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新技術(shù)
處方1
雞矢白散。
[制用法] 取雞矢白散(用冬月干雞矢白)約500g,加入白酒1 500ml,文火煎至酒味消失,出現(xiàn)雞矢特殊氣味后過濾裝瓶備用。100ml/次,3次/日,口服。
[療效] 運用雞矢白散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3例,在不配合任何西藥情況下,均取得滿意的利尿效果,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反應(yīng)[1]。
處方2
大黃、槐花、桂枝各30g。
[制用法] 將上藥加水煎取200ml作保留灌腸,1~2次/日。治療期間停用利尿西藥。
[療效] 運用導(dǎo)瀉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30例,導(dǎo)瀉1次尿量增加者15例,導(dǎo)瀉2次尿量增加者9例;6例無尿者經(jīng)3~4次導(dǎo)瀉后癥狀緩解,尿量逐日增至正常。隨著尿量的增加,其他癥狀亦逐步得到緩解[2]。
處方3
當歸、阿膠各6g,白芍、沙參、麥冬各10g,川芎、艾葉各3g,生地黃12g,黃芪15g,紫草30g。
[加減] 惡心嘔吐嚴重者,加灶心土60g;無尿者,加鮮茅根60g。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分4次口服,4~6小時1次,每日2劑。西藥用50%葡萄糖注射液60ml加維生素C 0.5g靜推,每6小時1次。低血壓休克期用平衡鹽液1 000ml/次,靜滴,血壓不回升再用,每日總量不超過3 000ml,血壓升至100/60mmHg以上停用。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13.5mmol/L(30容積%)予碳酸氫鈉。多尿期治療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中藥用固腎湯化裁(熟地黃、懷山藥、菟絲子、益智仁、桑螵蛸、黨參、黃芪等)。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8例,痊愈50例,死亡2例[3]。
處方4
大黃、生地黃、麥冬、白茅根各30g,枳實、桃仁各10g,芒硝(沖)20g,豬苓12g。
[制用法] 治療組20例,將上藥制成瀉下通瘀合劑500ml。成人,25ml/次;8~10歲,15ml/次;11~14歲,20ml/次;4~6次/日。對照組77例,用硫酸鎂、甘露醇、呋塞米等。均3~5日為1個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兩組基礎(chǔ)治療相同。如嚴格控制補液量,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等。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兩組分別顯效率為89%,43%;總有效率為96%,75%。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開始排尿時間以及尿量、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恢復(fù)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1)。實驗表明,本品能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減輕內(nèi)臟細胞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血清白蛋白及腎血流量,恢復(fù)腎功能。治療中少數(shù)病人惡心嘔吐,可能與本病自身的消化道癥狀有關(guān);個別病人腹瀉頻多,適當減少劑量即可緩解[4]。
處方5
麻黃、蒼術(shù)各20g,杏仁、藿香各15g,茯苓、陳皮、澤瀉、大腹皮各30g,廣木香10g。
[加減] 兼瘀熱互結(jié)者,合加味桃仁承氣湯;有水熱互結(jié)者,加大陷胸湯;有結(jié)胸證而無熱象者,加用三物白散;兼濕遏熱伏者,加達原飲;兼氣陰欲脫合參麥針;陽脫者,加參附針;濕熱、瘀閉竅神昏,合菖蒲郁金湯或犀珀至寶丹、牛黃醒腦靜;兼腑實津虧,合承氣輩;入營動血者,合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根據(jù)病情或口服或腸道給藥。同時,基礎(chǔ)療法(兩組相同),嚴格控制入水量,每日所需液量為顯性失水加400~500ml;予高糖,保證3 350~4 180kJ(800~1 000kcal)。限制進鹽及高蛋白。對照組用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如擴張血管、利尿、抗凝、甘露醇導(dǎo)瀉、胃腸透析等。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93例(其中治療組117例,對照組76例),兩組分別痊愈112,66例;好轉(zhuǎn)2,1例;無效3,9例;總有效率為97%,88%。兩組比較療效有顯著差異(P<0.05)。且尿素氮及肌酐復(fù)常時間、尿蛋白陰轉(zhuǎn)時間、無少尿型腎衰發(fā)生率等腎功能改善指標,治療組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5]。
處方6
滇竹葉15g,生石膏30g。
[加減] 有衛(wèi)分癥者,加用金銀花、連翹;口渴者,加天花粉、生地黃、石斛;低血壓期則重用黨參或人參、五味子;血熱和斑疹者,加丹皮、赤芍、水牛角等;水尿期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玄參、水牛角等;逆?zhèn)餍陌忧逍拈_竅之品;多尿期者,加生山藥、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陽虛者,加肉桂、黑附片等;恢復(fù)期選用玉竹、黃精、生山藥;氣虛者,加生黃芪;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等。早期應(yīng)用丹皮、丹參等涼血活血藥可縮短病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內(nèi)服。
[療效] 黨紀紅應(yīng)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32例,全部治愈。療程最短者7日,最長者18日。3個月至1年內(nèi)隨訪18例,未見復(fù)發(fā)。
處方7
生大黃30g,川厚樸、枳殼各1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內(nèi)服。大便每日4~6次,便量每次200~300ml,每日0.5~1.5L;至多尿期。并止血,輸血,搶救腎功能衰竭及支持療法。
[療效] 用大承氣湯搶救兒童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自發(fā)性腎破裂5例,治療3~12日后,痊愈4例,中轉(zhuǎn)手術(shù)1例[6]。
處方8
番瀉葉茶。
[制用法] 取番瀉葉茶,每日30~60g,煎至200~300ml,代茶飲,1日內(nèi)服完,連服3~5日,服藥后以排出稀便為度。
[療效] 喬富春等用番瀉葉茶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50例,2日以內(nèi)退熱者42例,3~4日退熱者8例。有明顯腹痛者29例,3日以內(nèi)緩解者17例。用藥前有明顯低血壓休克者9例,用藥后2日內(nèi)血壓復(fù)升者7例。作者認為,番瀉葉瀉下作用明顯而穩(wěn)定,又不峻猛,對正氣損傷輕微[7]。
處方9
豬苓、澤瀉各30g,茯苓15g,阿膠30g(隔水烊化約30ml、加糖另服)。有腹瀉者另加滑石10g。
[制用法] 將上藥加水300ml,文火煎2次,每次濃縮至70~80ml,先服烊化的阿膠,再服第1煎藥,半小時后再服第2煎藥。
[療效] 采用本方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13例,與西藥對照組比較,結(jié)果:豬苓湯治療組13例無一例死亡,西藥組12例死亡3例。作者認為,以豬苓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有滿意療效[8]。
處方10
鮮生地黃60~100g,廣角粉(沖服)1.5g、丹參、紫草、枳實、大黃各15g,丹皮、玄參、川厚樸、芒硝(沖服)各10g,赤芍、竹葉、豬苓、澤瀉各12g,甘草6g。
[加減] 伴高血容量綜合征者,嚴格限制進水量,加十棗散3~6g沖服;出血傾向明顯者,加參三七10g,仙鶴草30g;陰液耗竭改生地黃為鮮生地黃汁(沖服)50ml,加麥冬2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 用上藥治療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50例,顯效(服藥后有通腑瀉下效果,24~48小時后自覺癥狀、出血傾向減輕,2~3日后尿量增加而逐漸進入多尿期)92例,有效(藥后瀉下,血尿素氮、肌酐上升遲緩,3~4日后尿量逐漸增加而進入多尿期)49例,無效(藥后少尿>1周,或尿閉>3日,惡化)9例,總有效率為94%[9]。
處方11
