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體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不可計數(shù)。但從社會角度看,文化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態(tài):世俗形態(tài)和理論形態(tài)。
世俗形態(tài)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日常生活的文化觀念;第二種是民間文化;第三種是大眾文化。梁漱溟強調“文化是生活的樣態(tài)”,大體上是指人的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觀念,這是一種世俗形態(tài)的文化。同一民族的人在同一時期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是一體的。生產方式有共同之處,生活中的文化觀念也有共同之處。這個與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的文化觀念,就是世俗生活的世俗文化形態(tài)。文化的世俗形態(tài)具有廣泛性、群眾性、世俗性的特點。
飲酒,是中國人生活方式中的一個要素。酒,有酒文化。有人把酒稱為“硬飲料”,怎么是文化呢?酒文化并不存在于酒的化學成分中,而存在于人的生活方式中和飲酒的觀念中。那是因為酒里面包含了許多文化觀念。這種觀念不是個別人的觀念,而是具有相對普遍性的民族觀念。
在中國酒文化觀念里,酒與詩經常聯(lián)系在一起。唐代的詩人大多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酒和詩之間在中國文化里具有一種非常密切的關系,飲酒和賦詩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酒當然不是文化,詩人可以飲酒,但是飲酒的不一定就是詩人。飲酒者可以是酒鬼,也可以是酗酒成性的毫無文化的粗人。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酒與詩相伴,詩人善于飲酒,這是一種文化觀念。在中國的文化里,很多戲劇都以酒命名,包括貴妃醉酒、溫酒斬華雄等,其實酒與戲劇之間也有內在的聯(lián)系。
在中國文化里,酒和政治之間也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歷代王朝對飲酒是有限制的。周朝就發(fā)過文告,不能飲酒,不準酗酒,它以禮來限制酒。我看《封神榜》,紂王做酒池肉林,以酒亡國?!秴⒖枷ⅰ吩l(fā)表過一篇文章《酒與蘇聯(lián)政治》,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再到葉利欽,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酒精中毒的。至于魯迅寫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也特別提到了酒的問題。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觀念中,酒和生活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在中國,有人去世要喝酒,結婚也要喝酒。酒既可以表示快樂,也可以用來表示悲哀。在中國,酒中有禮,敬酒要長幼有序,有各種禮節(jié)。各種民族敬酒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酒中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飲茶,作為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包含著文化內涵?!都t樓夢》里賈寶玉去妙玉那里的飲茶方式,是文人的生活方式,《紅樓夢》里描寫的劉姥姥飲茶,是“牛飲”的方式,是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碗茶是大眾的生活方式,而文人有文人的方式?!鞍埿毙虚e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是詩人的一種文化情調。
日本人講茶道,茶道其實就是茶文化。中國也有茶文化。茶中有德,茶中有禮。新婚媳婦第一天要向公婆敬茶??腿藖砹艘院?敬茶是很重要的禮節(jié),表示恭敬。
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吃中同樣有文化觀念。什么東西能吃?什么東西不能吃?西方人吃牛肉、吃牛排,但他們認為狗是寵物,不能吃,吃狗肉是野蠻。東方有的國家的人們就不懂了,怎么我吃狗肉就野蠻,你吃牛肉就不野蠻?如今加上一個環(huán)保觀念,有些東西就是不能吃的,如受法律保護的珍禽就不能吃。環(huán)保觀念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觀念。至于吃的方式,從古代的茹毛飲血到現(xiàn)在的熟食,再到美食、飲食養(yǎng)生,是生產方式的文明進步,其中也包括文化觀念的進步。至于飲食中所表現(xiàn)的禮節(jié),更是繁雜多樣的。儒家有一套規(guī)矩,什么人坐上面,什么人坐下面;什么人先吃,什么人后吃,都有一個尊卑長幼的次序,滲透著一種禮儀。中國有一種傳統(tǒng)文化觀念,請客時東西越多越好,吃一半留一半,覺得有臉面。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兩個人一起吃飯,各自掏錢,AA制,就是很小氣。但美國人認為很正常。這就是一種文化觀念。這種市場觀念與中國長期形成的煙酒不分家的待客之道觀念迥然不同。
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觀念,是指生活方式中滲透的文化觀念,而不是指生活本身。任何社會的人作為生物體,都必須吃喝拉撒睡,都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缮a方式不同,文化觀念也不同。比如服飾文化,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種。穿衣不是文化,而是文明。但服飾,即服裝的花樣和飾品佩戴,可以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穿衣似乎是小事,但哲學家、文化學家可以通過服飾的演變,看到時代的變化、觀念的變化,甚至于男女關系的變化。男人戴耳釘,女人袒胸露背,如果倒退一個世紀是不可想象的。法國有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寫過,你不要給我看歷史,只要把各個時代的服裝擺出來,我就知道它的歷史是什么樣子。這表明整個服裝的變化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文化觀念的變化。比如女孩穿的衣服,過去是越長越好,現(xiàn)在是越短越好。這就是文化觀念的變化。如果文化觀念不變化,服飾是不可能變化的。所以在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都滲透著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至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都是一種文化觀念。這種文化觀念有時候比法律更厲害,比法律更具有廣泛性、群眾性。
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觀念具有惰性。生活方式變了,可觀念仍然保留舊有的東西。例如,中國人對死亡的觀念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為,人死了以后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所以古代有人殉、陪葬大量的物品,現(xiàn)在仍然有扎紙人馬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現(xiàn)代的,可是死亡觀念還是過去的。
