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概念評估
(一)基礎知識
1.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概念指個體通過對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特征,以及對他人反應的感知與體驗所形成的自我認識和評價,是個體在與其心理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動態(tài)的、評價性的“自我肖像”。
2.自我概念的組成 自我概念由身體自我(即體像)、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和自尊四部分組成。
(1)體像:自我概念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們對自己身體外形以及身體功能的認識與評價,包括外表、感覺反饋及內在的感覺,也就是整體的生理形象。體像是自我概念中最不穩(wěn)定的部分,較易受疾病、手術或外傷的影響。
(2)社會認同:為個體對自己的社會人口特征如年齡、性別、職業(yè)、社會團體成員資格以及社會名譽、地位的認識與估計。
(3)自我認同:指個體對自己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認識與判斷。
(4)自尊:指人們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不容他人任意歧視、侮辱的一種心理意識和情感體驗。自尊源于對以上自我概念的正確認識,對自我價值、能力和成就的恰當評估。任何對自我的負性認識和評價都會影響個體的自尊。同時,自尊還與期望自我密切相關,是個體有意無意地將自我的估計與理想的自我進行比較而形成的。當自我估計與自我期望一致時,自尊得以提高,反之,則下降。
3.自我概念的形成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指出,自我概念是個體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社會化產物”,是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產生的。在嬰兒期,人就有了對身體的感受,這時如果生理需求能夠被滿足,愛和溫情能夠被體驗,便開始建立對自我的積極感受。隨年齡增長,與周圍人交往增多,就逐漸把自己觀察和感知到的自我與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反應內化到自己的判斷中形成自我概念。
4.自我概念的影響因素 個體的自我概念并非一旦形成就不再改變,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1)早期生活經歷:早期生活經歷中,得到的社會反饋是積極的、令人身心愉快的,建立的自我概念就是良好的;反之,則是消極的。
(2)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正常生理變化:如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現、衰老過程中皮膚彈性的喪失與脫發(fā)、妊娠等,均可影響個體對自我的感知。
(3)文化、環(huán)境、人際關系和社會經濟狀況。
(4)健康狀況:健康狀況改變,如疾病、手術、外傷等,可造成自我尤其體像的暫時或永久改變,此時需個體自我調節(jié)和適應。Norris認為個體適應體像改變的程度取決于體像改變的性質、對個體的意義、個體的適應能力、有重要意義的他人的反應以及個體獲得的社會與家庭支持。
(5)職業(yè)和個人角色。
(二)社會關系情境評估
社會網通過各種情境,對個體自尊產生影響,形成其生活滿意感,促進或阻礙其心理的成長。常見社會關系情境有四種。
1.局外人情境 局外人情境是由對個體不知情者構成的關系狀態(tài)。一般而言,內斂性格的個體多不愿意過多地滲入局外人情境。擔心個人心理一旦“露餡”,難免尷尬;或個體本人所自我標定的心理難以讓其自信地與局外人平等地交往;或與正常人的接觸會強化其與現實世界的差別使之感到被動和不安。其實,只有在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局外人才會毫無顧忌地將個體視為正常人而平等地與之自由交往。與局外人的成功互動對個體自尊心的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在這種情境下最能感受到自己是正常人的體驗,與其他人無異的體驗,從中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以利心理的成長。
2.局內人情境 局內人情境是包括個體和了解個體內情的親屬、朋友等所組成的一種關系狀態(tài)。促進個體心理成長的局內人情境應包括三個方面: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②一個融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③一個合適的社會環(huán)境。
