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子尋訪名師
朱熹教子尋訪名師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州病叟、逆翁。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博學多才的大學者,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有一天,他把兒子朱在叫到面前,既嚴肅又親切地對他說:“你現在已經不小了,不能總在家里,應該到外地去訪求名師,這樣學問才有長進。”
朱在聽了以后,覺得很奇怪,他不解地問:“我常??吹皆S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您求教,拜您為師,我也常聽人說,您是當今最有學問的人,我在家向您學就可以了,為什么您還讓我離開家另求老師呢?”
朱熹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很重視教育,他在我剛會說話時,就教我認識天地萬物,還教我學習儒家經典。后來,父親因為反對秦檜的投降賣國政策,被趕出朝廷,一病不起。臨終前對我說:你一定努力上進??!”
“我聽了父親的話,后來徒步數百里求訪名師,長了不少學問?!?/p>
朱熹的回憶使兒子朱在受到很大啟發(fā)。朱熹又說:“一個人老在家中,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被親人嬌慣,這樣在學問上就難以有大的長進。自古以來,都是名師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誨是不行的。父母學問再大,只憑父教子學,也難以培養(yǎng)出英才。因為父母很難做到對子女嚴格要求并且持之以恒。所以,你還是遠離父母,千里求師才對啊!一個年輕人,應該到外面吃點兒苦,闖蕩闖蕩才容易長進?!?/p>
朱在聽了父親的話,漸漸明白了父親的用意,覺得父親講得很有道理。過了幾天,他就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去了。
兒子臨走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獨自一個人出遠門,在外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對他來說,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想到這里,朱熹睡不著覺,他連夜提筆寫了一段話,專門告誡兒子要慎重交友,他囑咐兒子說:與他人交往時,特別應該慎重選擇朋友,雖然都是朋友,但是也不可沒有親近和疏遠之分。親近誰、疏遠誰應該先向先生請教,聽從先生的指導。大的原則應該是,為人敦厚忠誠講信用,又能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諂媚奉承、輕薄放蕩,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壞事的人,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壞朋友。
根據這個標準來考察周圍的人,自己也應該能分辨出個大概,再加上向老師請教來進行判斷,那就不會出什么差錯了。怕的就是你自己胸無大志,低級平庸,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進步。那樣的話,雖然你不想疏遠對自己有益處的朋友,但是也越來越疏遠了;雖然不想接近那些有損于自己的壞朋友,事實上卻日益親近了。這種情況必須痛加改正。
朱熹叮囑說:萬萬不可隨著時光流逝而放松警惕,墮落進“小人”行列。如果那樣,就是有再賢良的老師,也沒法拯救你了。
朱在見父親這樣關懷自己,非常感動,他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上,外出求學,進步很快,后來做官至吏部侍郎。
?妙語點睛
要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只有向有學問的老師學習,而不要把學習的范圍固定在某一個地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