槐花、蒲公英、益母草各30g,煅牡蠣60g,大黃粉30g。
[制用法] 先將前4味藥濃煎至200ml,再加入大黃粉30g調(diào)勻,離火悶煮10分鐘,濾出藥汁,待冷至31~41℃時,以每分鐘100滴的速率作滴入灌腸并保留1~2小時,1次/日。同時,應(yīng)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以及血壓與血液滲透壓的穩(wěn)定,并予高能量低蛋白飲食。
[療效] 采用中藥透析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7例,全部有效。用藥至第2日胃腸道、精神神經(jīng)癥狀即見減輕,生化指標亦有改善。進入多尿期時間為2~7日,平均為3.5日。未見不良反應(yīng)。患者脫離急性腎功能衰竭后即可停用[10]。
處方12
人參片。
[制用法] 取人參片(0.5g)3~5片/次,3次/日,連服7~14日。
[療效] 用人參片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之心律失?;颊?,均于服藥2~3日后自覺癥狀減輕,1周后心率增加>50%,2周后心電圖復(fù)查示>90%已恢復(fù)正常。治療期間,一律未用增快心率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11]。
處方13
丹參注射液。
[制用法] 治療組103例,用丹參注射液20ml/次,2次/日,靜注(至血小板達70×109/L以上停用),同時予西醫(yī)藥治療,如補液,用維生素C,酚磺乙胺(止血敏)和抗休克、抗感染以及其他對癥治療。對照組87例,僅用西醫(yī)藥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血小板恢復(fù),兩組分別有效(經(jīng)治8日血小板恢復(fù)至70×109/L)94,29例;無效9,58例;有效率為91%,33%。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12]。
處方14
生地黃、熟地黃、太子參各15g,山藥、山萸肉、麥冬、石斛、益智仁、桑螵蛸各12g,黃柏10g,五味子6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自多尿期開始即服用。予少量輸液或大量口服補液鹽,多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若24小時尿量超過8L者,加服10%氯化鉀。
[療效] 運用滋腎固澀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癥102例,用藥3~5劑后,全部患者小便量恢復(fù)正常,飲水減少,口干消失。平均病程縮短3~5日[13]。
處方15
柴胡24g,黃芩10g,半夏12g,枳實、赤芍、大黃(后下)、芒硝、甘姜各15g,桃仁、丹皮各20g。
[加減] 大便秘結(jié)者,加二丑10~15g;肺熱氣壅者,加葶藶子30g;津傷較著者,加玄參,麥冬各15g;呃逆較著者,加旋覆花、橘皮、竹茹各20g,小便減少或有膜狀物者,加白茅根30g,小薊炭15g,澤瀉1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至200ml,分次口服。嘔吐頻繁者,可少量頻服或鼻飼,也可保留灌腸,每次100ml/次,1~2次/日。用至癥狀消失止。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12例,腹脹均消失,順利進入多尿期,而獲愈[14]。
處方16
生地黃40g,水牛角150g,白茅根100g,山梔子、丹參、車前子(包)各20g,滑石、大黃(后下)各30g,木通、淡竹葉、芒硝(沖)、牛膝各15g。
[加減] 發(fā)熱、少尿者,加生石膏、金銀花;低血壓、少尿者,加人參、麥冬、五味子;惡心嘔吐、消化道癥狀明顯者,加代赭石、竹茹;腹?jié)M腹痛者,加枳實、厚樸;出血傾向嚴重,血尿、柏油樣便者,加藕節(jié)、三七、小薊;尿中有膜狀物者,加萹蓄、瞿麥;瘀血者加桃仁、丹皮;心衰、肺水腫者,加葶藶子、桑白皮、杏仁。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A(chǔ)治療:給予高糖、能量含劑、維生素;嚴格控制入水量;減少和預(yù)防并發(fā)癥;促進和替代腎功能,積極排尿;糾正酸堿和電解質(zhì)紊亂。對照組18例用上述基礎(chǔ)治療加20%甘露醇125ml加熱溶化頓服,4次/日。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重度腎功能衰竭67例(其中治療組49例,對照組18例),兩組分別治愈43,12例;好轉(zhuǎn)3,2例;死亡3,4例;總有效率為94%,78%。治療組服本方4小時后即有小便排出,尿蛋白轉(zhuǎn)陰、血尿消失,尿素氮、血肌酐恢復(fù)正常時間均較對照組短[15]。
處方17
鮮生地黃、鮮茅根、廣角粉、赤芍,丹皮、梔子、桃仁、大黃、玄明粉、車前子、木通、枳實、麥冬、玄參。
[制用法] 每日1~3劑,將上藥水煎服或保留灌腸。連續(xù)用藥至癥狀消失止。
[療效] 采用攻下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一般服藥3~5小時后發(fā)生作用,排出稀便,同時有尿液排出[16]。
處方18
天花粉30g,生山藥、黃芪各20g,知母、葛根、五味子各15g,生地黃、麥冬各1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100ml口服。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30例,痊愈28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17]。
處方19
人參(另燉)3g,炙甘草6g,黃精、百合各60g。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每日1劑,3日為1個療程。同時加服黑米稀粥。連續(xù)用藥至癥狀消失止。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205例,顯效133例,有效6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8%[18]。
處方20
金銀花、槐花、蒲公英、六月雪各30g,煅牡蠣50g,生大黃30~90g。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過濾,藥液冷卻至38℃,患者右側(cè)臥位,先作清潔灌腸1次,再用藥液保留灌腸30~60分鐘,1~3次/日。有下消化道出血及腸梗阻者禁用。治療組與對照組均予平衡鹽液,對癥處理、支持療法,急性腎衰者用呋塞米等綜合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31例(其中治療組16例,對照組15例),兩組分別治愈14,12例;好轉(zhuǎn)2,1例;死亡2例(為對照組)。兩組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19]。
處方21
生黃芪45g,西洋參、玄參、麥冬、五味子、菟絲子、澤瀉各15g,生地黃20g。
[加減] 五心煩熱者,加知母、黃柏各15g;腰痛者,加牛膝20g;惡心者,加桂皮、竹茹各10g;血尿素氮增高者,加大黃10g;熱象不明顯或有虛寒象、脈緩弱者,加肉桂、附子各10g。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對照組91例,單純用西藥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出血熱多尿期183例(其中治療組92例,對照組91例),兩組分別為顯效61,3例;有效30,10例;無效1,78例;總有效率為99%,14%。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20]。
處方22
大黃、槐米、赤芍、牡蠣各30g。
[加減] 熱毒熾盛者,加連翹30g;血瘀甚者,加丹參30g;氣虛明顯者,加生黃芪30g。
[制用法] 每劑水煎200ml后保留灌腸,1~2次/日,保留時間30~60分鐘。
[療效] 用上藥治療出血熱少尿期33例,順利通過少尿期32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為97%[21]。
處方23
復(fù)方丹參液、大黃。
[制用法] 用復(fù)方丹參液20~50ml,加林格液,靜滴。大黃粉3g/次,1~3次/日,口服;或生大黃10~30g,水煎至100~300ml,1~3次/日,口服或灌腸。酌用呋塞米靜注。部分病例并用654-2,地塞米松及腎區(qū)熱敷等。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55例,治愈53例,死亡2例。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22]。
處方24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
[制用法] 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瓶內(nèi)備用。同時,取藥末1~2.5g/次,1次/日,大棗10枚,水煎沖服。便秘、熱結(jié)陰虧者,加用增液承氣湯加味(玄參30g,生地黃、麥冬各25g,大黃9g,芒硝5g,人參6g),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與對照組30例,均用控制輸液量,穩(wěn)定內(nèi)環(huán)境,綜合利尿等常規(guī)處理。