3.支持性情境 該情境強調社會關系的積極功能,主要包括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社會支持通過支撐個體的自尊而改善其健康。支持性情境通過與個體分擔痛苦、喜悅等知覺或情感體驗,為個體提供精神依托,通過傾聽其心理訴求、體驗其精神世界(即共情)、積極關注其積極方面、尊重其不同的觀點和習慣、真誠地對待其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其自尊使其獲得主觀生活滿意感。工具支持通過給個體提供生活、工作和經濟上的實質援助,有利于個體獲得客觀滿意感。支持性情境既具有積極效應又具有消極功能。如支持暗示個體是依賴性的或無能的,那么,它就可能產生痛苦的后果,引起個體對自救的懷疑,甚至滿足于弱勢地位,從而有損個體自立自強能力的恢復。為此,應大力提倡積極互動為個體創(chuàng)設支持性情境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培養(yǎng)個體的自救意識,支持的目的正是要達到不需支持的自立境界。
4.否定性情境 否定性情境強調社會關系的消極面。根據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個體對自身的看法映射別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個體按別人的知覺來塑造自我。批評性的或沖突性的互動傳遞給個體的信息,其詆毀個體自我的信息較積極支持自我的信息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研究發(fā)現,來自家庭的批評、敵意和分歧對個體慢性心理疾病的復發(fā)具有直接的意義。否定性情境常??梢援a生對峙,它涉及3種矛盾:①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②思維、感受與其實際行動之間的差異。③想象的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差異。對峙通?;蛑辽贂簳r性地給個人的和社會的平衡帶來某些危機,但危機過程也同樣被看做是一種與新的反應和導致新的發(fā)展相聯系的有機增長過程,增長過程就是一系列無止境的自我對峙過程。
(三)評估方法、內容
1.交談法 ①通過詢問被評估者的姓名、年齡、職業(yè)、職務、受教育水平、經濟來源、家庭、工作單位情況、引以為自豪的個人成就等方面的問題了解被評估者的人口學特征。②可以通過詢問被評估者:“身體哪一部分對你來說最重要?你最喜歡你身體哪些部位而最不喜歡的又是哪些部位?在外表方面,你最希望自己有什么改變而他人又希望你有什么改變?這些改變對你的影響有哪些?你認為這些改變會影響他人對你的看法嗎?”等問題,了解被評估者對自己身體的看法。③通過詢問被評估者:“總體來說,你對自己滿意嗎?你覺得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處理工作和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如何?你對自己的個性特征、心理素質和社會能力滿意嗎?你的朋友、同事、領導如何評價你?”等問題,了解個體對自己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認識與判斷。
2.觀察法 觀察被評估者的身高,體重,外貌與年齡的符合程度,穿著打扮是否得體,身體哪些部位有改變,是否與問診者有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如何,是否有不愿見人、想隱退、不愿照鏡子、不愿與他人交往、不愿看身體形象有改變的部位、不愿與別人討論傷殘或不愿聽到這方面的談論等行為表現,對體像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3.投射法 主要用于對兒童體像的評估。因兒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回答問題,宜使用投射法。其方法為讓小兒畫自畫像并對其進行解釋。從中識別小兒對其體像改變的內心體驗。
4.評定量表法 常用的有PieerHarries的兒童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針對有中級以上閱讀能力的人設計的自我概念量表、Sears自我概念量表、Michigan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以及Coopersmith青少年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表5-2-1)等。每個量表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應用時應仔細斟酌。
表5-2-1 Rosenberg自尊量表
使用指南:該量表含有10個有關測評自尊的項目,回答方式為非常同意(SA)、同意(A)、不同意(D)、很不同意(SD)。凡選擇標有*號的答案表示自尊低下。
二、認知評估
(一)基礎知識
