葡萄、蛇葡萄、蛇葡萄
蛇葡萄屬Ampelopsis Michx.
·牯嶺蛇葡萄 別名鐵骨扇(廣西)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Maxim.)Trautv.var.kulingensis Rehd.
產(chǎn)于臨安、淳安、建德、普陀、開化、天臺、龍泉、景寧、麗水、瑞安、泰順。生于山坡、山溪旁灌木叢中。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根、莖:利尿消腫,止血。主治無名腫痛、水腫等癥。
·廣東蛇葡萄 別名過山龍、骨疼搜、紅腦藤(浙江),白菇茶、辣梨茶、粵蛇葡萄(江蘇、安徽、廣東)
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et.Arn.[Cissus cantoniensis(Hook.et.Arn.)Planch.]
產(chǎn)于臨安、建德、鄞州、鎮(zhèn)海、奉化、開化、金華、天臺、遂昌、龍泉、慶元、麗水、平陽。生于低海拔灌木叢中或密林中。安徽、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株(山甜藤):性涼,味甘、微苦。清熱解毒,解暑。主治暑熱感冒、皮膚濕疹等癥。
·三裂蛇葡萄 別名赤木通(《植物名實圖考》),三葉蛇葡萄、見腫消(江西),五爪金、五爪龍、破石珠、綠葡萄(江蘇、福建、湖北)
Ampelopsis delavayana(Franch.)Planch.[Vitis delavayana Franch.]
產(chǎn)于象山、普陀、天臺、樂清。生于山坡叢林中、溪邊及巖石旁。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亦有分布。
根皮(金剛散):性平,味辛。消腫止痛,舒筋活血,止血。主治外傷止血、骨折、跌打損傷、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等癥。
·異葉蛇葡萄 別名光葉蛇葡萄(吉林)
Ampelopsis heterophylla(Thunb.)(Thunb.)Sieb.et Zucc.[Vitis heterophylla Thunb.]
產(chǎn)于臨安、寧波、普陀、奉化、天臺。生于山坡雜木林中、水溝邊及疏林巖石旁。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吉林、遼寧亦有分布。
根皮:祛風利濕,止瀉。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嘔吐,泄瀉,潰瘍病等癥;外用治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燒、燙傷等癥。
·白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五爪藤、白根(《名醫(yī)別錄》),貓兒卵(《本草綱目》),鵝抱蛋(《植物名實圖考》),山地瓜、野紅薯、白根、王爪藤(《全國中草藥匯編》),野番薯、地老鼠(浙江),見腫消(江蘇),鐵老鼠(廣西)
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Vitis japonica Thunb.]
產(chǎn)于本省的北部、西部、南部地區(qū)。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及路旁雜草叢中。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亦有分布。
塊根(白蘞):性微寒,味苦。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斂瘡生肌。主治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疬,燒、燙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蛇葡萄 別名野葡萄、山葡萄(通稱),山天蘿(浙江),見毒消、酸古藤(江西)
Ampelopsis sinica(Miq.)W.T.Wang[Vitissinica Miq.]
產(chǎn)于臨安、淳安、天臺。生于山坡疏林中或溪溝邊灌木叢中。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黑龍江、吉林、遼寧亦有分布。
根、藤(蛇葡萄):性平,味苦。清熱解毒,祛風活絡(luò),止痛,止血。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嘔吐,泄瀉,潰瘍等癥;外用于跌打損傷,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燒、燙傷等癥。
〔附注〕功效相同的有光葉蛇葡萄[A.sinica var.hancei(Rehd.)W.T.Wang],產(chǎn)于建德。生于山坡林緣。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亦有分布。
烏蘞莓屬Cayratia Juss.
·烏蘞莓(《唐本草》) 別名五爪龍(《植物名實圖考》),五葉藤、五龍草(《全國中草藥匯編》),五爪金龍(通稱),五爪藤(浙江),過山龍、膠股蘭、止血藤(江蘇),過江龍(江西),地五加、血五甲(貴州)
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Vitisjapanica Thunb.]
產(chǎn)于本省各地。生于山坡、路旁的灌木叢中或疏林中,常攀附在他物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山東、河南、陜西亦有分布。
根或全草(烏蘞莓):性寒,味苦、酸。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活血化瘀。主治咽喉腫痛、目翳、咯血、尿血、痢疾等癥,外用治癰腫、丹毒、痄腮、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癥。
·大葉烏蘞莓 別名野葡萄、綠葉扁擔藤(《全國中草藥匯編》),大母豬藤、五葉藤、五爪金龍(云南)
Cayratia oligocarpa(Lévl.et Vant.)Gagnep.[Vitis oligocarpa Lévl.et Vant.]