[療效] 用上藥治療重癥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腎功能衰竭68例(其中,治療組38例,對照組30例)兩組分別治愈35,20例;好轉(zhuǎn)各2例;無效5例(為對照組);死亡1,3例;總有效率為97%,73%。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主癥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23]。
處方25
生大黃、赤芍、芒硝各50g。
[制用法] 治療組48例用本方,少尿期超過5日,或體質(zhì)虛弱者,加黃芪25~50g。每日1劑,水煎取液250ml;對照組45例,用20%甘露醇250ml;藥液溫度均為30℃左右,行高位灌腸,保留>30分鐘,2次/日。均于少尿期24小時后使用,用至連續(xù)3日每日尿量>2 000ml,停藥。并量出為入,利尿、改善腎臟血循環(huán),防治感染。
[療效] 用上藥治療少尿期出血熱患者,兩組分別顯效(3~6日后,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尿素氮明顯降低,每日尿量增至>1 000ml,且持續(xù)3日進入多尿期)39,26例;有效6,13例;無效3,6例;總有效率為94%,8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4]。
處方26
方①:石膏60g,生地黃30g,玄參、板藍根各20g,犀角、大黃各15g,竹葉、丹皮、赤芍、連翹、芒硝、梔子、知母各10g,甘草5g;方②:生地黃、玄參各30g,大黃、芒硝各20~40g,麥冬25g;方③:西洋參、麥冬各20g,生地黃30g,赤芍、桃仁、丹皮各10g,大黃15g,五味子、紅花各6g;方④:生地黃30g,大黃、芒硝各20g,犀角、枳實、厚樸各15g。
[制用法] 發(fā)熱期者,用方①;少尿期者,用方②;低血壓期者,用方③;大出血期者,用方④。每日1劑,水煎服。對照組135例,用抗過敏療法(衛(wèi)生部推廣的科技成果)。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617例(其中,治療組482例,對照組135例),兩組分別治愈470,131例;無效12,4例;總有效率為98%,97%[25]。
處方27
方①:生石膏30g,生山梔、大青葉、蚤休、玄明粉各15g,川黃連3g,生地黃、黃芩、丹皮、竹茹各12g,半枝蓮10g,生大黃6~ 10g;方②: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芩、水牛角,生地黃各12g,竹葉心、連翹各10g,丹參15g;方③:水牛角、生地黃、生白芍、丹皮、阿膠、側(cè)柏葉、川黃芩、連翹各12g,當歸10g。
[制用法] 發(fā)熱期者,用方①;低血壓期者,用方②;出血期者,用方③。少尿期輕癥者,用解毒瀉下湯,重癥用導(dǎo)赤瀉心湯;瘀證用桃仁承氣湯。預(yù)防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佐以通腑利尿。多尿恢復(fù)期治宜顧護陰津,用六味地黃湯、沙參麥冬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 張谷才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療效顯著。本文附驗案1則[26]。
處方28
車前子、大黃、板藍根、木通、芒硝、滑石、金錢草各30g,赤芍15g,丹皮、桃仁、枳殼、梔子各12g。
[制用法] 治療組72例,先清潔灌腸后,用20%甘露醇(250ml)與本方藥(每次1劑水煎取液250~300ml,38℃)2小時交替灌腸1次,保留30分鐘;尿量>1L,4小時1次。與對照組72例,均限液、利尿、導(dǎo)瀉及對癥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兩組分別治愈70,63例(P<0.01);死亡2,9例。治療組尿蛋白異常及BUIV復(fù)常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27]。
處方29
生大黃(后下)60g,芒硝(泡)、丹參、白茅根各30g,生地黃、玄參各15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300~400ml,分2次高位保留灌腸。24小時尿量>1.5L,已多尿期者停用。與對照組21例,均用西藥、預(yù)防控制感染,控制液體量,對癥支持療法及利尿。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45例(其中,治療組24例,對照組21例),兩組分別顯效(<3日尿量恢復(fù)正常,癥狀體征改善或消失,<5日各次實驗室檢查明顯改善或恢復(fù)正常)6例(為治療組);有效16,14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為92%,67%。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尿量開始增加時間、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28]。
處方30
生地黃、麥冬各30g,川黃連3g,阿膠、黃芩、澤蘭、澤瀉、懷牛膝、制大黃、玄明粉(沖)、茯苓、豬苓、滑石、瞿麥各10g。
[加減] 發(fā)熱者,加石膏、知母、蟬蛻、僵蠶、蘆根;口渴陰傷者,加沙參、玄參;尿血或有膜樣物者,加小薊、蒲黃;出血明顯者,加丹皮、生茜根、丹參炭、仙鶴草;大便干燥者,去玄明粉,加瓜蔞仁。
[制用法] 每日1~2劑,水煎服,或高位低壓灌腸,2次/日。并用西藥對癥及支持療法。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0例,顯效(<2小時大便通,排尿1次>500ml)9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29]。
處方31
瀉下通腑合劑。
[制用法] 治療組150例,用瀉下通腑合劑(含大黃、芒硝、枳實、桃仁、赤芍、生地黃、麥冬、木通、澤瀉、茯苓、豬苓、白茅根等),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口服,用3~7日,至尿量正常;惡心嘔吐者頻服,或鼻飼,或高位保留灌腸(2次/日)。對照組50例,用普萘洛爾(心得安)10~20mg/次,3次/日口服,或早期用20%甘露醇250ml/次,8小時1次,靜滴;或呋塞米40mg/次,8小時1次,靜注;或多巴胺20mg,酚妥拉明1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12小時1次。均在綜合治療下,嚴格控制進液量。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兩組分別顯效(腎功能、尿常規(guī)復(fù)常,臨床癥狀消失)123,20例;有效21,18例;無效6,12例;總有效率為96%,76%。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150例,10/50例;治療組腎功能(尿素氮、肌酐)復(fù)常時間,各部位出血或減輕日數(shù)及病死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治療組部分患者見嘔惡、腹脹、輕度腹痛等不良反應(yīng)[30]。
處方32
八角蓮注射液。
[制用法] 治療組用八角蓮注射液(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等研制)40ml(含生藥16g),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滴,1次/日,5日為1個療程。與對照組86例,均用復(fù)方乳酸鈉注射液(每500ml含氯化鈉0.65%,氯化鉀0.03%,氯化鈣0.02%,乳酸鈉0.31%。上海市南匯縣傳染病醫(yī)院配制)1~1.5L,靜滴。均不用退熱、抗病毒及免疫調(diào)節(jié)藥。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72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86例),發(fā)熱期平均體溫、發(fā)熱及退熱平均日數(shù)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1);兩組分別死亡1,3例[31]。
處方33
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鮮竹葉各15g,焦梔子、桔梗、黃芩、杭白菊、知母、玄參、牛蒡子各10g,蘆根、鮮荷葉各30g,水牛角(先煎)50g,生甘草6g。
[加減] 熱甚者,加石膏、生地黃、生大黃;出血者,加云南白藥、三七粉、白及粉,生地黃炭;少尿者,加白茅根、車前草、大薊、小薊、澤瀉;多尿者,加菟絲子、淫羊霍、覆盆子,益智仁;正虛邪戀、氣陰兩虛者,加黨參、白術(shù)、沙參、麥冬。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并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6例,治療10~24日后,全部獲得治愈[32]。
