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張充和的藝術(shù)人生

        張充和的藝術(shù)人生

        時間:2023-07-15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錄取規(guī)則規(guī)定,凡有一科為零分者不予錄取。可惜好景不長,三年級時張充和因患肺結(jié)核休學(xué),無緣得到北大的學(xué)位。張充和端莊大方、待人熱情,很有人緣。得益于這些名流的親炙,張充和的詩詞創(chuàng)作亦更上一層樓。章士釗愛才,贈詩給張充和,把她譽為才女蔡文姬;而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的李清照。1948年1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喜結(jié)秦晉,次年1月雙雙赴美定居。

        文/供圖/張昌華

        張充和工詩詞、擅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尤長昆曲。她祖籍合肥,生于1914年,有三個姐姐和六個弟弟。其二姐張允和的夫君是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三姐張兆和的先生是文學(xué)家沈從文,她自己則“離經(jīng)叛道”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xué)家傅漢思。其弟弟多是出自北大、清華的學(xué)者、藝術(shù)家,個個多才多藝,一人一道風景。四姐妹皆蘭心蕙質(zhì)、才華橫溢,公數(shù)張充和為最。

        張充和

        張充和幼時受名師教導(dǎo),奠定了深厚的國學(xué)功底。1933年,她去北京參加三姐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隨后便一直居京。后來她準備考北大,當時北大入學(xué)考試要考國文、史地、數(shù)學(xué)和英文,張充和16歲前只學(xué)國學(xué),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幾何、代數(shù),便干脆放棄,只復(fù)習其他三科。結(jié)果她國文考了滿分,尤其是作文文采飛揚,深受閱卷老師賞識。錄取規(guī)則規(guī)定,凡有一科為零分者不予錄取。試務(wù)委員會資深評委希望錄取張充和,便向閱數(shù)學(xué)卷的老師施壓,希望網(wǎng)開一面給幾分,可閱卷先生不吃硬,復(fù)判后仍給零分。試務(wù)委員會愛才心切,不得已破格錄取了她。

        張充和愛好昆曲,在北大學(xué)習期間,弟弟宗和正在清華讀書,她常去清華,與弟弟一道去聆聽清華的昆曲講座,還不時參加曲友們的演出活動,甚至到青島拍曲??上Ш镁安婚L,三年級時張充和因患肺結(jié)核休學(xué),無緣得到北大的學(xué)位??祻?fù)后,《中央日報》因儲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她就到副刊《貢獻》當編輯,寫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正在排曲的張充和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張充和隨沈從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昆明,沈從文幫她在教育部屬下教科書編選委員會謀得一份工作。沈從文選小說,朱自清選散文,張充和選散曲。一年后該單位解散,她又在重慶教育部下屬禮樂館工作,整理禮樂。她將整理出來的24篇禮樂用毛筆書寫,首次展示了她的書法藝術(shù)。梅貽琦的清華日記里對此多有記載。

        張充和端莊大方、待人熱情,很有人緣。在人才云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廣結(jié)師友,在重慶,她結(jié)識了知名人士章士釗和沈尹默等。她仰慕沈尹默的書法,正式拜其為師,常乘送煤油的卡車到歌樂山沈宅求教。第一次到沈家,沈讓張充和寫幾個字給他看看,沈閱后,以“明人學(xué)晉人書”評之。得益于這些名流的親炙,張充和的詩詞創(chuàng)作亦更上一層樓。

        章士釗愛才,贈詩給張充和,把她譽為才女蔡文姬;而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的李清照。張充和還會丹青,一次畫了幅《仕女圖》,還引出了一段傳奇故事。

        抗戰(zhàn)時期的張充和,她所居住的這間套房原來是小佛堂。

        1944年,張充和到歌樂山拜訪沈尹默,偶得他一首七絕。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戰(zhàn)時水利工程實驗處負責人鄭權(quán)伯先生。他們彼此亦師亦友,都愛好書畫。鄭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學(xué)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專家。張充和去時,鄭先生不在辦公室,她便琢磨沈尹默的那首詩,忽來靈感,借桌上的紙墨以此詩意畫一位仕女。她先畫仕女的眼線,再加眉鼻口,此時鄭權(quán)伯進來。張充和從沒畫過人物,害羞,欲把畫作扔進紙簍。鄭權(quán)伯忙止住,展讀詩、畫后,既贊譽沈尹默的詩,又欣賞張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圖》。鄭權(quán)伯攤開畫稿,讓充和補畫仕女的身體和琵琶,又“強迫”她抄上沈尹默的詩及上下款才作罷。過了些時日,張充和再去玩時,鄭權(quán)伯已將畫裱好,把她過去寫的《牡丹亭》中《拾畫》的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請沈尹默、汪東、喬大壯、潘伯鷹題詞。次年,又在畫的綾邊上加上章士釗等人的題詞。此圖在“文革”中遭劫,原以為從此消失,沒想到1990年左右,《仕女圖》突然出現(xiàn)在蘇州的一次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恰被充和的侄孫張致元見到,在征得張充和的同意后,他不惜重金將此畫競拍到手。

        張充和《仕女圖》(1944年)

        重慶歲月,才貌雙全的張充和有許多追求者,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shù)詩人卞之琳,可張充和無意于他。她覺得卞氏的詩作“缺少深度”,乏驚人之筆。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夠深沉”,有時“有點兒愛賣弄”,故對其總是冷淡、疏遠。可詩人太鐘情了,1936年,張充和因病輟學(xué)回蘇州休養(yǎng)。詩人回故鄉(xiāng)海門奔喪后便去蘇州探視張充和,還在張家住了幾天。1937年,他還把自己的詩作編成《裝飾集》,手抄一冊,題獻給張充和,張充和也用銀粉為詩人抄錄《斷章》等七首詩作。但最終,愛情的種子依舊沒發(fā)芽。

