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電圖記錄一定運動負荷下的心肌缺血表現(xiàn)稱運動心電圖試驗(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phic test),是評價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診斷及預后的一種重要方法。目前,運動心電圖試驗最常用于評價預后、判定運動能力、判定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治療效果。以此為基礎,開展了運動超聲心動圖試驗、運動心肌灌注顯像、運動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以及各種藥物負荷試驗。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運動心電圖試驗最主要的指征是通過測定受試者的運動能力來幫助建立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評價有預后意義的解剖和功能性病變,評價運動耐力以及評價治療效果。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指征不斷進展,有些指征已被一致接受,另一些則爭議較大。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和心臟病學院(ACC)運動試驗工作組通過復習大量有關運動試驗的文獻資料,將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指征分類如下
明確適應證:
(1)伴有典型癥狀的男性的冠心病診斷。
(2)已知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預后評價。
(3)伴有癥狀的、反復發(fā)生的和運動相關的心律失常。
(4)無并發(fā)癥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預后評價。
(5)冠脈血運重建患者的評價。
可能的適應證:
(1)伴有典型或不典型心絞痛癥狀的女性的冠心病診斷。
(2)服用地高辛患者的冠心病的診斷。
(3)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冠心病的診斷。
(4)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反應評價或心功能評價。
(5)變異性心絞痛患者的評價。
(6)已知冠心病患者的系列評價。
(7)從事高危職業(yè),或有兩個以上冠心病危險因素,或習慣久坐而計劃進行非常劇烈的運動的40歲以上無癥狀男性的評價。
(8)無癥狀冠脈血運重建患者的年度評價。
(9)選擇性瓣膜性心臟病患者心功能評價。
可能的非適應證:
(1)無癥狀孤立室性早搏患者的評價。
(2)心臟康復計劃期間的系列評價。
(3)左束支傳導阻滯或預激綜合征患者的冠心病的診斷。
(4)無癥狀男性或女性的評價。
(5)非心源性胸痛男性或女性的評價。
2.禁忌證 運動心電圖試驗有明確的禁忌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生后,患者至少在試驗前48~72h無休息時心絞痛、無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的其他證據(jù)。無并發(fā)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應在梗死后3d再進行運動試驗。左室流出道的嚴重梗阻能增加運動時心臟事件的危險性。在選擇的患者中,低負荷運動有助于評價左室流出道壓力階差。血壓≥26.7/13.3kPa(200/100mmHg)者應休息10~15min重新測量,如血壓仍持續(xù)該水平,運動心電圖試驗應推遲至血壓得到更好控制后進行。
在下列情況下禁忌出于診斷目的行運動心電圖試驗: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室心肌肥厚、預激綜合征(W-P-W綜合征)或持續(xù)性室速,因為此時對于在原基礎上出現(xiàn)的ST段改變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但如果需要評估運動試驗時表現(xiàn)或評價心律失常的危險,則可以應用此項檢查。
絕對禁忌證:
(1)急性心肌梗死(2d內(nèi))。
(2)藥物治療未控制的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
(3)引起癥狀或血流動力學損害的未控制的心律失常。