處方34
金銀花、連翹、黃芩各15g。板藍根20g,豆豉、牛蒡子、竹葉各10g,荊芥、薄荷、桔梗各6g,蘆根30g,生甘草5g。
[加減] 多尿者,加黃芪,桑螵蛸;嘔咖啡樣液體者,加仙鶴草;熱退者,去荊芥、豆豉、薄荷;腹脹甚者,加大腹皮、木香。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嘔吐甚者分多次內(nèi)服。10日為1個療程。對照組40例,用牛胸腺肽20mg,強力寧120ml,利巴韋林0.6g,分別加平衡液靜滴,1次/日。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80例(其中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分別治愈40,38例;死亡2例(為對照組)。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33]。
處方35
金銀花、丹參各30g,生地黃、麥冬各15g,玄參20g,竹葉、連翹各12g,黃連、甘草各6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并用頭孢唑啉6g,加0.9%生理鹽水500ml;甲硝唑250mg,阿米卡星0.6g,加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利巴韋林0.6g,清開靈60ml,分別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均靜滴。
[療效] 采用中西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00例,其中痊愈96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34]。
處方36
清開靈。
[制用法] 治療組72例,用清開靈60~80ml;對照組60例,用利巴韋林600mg,地塞米松5~10ml;均加5%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靜滴,1次/日。對照組加用聚肌苷酸-聚胞苷酸2mg/次,1次/日,肌內(nèi)注射。均用7日,并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進營養(yǎng)性飲食。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兩組患者均獲治愈。體溫復(fù)常時間、休克、出血、腎衰發(fā)生率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35]。
處方37
解毒散。
[制用法] 治療組82例,用解毒散(含虎杖、桑寄生、黃芪、敗醬草各20g,黃芩、大黃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內(nèi)服。消化道癥狀明顯不能口服者,相應(yīng)處理后再服;用5~7日。與對照組81例,均予綜合治療,不用其他抗病毒藥物和免疫制劑。
[療效] 用上藥治療早期腎病綜合征出血熱患者,治療組退熱時間、腎臟功能(尿蛋白消失時間、BUN復(fù)常時間、少尿期發(fā)生例數(shù))、出血和血小板變化,治療日到復(fù)尿日來臨時間、越期、肝功能復(fù)常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36]。
處方38
大黃(后下),水牛角粉(包)、生地黃各30g,甘遂、水蛭(均研末沖)各3g,丹參、赤芍各25g,桃仁、葶藶子各15g,枳實、厚樸各10g。
[制用法] 早期用面罩吸氧,氧濃度為40%~50%,流量4~6L/分鐘。液體量<1.5L;用呋塞米100mg/次,4~6小時1次,靜注。丹參注射液20ml,或酚妥拉明10mg(低血壓慎用),加液體靜滴;或654-2 10mg,靜注。地塞米松20mg,靜滴,8小時1次,用2~3日。肺部感染用強效抗生素;酌用氨茶堿及對癥處理。治療組并用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或鼻飼。參麥注射液50~100ml/次,半小時1次靜注,用3~4次;或100~200ml,靜滴,2次/日。用至病情穩(wěn)定>2日。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均為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癥)42例,其中治療組26例,對照組16例,兩組分別存活18,5例;死亡8,11例。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37]。
處方39
生大黃粉。
[制用法] 均予利尿、穩(wěn)定內(nèi)環(huán)境、防治并發(fā)癥等常規(guī)處理。并用生大黃粉50g,加20%甘露醇250ml,配成混懸劑,50ml/次,4~6小時1次口服,24小時尿量>400ml停用。惡心嘔吐甚用甲氧氯普胺10mg/次,2次/日肌內(nèi)注射。
[療效] 用生大黃粉合甘露醇混懸劑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3例,痊愈30例,無效3例[38]。
處方40
升麻、降香、麥冬、大黃各10g。丹參、赤芍、生地黃、玄參、金銀花、板藍根、白茅根、滑石(包)各30g,丹皮20g,甘草5g。
[加減] 大便>3次1日,腸鳴腹痛者,去大黃,加白芍;氣分證者,加生石膏(100g,先煎)、知母、粳米;氣營兩燔者,加黃連、連翹、梔子;血分證者,加紫草、茜草、烏賊骨。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羚羊粉、紫雪丹1g,3次/日,口服,用3日。復(fù)方丹參液(或脈絡(luò)寧)2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用7日。血壓下降,氣陰兩虛者,加參麥注射液6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2~3次/日,至血壓平穩(wěn)。
[療效] 運用升降理論辨治流行性出血熱30例,顯效26例,有效4例[39]。
處方41
十棗湯(含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研為極細末后裝入瓶內(nèi)備用)。
[制用法] 均用葡萄糖注射液、能量合劑、電解質(zhì)等靜滴,每日總量<500ml;酌情用降壓、抗心衰、抗感染及輸血。治療組31例,用十棗湯1.5~2.5g/次,1次/日,棗湯送服。并用參附湯:紅參15~30g,炮附子5~10g,黃芪20~40g,每日1劑,水煎服;脈洪大不用或減量,脈細數(shù)增量。再用大黃20~50g,芒硝10~15g,丹參25g,赤芍、玄參各20g,桃仁10g,知母、虎杖、青皮各15g,黃芩、厚樸各12g,生地黃20~30g。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西藥對癥處理。對照組30例,并用呋塞米40~100mg,靜注,2次/日;20%甘露醇125ml/次,2小時1次口服,用3次。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流行性出血熱重型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用10日后,兩組分別痊愈28,20例(P<0.01);有效各2例;無效5例(為對照組);死亡1,3例;總有效率為97%,73%(P<0.01)。血壓、脈搏、尿量和甲皺微循環(huán)的總積分、免疫功能治療組用藥前后自身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40]。
處方42
方①:生石膏100g,知母、黃芩、玄參各15g,生地黃、板藍根各25g,麥冬、竹葉、梔子、丹皮、連翹、白芍各10g,金銀花、20g,甘草6g,大黃、芒硝、水牛角各30g。方②:玄參、麥冬、生地黃、車前子(包)各30g,鮮茅根250~500g,大黃、玄明粉各15~30g,通草9g,知母、黃柏各12g。
[制用法] 屬發(fā)熱者,用方①;屬少尿期者,用方②。均隨癥加減,每日1~2劑水煎服或保留灌腸。與對照組30例,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無效用血液透析。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6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分別治愈30,28例(其中配合血液透析1,4例);死亡2例(為對照組)。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41]。
處方43
鮮生地黃60~100g,廣角粉1.5g(沖),赤芍、竹葉、豬苓、澤瀉各12g,丹參,紫草、枳實、生大黃(后下)各15g,丹皮、玄參、川厚樸、芒硝(沖)各10g,甘草6g。
[加減] 高血容量綜合征者,加十棗散(3~6g,沖);出血傾向者,加參三七、仙鶴草;陰液耗竭者,生地黃易鮮生地黃汁,加麥冬。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能量合劑,糾正酸堿電解質(zhì)紊亂,控制進水量。