認知是人們推測和判斷客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在過去的經驗及對有關線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信息的理解、分類、歸納、演繹以及計算。認知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注意力、語言和定向。
1.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動。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感覺反映事物的屬性,知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
2.記憶 是人腦對過去經歷的反映。記憶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在人的心理發(fā)展及人格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保證人正常生活的前提條件。記憶按信息在大腦中存留的時間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3.思維 是指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一般特性和規(guī)律間接的、概括的反應。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主要特征。通過感知和記憶,人們可以獲得感性認識,而思維可進一步獲得事物的本質特性,認識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與規(guī)律性。
4.注意 是心理活動對某種事物的指向與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而是伴隨心理過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動。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選擇有用信息,排除無用信息的干擾,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表現在把心理活動集中在某件事上,體現在心理活動的緊張性和強度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預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無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種。
5.語言 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因此,語言和思維是一個密切相關的統(tǒng)一體,共同反映人的認知水平。語言保存和傳授社會歷史經驗的方式,語言是人們進行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利用語言互相傳遞信息,形成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社會聯結紐帶。
6.定向 是人們對現實的感覺,對過去、現在、將來的察覺以及對自我存在的意識,包括時間定向、地點定向、空間定向以及人物定向等。
(二)評估方法、內容
1.感知覺 通過詢問被評估者:“你覺得最近視力有變化嗎?你有夜間視物困難嗎?你的視力對你的生活有何影響?你覺得你的聽力有問題嗎?你做過聽力測試嗎?你的聽力對你的生活有影響嗎?你覺得最近你的味覺、嗅覺有變化嗎?能否辨別氣味,能否嘗出食物味道?你是否有度日如年感?”等問題,了解有無感知覺異常。個別被評估者還出現幻覺和錯覺,如截肢后被評估者出現的“幻肢痛”,感到已經不復存在的肢體有蟻行感、牽拉感、疼痛感等異常感覺。
2.注意 無意注意能力可通過觀察被評估者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如對所住病室來的新病人,開、關燈有無反應等進行判斷。評估有意注意力的方法為指派一些任務讓病人完成,如請其敘述自己入院以前的治療經過,填寫入院時有關的記錄,同時觀察其執(zhí)行任務時的專注程度。對兒童或老人,應著重觀察其能否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具體事物。
3.記憶 評估短時記憶時,可讓被評估者重復一句話或一組5~7個數字組成的數字串。評估長時記憶時可讓被評估者說出其家人的名字,或敘述孩提時代的事件等。
4.概念 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性的思維形式。對被評估者概念化能力的評估可在數次健康教育后,請被評估者概括其所患疾病的特征、所需的自理知識等,從中判斷被評估者對這些知識進行概念化的能力。
5.理解力 評估理解力時,可請被評估者按指示做一些從簡單到復雜的動作,如要求被評估者關門、坐在椅子上,將右手放在左手的手心里,然后按順時針方向搓擦手心,觀察被評估者能否理解和執(zhí)行指令。