(4)癥狀嚴重的主動脈瓣狹窄。
(5)未控制的有癥狀的心力衰竭。
(6)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
(7)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8)急性主動脈撕裂。
相對禁忌證(運動試驗的好處超過了其風險):
(1)左主干病變。
(2)中等程度狹窄的瓣膜性心臟病。
(3)電解質(zhì)紊亂。
(4)嚴重的高血壓[建議:收縮壓>26.7kPa(200mmHg),舒張壓>14.7kPa(110mmHg)]。
(5)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
(6)肥厚性心肌病或其他原因的流出道梗阻。
(7)精神或軀體的原因不能充分進行運動。
(8)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二)分類
1.極量(maximal execise testing) 逐漸增加運動量,耗氧量也平行增加,當達到某一高水平運動量時,耗氧量達到最大,此時的運動量為極量。如果患者沒有明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應盡量爭取達到極量運動,即按年齡預測心率的100%(220-年齡)。
2.次極量 極量運動的85%~90%,臨床多以心率為準,此時的心率為目標心率(target heart rate),目標心率=195-年齡,此公式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一般而言,當達到預測心率的85%以上時就可以有足夠的證據(jù)來進行診斷。
3.癥狀限制性運動試驗(symptomlimited testing) 某些冠心病患者常達不到極量或次極量,運動中由于出現(xiàn)重度心肌缺血(如心絞痛、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下降)而終止運動。癥狀限制性運動試驗是以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體征(肺部啰音等)為終止運動指標。
(三)方法
1.馬氏二級梯法 20世紀40年代應用于臨床,方便而安全。但實踐發(fā)現(xiàn)此法很難達到心肌最大耗氧量,因此陽性率較低,同時在運動試驗中很難記錄到滿意的心電圖,現(xiàn)已很少應用。
2.活動平板運動試驗 是最接近于理想的生理運動形式,在運動中患者主觀干擾作用很小。對健康者,普遍采用Bruce方案,對年齡較大或因心臟病而運動能力受限的患者可采用Bruce修訂方案。
3.踏車運動試驗 具體方法、步驟與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相同,與體重呈負相關。
優(yōu)點:心電圖記錄干擾少,患者可同時做核素掃描、心臟超聲等檢查;所占空間小,使用時噪聲??;可以記錄敏感的胸前導聯(lián)心電圖,無因運動幅度過大所造成的偽差。
缺點:需患者主觀配合,患者較累時不易保持穩(wěn)定的工作量。
4.6min步行運動試驗 適用于有明顯左室功能不全、不能進行平板運動試驗或踏車運動試驗的患者?;颊咴卺t(yī)師指導下,以其自己的步行節(jié)律在30m長的走廊里行走,要求患者6min內(nèi)步行的距離盡可能長一些,6min后計算患者行走的距離總量,記錄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
(四)患者準備和操作技術
AHA對于臨床進行運動心電圖試驗制定了一個指南?;颊咧辽僭谶\動前3h應該禁食,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或吸煙;運動前避免超常的體力活動;運動時穿舒適的衣服和鞋;根據(jù)試驗適應證以及停藥后的安全性來指導患者是否停用心臟活性藥物,一般需要停抗心律失常藥及洋地黃類藥3~4個半衰期。對患者做簡要的病史采集來確證患者有試驗適應證,判斷心臟危險因素,同時詢問患者是否服用心臟活性藥。做簡要的體檢除外明顯的瓣膜病或心肌病。放置電極前做好皮膚準備對于獲得高質(zhì)量的心電圖而言非常重要。開始運動之前記錄標準12導聯(lián)心電圖。運動試驗前不應過度通氣。如果懷疑運動試驗結果為假陽性,應于試驗后讓患者過度通氣的同時記錄心電圖,并將過度通氣的心電圖與ST段異常最明顯的心電圖做比較。