[療效] 運用清熱涼血通下祛瘀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80例,痊愈164例,顯效10例,死亡6例,總有效率為97%。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42]。
處方44
柴胡10~15g,黃芩、杏仁、生甘草各10g,生石膏15~30g,金銀花30g,連翹、玄參各12g、板藍根15~20g,蘆根15g,白芷3~6g。
[制用法] 每日1~2劑,水煎服。對照組37例,用復(fù)方丹參注射液10~2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次/日;甲硝唑0.4~0.5g,加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2次/日;均靜滴。均用至多尿早期;并綜合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越期63例,均獲得全部治愈[43]。
處方45
蛭黃蟲草顆粒。
[制用法] 治療組58例,用蛭黃蟲草顆粒(含生大黃30g,生水蛭5g,冬蟲夏草6g。江蘇天江公司生產(chǎn))半袋/次,2次/日,口服(或鼻飼或保留灌腸)。與對照組21例,均用碳酸氫鈉透析機透析,體外肝素化,透析液流量500ml/分鐘,血流量180~220ml/分鐘,首次2小時,其后4小時,2日1次,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79例(其中,治療組58例,對照組21例),用5日后,兩組分別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尿量>1L/24小時,尿蛋白消失或減少,腎功能復(fù)常)45,9例(P<0.01);有效10,7例;無效3,5例;總有效率為95%、76%。尿量、尿蛋白、BUN復(fù)常時間治療組均短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未見毒副反應(yīng)[44]。
處方46
方①:金銀花20g,連翹、鮮竹葉各15g,生石膏(先煎)、蘆根各30g,知母12g,黃芩10g,生甘草6g;方②:熟地黃、山藥各30g,五味子6g,丹皮12g,麥冬15g,山萸肉10g。均可隨癥加減。
[制用法] 屬熱侵襲者,用方①:屬邪退正虛者,用方②。每日1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與對照組150例,均用平衡鹽液(含生理鹽水500ml,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10%葡萄糖酸鈣10ml,10%氯化鉀4~6ml,5%碳酸氫鈉40~60ml),用4~6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300~500ml,利巴韋林0.7g,地塞米松5~10mg;均靜滴,1次/日。對癥處理。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0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50例),兩組分別痊愈149,147例。平均退熱、尿蛋白消失、血小板復(fù)常及越期率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45]。
處方47
地丹合劑。
[制用法] 用地丹合劑(含水牛角、生地黃、丹皮、紫珠草、焦梔子、制大黃炭、白茅根、丹參等。每瓶200ml。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院研制)50ml/次,3次/日(重癥4小時1次),口服;嘔吐用100ml,結(jié)腸灌注,2~3次/日。不用影響凝血機制藥;用4~5日。對照組57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雙嘧達莫0.1g/次,3次/日,口服,用2~3日;血小板<50×109/L,用肝素50mg,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滴,2次/日;纖溶亢進用氨基己酸4g(或氨甲苯酸0.4g/日,或魚精蛋白0.1g/日),靜滴,3次/日。均抗感染、擴容、糾正水電解質(zhì)酸堿失衡及支持治療等。
[療效] 采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急性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170例(其中,治療組113例,對照組57例),兩組分別痊愈67,28例,顯效29,11例,好轉(zhuǎn)7,6例;無效10,12例;總有效率為91%,79%。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46]。
處方48
方①:清開靈400ml,加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ml,1~2次/日。丹參液20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方②:生脈注射液30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1次/日。均靜滴,高熱不退者加用皮質(zhì)激素。方③:金銀花、連翹、蘆根各15g,淡竹葉8g,板藍根30g,梔子、丹皮各10g。并加用利尿劑。方④:麥冬、生地黃、茯苓、枸杞子各15g,五味子6g,山茱萸、澤瀉、丹皮各10g,懷山藥12g。
[制用法] 屬發(fā)熱期至少尿期者,用方①;低血壓期者,用方②;少尿癥甚者,用方③;多尿期和恢復(fù)期者用方④。均可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內(nèi)服。對照組30例,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連續(xù)用藥至癥狀消失止。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90例(其中,治療組60例,對照組30例),兩組分別治愈59,27例;好轉(zhuǎn)2例(為對照組);無效各1例;總有效率為98%,97%[47]。
處方49
通瀉合劑。
[制用法] 用通瀉合劑(含大黃、蒲公英、車前子各30g,丹皮、芒硝各15g,梔子20g。每日1劑水煎,取液150~250ml,藥溫37~38℃),保留灌腸,2次/日。
[療效] 應(yīng)用通瀉合劑灌腸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40例,用5日后,顯效(BUN和Cr下降>20%,24小時尿量1~1.5L)25例,好轉(zhuǎn)8例,未愈7例,總有效率為82%[48]。
處方50
生石膏60g,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玄參、板藍根、水牛角、蒲公英各30g,竹葉、川黃連、連翹各10g,龍膽草9g。
[加減] 病發(fā)于春季者,加黃芩、龍膽草;夏季者,加扁豆花、薏苡仁、通草、滑石;冬季重用水牛角、生地黃;衛(wèi)分證者,加柴胡、葛根;氣分證者,加知母、黃芩;營血癥者,重用水牛角,加丹參、三七;高熱、抽風、驚厥者,加羚羊角粉、鉤藤。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內(nèi)服。與對照組68例,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148例(其中治療組80例,對照組68例),兩組分別痊愈80,66例,死亡2例(為對照組)[49]。
處方51
大青葉、生石膏、白茅根各30g,金銀花、野菊花各15g,生大黃、赤芍、知母各1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或鼻飼,或高位灌腸。與對照組46例,均用能量合劑、止血藥,常規(guī)補液、抗休克、抗感染、血液透析等。
[療效] 用上藥治療腎病綜合征出血熱92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6例)用7日后,兩組分別痊愈20,18例;顯效20,16例;有效5,4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8%,83%。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50]。
處方52
方①:生地黃、玄參、丹皮、石膏、梔子、黃芩、黃連、丹參、金銀花、連翹、生大黃、竹茹;方②:人參、麥冬、五味子、生地黃、玄參、竹葉、車前子;方③:犀角1.5~3g,生地黃15g,麥冬、金銀花、玄參各9g,竹葉心3g,黃連4.5g,丹參、連翹、生大黃、茜草各6g;方④:生地黃、熟地黃、玄參、丹皮、黃芪、枸杞子、桑螵蛸、五味子、石斛。
[制用法] 氣營兩燔型者,用方①;氣虛熱結(jié)型者,用方②;肝腎陰虧型者,用方③;脾腎兩虛型者,用方④。水煎服。每日1劑。并用雙黃連粉針劑及丹參注射液靜滴;功能損害加強力寧靜滴。西醫(yī)對癥、支持處理。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48例,治愈114例,顯效28例,惡化6例,總有效率為96%[51]。
處方53
