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答的語言藝術
1.靈活、多變的提問語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最靈活的教學語言形式。通過提問,一能激發(fā)學生思維;二能集中學生注意力;三能反饋教學效果。提問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提問
即直截了當?shù)靥釂?。無論發(fā)問求答,還是設問自答,都在于得到直接的答案。例如:
師:“的”和“地”都是結(jié)構助詞,應該怎樣念?
生(集體):“de”
直截了當?shù)膯柎?,加深了學習的印象,鞏固了已有的知識。
(2)誘導提問
教師巧妙、恰當?shù)靥岢鲆恍﹩栴},開啟學生的思維,適時地把學生引導到教師要講的問題上來。例如,一位植物學教師,在講到植物的“缺素癥”時,巧妙地指出:“人們常說:種地‘糞大水勤,不用問人’??墒俏覀兂3?吹揭环N現(xiàn)象,就是有些田地,肥水充足,但植株并不繁茂,相反枝葉瘦弱,甚至有的葉片萎蔫、凋落,看一看又沒有蟲子為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至此,學生紛紛思考、猜測,但一時又找不到答案。于是,教師稍作分析后,自然地引出:“這是一種缺素癥。”
(3)啟示提問
顧名思義,重在啟示,準備講授某一問題、道理,但又不直接講授,而是通過提問引起學生思考,直至悟出某個道理。運用啟示提問可以采用聲東擊西、欲正故誤、先虛后實、借古喻今等提問方法。例如:春秋時期思想家墨子,在政治上主張和平、友好。當他聽說楚惠王要攻打宋國就前去說服。墨子就采用啟示型提問的方法。墨子問楚惠王:“聽說有這樣一個人,自己有華美的車子不坐,卻要偷人家的破車子坐;自己有綾羅綢緞不穿,卻穿著偷來的破衣爛衫;自己有雞鴨魚肉不吃,卻偷吃鄰居的糟糠爛菜,你說這算什么人呢?”楚惠王覺得好笑,脫口道:“這個人必定有喜歡偷竊的毛病。墨子繼而大講楚國地大物博,宋國地狹物貧,并推出一個結(jié)論:“你要攻打宋國,豈不也和偷盜者有相同的毛病?!敝率钩萃趵砬~窮,聽從了墨子的勸阻,放棄了對宋國的進攻打算。
墨子就是通過類比的方法、啟示型提問的語言藝術,使他的主張得到楚惠王的采納,從而使勸阻成功。
(4)選擇提問
課堂教學提問不同于質(zhì)問,其目的不是難倒學生,而是希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有一個正確的回答。因此,選擇型提問就是引導學生正確思維的一個有效方法。通過選擇提問,避免了學生漫無邊際的思考,甚至花費不少精力,以致得出錯誤結(jié)論。選擇提問把思維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不是甲、就是乙。這樣,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就大大提高了,也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例如:“這篇文章分三段好呢,還是分四段好?”“在氫氣和氧氣的反應中,氫氣發(fā)生了什么反應?氫氣是氧化劑還是還原劑?”這樣有選擇的問,更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耐心、細致的解答語
解答語是教學語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目的仍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引導學生理清、消化教材內(nèi)容。
解答語要注意語言的藝術。首先要用耐心、熱情的語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解答學生的問題。耐心、熱情能解除學生的顧慮,增加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聽輔導答疑的興趣。其次,要準確、具體、明了地講清實質(zhì)性問題,即能牽動影響教材中其他知識的重點問題和關鍵性問題。再次,要深入淺出地講清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此外,還要循循善誘地講明學習和實踐方法,啟發(fā)學生智能,幫助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例如:
生:課文上寫“春冬之時”、“清榮峻茂”,不太好理解。冬天樹木凋零,野草枯萎,哪會樹木蔥蘢,野草茂密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請大家把課文再仔細看一看,把他提的問題想一想,有誰能幫他解答?
生:我認為春冬之時,可以水清,可以山峻,但是樹榮、草茂是不可能的。盡管松柏長青,但其他樹是凋零的,野草也枯黃了。這種景象我覺得未必“良多趣味”。
師:對于樹榮的問題,剛才一位同學已發(fā)表了很好的意見,而且是“春冬之時”,不是“春冬之際”,其中還有萬木蔥蘢的春季在,就是入冬,野草經(jīng)過霜打以后,猶如紅杜鵑開遍山嶺,“層、林、盡染”我覺得也是“良多趣味”。
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并坦率說出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氣氛活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