運動過程中監(jiān)測心電圖,運動后恢復階段每2分鐘做一次心電圖。血壓的測量應包括:運動前站好后即刻測量、每個運動級終止前即刻測量、恢復階段每2分鐘測一次直至血壓回到原有水平。運動后恢復階段患者體位在不同的試驗室會有不同。但如果運動后立即采取仰臥位,可導致靜脈回心血量和舒張末容積增加,可能使運動后期的ST段改變更為明顯。有的實驗室在運動后采取直立安靜體位。有的讓患者繼續(xù)以0級1.7mph(miles per hour)速度進行運動3min,這樣使患者在極量運動后有一個恢復期(cool-down phase),從而使運動后心率逐漸下降,并可以減少運動后迷走神經(jīng)反射引起的低血壓。
(五)運動心電圖試驗終止指標
絕對指征:
1.盡管負荷增加,收縮壓較基線水平下降>1.33kPa(10mmHg),同時伴有其他缺血證據(jù)。
2.中等到嚴重的心絞痛。
3.逐漸加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例如,共濟失調(diào)、頭暈或近似暈厥)。
4.灌注不足的體征(發(fā)紺或蒼白)。
5.ECG或血壓檢測出現(xiàn)技術故障。
6.患者要求終止。
7.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
8.無病理性Q波導聯(lián)上ST段抬高≥1.0mV(V1、aVR除外)。
相對指征:
1.盡管負荷增加,收縮壓較基線水平下降>1.33kPa(10mmHg),但不伴有其他缺血證據(jù)。
2.ST段或QRS波群變化:ST段水平或下斜形壓低>2mm,或顯著的電軸偏移。
3.除持續(xù)性室速外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2聯(lián)律,多源性室性早搏RonT現(xiàn)象等。
4.無力,氣短,眩暈,步履蹣跚或跛行。
5.新發(fā)生的束支傳導阻滯或(和)室性心動過速無法區(qū)分的心室內(nèi)傳導缺陷(IVCD)。
6.逐漸加重的胸痛。
(六)結果評價
1.運動試驗陽性診斷標準
(1)ST段水平或下斜形下移,J點后60~80ms處ST段壓低≥1mm(0.1mV),至少持續(xù)1min。
(2)在原有ST段壓低基礎上,運動心電圖的J點后60~80ms處ST段再壓低≥1mm(0.1mV),持續(xù)30個心動周期以上。
(3)無Q波導聯(lián)上ST段抬高≥1mm(0.1mV)。
在近幾年的文獻上傾向把ST段上斜形下移,J點后60ms處ST段壓低≥1.5mm或J點后80ms處ST段壓低≥2mm至少持續(xù)1min,作為陽性診斷標準。
孤立性u波倒置,有人指出是重度冠狀動脈病變的指標。
2.血流動力學變化
(1)血壓:正常的運動反應是隨著運動負荷量的增加,收縮壓逐漸增高,直至峰值[21.3~26.7kPa(160~200mmHg)]。年齡較大者增加幅度較大。舒張壓無明顯改變,與靜息時相比,波動范圍為±1.33kPa(10 mmHg)。運動過程中,收縮壓增高不能≥16.0kPa(120mmHg),或反復出現(xiàn)15s內(nèi)持續(xù)降低≥1.33kPa(10mmHg),或降至靜息立位時的水平以下為異常,反映收縮期左室功能不全、心排血量不能隨運動而增加或全身血管阻力過度降低。逐漸加大負荷的運動過程中收縮壓不能增加或反而降低的原因除心肌缺血外還和下列因素有關:心肌病、心律失常、血管迷走神經(jīng)反射、左室流出道梗阻、口服抗高血壓藥物、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或長時間劇烈運動。須正確區(qū)分運動后階段血壓下降與逐漸加大負荷的運動過程中的收縮壓下降或不能升高,前者不一定伴有心臟病變,但后者常見于冠脈3支病變或左主干病變的患者。
(2)心率:運動引起的心率異常反應有2種:心臟變時性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個運動級心率的增加少于正常人,且在次極量運動時心率反應呈平臺狀態(tài),這提示竇房結病變,也可能是藥物如β受體阻滯藥治療所致,或為心肌缺血反應。另一種異常心率反應為低負荷量運動時心率不恰當?shù)卦隹?,這見于患者體力不佳、血容量減少、貧血或處于左心功能不全的臨界狀態(tài),且在運動恢復階段這種不恰當?shù)男穆试隹爝€會持續(xù)數(shù)分鐘。
(3)臨床標準: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胸部不適的特性有助于診斷,尤其是癥狀與典型心絞痛相吻合時更是如此。運動試驗恢復階段的早期,心尖部新出現(xiàn)的第3心音或全收縮期雜音可提高運動試驗的診斷精確度。
(七)臨床應用
1.冠心病的診斷及預后 對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的敏感性為25%~71%。運動誘發(fā)的ST段移位常見于左前降支病變,其次是右冠狀動脈病變和孤立性左回旋支病變。運動誘發(fā)ST段壓低所提供的診斷信息有75%~80%表現(xiàn)在V4~V6導聯(lián)。對冠狀動脈造影未發(fā)現(xiàn)心外膜面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不能簡單地認為運動心電圖試驗提示的心肌缺血陽性為假陽性。已有報道,在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而冠狀動脈擴張儲備功能異常者,運動心電圖試驗過程中有缺血性ST段改變和左室收縮與舒張功能異常。