生大黃粉。
[制用法] 治療組用生大黃粉3g,發(fā)熱期及低血壓期,2次/日;少尿期及多尿期,3~4次/日;沖后冷服,分別以大便每日2~3次,5~6次為度;酌情用酚磺乙胺3~4g,靜滴。對照組90例,用酚磺乙胺靜滴(或加用氨甲苯酸等)。均在大量嘔血時輸鮮血、短暫禁食;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處理。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消化道出血168例(其中,治療組78例,對照組90例),兩組分別顯效(<2日便潛血轉(zhuǎn)陰)52,5例(P<0.01);有效23,77例;無效3,8例;總有效率96%,91%[52]。
處方54
大黃、蒲公英各30g,丹皮15g,桃仁12g,芒硝(沖)6g,丹參45g。
[加減] 水腫甚者,加桂枝、葶藶子。
[制用法] 每日1~2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以大便每日2~3次為度。心率<55次/分鐘,加心寶4~6粒/次,3次/日,口服。用西藥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
[療效] 采用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腎病綜合征出血熱少尿期13例,有效(安全進入多尿期)12例,無效1例。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53]。
處方55
黃芩、黃柏、炒梔子、知母、丹皮、生大黃各10g,黃連6g,金銀花、丹參、生地黃、黃精各30g,連翹20g,菊花15g,石膏60g,白茅根200g。
[加減] 高熱抽搐者,加天麻、鉤藤、炒僵蠶;昏迷者,加安宮牛黃丸(1粒,吞服)。
[制用法] 每日2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并用呋塞米40~200mg,加20%甘露醇150ml,快速靜滴,2次/日。與對照組20例,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重型流行性出血熱60例(其中治療組40例,對照組20例),兩組分別治愈40,17例(P<0.05);死亡3例(為對照組)[54]。
處方56
生地黃、白茅根、生石膏(先煎)、板藍根各30g,水牛角60g,丹皮、黃連、大黃、芒硝、桃仁各10g,赤芍、玄參、知母各13g,甘草6g。
[加減] 熱甚者,加蒲公英、連翹;嘔吐者,加姜竹茹、赭石;休克者,加西洋參、麥冬;出血者,加三七。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每日1~2劑。并用西藥。
[療效] 應(yīng)用清通逐瘀法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80例,治愈77例,死亡3例[55]。
處方57
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魚腥草各30g,生石膏60g,水牛角20g,生地黃、玄參、麥冬各15g,竹葉、知母、丹皮、薄荷各10g,甘草6g。
[加減] 頭痛目赤者,加龍膽草,梔子;腰痛甚者,加杜仲、桑寄生;壯熱口渴者,加石斛、黃芩;尿短赤者,加車前子,木通;斑疹隱現(xiàn)者,加三七粉;高熱驚厥者,加羚羊角粉。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桃仁、紅花、乳香、川芎各3份,細辛、藿香各2份,肉桂、忍冬藤各1份,共研為細末。用20g,加米醋調(diào)糊,外敷雙腎區(qū),2日換藥1次。與對照組80例,均支持療法及對癥處理。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76例(其中治療組96例,對照組80例),兩組分別治愈率100%,96%(對照組死亡3例)。越期(低血壓期及少尿期)率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56]。
處方58
大青葉、生地黃各30g,蚤休、蟬蛻各10g,黃芪15g,甘草6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或鼻飼,或灌腸),用7日。對照組用利巴韋林0.75g,靜滴,用3日。兩組均用止血劑、抗生素及能量合劑,補液、血透;不用激素及退熱藥。
[療效] 用上藥治療胃綜合征出血熱106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3例),兩組分別痊愈32,28例;顯效10,11例;有效10,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8%,85%(P<0.05)。退熱、尿量的消失,血小板及尿素氮復(fù)常時間治療組均短于對照組(P<0.01,P<0.05)[57]。
處方59
淡竹葉、黨參、粳米各15g,法半夏10g,生石膏35g,麥冬12g,甘草4g。
[加減] 發(fā)熱期者,去黨參,石膏增量;低血壓期者,黨參增量(或易人參),加五味子等;少尿期者,生石膏增量,加白茅根、玄參、水牛角等;多尿期者,加生山藥、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恢復(fù)期氣虛者,加生黃芪、血虛者,加當歸,酌加玉竹、黃精、生山藥等。
[制用法] 本方亦可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并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4例,均治愈。隨訪3~12個月,未復(fù)發(fā)18例[58]。
處方60
生石膏(先煎)60~90g,生地黃、丹皮、赤芍、板藍根、玄參各15g,知母、黃芩、竹葉各10g,金銀花、連翹、生大黃(后下)各30g。
[加減] 少尿期者,加芒硝、白茅根;喘息氣急者,加葶藶子、桑白皮;低血壓休克期者,合當歸補血湯、血府逐瘀湯。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后分2~3次內(nèi)服。7日為1個療程。并常規(guī)物理降溫。用脫水劑、呋塞米、糾酸、擴容,補充熱量及電解質(zhì)。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12例,治愈11例,自動出院1例[59]。
處方61
生大黃、芒硝各10~15g,枳實、桃仁、懷牛膝各10g,生地黃、白茅根各30g,麥冬、豬苓各15g。
[加減] 瘀熱在下者,加丹皮、赤芍;血尿者,加梔子、石韋;水邪犯肺者,加葶藶子、桑白皮;陰傷甚者,加玄參。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3次內(nèi)服。嘔甚不能口服者,保留灌腸,150ml/次,2次/日。與對照組31例,均穩(wěn)定內(nèi)環(huán)境、利尿、導(dǎo)瀉及對癥處理;必要時行腹膜透析。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94例(其中治療組63例,對照組31例),兩組分別顯效55,13例;有效6,11例;死亡2,7例;總有效率為97%,77%。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60]。
處方62
金銀花、連翹、黃芩各15g,板藍根20g,淡豆豉、牛蒡子、荊芥、桔梗、竹葉、甘草各10g,薄荷6g,蘆根30g。
[加減] 多尿期者,加黃芪、桑螵蛸;嘔吐咖啡樣液體者,加仙鶴草;高熱退者,去荊芥、薄荷、淡豆豉;腹痛、腹脹甚者,加大毛、木香。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嘔吐甚頻)服;15日為1個療程。對照組35例,發(fā)熱期用利巴韋林500~800mg,靜滴,1次/日;低血壓期用706代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少尿期用呋塞米20~40mg/次,2次/日,甘露醇;多尿期補液。
[療效] 用上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7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兩組分別痊愈32,30例;死亡3,5例。平均發(fā)熱時間分別為4.12,5.8日;住院時間為22.2,30.87日。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61]。
處方63
水牛角50g,生地黃、玄參、麥冬、金銀花各20g,丹皮、大黃(后下)、丹參各15g,白茅根60g,芒硝(分沖)、枳實、甘草各10g,萊菔子30g。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取液1L;用500ml,高位結(jié)腸保留灌腸0.5~2小時,2次/日,7日為1個療程,用≤3個療程。早期用利巴韋林0.8g,靜滴,1次/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0例,治愈48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96%[62]。
處方64
西洋參、桑螵蛸各15g,麥冬、黃芪、益智仁、大黃各10g,五味子6g,生地黃24g。
