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已經習慣吃西餐的時候一人一份,吃中餐的時候用“圓臺面”,大家圍坐在一起。這也是我們普遍覺得西餐采取分餐制,中餐采用合餐制。殊不知,分餐制的鼻祖其實是我們中國人,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飲食傳統(tǒng)。
(一) 分餐的歷史
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的歷史久遠得多。早在周秦漢晉時代,我國就已經實行分餐制了。從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卻未見多人圍桌歡宴“合餐”的畫面;而出土的實物中,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見圖3—22)。
原來我們的祖先在聚宴吃飯時,是雙膝著地“跽坐”,人前各一案,擺放飯菜,即便只有兩人,也是分案而食。根據著名的“鴻門宴”中描寫,這主角五人也是一人一案:“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
圖3—22 漢墓壁畫
(二) 分餐向合餐的轉變
由分餐變合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我國基本上是從唐代開始由分餐制逐漸演變?yōu)楹喜偷摹皶椭啤?。而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現。當時,少數民族的椅凳傳入了中原,叫作“胡床”、“胡坐”,餐桌腿和椅腿全都變高了,逐漸取代了原先鋪在地上的席子,于是就出現了圍桌就餐的形式。但此后的民間親友小聚,有時還是采用“分餐”的辦法。
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就有許多描寫宴飲的場景,其中在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上面二榻四幾是賈母薛姨媽,下面一椅兩幾是王夫人的,馀者都是一椅一幾。東邊是劉姥姥,劉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邊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寶釵,第三便是黛玉,第四是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寶玉在末。李紈鳳姐二人之幾,設于三層檻內,二層紗櫥之外。攢盒式樣,亦隨幾之式樣。每人一把烏銀洋鉆自斟壺,一個十錦琺瑯杯?!笨梢姰敃r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用“分餐”的形式小聚。
明代發(fā)明了八仙桌,清代又出現了團圓桌,這些無疑都是促進了合餐制的發(fā)展。(見圖3—23、圖3—24)
圖3—23 八仙桌
圖3—24 團圓桌
清代學者林蘭癡曾這樣描述:“桌取平方,平此無棱角,曰團……,方桌俗稱八仙。此則團圓圍坐,可容十位。偶來三五知己,觀月賞花,便酌小飲,圍坐桌中。忽有不招而至者,不妨再留,以添坐位,較之方桌僅可八人入甚便矣?!?/p>
另外,起初的時候,人們雖然圍坐在一張桌子,但食物仍是一人一份,到后來才漸變?yōu)榇蠹彝瑠A一碟菜、同舀一盆湯羹的會餐場景。并且開始在圓桌上產生了長幼尊卑、主賓陪副的飲食禮儀文化。
公元1713年,適逢康熙帝六十歲壽誕,為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康熙帝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規(guī)模最大的“千叟宴”。這場盛大的宮廷宴會也預示著“合餐制”已完全取代了“分餐制”。
據記載,此次宴會依據赴宴者官職品級的高低,預先擺設席面。宴桌分一等、二等,一等為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國使節(jié)等,二等為三至九品官員及無官品的兵民人等。除了皇帝單開一席外,其余宴桌都是八仙桌,人們按品級圍坐在一起用餐。
至今,“合餐”已變成中國人習慣的飲食方式,尤其在逢年過節(jié),更要用“滿滿一大桌子菜”來表示對豐盛宴席的贊揚,用互相夾菜的舉動來表示對彼此的熱情。
(三) 分餐VS合餐
據記載,中國商業(yè)聯合會“分餐研討會”上,與會者給分餐的定義是:“分餐”包括自助餐、快餐、盒飯、食堂打飯等,是相對于宴會、聚餐、在家吃飯等“合餐”形式而言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現代人基本上是“分餐”、“合餐”這兩種方式在交互使用的,而年輕人則更偏向于“分餐”。
一方面從健康角度考慮。中國古話說:“病從口入”,這并非無稽之談?,F代科學已證明經口傳染的疾病不下十余種。最常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家庭中有一人患有胃病,其他成員也會相繼患上胃病。這是因為引起胃病的一大病菌—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而且經口感染。所以在家庭吃飯中,我們共用飯碗、筷子和菜盤,就會使得胃病在家庭成員中交叉感染。
另一方面,西餐無論是在選擇還是制作上,都更加便捷。且一人一份,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點單,不用考慮同桌者的偏好,不會因點錯菜而產生尷尬。
那么,有人會質疑,說中餐是不適合分餐制。比如說一盆炒青菜,總不見得讓一個人全吃了。其實不然。日本人的許多食物類似于中餐,但日本的“定食”也被我們中國人接受了。而且,在許多歐美國家,除了到中餐館聚會吃飯,會吃“圓桌”;大多數情況仍以“分餐”的方式來吃中餐,即一人一份,用筷子吃。在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就出現過這樣的場景(見圖3—25,圖3—26)
圖3—25 中餐館分餐
圖3—26 《生活大爆炸》劇照
(四) 國 宴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無論“分餐”還是“合餐”,都可以因對象而異、因場合而異;此外,西方人也明顯懂得“入鄉(xiāng)隨俗”的道理;所以,在吃這方面,能完全體現我們中國人融會貫通、中西結合的能力。
在晚清,由于西方舶來品的沖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都受到了西方風潮的影響,即便是深居宮中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1902年3月,薩拉·康格邀請?zhí)蟮酿B(yǎng)女、大公主、太后的侄女,慶親王的兩位夫人和三個女兒、恭親王的孫女、慶親王的兒媳等宮中女眷前往美國公使館用餐。當天康格夫人在眾多女傳教士的幫助下,將家中布置一新,“餐廳里擺放著一張長餐桌,上面放著花。房間內的裝飾品以深紅色和深綠色為主。菜單是妃嬪、格格們喜歡的紅色,桌上的名牌也寫著紅色的漢字?!迸靷冏屑氂^察康格夫人的每個動作和使用刀、叉、調羹的方式,很快就熟練地使用起來。
而這一活動,竟使清廷的外事接待也出現了明顯的西化傾向。此后,慈禧太后在接見各國公使夫人時,會特地命人將桌子上的印花棉布換成白色桌布,餐點也是中西兼?zhèn)?,還放上了刀叉等西式餐具。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其在西雅圖的第一頓晚餐就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場景。當時,晚宴的主桌是一個長桌,而主桌以外的客人則圍繞著圓桌而坐。
思考題
請查找2015年習近平訪美和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國宴菜單,分析兩次國宴中的特色菜肴,哪些是西式的,哪些是中式的,哪些是中西結合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