產(chǎn)于臨安、桐廬、普陀、天臺、仙居、龍泉、遂昌、泰順、平陽。多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坡林中。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根、葉(大母豬藤):性平,味微苦。祛風濕,通筋絡(luò)。主治牙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無名腫痛等癥。
·櫻葉烏蘞莓
Cayratia oligocarpa var.glabra(Gagnep.)Rehd.
產(chǎn)于臨安、東陽、仙居、臨海、慶元、泰順、平陽。生于海拔350~1200米山坡林下陰處。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性味、功效、主治均同大葉烏蘞莓。
·尖葉烏蘞莓 別名母豬藤(陜西)
Cayrataia pseudotrifolia W.T.Wang
產(chǎn)于本省西部地區(qū)。生于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或溝谷兩岸。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寒,味苦。有毒。清熱解暑。外用治蛇咬傷、瘡毒、跌打損傷等癥。
爬山虎屬(地錦屬)Parthenocissus Planch.
·異葉爬山虎 別名異葉地錦、小葉紅藤(浙江),三角風(貴州),紅葡萄藤、上樹蜈蚣、上竹龍(廣西、陜西)
Parthenocissus dalzielii Gagnep.[P.heterophylla auct.non(Bl.)Merr.]
產(chǎn)于臨安、建德、天臺、臨海、遂昌、龍泉、麗水、瑞安、泰順、平陽。生于山林巖石上或喬木上。上海、陜西、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莖(吊巖風):性溫,味酸、澀。祛風通絡(luò),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筋骨痛、帶下、產(chǎn)后瘀血腹痛等癥,外用治跌打腫痛、骨折、瘡癤等癥。
·綠葉爬山虎 別名五葉地錦(浙江)、大綠藤(云南)、青龍?zhí)?、五盤藤、五葉壁藤、綠葉地錦、青葉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龍泉、泰順。生于山坡路旁、溪邊、灌叢中,攀緣于其他植物上。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藤(大綠藤):性溫,味辛。舒筋活絡(luò),消腫散瘀,接骨。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肌勞損等癥。
·栓翅爬山虎 別名栓翅地錦
Parthenocissussuberosa Hand.-Mazz.
產(chǎn)于開化。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林下巖石上。貴州亦有分布。
根、莖:破瘀血,消腫毒。主治跌打損傷、癰腫等癥。
·爬山虎 別名地噤、地錦(《本草拾遺》),常春藤(《植物名實圖考》),地錦、爬墻虎(通稱),爬巖虎、爬龍?zhí)?、腹水藤、野葡萄(浙江),過風藤(江西),石壁藤(江蘇)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et Zucc.)Planch.[Ampelopsi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淳安、建德、奉化、鄞州、臨海、天臺、龍泉。生于山坡、溝邊濕處或巖石上,庭院常有栽培。吉林、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亦有分布。
根、莖:性溫,味甘、微澀?;钛ńj(luò),祛風止痛,解毒。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癰癤腫毒等癥。
崖爬藤屬Tetrastigma Planch.
·三葉崖爬藤 別名蛇附子(《植物名實圖考》),石老鼠、石猴子(《全國中草藥匯編》),三葉青、金線吊葫蘆、黑皮三葉青(浙江),絲線吊金鐘(海南)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產(chǎn)于本省東部、西部、中部、南部各地。生于山坡或山溝、溪谷兩旁林下陰處。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塊根、全草(三葉青):性平,味微苦。清熱解毒,祛風化痰,活血止痛。主治白喉、小兒高熱驚厥、痢疾、毒蛇咬傷、乳蛾、瘰疬、帶下、癰瘡、跌打損傷等癥。
〔附注〕浙江民間用塊根治療肺癌。
·無毛崖爬藤 別名光葉崖爬藤、藤五加、上樹蜈蚣、銅絲線(《全國中草藥匯編》),純?nèi)~崖爬藤(海南)
Tetrastigma obtectum(Wall.)Planch.var.glabrum(Lévl.et Vant.)Gagnep.
產(chǎn)于本省西部及西南部山區(qū)。生于密林中。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根、全草(九節(jié)蓮):性溫,味辛、酸。有小毒?;钛舛?,祛風除濕。主治頭痛、身痛、風濕麻木、游走性痛、瘡毒等癥。
葡萄屬Vitis Linn.