        2005年秋,張充和四弟宇和對筆者說:“當年在成都,四川大學(xué)的幾位熱心教授給詩人幫腔,定期設(shè)宴,邀四姐出席。四姐討厭這些,一氣之下悄悄離家出走。一周后家人才從報紙上知道,原來她獨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在為上清宮道院題寫詩作時,正巧被一游山的大名人看到,那大名人要四姐為他寫字,四姐沒有睬。‘名人’的隨從中有好事之徒,將此事作為‘要人行蹤’登了報?!庇詈陀终f:“得信后,家里要我去找。那時四姐出走已十天了。我坐在汽車上看到四姐戴個大草帽坐在人力車上,與我擦肩而過。我下來追,四姐見有人來追,叫人力車蹬得更快了。我請后面騎自行車的人帶口信給四姐,說是弟弟在追她,她才停下來?!?/p>

        詩人癡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婚后還主動與張充和通信,搜集她的散文小說,不知會她便拿到香港去發(fā)表。上世紀80年代,詩人赴美探親,還專程到充和府上拜訪。將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作手稿送上,還寫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記趣》。

        張家十姐弟 (1946年)
        前排左起:充、允、元、兆 后排左起:寧、宇、寅、宗、定、寰

        1947年,緣沈從文介紹,張充和與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相識。傅氏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學(xué),在加州大學(xué)獲得博士學(xué)位后,到中國學(xué)習中文,從事中國歷史、文學(xué)的研究和教學(xué),成了名副其實的漢學(xué)家。1948年1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喜結(jié)秦晉,次年1月雙雙赴美定居。

        兆和、允和、元和、兩個弟弟及她們的第一個家庭教師萬小姐 (1916年)

        傅漢思在耶魯大學(xué)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張充和戲說她的美國學(xué)生把學(xué)中國書法當畫畫,但在“畫”中加深了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張充和還先后在加拿大、法國和中國香港、臺灣23所大學(xué)以及各學(xué)術(shù)機構(gòu)講授、示范演出昆曲。最初,在美國推廣昆曲是艱難的,“孤軍作戰(zhàn),實打?qū)嵉囊粋€人戰(zhàn)斗”。沒有笛師配合,張充和就先將笛音錄好,備唱時放送。示范演出時麻煩更大,沒有人會為她“梳大頭”,她就因陋就簡,自己動手,先做好“軟大頭”,自己貼片,用游泳用的緊橡皮帽吊眉。為了讓昆曲在美國傳下去,她還心傳口授,精心培養(yǎng)自己的幼女傅愛瑪學(xué)習昆曲。一開始,小愛瑪對昆曲沒興趣,不想學(xué)。女兒愛吃陳皮梅,她就用陳皮梅作“誘餌”,唱一支曲子,給一個陳皮梅,還真的“立竿見影”。張充和還教女兒吹笛子,經(jīng)她的調(diào)教,傅愛瑪9歲便能登臺演出。有時母女倆同時登臺演“雙簧”,或你唱我吹,或你吹我唱,向美國人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趣味。

        半個世紀過去了,張充和在北美大學(xué)校園播下的昆曲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她教的耶魯大學(xué)研究生宣立敦,悟性好,能與張充和同臺演出昆曲《學(xué)堂》,贏得滿堂彩。宣立敦在拜訪沈從文時幽默地說:“在臺下,充和是我的老師,在臺上,她是我的學(xué)生。”逗得沈從文哈哈大笑。張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國人對昆劇的優(yōu)美感到震驚,尤令張充和欣慰的是,她有四個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充和特別愛穿旗袍,家中衣櫥里掛得最多的是色彩、長短各異的旗袍。2004年10月與蘇州曲社的曲友們歡聚時,90多歲的她面容清秀,舉止優(yōu)雅,身著一襲絳紅色的絲絨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坎肩,儀態(tài)萬方地倚在雕花欄桿旁,一亮嗓子,博得臺下掌聲一片。有人驚嘆:這是活脫脫的最后的大家閨秀。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睆埑浜鸵簧驼{(diào),為人謙和,淡泊名利,人品高尚。上世紀80年代,她回國到滬上做客,老報人黃裳作陪,席間談起胡適先生。黃裳嘆息自己曾收藏一件胡適手跡,“文革”中怕惹是非,私下毀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充和回美后將自己收藏的胡適手跡《清江引》慨贈。后來此書作流入書畫市場,被不法畫商偽造多份,分別在杭州、南京、天津拋售。我在南京古玩市場買了幅,當時不知真假,后請充和先生鑒定。她一眼認出是假貨,忙寫信安慰我,并寄一幅她書的《一萼紅》贈我。

        張充和《淮海詞》(1939年)

        張充和(右)與張元和 (1936)

        張充和知道我喜歡胡適的字,2005年正月初一,我突然收到她的郵件,打開一看,是半幅胡適的字。詩末有充和女士的小跋:“這殘片是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九日適之先生在我家中寫的,因墨污所以丟在廢紙簍中,我揀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贈昌華,聊勝于偽。充和”下鈐橢圓形陽文印“張四”——張家四小姐充和也。張充和每回蘇州,慕名求字者甚眾。令人捧腹的是,某日,張充和在書房里寫完字開門,只見一把大藤椅把房門堵得嚴嚴實實,有一人端坐椅上,雙手高舉紙條過頭,大有“攔轎告狀”之勢。那紙條上書“乞賞宿欠扇面一件”。充和見之大笑,揚了揚剛寫畢的扇面交給那人。某君將此寫成小文《堵門索債》。

        有人評論說,張充和用詩詞、書法、繪畫、昆曲和旗袍抒寫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洵非虛言。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