[加減] 便秘者,加芒硝;出血者,加仙鶴草、血余炭;口干甚者,加鮮石斛、鮮梨汁、鮮藕汁;伴細菌感染者,加金銀花、知母、黃芩。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與對照組30例,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63例(其中,治療組33例,對照組30例),兩組均治愈。多尿期持續(xù)、尿常規(guī)及腎功能復(fù)常時間治療組均短于對照組(P<0.01)[63]。
處方65
大黃30g(后下)、芒硝(分沖)、紅花、厚樸各15g,丹參20g,三七粉6g(分兌)。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取液100ml,分2~4次服。與對照組均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各20mg;呋塞米100~400mg(用至多尿期);均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每日液體量為昨日顯性失水量加500ml。均7日為1個療程。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24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2例),用2個療程后,兩組分別治愈61,58例;死亡1,4例。治療組治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并發(fā)癥分別為8,15例(P<0.05)[64]。
處方66
生石膏(先煎)、板藍根、粳米各30g,知母15g,竹葉12g,山豆根10g,甘草6g。
[加減] 皮下瘀斑、血小板減少者,加犀角、丹皮;低血壓者,加生脈散;蛋白尿者,加萆薢、金櫻子。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利巴韋林1g,地塞米松10mg(熱退后減量),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平衡液500ml;靜滴,1次/日。
[療效] 用白虎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47例,痊愈38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65]
處方67
淡竹葉20g,生石膏30g,法半夏9g,黨參、粳米各10g,麥冬15g,甘草6g。
[加減] 發(fā)作期者,去黨參,石膏增量;見衛(wèi)分證者,加金銀花、連翹;口渴者,加天花粉、生地黃、石斛。低血壓期者,黨參增量(或易人參),加五味子;肌膚斑疹者,加丹皮、赤芍、水牛角。少尿期者,加白茅根、玄參、水牛角;口渴者,加天花粉;熱閉心包者,加安宮牛黃丸。多尿期者,加生山藥、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腎陽虛者,加肉桂。恢復(fù)期者,加玉竹、黃精、生山藥;氣虛者,加生黃芪;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3次內(nèi)服。7日為1個療程,用3個療程。癥甚并用利巴韋林1g,靜滴,1次/日。羅痛定120mg/次。2次/日,肌內(nèi)注射??垢腥?,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5日為1個療程。
[療效] 應(yīng)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流行性出血熱45例,治愈30例,顯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66]。
參考文獻
1于海珍.雞矢白散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3例.國醫(yī)論壇,1990;(2):29
2陳永壽.導(dǎo)瀉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30例.陜西中醫(yī),1990;11(6):251
3劉雨初.加味膠艾四物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8例探討.新中醫(yī),1990;22(8):13
4周仲英.瀉下通瘀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中醫(yī)雜志,1991;32(2):27
5蘭青山.宣暢三焦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中國醫(yī)藥學報,1991;6(1):24
6邱根祥.大承氣湯在搶救兒童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自發(fā)性腎破裂中的應(yīng)用.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1;35(1):27
7王輝武.中藥臨床新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15
8王輝武.中藥臨床新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66
9韓志忠.中醫(yī)治療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50例.江蘇中醫(yī),1991;12(5):5
10應(yīng)喬麟.中藥透析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7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26(7):295
11呂素珍.人參片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之心律失常.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26(7):297
12惠洪霞.丹參注射液對103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血小板恢復(fù)的觀察.黑龍江中醫(yī)藥,1991;(5):15
13張書魁.滋腎固澀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癥102例.陜西中醫(yī),1991;12(11):487
14楊孝勤.大柴胡湯治療出血熱少尿期12例.陜西中醫(yī),1992;13(2):50
15王立方.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重度腎功能衰竭49例.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6(3):42
16徐德先.攻下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四川中醫(yī),1992;10(10):5
17李文英.五液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30例療效觀察.中醫(yī)藥學報,1992;(5):53
18李 正,人參甘草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205例.陜西中醫(yī),1993;14(4):157
19周克勝.中藥結(jié)腸透析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6例療效觀察.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3;6(4):195
20王志一.多尿煎劑治療出血熱多尿期92例.陜西中醫(yī),1993;14(11):493
21曾生海.導(dǎo)瀉解毒湯治療出血熱少尿期33例.陜西中醫(yī),1993;14(11):494
22張存興.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55例.中西醫(yī)結(jié)合實用臨床急救,1995;2(2):74
23袁毓梅.以十棗湯為主治療重癥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腎功能衰竭38例.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5;15(6):373
24李有躍.加減生大黃湯結(jié)腸透析治療出血熱少尿期48例.實用中醫(yī)藥雜志,1995;11(4):17
25張先勇.通下四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482例臨床分析.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5(4):26
26狄邦圣.張谷才教授辨治流行性出血熱的經(jīng)驗.新疆中醫(yī)藥,1995;(4):31
27蔣祥瑞.中西醫(yī)灌腸治療72例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療效觀察.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1996;12(1):39