假陽性原因:①藥物如洋地黃類、抗抑郁藥、β受體阻滯藥;②心臟疾患如主動脈口過度狹窄、二尖瓣脫垂、左室肥厚勞損、嚴重的容量負荷過重(主動脈瓣、二尖瓣反流)、心肌病、心室內(nèi)傳導阻滯、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預激綜合征;③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過度換氣等;④代謝影響如飽食、進食葡萄糖、低血鉀;⑤其他疾病如貧血、重度高血壓、嚴重缺氧;⑥突然超負荷運動;⑦女性假陽性常見,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假陰性原因:①藥物如普萘洛爾、硝酸甘油;②陳舊性心肌梗死改變了ST向量或被室壁瘤抬高的ST段所掩蓋;③右室肥大或右束支傳導阻滯;④病變輕或病變僅發(fā)生于右冠狀動脈。
運動心電圖異常多見于冠狀動脈阻塞較嚴重、冠狀動脈病變范圍較廣的患者,且多見于較劇烈程度的運動后?;颊咴诘拓摵闪窟\動后就過早地發(fā)作心絞痛、出現(xiàn)缺血性ST段壓低及血壓下降是最為重要的試驗參數(shù),往往提示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且預后不佳。預后不佳的其他指標還有:明顯的ST段移位、5個或5個以上的心電圖導聯(lián)有缺血性改變以及運動恢復階段缺血性改變?nèi)猿掷m(xù)存在(表7-4)。
2.用于評價心律失常,或用于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療效及可能發(fā)生的藥物中毒室性心律失常:①運動引起的的孤立性室性心律失常,對冠心病常無診斷意義;②健康人的室性早搏常起源于右室,且常因運動而消失;③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常起源于左室,且常在輕微運動時發(fā)生;④在罕見情況下,運動可誘發(fā)室顫,尤其是嚴重冠心病患者。
表7-4 與預后不佳及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有關的運動試驗參數(shù)
室上性心律失常:①運動誘發(fā)室上性心律失常不常見,而且對缺血性心臟病無診斷意義;②運動誘發(fā)室上性心律失常多為早搏,見于4%~10%正常人及40%的心臟病患者;③持續(xù)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僅發(fā)生于1%~2%的患者。
心房顫動:在運動起始階段,慢性心房顫動的患者一般呈快速心室反應,60%~70%的總心率變化出現(xiàn)于運動的最初幾分鐘內(nèi)。運動心電圖試驗可用于評價地高辛、β受體阻滯藥、鈣拮抗藥等對個別患者心率迅速增加的抑制效應。藥物對心室率的控制不一定會導致運動耐量明顯增加,許多患者運動耐量與其基礎心臟病的病程有關,而與心室率的適當控制無關。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一般而言,此類患者在運動負荷時心率較對照者為低,但40%~50%的患者運動時心率反應正常。
房室傳導阻滯:運動誘發(fā)的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可能無臨床意義;運動心電圖試驗有助于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房室順序起搏。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運動引起的心率變化較低,而且有些患者出現(xiàn)可引起癥狀的快速交界性心率,這可被通用起搏器(DDD)起搏抑制;此外,運動偶爾可加重獲得性房室疾病患者的房室傳導阻滯。
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運動誘發(fā)的ST段壓低可見于大多數(shù)LBBB患者,無論ST段異常改變的程度如何,均不能作為診斷或評價預后的指標。然而,對于運動誘發(fā)的一過性左前分支傳導阻滯或LBBB,無論是其出現(xiàn)前還是恢復后出現(xiàn)的缺血性ST段壓低,都具有診斷意義。