6.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過程,包括演繹、歸納兩種形式。歸納推理是從特殊事例到一般原理的推理;演繹則恰恰相反。評估推理能力時,評估者必須根據被評估者年齡特征提出問題。
7.洞察力 可讓被評估者描述所處情形,再與實際情形作比較看有無差異。如讓被評估者描述其對病房環(huán)境的觀察。對更深一層洞察力的評估則可讓被評估者解釋格言、諺語或比喻。
8.判斷力 評估時,可展示實物讓被評估者說出其屬性,也可通過評價被評估者對將來打算的現實性與可行性進行評估。但個體的判斷能力常受個體情緒、智力、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等的影響,并隨年齡而變化,評估時應盡量排除并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干擾。
9.語言能力
(1)評估方法:評估者可通過提出一些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問題讓被評估者回答;讓其重復評估者說過的一些簡單詞句;誦讀單個、數個詞、短句或一段文字;觀察被評估者能否流利、恰當地陳述病史;能否說出一些物品的名稱或用途;要求被評估者隨便寫出一些簡單的字或短句或抄寫一段字句等來檢測被評估者的語言表達及對文字符號的理解。
(2)判斷語言障礙類型:經以上評估發(fā)現有異常,應根據以下標準進一步明確其語言障礙類型。
1)運動性失語:由語言運動中樞病變所致。不能說話,或只能講一、兩個簡單的字,常用詞不當,對答和復述均有困難,但對他人的言語及書面文字能理解。
2)感覺性失語:不能理解他人的語言,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發(fā)音用詞錯誤,嚴重時別人完全聽不懂。
3)命名性失語:稱呼原熟悉的人名、物品名的能力喪失,但他人告知名稱時,能辨別對、錯,能說出物品使用方法。
4)失寫:能聽懂他人語言及認識書面文字,但不能書寫或寫出的句子有錯誤,抄寫能力尚存。
5)失讀:喪失對文字、圖畫等視覺符號的認識能力,以至不識詞句、圖畫,常與失寫同時存在。
6)構音困難:由發(fā)音器官病變或結構異常所致,表現為發(fā)音不清但用詞正確。
10.定向力 可以通過詢問被評估者:“現在是幾點鐘?今天是星期幾?今年是哪一年?你現在住在什么地方?床旁桌放在床的左邊還是右邊?呼叫器在哪兒?你叫什么名字?你知道我是誰?”等問題來評估被評估者對時間、地點、空間和人物的定向力。
三、情緒和情感的評估
(一)基礎知識
1.情緒和情感的定義 情緒和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內心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需求獲得滿足產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反之則導致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2.情緒和情感的區(qū)別與聯系 情緒和情感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情感是在情緒穩(wěn)定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起來的,與社會性需求滿足與否相聯系的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而情緒則是暫時性的、與生理需求滿足與否有關的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情境性、激動性和暫時性。情感通過情緒表達,在情緒發(fā)生過程中,往往含有情感的因素。
3.情緒和情感的作用 情緒和情感作為個體對客觀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對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①適應功能:調節(jié)個人情緒是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手段。②動機功能:情緒和情感是驅使個體行為的動機。③組織功能:情緒和情感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④信號功能:情緒和情感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
4.情緒和情感的種類 情緒情感復雜多樣。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把情緒情感分為好、惡、喜、怒、哀、樂六大類,中醫(yī)更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說法?,F代心理學家將情緒情感劃分為五類。①基本情緒情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緒,包括滿意、喜悅、快樂、緊張、焦慮、抑郁、憤怒、恐懼、悲哀、痛苦、絕望等。②與接近事物有關的情緒情感:包括驚奇、興趣以及輕蔑、厭惡。③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緒情感:包括猶豫、自信和自卑,這三種情緒具有較強的社會性。④與他人有關的情感體驗:分為肯定和否定兩種,其中愛是肯定情感的極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極端。⑤正性情緒情感與負性情緒情感:凡能提高人的工作效能,增強人的體力和精力的積極情緒與情感為正性情緒情感,如滿意、喜悅、快樂、驚奇、興趣、自信、友愛等;凡是抑制人的活動效能,削弱人的體力和精力的消極情緒與情感為負性情緒情感,如抑郁、痛苦、悲哀、絕望、輕蔑、厭惡、自卑等。
