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程度也逐漸增大,特別是當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青少年人口比重大,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青少年正處于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這個群體的健康狀況關系到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健康。同時,青少年時期也是生理、心理發(fā)育的關鍵期,是各種心理問題發(fā)生的高危階段,面對日趨激烈的學習和就業(yè)壓力,青少年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心理問題。我國學者周曉琴201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以隨機整群取樣的方法,從無錫市24所中小學校獲得4006名在校學生的有效樣本,利用《百項心理癥狀問卷》進行評估,并收集父母教育年限、家庭類型和經濟收入狀況等影響因子。結果發(fā)現(xiàn)有21.3%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輕度為14.9%,中度4.5%,重度1.9%;抑郁、焦慮、強迫、注意和沖動等問題(8~10%)比人格品行、神經敏感和精神癥狀(2.7~3.9%)更常見;男女總體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行為問題男生高于女生,情緒問題女生高于男生;單親、離異或重組家庭和貧困家庭子女健康狀況較差,存在更多的情緒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高中生最差,初中生和大學生居中。近年來,中學生和大學生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為學生休學、退學乃至發(fā)生犯罪或自殺的主要原因。這些必須引起學校有關部門及上級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青少年時期由于心智發(fā)育不完善以及受到學校、家庭甚至社會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很容易產生問題。尤其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數(shù)量激增。他們從小受到父母、祖輩等家庭成員的呵護,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不強,具體表現(xiàn)為:
1.自理能力差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浪費”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或參加技能培訓,基本不會讓他們做家務事,青少年學生常常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這樣做從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好,減輕了他們的生活負擔,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害”了孩子,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曾經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市組織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活動,在用餐時,餐廳服務人員發(fā)給每個小朋友一個雞蛋,有小朋友拿到雞蛋后竟然不知道怎樣吃。在洗衣服的時候,很多人不清楚要放多少洗衣粉,有的甚至將大半桶洗衣粉都倒進了一盆衣服中。這些最簡單的生活常識他們都不具備,試想當他們離開父母的呵護獨立生活時,將會面臨怎樣的考驗。當他們無法有效應對時,就會產生緊張、焦慮甚至社會無助感,對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2.情緒波動大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終日奔波。對于孩子,家長們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為他們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有些家庭,除了學習以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小孩操心,幾乎都被家長包辦了,對孩子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有些孩子在個性上表現(xiàn)出任性、固執(zhí)、情感脆弱。但當孩子慢慢長大,脫離父母的庇護,如到外地上大學、入伍參軍、出國學習等,他們需要獨立面對生活。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比如在集體宿舍生活,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很可能會跟室友產生矛盾,這時如果缺乏溝通協(xié)調能力,按照自己的思維來處理,就會使矛盾越來越激化,達到一定程度,情緒失控就可能會爆發(fā)沖突。另一方面,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對異性有了好感,雙方在戀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挫折,一旦戀愛失敗,有些孩子情緒就會崩潰,覺得活著也沒什么意思,進而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為,比如有的持刀傷害對方,有的選擇跳樓,有的喝藥自殺等等。這說明在青少年時期,他們的情緒波動比較大,控制情緒的能力還有待加強,作為家長或學校都應密切關注他們的異常反應,及時做好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