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不可能的事物,是發(fā)瘋的行為
6.追求不可能的事物,是發(fā)瘋的行為
一個人天生不能承擔的事情,是不會降臨在他身上的。而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了另一個人身上,或許是由于他沒有意識到這樣的事情在發(fā)生,或許是為了故意表現出一種能勇于承擔的勇氣,他堅持住了,并且沒有損傷。這種懵然無知和虛榮自滿居然比智慧更強大,這是讓人感到羞愧的。
——摘自《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說:追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種發(fā)瘋的行為。其實,我們換一個方向思考,就可以知曉,這是在告誡我們,一個人追求理想無可厚非,但是,不能過于的理想化。
理想與現實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認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尤為重要。有夢想是必要的,但如果夢想跟現實的距離太遠,那么夢想就變成幻想了。當理想變成一種幻想的時候,就意味著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危機。比如說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的李白就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設想得過于理想化,才導致他的悲劇人生。
李白一生的思想非常復雜。因為受西域和漢族兩地兩種文化的影響,李白身上有儒、道、游俠、縱橫家的成分,不過是以儒、道為主,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要與眾不同,所以他的求仕之路,不愿意走正常的科舉之路,他希望以自己的名聲,以自己的文采和雄才大略,被皇帝請去,為帝王師。
李白的這種思想在盛唐時期很普遍,盛唐詩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到李白的身上就被理想化了。因為李白的功名心很強,而且,還有著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另外,李白秉持的政治思想也體現了他過于理想化的特點: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
他既看不起每天只知道誦讀經書、鉆研章句的儒生,也不愿意走科舉入世的道路,更不想從軍邊塞。他認為最理想的人生道路莫過于隱逸于世,廣逸交游,寄希望于風云際會,以便名動京師,待朝廷主動詔請他入朝為官。所以,他始終幻想著要“平交王族”、“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王公貴族交往,建立蓋世功業(yè)。
這樣的想法已經給人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了,但是,李白還不想走一級級往上升的道路,而是希望一下子就當上宰相。他敬仰姜尚、范蠡、魯仲連、張良、謝安等人,他認為自己會比這些人做得更好,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能夠為皇帝治理國家出謀劃策,建立千古偉業(yè)。但是,建立功名之后他又不想繼續(xù)為官,安享富貴,而是希望自己能功成身退。也就是說,希望在建立不世的偉業(yè)之后,立即就能退隱江湖過自己想要過的平淡愜意生活。這就是李白的人生理想。從他規(guī)劃的人生軌跡來看,無疑,這理想化的影子實在太明顯了。加上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當李白正想一展宏圖的時候,開元盛世已經過去了,朝廷也開始日漸腐敗,社會上正醞釀著新的危機。所以,李白這種過于理想化的人生設計,在現實中定然要遭致失敗。欲望極奢,實現的希望就越渺茫,而他對自己遭到的打擊也就倍感沉痛。李白的人生悲劇恰好就印證了《沉思錄》里的一段話:有些事情是不在你的控制范圍之內的,如果你根據自己的看法認為是好的或是壞的,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如果你遇到什么壞事或者錯過了什么好事,你就會哀怨、抱怨或是怨恨那些你覺得讓你失敗的人。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這句話就是在告誡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過程當中,應該保持冷靜的思考。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會存在一段距離,美化理想或者是美化追求理想的過程,都只會迷失自己,既認不清自己的現狀,也看不清形勢的發(fā)展。聯想的老總柳傳志就曾經因為自己一時理想化的考慮,而為自己的事業(yè)帶來了困境。
1992年,聯想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不過,比較麻煩的就是,每天要從香港用貨車拉元器件到深圳組裝成機器。
從深圳運元器件的車,到了羅湖海關,遭到了當地海關不公正地對待。為了檢查車輛,常常要等上一兩個小時。輪到聯想的時候,海關方面說要抽出來查一查,查完了之后還要再排隊,這樣一折騰,一天差不多就過去了。這種情況發(fā)生很多次后,柳傳志非常生氣,一氣之下就做了一件相當愚蠢的事情。
柳傳志回憶說:“我們那時候年幼無知,把這件事告訴了海關總署,海關總署派人來處理這件事情,處理結果是批評了當地海關。雖然我們當時贏了,但從此以后,我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之后,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日子反而更加難過了。由于形勢所逼,聯想的生產基地被迫遷往廣東惠陽。到了1998年前后,國務院對海關內部徹底整頓以后,情況才好轉起來。
事后,柳傳志悟出了這樣一個人生道理:“作為企業(yè)家,應該尋求與環(huán)境的共容才能帶來企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有理想,但對環(huán)境的認識要非常清楚,才能把握企業(yè)的發(fā)展道路。”其實,不光是針對企業(yè)家如此,對于我們每一個常人來說,皆是如此。擁有遠大理想,這是應該的,但是,在遠大理想面前,我們是選擇做“理想族”還是“現實族”呢?毫無疑問,答案是后者?!袄硐胱濉?,從字面上看就知道這一類人往往想法浪漫,覺得社會問題只要按照自己的理想率性而為就會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樣的人往往對今天沒有把握,太過悲觀,但是,對未來卻充滿美好的幻想,甚至覺得只要自己按照自己所設想的那樣走下去,人生理想就會實現。相反,“現實族”所要考慮的現實困難很多,這類人一般想法偏于實際,凡事總是覺得現實比理想實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會更多地想到事情的難處和客觀條件,他們一般都覺得社會問題的解決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他們對今天沒有“理想族”那么悲觀,對于未來也沒有“理想族”樂觀,無疑,這樣的人,因為他對現實的客觀存在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衡量,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才會面面俱到,才會增加成功的幾率。
人總是要不斷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選擇。正因為追求理想,生活才充滿激情;也正因為要面對種種的現實,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充實。沒有了理想的人生,猶如行尸走肉,是可悲的;但是,如果是脫離現實的人生,那就猶如騰云駕霧,是可怕的。因此,當我們面對困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就必須立足現實。只有擁有了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在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沖突的時候,才會不至于急躁起來就變成了烏托邦主義,消沉起來就一下逃到理想的避風港去尋求安慰躲避現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