28嚴小大.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臨床觀察.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6;16(1):14
29柏茂庭.清活通利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0例臨床觀察.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6;10(2):27
30柏 瑾.瀉下通腑合劑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50例療效觀察.新中醫(yī),1996;28(7):35
31季 青.八角蓮注射液治療流行性出血熱86例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6;16(10):620
32蘇洪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6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31(9):411
33杜德林.加味銀翹散治療流行性出血熱40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6;(9):11
34李大偉.中西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00例.四川中醫(yī),1996;14(10):30
35郭振剛.清開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72例.新疆中醫(yī)藥,1996;(4):22
36彭華彬.解毒散治療早期腎病綜合征出血熱臨床研究.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15(11):493
37聯(lián) 耘.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觀察.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9(1):4
38李 華.生大黃粉合甘露醇混懸劑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33例療效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急救,1997;4(2)82
39李延培.運用升降理論辨治流行性出血熱30例.黑龍江中醫(yī)藥,1997;1:18
40邢 聰.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流行性出血熱重型急性腎功能衰竭臨床研究.河北中醫(yī),1997;19(2):35
41陳 杰.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0例.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2):72
42唐 群.清熱涼血通下祛瘀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180例.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14(1):49
43曲寶慧.柴芩石膏湯加味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越期療效觀察.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3):108
44董慶童.蛭黃蟲草顆粒在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中的臨床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實用臨床急救,1998;5(4):155
45萬家政.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50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8;5(3):181
46符為民.地丹合劑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急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急癥,1998;7(3):105
47胡維和.中醫(yī)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60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1998;4(4):23
48賈正平.通瀉合劑灌腸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衰竭.山東中醫(yī)雜志,1999;18(3):120
49李桂梅.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80例.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99;18(3):26
50王法治.清瘟湯治療腎病綜合征出血熱46例.湖北中醫(yī)雜志,2000;22(4):17
51趙錫良.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48例.吉林中醫(yī)藥,2000;20(3):43
52徐錦新.生大黃粉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消化道出血78例療效觀察.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0;19(2):5
53周中辰.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少尿期13例.山東中醫(yī)雜志,2000;19(5):280
54李永春.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重型流行性出血熱40例.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0;16(8):22
55魏素俠.清通逐瘀法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80例.中醫(yī)雜志,2000;41(7):441
56龐萬華.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96例.中國民間療法,2000;8(9):9
57王法治.大生解毒湯治療腎病綜合征出血熱53例:附病毒唑治療53例對照.浙江中醫(yī)雜志,2000;35(9):382
58馮玉然.竹葉石膏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4例.河南中醫(yī)藥學刊,2000;15(6):52
59孔祥平.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12例體會.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0;9(21):2122
60梅 琰.瀉下通瘀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63例.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8):712
61楊學軍.連翹雙花飲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5例的臨床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2;(6):336
62鄧 惠.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50例.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03;17(1):29
63葉偉東.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33例臨床觀察.新中醫(yī),2003;35(2):43
64聞留瑞.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療效觀察.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3):214
65安麗芝.白虎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47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yī),2003;25(8):599
66韓 知.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療效觀察.河南中醫(yī),2003;23(7):9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