右束支傳導阻滯(RBBB):RBBB患者靜息時心電圖常有胸前導聯(lián)的T波和ST段改變。運動誘發(fā)的V1~V4導聯(lián)的ST段壓低可見于所有RBBB患者,無診斷意義。V5~V6導聯(lián)新出現(xiàn)的運動誘發(fā)的ST段壓低、運動耐量減低及收縮壓不能適當增加等變化,有助于發(fā)現(xiàn)高危冠心病患者。RBBB的存在可降低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敏感性。運動誘發(fā)新的RBBB相當少見,發(fā)生率約為總試驗量的0.1%。
預激綜合征(WPW綜合征):當WPW綜合征存在時,無論旁道傳導還是正常傳導的搏動,均不能將ST段分析作為冠心病的診斷方法;假陽性缺血性改變很常見。運動可使20%~50%的患者δ波消失及QRS復合波恢復正常,可能表明旁道前向傳導的有效不應期延長,這在A型WPW綜合征中更為常見。WPW綜合征患者在運動心電圖試驗期間極少發(fā)生心動過速,然而一旦發(fā)生心動過速,就為測定房室傳導速度提供了機會。WPW綜合征的存在不會導致活動耐量的下降。
3.用于篩選高?;虻臀;颊?/p>
無癥狀人群:無癥狀中年男子異常運動心電圖的發(fā)生率為5%~12%。試驗異常的男子發(fā)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等心臟事件的危險性是試驗正常者的9倍以上。當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存在和兩項或兩項以上的異常運動反應時,發(fā)生心臟事件的可能性會增加。無癥狀女性異常運動心電圖的發(fā)生率是20%~30%,一般而言,其預后價值低于男性。
有癥狀患者:運動耐量極好(如>10 MET)的患者,無論冠狀動脈病變的解剖程度如何,通常都有極好的預后。運動心電圖試驗可評價經(jīng)血管造影確診的冠狀動脈狹窄的功能意義。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已確診的冠心病患者,無論運動試驗時有無心絞痛發(fā)作,一旦出現(xiàn)運動誘發(fā)的缺血性ST段壓低,均提示今后發(fā)生心臟事件的危險性增加。不同文獻報道的伴或不伴心絞痛的運動心電圖異?;颊叩念A后情況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與各自所選病例的特征不同有關。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運動誘發(fā)的缺血性ST段壓低或限局性胸痛,與其后發(fā)生心臟事件的高危險性有關,而無上述表現(xiàn)者屬于低?;颊邅喗M。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運動心電圖試驗常用于評價功能儲備力和危險分層。心肌梗死后早期施行(出院前和心肌梗死2~3周)時應采取亞極量癥狀限制性運動。3周后可考慮施行極量癥狀限制性運動。
與其高危險性參數(shù)相關的因素包括:出院前不能承受低負荷運動試驗;運動耐量差;運動時收縮壓不能增加或收縮壓下降;低運動負荷時發(fā)生心絞痛或誘發(fā)ST段下降。由于對運動心電圖試驗異常的患者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及血運重建術,疾病的自然病程被改變,運動誘發(fā)ST段改變的預后意義受到影響?,F(xiàn)在正普遍開展出院前極量癥狀限制性運動試驗,致使缺血性ST段壓低和心絞痛的發(fā)生率增高,但此方法的安全性及評價預后的優(yōu)越性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4.特殊臨床應用
女性:相對于男性患者而言,運動誘發(fā)ST段壓低診斷女性冠心病特異性低,假陽性率高。
高血壓:現(xiàn)已被試用于識別那些注定將發(fā)展為高血壓的異常血壓反應者,但合適的運動方案及異常運動反應的統(tǒng)一標準等均須進一步研究。在無動脈粥樣硬化存在,甚至靜息時心電圖無明顯ST段或T波改變時,重度高血壓可因干擾心內(nèi)膜下心肌灌注,引起運動誘發(fā)的ST段壓低。
充血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數(shù)明顯降低的患者的運動耐量差異很大,有些甚至可達正常人高峰運動量。癥狀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低運動負荷時血乳酸過度增高;最大負荷時氧耗量下降;次極量和極量負荷時通氣增加不均勻等。