至于禁忌,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觀念更厲害。在文化觀念中有各種各樣的禁忌。其中對中國人影響比較大的是數(shù)字禁忌。數(shù)字禁忌在西方也有,在中國也很講究。西方人認為13是很不吉利的,中國現(xiàn)在發(fā)展到五花八門了。4不能用,因為4是“死”;8是很好的數(shù)字,是“發(fā)”。從電話號碼到汽車牌照、門牌號碼都是這樣的。產生數(shù)字禁忌不是偶然的,它和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下,人的命運自己不能掌握,是由物來掌握的,實際上是一種物化的表現(xiàn)。人們要想擺脫這種偶然性,就會迷信。人們不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就相信有一個東西能保護他,那就是神靈、數(shù)字、運氣。我常說,不確定性導致迷信,絕對確定性導致宿命。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確定性太多,從買股票到做生意,似乎一切都不由自己做主。人們總是問,為什么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拜大師、信風水、搶頭香的人那么多。這是因為這群人中的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其中不少人或是貪官或是投機者。
總之,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是文化,但其中包含的如何生活的觀念是文化。人的飲食與動物的吃食不同,就在于動物就是吃食,而人的飲食包括很多規(guī)矩,不單純是吃。尤其在婚喪嫁娶,或招待貴賓,吃反而退居其次,禮和敬則居于首位。寧可飯菜不豐盛,不可禮儀不周到。
世俗文化,除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觀念以外,還有一個叫作民間文化,它包括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傳說、民間信仰、民間風俗習慣等。這是真正具有群眾性的文化,它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是從群眾土壤中成長出來的,又流行于民間,所以民間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但是民間文化良莠不齊,有好的東西,也有很多是糟粕。
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包括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如哲學、法律、文學、藝術、道德等,其中包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有一個層次是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如科學、技術、語言等,這屬于知識的部分。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和民間文化不同,民間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老百姓,與老百姓血肉相連,而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很多是由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具有專業(yè)性的文化形態(tài)。這種文化形態(tài),是古代勞動分工以后逐步形成一部分知識分子專門從事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的創(chuàng)造,它包括各個民族的傳世經典之作。這種文化我們一般稱之為高雅文化。
文化的理論形態(tài)和世俗形態(tài),雖然是兩種形態(tài)的文化,但是不能對立,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世俗文化中的文化觀念,有很多可以上升為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即世俗文化可以提升到理論形態(tài),而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可以通過世俗化的方式轉化為世俗文化,成為影響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儒家文化在中國之所以產生廣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不限于經典,而是已深深地滲透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變成一種民間的世俗文化。不識字的人都愛惜有字的紙,決不會用腳去踩踏而是拾起來;沒有讀過儒家經典的老太太、婦女,世代相傳都要講所謂“三從四德”。
儒家經典在中國如此廣泛深入,無非是兩條道路:一條是科舉,一條是世俗??婆e培養(yǎng)的是知識分子,世俗用來培育老百姓,使儒學觀念變成群眾性的觀念,即世俗化的文化觀念。中國人講人倫、講孝道,朋友之間講義氣、講仁義,實際上都是理論形態(tài)文化世俗化的結果。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孔夫子,但是他們的思想里實際上有孔夫子。我們現(xiàn)在提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這個道理。馬克思主義是高深的理論,如果只有少數(sh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才能研究,與廣大群眾沒有關系,那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所以,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通過世俗化的途徑,現(xiàn)在我們叫作大眾化的途徑。
在人們的觀念里,一般都重視高雅文化,不太重視世俗文化,不太重視民間文化。實際上真正能表達一個民族本質特征的往往是民間的東西,即世俗文化本身。因為它與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緊密結合在一起。從整個世界發(fā)展來看,科學技術發(fā)展具有的最大特點是趨同,馬路、汽車、電視機、互聯(lián)網將來的發(fā)展都差不多。只有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世俗文化是多樣的,才能表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特點。所以要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它的世俗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很強,無論是理論文化,還是世俗文化。翻譯經常碰到這個問題,你可以把一本書翻譯成中文,但是你無法把這本書的文化背景翻譯過來,所以我們通過翻譯對書的理解總是有隔膜的。試想,從剛上學的小孩到老人,人們都知道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倍畟€字,從小學讀到現(xiàn)在,津津有味,但如果翻譯成英文,外國人絕對不可理解,為什么抬起頭來看月亮,低下頭來思故鄉(xiāng),月亮和思鄉(xiāng)有什么關系?這算什么詩?如果沒有中國文化背景對月亮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沒有這種觀念,也就無法理解這首詩。中國人的鄉(xiāng)愁和月亮之間存在一種文化上的關聯(lián),四海同望月,低頭鄉(xiāng)不同。只有中國人才可能理解李白詩中這二十個字里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現(xiàn)在文化還有一種劃分,叫作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我要解釋一下,物質文化絕不是物質。物質文化就是能夠以物質為載體傳承下來的文化。如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都是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是通過世代傳承的,像口頭文學,或者泥人張等,沒有物質載體??梢哉f,物質文化以物傳,非物質文化以人傳。人去世了,后繼無人,則失傳。所以非物質文化很容易失傳?,F(xiàn)在特別強調保存非物質文化,因為一旦傳人沒有了,它的文化就中斷了。我們不知道,祖先有多少非物質文化的寶貝失傳。
大眾文化,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市場經濟的催生下,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形態(tài),在中國也開始出現(xiàn),但還不發(fā)達。大眾文化不能混同于低俗文化。大眾文化可能包括低俗化,但并不必然低俗化,根本在于文化導向。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大眾文化在中國會得到很快發(fā)展,完全模仿的時代已經結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