5.常見的情緒 焦慮和抑郁是被評估者最常見也是最需要護理干預的情緒狀態(tài)。
(1)焦慮:是人們對環(huán)境中一些即將來臨的危險或重要事件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有時一定程度的焦慮是必要的,但是過度的、無端的焦慮就屬于病理性的。病理性的焦慮時出現對沒有確定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而固定的觀念內容的害怕,并伴有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出汗、面色蒼白、口發(fā)干、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的癥狀。
(2)抑郁:是一組以情緒低落為特征的情緒狀態(tài),在抑郁狀態(tài)下,個體會有悲觀、失望、無助、冷漠、絕望等不良心境,并產生消極的自我意識。在行為方面,個體會有活動水平下降,言語減少,興趣減退,回避他人的特點。在生理功能方面,還會出現睡眠障礙、食欲性欲減退、內臟功能下降及自主神經紊亂的癥狀。
(二)評估方法、內容
1.交談法 通過詢問被評估者:“您如何描述您此時和平時的情緒?有什么事情使您感到特別高興、憂慮或沮喪?這樣的情緒存在多久了?”等問題,收集有關情緒情感的主觀資料。
2.觀察法 情緒和情感活動中,機體所發(fā)生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變化是和神經系統(tǒng)多種水平的功能相互聯系的,是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生理上可有呼吸、循環(huán)、皮膚電反應以及內分泌系統(tǒng)的變化。因此,觀察時應重點注意有無面色蒼白、呼吸和心率加速、血壓升高、出冷汗、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表現。
3.量表評定法 是評估情緒情感較為客觀的方法,常用的有Avillo的情緒情感形容詞量表(表5-2-2),Zung的焦慮狀態(tài)量表(表5-2-3)和Zung的抑郁狀態(tài)量表(表5-2-4)。
表5-2-2 Avillo情緒情感形容詞量表
使用指南:該表共有12對意思相反的形容詞,讓被評估者從每一組形容詞中選出符合其目前情緒與情感的詞,并給予相應得分。總分在84分以上,提示情緒情感積極,否則,提示情緒情感消極。該表特別適合于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情感或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定位不明者。
表5-2-3 焦慮狀態(tài)自評量表
續(xù)表
使用指南:請被評估者仔細閱讀每一個項目,將意思理解后根據最近一周的實際情況在適當的地方打鉤。如被評估者看不懂問題內容,可由評估者逐項念給被評估者聽,然后由被評估者自己做出決定。每一項目按1、2、3、4、四級評分。評定完后將20項評分相加,得總分,然后乘以1.25,取其整數部分,即得到標準總分。正??偡种禐?0份以下。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70~79分,重度焦慮。
表5-2-4 抑郁狀態(tài)自評量表
續(xù)表
使用指南:同焦慮狀態(tài)自評量表。每個項目評分方法按1、2、3、4(負性陳述),或4、3、2、1(正性陳述)四級評分。正常標準總分值50分以下。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70~79分,重度焦慮。
四、個性評估
(一)基礎知識
個性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wěn)定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具有整體性、獨特性、穩(wěn)定性和社會性。整體性指個性的心理全貌,是能力、氣質、性格構成的有機整體。獨特性指個體特有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穩(wěn)定性是個體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趨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社會性是指在個性形成過程中,既有生物遺傳因素作用,也受后天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個性既有生物學屬性,也有社會屬性。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性格特征組成性格類型,體現在具體人身上就形成這個人特有的性格結構,而一個人的行為總是受其性格結構制約?,F代心理學家根據性格特性向相反兩個方向發(fā)展所確立的對立類型將性格分為內外傾向型、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A型性格和B型性格等。
