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讓步于大義
郗超 偏見讓步于大義
郗超(336—378),字景興,一字嘉賓,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人,東晉大臣。是東晉開國功臣郗鑒的孫子,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夫人是他的親姑姑。
郗(xi)超年輕時就有鴻鵠之志,超群之才。被當時掌握軍政大權的桓溫招在征西大將軍府做幕僚。
與郗超同時在征西大將軍府做幕僚的,還有謝安的侄子謝玄。二人都很有才華,無奈兩個年輕人性情不合,所以并不投機。郗超知道謝玄聰明過人,有經(jīng)國之才,但覺得他過于謹慎,很難與之交往;而謝玄覺得郗超廣交博施,善于談論,但有些盛氣凌人,驕傲自大,讓人難以接近。由于性格不合,兩人常常在一些問題上吵得面紅耳赤,互不服氣。后來,郗超被桓溫提升為中書侍郎,謝玄被朝廷遷升為廣陵相,兩人就分開了。
郗超不僅與謝玄合不來,而且對謝玄的叔父謝安也很有成見。郗超覺得,自己父親郗愔論門第比謝安高,論資歷比謝安老,職位理當在謝安之上,可是謝安卻成為了執(zhí)掌國家大權的宰相,自己父親卻只是個無職無權的散官。郗超因此不服氣,還經(jīng)常為此發(fā)牢騷。
當時北方前秦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不斷蠶食東晉領地,橫決于黃河流域。公元383年,秦王苻堅親率60萬步兵、20萬騎兵大舉南犯,企圖一舉吞并東晉。東晉朝廷緊急下詔選用良將率兵抵御秦軍。宰相謝安在深思熟慮后,舉薦了侄子謝玄出來應詔。
消息傳出后,卻引來了朝中文武官員的誹議,指責謝安犯了“不得舉親”的忌諱,說他任人唯親,誤國誤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郗超也站出來添油加醋的話,無疑是個很好的打擊謝氏的機會。很多官員也預料郗超會這樣做,因此都等著看戲。
可是郗超卻沒有這樣做。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郗超挺身而出,為謝安叔侄說話。他說:“謝安為了國家的安危,不顧世俗的偏見,舉賢不避親,這是非常明智的義舉!謝玄才能出眾,決不會辜負朝廷的重托,一定能以事實來證明他的經(jīng)國之才的?!苯又掷^續(xù)說:“我曾經(jīng)與謝玄在桓公府共事,對他的才能非常佩服。事無巨細,他都能處理得十分穩(wěn)妥。我相信如果朝廷用他領兵迎敵,一定能以少勝多,贏得勝利?!贝嗽捯怀觯姸嗟牟乱珊头请y就都平息了。
晉孝武帝隨即拜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監(jiān)領江北諸路軍馬,迎擊秦軍。謝玄雖然只有八萬兵馬,然而由于他精密策劃,巧妙部署,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所以在淝水大敗秦軍,并收復了徐、袞、青、豫諸州。而前秦皇帝苻堅則狼狽地逃到北方,全軍只剩下十幾萬人馬,再也無力進犯東晉了。
?妙語點睛
寬容是和諧之劍。郗超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識大體,顧大局,舉賢不避私怨,這種精神也將被后世所傳揚。
?警世良言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中國諺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