藥物:洋地黃毒苷對休息時心電圖影響不明顯,但可引起勞累性ST段壓低及加重運動誘發(fā)的缺血性ST段改變。強心苷治療的患者運動心電圖試驗時若無ST段偏移,則結果為陰性。長期應用利尿藥者可造成低血鉀,這可能與運動誘發(fā)的ST段壓低有關??谷毖幦缦跛狨ヮ悺ⅵ率荏w阻滯藥或鈣拮抗藥等將延緩缺血性ST段壓低的發(fā)生及增加運動耐量,甚至出現(xiàn)假陰性。肝素治療可增加總的運動持續(xù)時間,提高心絞痛發(fā)生前及最大運動負荷時的血壓與心率乘積。胺碘酮的治療可使大約6%的QRS間期<110ms及15%的QRS間期>110ms的患者的QRS間期延長。
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可用于危險分層、評價再狹窄,一般耐受性較好。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運動誘發(fā)的心肌缺血及氧容量的改善程度部分取決于血管再通的程度及左室功能。當血管再通不完全時,盡管患者的運動負荷增高,但運動誘發(fā)的缺血性ST段改變可持續(xù)下降,且大約5%的血管完全再通者也持續(xù)存在運動誘發(fā)的缺血性ST段下降。在狀動冠脈再通晚期(如5~10年),運動試驗的診斷及預后意義大大優(yōu)于早期。
經(jīng)皮腔內(nèi)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后早期(<1個月)的異常運動心電圖可繼發(fā)于PTCA的結果不理想、擴張成功的冠脈儲備功能受損或血運重建不完全。PTCA術后做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最佳時機部分取決于手術過程的成功及獲得再通的程度。PTCA術后數(shù)日內(nèi)運動心電圖試驗常有助于制定階段性處理方案及為隨后的隨訪提供參考基值,但有報道說明,PTCA術后馬上行運動心電圖試驗可導致與之相關的支架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在沒有進一步證據(jù)之前,建議謹慎決定是否在PTCA術后馬上行運動心電圖試驗檢查。對于其他無癥狀的患者,術后6個月的運動心電圖試驗有足夠的時間發(fā)現(xiàn)其發(fā)生再狹窄及使擴張的血管獲得愈合的機會。PTCA術后初次運動試驗正常而6個月后變得不正常,尤其發(fā)生于低運動負荷時,通常與再狹窄有關。
心臟移植:可用于選擇須進行心臟移植的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移植術后運動心電圖試驗的結果受以下因素影響:供體心臟切除了神經(jīng),即無傳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jīng)支配;排斥反應的發(fā)生及瘢痕的形成;供體與受體大小不相匹配;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血管阻力;移植心臟發(fā)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
心臟瓣膜?。捍祟惢颊叩臒o創(chuàng)性運動心電圖試驗的結果可為手術時機的選擇提供有用的資料,且在判斷患者心功能不全程度方面準確性高于僅依據(jù)癥狀的評價。
心臟起搏:評價起搏器安置前后心臟的變時性反應。
老年患者:由于更廣泛的冠狀動脈病變相應增加,老年人陽性結果發(fā)生率比年輕人高,且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也明顯升高。
(八)并發(fā)癥
心臟并發(fā)癥:①猝死:以室顫最常見,死亡率0.5/萬;②各種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動過速、傳導阻滯;③心絞痛、心肌梗死;④急性肺水腫或充血性心力衰竭;⑤高血壓、低血壓或休克。
非心臟并發(fā)癥:①腦血管意外;②間歇性跛行;③靜脈炎;④嚴重疲勞及頭暈、乏力、心悸和一過性輕微頭痛、下肢肌肉痙攣等。
(九)展望
尋找新的心電圖診斷標準來提高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準確性和特異性,測量方法以計算機為主,較為嚴格。經(jīng)過時間校準后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準確性提高,提示將來運動心電圖試驗的改進可能是通過更好的以運動時心率改變來校準ST段的壓低。進而,可采用心率校準后的ST段壓低指標,與其他影像學檢查如運動超聲心動圖學相結合,來提高檢查的準確性并判斷心肌缺血的部位。探索ST段壓低以外的心電圖指標如QRS復合波的振幅、持續(xù)時間和頻率,測量復極化波的持續(xù)時間和離散度。需要進一步發(fā)展計算機診斷方法,這可以更好地評價運動心電圖試驗結果并應用于臨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