1.內外傾向型 外傾者的興趣和關注點朝向外部事物,其心理活動主要由外界與自身的關系引起和支配。內傾者的關注點指向主體自身,按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來活動。外傾型者性格活潑、開朗、熱情、自信、善交往、勇于進取、適應力強;內傾型者注重內心活動、好沉思、善內省、孤僻寡言、缺乏自信、反應緩慢、多愁善感,較難適應環(huán)境。
2.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者往往傾向于更多地利用自身內在的參照標志去主動地對信息進行加工。這類人社會敏感性差,對他人不感興趣,不善社會交往。在活動中易于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比較有創(chuàng)造性,有時喜歡把意志強加于人,帶有支配傾向。場依存型者常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缺乏主見,受暗示性強。這類人常對他人感興趣,社會敏感性強,善于社會交際。
3.A型性格和B型性格 A型性格的人常充滿成功的理想,進取心特別強,性情急躁、情緒不穩(wěn)、愛發(fā)脾氣。他們爭強好勝,懷有戒心或敵意。醉心于工作、行動敏捷、辦事效率高,但缺乏耐性,常有時間緊迫感等特點。B型性格的人是非競爭型的,常悠閑自得,無時間緊迫感;處事有耐心,容忍力強,很少有敵意,遇到阻礙反應平靜,情緒穩(wěn)定。
(二)評估方法、內容
1.會談法 通過詢問被評估者諸如“面對困難,你一般采取什么態(tài)度和行為?、遇到不愉快或傷心的事,你是盡量說出來還是悶在心里?”等問題來了解其在各種情況下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
2.觀察法 觀察被評估者的言行、情感、意志、態(tài)度的外部表現,如開朗還是活潑、感情外露還是內藏、意志脆弱還是堅強、作決定和事情依賴別人還是獨立完成。
3.作品分析法 收集被評估者的書信、日記等,分析其對各種事物所持觀點、態(tài)度。
最后,綜合分析所有資料,從中找出被評估者的性格特征和類型。
五、角色與角色適應評估
(一)基礎知識
1.角色的定義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ead GH)于20世紀30年代將原本是戲劇術語“角色”一詞引入社會心理學領域,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人就是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合。社會角色是與人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人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在不同社會條件下會有所不同,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或相繼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
2.角色分類?、俚谝唤巧阂卜Q基本角色。它決定個體的主體行為,是由每個人的年齡、性別所賦予的角色,如兒童、婦女、老人等。②第二角色:又稱一般角色。是個體為完成每個生長發(fā)育階段的特定任務,由所處社會情形和職業(yè)所確定的角色,如母親角色、護士角色等。③第三角色:也稱獨立角色。是為完成某些暫時性發(fā)展任務而臨時承擔的角色。大多是可選擇的,但有時是不可選擇的,如護理學會會員,病人角色。角色的分類是相對的,可在不同情況下相互轉化。如病人角色,因為疾病是暫時的,可視為第三角色,然而當疾病變成慢性病時,病人角色也隨之成為第二角色。
3.角色的形成 角色的形成經歷了角色認知和角色表現兩個階段。角色認知是個體認識自己和他人身份、地位以及各種社會角色的區(qū)別與聯系的過程。模仿是角色認知的基礎,先對角色產生總體印象,然后深入角色的各個部分認識角色的權利和義務。角色表現是個體行為達到自己所認識的角色要求而采取行動的過程,也是角色成熟的過程。
4.角色適應不良 當個體的角色表現與角色期望不協(xié)調或無法到達到角色期望的要求時發(fā)生的身心行為反應。角色適應不良會給個體帶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不良反應。生理反應:可有疲乏、頭痛、頭暈、睡眠障礙、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癥狀和體征。心理反應:可產生緊張、焦慮、易激惹、自責、抑郁、甚至絕望等不良情緒。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角色沖突:是指角色期望與角色表現之間差距太大,使個體難以適應而發(fā)生的心理沖突與行為矛盾。引起角色沖突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個體需同時承擔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時間或精力上相互沖突的角色,二是對同一角色的角色期望標準不一致。