·蘡薁(《本草經(jīng)集注》) 別名山葡萄(《蜀本圖經(jīng)》),山蒲桃(《本草拾遺》),煙黑(《救荒本草》),野葡萄(《植物名實圖考》),貓兒藤、白葉野葡萄(福建)
Vitis bryoniifolia Bunge[V.adstricta Hance;V.thunbergii Sieb.et Zucc.var.adsistricta(Hance)Gagnep.]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寧波、樂清。生于山坡、路旁叢林中。北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云南亦有分布。
根、果實:性平,味甘。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治淋病、痢疾、黃疸、濕痹、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附注〕果實具豐富的糖分,可釀果酒。
·東南葡萄
Vitis chunganensis Hu
產(chǎn)于開化、遂昌、龍泉、麗水、瑞安。生于山坡雜木叢中及疏林巖石旁。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亦有分布。
根、莖:性平,味甘、澀。祛風除濕。主治風濕痛等癥。
·閩贛葡萄
Vitis chungii Metcalf
產(chǎn)于龍泉、慶元。常生于山地雜木林和溪邊灌木叢中。江西、福建、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全株(紅扁藤):性平,味甘、澀。消腫拔毒。主治瘡癰癤腫等癥。
·刺葡萄 別名山葡萄(浙江)、葛藟(海南)
Vitis davidii(Roman.du Caill.)F?ex [Spinovitis davidii Roman.]
產(chǎn)于臨安、淳安、鄞州、開化、天臺、遂昌、龍泉、景寧、瑞安、泰順、平陽。生長于山區(qū)路邊、山坡、溪邊灌叢中。福建、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亦有分布。
根:性平,味甘、澀。祛風濕,利小便。主治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等癥。
·葛藟葡萄 別名葛藟汁(《本草拾遺》),千歲藟(《植物名實圖考》),野葡萄、烏桉藤(浙江)
Vitisflexuosa Thunb.
產(chǎn)于臨安、開化。生于700~1000米的林下及林緣灌木叢中。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山東亦有分布。
根(葛藟根):性平,味甘。滋補氣血,續(xù)筋骨,生肌。主治關(guān)節(jié)酸痛、跌打損傷等癥。藤汁(葛藟汁):性平,味甘。補五臟,續(xù)筋骨,益氣,止渴。主治五臟虛弱、筋骨痛、氣虛、干渴等癥。果實(葛藟果):性平,味甘。潤肺止咳,清熱涼血,消食。主治咳嗽、吐血、積食等癥。
〔附注〕功效相同的有小葉葛藟[V.flexuosa var.parifolia(Roxb.)Gagnep.],產(chǎn)于開化,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河北、陜西、湖南、湖北、廣東、云南亦有分布。
·毛葡萄 別名橡根藤、止血藤(《全國中草藥匯編》),矛婆駁骨、血見愁、白鶴藤(江蘇、安徽、江西)
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V.heyneana Roem.et Schult.]
產(chǎn)于建德、寧波、開化、龍泉、景寧、麗水。生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坡灌叢或林緣。江蘇、安徽、江西、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亦有分布。
根皮:性平,味微苦、酸。調(diào)經(jīng)活血,補虛止帶。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等癥,外用治跌打損傷、筋骨痛等癥。全株(野葡萄藤):性平,味甘、酸。清熱,祛風濕,止血。主治癮瘍等癥。葉(野葡萄葉):性平,味微苦、酸。止血。主治外傷出血等癥。
·秋葡萄 別名野葡萄根(《分類草藥性》),黑葡萄(《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扁擔藤、綠葡萄(《全國中草藥匯編》),野葡萄(浙江)
Vitis romanetii Roman.du Caill.ex Planch.
產(chǎn)于本省北部山區(qū)。生于低山坡灌叢中或溝旁。陜西、甘肅、河南、江蘇、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莖(秋葡萄):性涼,味甘、微澀。祛翳止血,生肌。主治吐血、目翳、跌打損傷等癥。
·小葉葡萄
Vitis sinocinerea W.T.Wang[V.thunbegii Sieb.Zucc.var.cinerea Gagnep.]
產(chǎn)于本省西部及西南部山區(qū)。生于山地河岸灌叢中。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亦有分布。
根、全株:祛風除濕,解毒。主治風濕骨痛、腫痛等癥。
·網(wǎng)脈葡萄 別名水葡萄、大葉山天蘿(浙江)
Vitis wilsonae Veitch.
產(chǎn)于臨安、建德、開化、天臺、遂昌、龍泉、慶元、景寧、瑞安、泰順。生于山谷、溪溝邊的林下灌叢中。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株:祛風止痛。主治骨關(guān)節(jié)酸痛等癥。
·葡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瑣瑣葡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蒲陶(《植物名實圖考》),草龍珠、索索葡萄(新疆),烏珠瑪、葡萄秋(內(nèi)蒙古)
Vitis vinifeii Linn.
本省和全國各地廣為栽培。喜生于向陰沙質(zhì)土壤中。
根或藤(葡萄根):性平,味甘、澀。祛風除濕,利尿。主治風濕骨痛、水腫等癥,外用治骨折。莖葉(葡萄藤葉):性平,味甘、澀。利尿消腫。主治小便淋痛等癥。果實(葡萄):性平,味甘、酸。解表透疹,利尿,安胎。主治小便淋痛、胎動不安、麻疹不透等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