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讓人肅然起敬的張衡地動儀

        讓人肅然起敬的張衡地動儀

        時間:2023-08-24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近代關(guān)于張衡地動儀價值的發(fā)掘工作,最早并不是華人完成的。不僅僅是《后漢書》上有張衡地動儀的記載。同時,還根據(jù)出土的其他物品,佐證了張衡地動儀的科技價值。張衡地動儀的功能是地震發(fā)生時,根據(jù)傳給的地震波進行檢測,但不能預(yù)報地震的發(fā)生。就像米爾恩的準確定位一樣,張衡地動儀是“驗震器”。

        唐朝末年著名詩人鄭谷(約851~約910)寫有一首《題張衡廟》詩:

        遠俗只憑淫祀切,多年平子固悠悠。

        江煙日午無簫鼓,直到如今詠四愁。

        如今,雖然距張衡(78~139)生活的年代已經(jīng)1900多年了,但我們應(yīng)該銘記這位天才給中國科技帶來的榮耀。

        中小學生知道張衡的名字,并非他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也并非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而是他發(fā)明了候風地動儀和渾天儀。

        郵票中的張衡

        曾經(jīng)有過一段時間,當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在推崇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時,國人卻在懷疑地動儀的存在及其科技價值。有人認為,張衡的地動儀只不過是個裝飾品,是封建社會進行封建迷信活動時,或者進行祭祀活動時的道具;認為史書上記載的隴西地震被張衡地動儀準確測驗的事件,是歷史上的烏龍事件,是中國史學家編造的一個美好故事。由于張衡地動儀沒能保存下來,近100多年來,各國科學家根據(jù)有限的史書記載和科學原理,復原了許多種地動儀模型。質(zhì)疑者也認為,這些模型的研究毫無意義,僅僅是藝術(shù)的擺設(shè)。

        近代關(guān)于張衡地動儀價值的發(fā)掘工作,最早并不是華人完成的。1868年,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學界邀請英國礦物學家約翰·米爾恩(John Milne,1850~1913)赴日講學。因各種原因,米爾恩1876年才啟程去日本。在去日本的旅途中,米爾恩游歷了中國,對中國各地進行了考察并留下深刻印象。在日本,約翰·米爾恩教授礦物學,但日本地震學家服部一三(1851~1929)在1875年繪制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以及復原模型圖畫四周抄錄的《后漢書》(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中介紹張衡地動儀的196個漢字給米爾恩很大啟迪。其后,他在日本娶妻,生活了20年,并轉(zhuǎn)向研究地震學。1880年,由約翰·米爾恩發(fā)起并成立了日本地震學會(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學會),服部一三和米爾恩擔任了正副會長,他們都研究過張衡的地動儀。約翰·米爾恩認為,如果制作一個凡有振動就能有反應(yīng)的報警器,是非常簡單而容易的,但是它對地震卻毫無價值,因為任何大地震動都能使報警器作出反應(yīng),干擾正常地震的檢測。而張衡的地動儀能測出地震而不受其他大地震動的干擾,所以米爾恩建議使用“驗震器”這個新詞語,也準確定位了張衡地動儀的科技價值。米爾恩在1883年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學專著《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書中介紹了張衡和米爾恩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地動儀已遺失,真正的地動儀為何樣,如今誰都不知道,這才有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復原模型),并將《后漢書》中介紹張衡地動儀的196個漢字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后來,自張衡的地動儀后,首先在中國出現(xiàn)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就是米爾恩的模型了。如今,在世界知識產(chǎn)權(quán)組織總部,張衡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和美國探月的巖樣并列擺放著供人們瞻仰,因為它們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地動儀原理圖

        范曄從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開始撰寫《后漢書》,歷時13年才完成(《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后漢書·張衡傳》中有這樣的文字: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這段話的大意是: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nèi)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fā)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guān)發(fā)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fā)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fā)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guān)發(fā)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fā)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guān)發(fā)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責怪它這次沒有應(yīng)驗。幾天后,驛站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jù)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不僅僅是《后漢書》上有張衡地動儀的記載。研究表明,從東漢末年至《后漢書》成書之前的320余年,其中關(guān)于東漢的史書共有13部,留存下來共有9部(有些史書已經(jīng)成為殘本),其中記有地動儀文字的有西晉司馬彪(?~306)的《續(xù)漢書》、東晉袁宏(328~376)的《后漢紀》以及范曄《后漢書·順帝紀》。《后漢書》之后,南北朝(陳)虞荔(503~561)的《鼎錄》中也有關(guān)于地動儀的文字記錄。

        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史書記載張衡的地動儀并不是孤證,這增加了《后漢書·張衡傳》內(nèi)容的可信度。

        當然,證據(jù)不只是史書上的文字記載。197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對史書上記載的張衡地動儀安放地(當時的京師洛陽城南一千米的靈臺)進行考古發(fā)掘,并對靈臺的測震地質(zhì)條件做了三次現(xiàn)場踏勘??脊艑W家們對地動儀放置的房間大小、地面結(jié)構(gòu)、臺基土樣等進行充分分析,推算出地動儀的總重。同時,還根據(jù)出土的其他物品,佐證了張衡地動儀的科技價值??脊虐l(fā)掘和出土文物支持了史書上的文字記載。

        張衡地動儀的功能是地震發(fā)生時,根據(jù)傳給的地震波進行檢測,但不能預(yù)報地震的發(fā)生。在這一點上,我們既不能過分夸大地動儀的功能,也不能徹底否定它的價值。就像米爾恩的準確定位一樣,張衡地動儀是“驗震器”。在東漢,在科技不很發(fā)達的時代,地震的發(fā)生不僅僅是自然災(zāi)害,它還是統(tǒng)治階級人心所向的征兆,地震被認為是上天對統(tǒng)治階級言行失當?shù)膽徒浜途?。所以,上至皇帝,下到黎民,都對地震的發(fā)生非常重視。朝廷和社會都需要對上天的懲戒行為進行解讀,這樣才讓本來承擔科技任務(wù)的地動儀,也承擔著“觀祲象、察妖祥”(觀測自然、辨明兇吉)的祭神禮器的“重擔”。

        有人認為隴西地震是烏龍事件,這是因為起先認為張衡地動儀檢測到的是138年隴西的地震,但事實是134年12月13日的隴西地震。

        雖然張衡地動儀遺失了,它的制作技術(shù)也“失傳”了,但這并不是我們認為地動儀是無用擺設(shè)的理由。據(jù)史載,每發(fā)生一次大地震,張衡都要以上天懲戒之名上書改善朝綱,而皇帝也樂得借機整頓朝廷貪污腐敗之勢,所以就有一大批朝廷官員被懲處。這樣,張衡在朝廷中“終為其患,遂共讒之”,成為眾矢之的,犯了眾怒了,這也導致張衡晚年不得善終,使地動儀成為官員們的“心頭之恨”。自張衡政治地位不保之后,地動儀受到冷落、甚至消失成為歷史的必然。被朝廷官員視若眼中釘?shù)牡貏觾x,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中失傳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