(2)角色模糊:指個體對角色期望不明確,不知道承擔這個角色應該如何行動而造成的不適應反應。導致角色模糊的原因有角色期望太復雜、角色改變的速度太快、主要角色與互補角色間溝通不良等。
(3)角色匹配不當:指個體的自我概念、自我價值觀或自我能力與其角色期望不匹配。
(4)角色負荷過重和角色負荷不足:前者指個體角色行為難以達到過高的角色期望,后者則為對個體的角色期望過低而使其能力不能完全發(fā)揮。角色負荷過重或不足是相對的,與個體的知識、技能、經歷、觀念以及動機是否與角色需求吻合有關。
5.病人角色 當個體患病時,不管是否得到醫(yī)生證實,均無可選擇地進入病人角色。病人角色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①有生理或心理的異?;虺霈F有醫(yī)學意義的陽性體征。②應得到社會承認,主要是醫(yī)生以有關醫(yī)學標準認其疾病狀態(tài)。③處于病人角色的個體有其特殊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
(1)病人角色特點:①脫離或部分脫離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免除平日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義務。②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無直接責任,處于一種需要照顧的狀態(tài)。③病人有積極配合醫(yī)療護理、恢復自身健康的義務。④病人有享受治療護理、知情同意、尋求健康保健信息、要求保密的權利。
(2)病人角色適應不良:由于病人角色的不可選擇性,使個體在進入或脫離病人角色過程中,常發(fā)生角色適應不良。
病人角色沖突:病人在角色轉換中,不愿或不能放棄原有的角色行為,與病人角色行為沖突。原有的社會角色心理定勢、行為習慣強烈地干擾病人對病人角色的選擇與認同,多見于承擔較多社會或家庭責任,而且事業(yè)心、責任心較強的人。
病人角色缺如:指個體患病后不承認或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病人,沒有或拒絕認同病人角色。多見于缺乏醫(yī)療知識的人(因不能識別疾病而不認同病人角色)、經濟緊張的人(怕花錢而不愿治病)及因社會文化的原因,認為不需要治療而沒有進入病人角色的人。
病人角色消退:已經進入病人角色后,由于家庭、工作環(huán)境的變化對其提出新的角色要求,而使病人從病人角色中退出。如家屬突發(fā)急病,工作單位發(fā)生事故等均可導致病人角色減退。
病人角色強化:與角色消退相反,病人表現為進入角色并接受一定治療后,過分認同疾病狀態(tài),出現行為固著,對康復后要承擔的其他社會角色感到恐懼不安。主要表現為對所患疾病過分關心,過度依賴醫(yī)院環(huán)境,不愿承認病情好轉或治愈,不愿脫離醫(yī)護人員的幫助等。
病人角色恐懼:患病后不能正確認識和接受疾病,夸大疾病影響和可能的嚴重后果,對治療缺乏信心,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悲觀失望,在疾病過程中有較多的擔心、害怕、恐懼等消極情緒反應。
不同的人對病人角色的適應程度和適應反應不同,適應與否與年齡、性別、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因素有關。年輕人對病人角色相對淡漠,而老年人由于體力衰退容易發(fā)生角色強化;女性病人相對容易發(fā)生角色強化、消退、沖突等角色適應不良反應;家庭支持系統(tǒng)強的病人較能容易適應病人角色;經濟狀況差的病人容易產生角色消退或缺如。另外,病人角色適應還與環(huán)境、人際關系、病室氣氛等有關。融洽的護患關系、優(yōu)美的病室環(huán)境、愉悅的病室氣氛有利于病人適應角色。
(二)評估方法、內容
1.會談法 通過詢問被評估者:“你從事什么職業(yè)?擔任什么職位?目前在家庭、單位或社會所承擔的角色與任務有哪些?你覺得目前的工作與你的身份是否相稱?是否合理?是否能體現你的價值?你是否清楚所承擔角色的權利與義務,覺得自己所承擔的角色數量與責任是否合適?你覺得住院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對你有什么影響?能否安心養(yǎng)?。坑袩o頭痛、頭暈、睡眠障礙、緊張、抑郁等表現”等問題,了解被評估者所承擔的角色數量,角色的感知和滿意度以及是否存在角色緊張。
2.觀察法 主要觀察有無疲乏、心悸、易激惹、忽略自己和疾病、缺乏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等角色適應不良的身心行為反應。
六、壓力與壓力應對評估
(一)基礎知識
1.壓力的定義 心理行為學中的壓力是指內外環(huán)境中的各種刺激作用于機體時所產生的非特異性的反應,是機體對刺激的反應狀態(tài),而不是刺激本身。
2.壓力源 一切使機體產生壓力反應的刺激因素均稱為壓力源。包括:①生理因素:如饑餓、疼痛、疲勞、失眠、疾病、手術、外傷、內分泌失調、衰老等。②心理因素:焦慮、恐懼、孤獨、無助、缺乏自信等。③環(huán)境因素:寒冷、炎熱、射線、噪音、空氣污染、生活環(huán)境改變等。④社會文化因素:如家庭功能失調、職業(yè)壓力、經濟困難、角色改變、文化差異等。
3.壓力反應 指個體因為應激源所致的各種生物、心理、社會、行為方面的變化,常稱為應激的身心反應。①生理反應:如失眠或睡眠過多、厭食或暴食、疲乏、頭痛、氣短、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收縮壓升高、應激性潰瘍等。②情緒反應:如焦慮、恐懼、抑郁、過度依賴和失助感、自憐、憤怒等。③認知反應:如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感知混亂、判斷失誤、定向障礙等。④行為反應:如逃避與回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無助與自憐、物質濫用等。
4.壓力應對 應對是個體對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現的自身不平衡狀態(tài)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人們常用的壓力應對方式可歸納為情感式和問題式兩類(表5-2-5)。其中,情感式應對方式側重于調節(jié)和控制應激時的情緒反應,從而降低煩惱并維持一種適當的內部狀態(tài);而問題式應對指向壓力源,傾向于通過有計劃地采取行動,尋求排除或改變壓力源所致影響的方法,把握壓力情境中的積極特征,用于處理導致壓力的情景本身,或者回避問題本身。
表5-2-5應對方式表
續(xù)表
個人應對壓力的有效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生活事件、認知評價、社會支持、個性特征、應激反應等各種應激有關因素以及性別、年齡、文化、職業(yè)、身體素質等。人們遇到不同的生活事件,通常會采用多種應對策略。一般而言,面臨的壓力越多、壓力源越大、持續(xù)時間越長,所產生的壓力反應就越難應對。有成功應對經驗、意志頑強、良好家庭、社會支持的人能正確處理并能適應壓力。
5.有效應對標準 有效應對的判斷標準包括:①壓力反應維持在可控制的限度內。②希望和勇氣被激發(fā)。③自我價值感得到維持。④人際、社會以及經濟處境改善。⑤生理功能康復得以促進。
(二)評估方法與內容
1.交談法 通過詢問被評估者諸如:“目前,讓你感到有壓力或緊張焦慮的事情有哪些?近來你的生活有哪些改變?日常生活中讓你感到有壓力和煩惱的事情有哪些?你所處的環(huán)境是否讓你緊張不安或煩惱?你是否感到工作壓力很大?你的經濟狀況以及與你的家人的關系如何?這件事對你意味著什么,是否有能力應付?你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減輕壓力,措施是否有效?”等問題來了解被評估者面臨的壓力源、壓力感知、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壓力緩解情況。
2.觀察法 觀察評估者有無失眠、厭食、胃痛、疲乏、氣短、心悸、等生理方面的反應;有無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反應;有無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解決問題能力下降等認知反應;有無自殺或暴力傾向等行為。
3.評定量表法 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來衡量壓力對個體健康影響的常用量表有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表5-2-6)和住院病人壓力評定量表(表5-2-7)。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用于測評近1年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影響,預測個體出現健康問題的可能性。住院壓力評定量表用于測評病人住院期間可能經歷的壓力。這兩個量表主要用于壓力源評估,累積分越高,壓力越大。用于評估應對方式的常用量表為Jaloviee應對方式量表(表5-2-8)。該表羅列了人們常用的41種常用的壓力應對方式。使用時,請被評估者仔細閱讀,選擇其使用每一種壓力應對方式的頻率。
表5-2-6 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
續(xù)表
評價標準:生活事件單位總和超過300分者,80%可能患?。簧钍录挝豢偤蜑?50~300分者,50%可能患??;生活事件單位總和小于150分者,30%可能患病。
表5-2-7 住院病人壓力評定量表
表5-2-8 Jaloviee應對方式評定量表
續(xù)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