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指導
第一節(jié) 殘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指導
武孝清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他跟其他同學不同的是,他小的時候因為車禍導致雙腿殘疾,要依靠拐杖才能走路,不能跑也不能跳。每次上體育課,孝清只能待在教室里,下課的時候,他也經(jīng)常一個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少跟人說話,每天都很沉默。但只要有同學談及他的腿或拐杖的時候,他就會變得非常生氣,甚至還會用拐杖打人,班里的同學都不敢惹他,也沒人愿意跟他親近,所以孝清在班里沒有朋友,對于老師的關心和照顧,他也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不愿接受。
武孝清真的不需要同學和老師的關心嗎?
為什么他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老師和同學呢?
武孝清現(xiàn)在的這樣狀態(tài)跟他的雙腿殘疾有關系嗎?
一般的殘疾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心理特點呢?
如何幫助這樣的學生保持常態(tài)的心理呢?
一、殘疾學生的心理特點
所謂的殘疾學生就是指那些在肢體或感覺器官遭受損害從而導致各種感覺或運動能力下降并出現(xiàn)障礙的學生。這些學生可能因為身體的某些功能受損,因而在認識世界、解決問題、人際交往等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挫折。比如案例中的武孝清因為雙腿殘疾,就不能參與正常的體育活動,缺乏了與同學交往的機會,缺少朋友,導致人際交往能力的落后,這使他不懂得如何在與他人交往中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因為缺乏與人交往的經(jīng)驗,也不懂得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而也常常曲解他人的好意。那么殘疾學生可能會有哪些心理特點呢?
1.自卑
幾乎所有討論殘疾人的文獻中都會提到自卑問題。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1907年發(fā)表的《器官的自卑與它的生活補償》中就提出,人們特別容易患器官的疾病,致使這些器官較其他器官低劣。這些天生缺陷由于環(huán)境給予的壓力在個人生活中產生不少問題,使其自卑感油然而生,有些人將自卑化為力量,有些人則一蹶不振,于是就成了自卑情結。其實自卑本身并不是一種變態(tài),它是改善人類地位的一個動因,是隱藏在所有個體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比如,因為在學業(yè)成績上不如其他同學,比較自卑的學生,可能為了克服這種自卑情緒,奮起直追,最終取得良好的成績,形成較高的自尊水平。但殘疾兒童由于某些能力的缺乏,自卑所產生的推動力并不能如愿使他們取得成功,反而產生更為嚴重的挫折感,久而久之,自卑的這種推動力就轉變成損毀自己形象的內在破壞力,降低了對自我的評價。當我們在關注殘疾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時,這種會阻礙他們奮斗和發(fā)展的自卑情結往往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心理問題。
2.孤獨感
孤獨感是殘疾學生普遍的情感體驗。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導致殘疾學生的行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孝清就因為雙腿的殘疾不能參加體育活動,下課也只是自己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無法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與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且在行動上也經(jīng)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因為上課回答問題需要站起來,但孝清因為雙腿的原因,即使上課會回答的問題,他也不舉手,雖然老師允許他坐在座位上回答問題,但他總覺得自己跟其他同學不同。這種特殊的待遇使他覺得自己在班里因為雙腿而變得與眾不同,因此上課就不再舉手回答問題,當然也就無法體驗到答對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也減少了得到老師表揚的機會,減少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孤獨感。
3.敏感和自尊心強
很多殘疾學生都不是很認同自己的殘疾,一旦涉及自身的殘疾,他們就會變得像個刺猬一樣,渾身長刺,以爆發(fā)式的情感表現(xiàn)。比如案例中的孝清就對自己的雙腿殘疾非常敏感,因此只要班里有同學偶爾提到拐杖或他殘疾的雙腿,盡管別人并沒有惡意,也沒有嘲笑歧視他的意思,但他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甚至通過攻擊的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這種過分的敏感往往導致他采用不恰當?shù)姆绞絹肀Wo自己,而這樣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傷害了其他人,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所以班里的同學都不敢靠近孝清,因為大家害怕自己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招致孝清的誤解,進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有的殘疾學生則會將這種因敏感而產生的內心痛苦隱藏在心中,常常表現(xiàn)得非常無助,甚至導致自我的否定。
4.自我中心
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歷自我中心的階段,即幼兒不能區(qū)分別人和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看到的事物就是別人看到的,自己喜歡的就是別人喜歡的,但隨著人際交往的不斷深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社會化,兒童會逐漸去自我中心化,開始認識到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殘疾學生從小因為行動能力受限,無法與正常兒童那樣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由于身體的殘疾,更多地受到父母老師的保護,因此他們無法從人際交往中了解他人的觀點和看法,無法遭遇到與自我中心觀念相沖擊的觀點。即使孝清在班里與同學發(fā)生了矛盾沖突,老師一般也會顧及孝清殘疾的雙腿,而更多地維護孝清,這使得他無法學習從人際沖突中解決自我與他人的矛盾,當然也無法很好地去實現(xiàn)自我中心化。而且殘疾學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阻礙,這使得他們往往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沉重的心理壓力也會使他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父母也一再告訴他們,只要他們管好自己就行,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也使得他們在處理事情時只顧自己,因而這些學生的社會感和合作能力相對會比較差。
5.依賴性強
殘疾學生可能因為身體的殘疾,在很多事情上確實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顧,比如孝清,因為雙腿不能獨立行走,父母每天都會送他上學,接他放學,即使孝清的家離學校只需走10分鐘,同齡的學生都已經(jīng)能夠自己上學了,孝清的父母依然要每天準時地接送孝清,就怕他在路上會出什么事情,而且在生活上也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樣的照顧慢慢地就會讓孝清的依賴性增強。在家里他會經(jīng)常用自己的殘疾來提醒父母應更多地關注他,照顧他,一家人圍著他轉,而且他覺得自己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是應該的,似乎是父母欠他的,原本他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也時常依賴父母、依賴同學、依賴老師。人若有了依賴之心,無論多么簡單的事兒,都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永遠得不到成功和奮斗的樂趣。
二、殘疾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
殘疾學生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心理問題,但是殘疾學生可能會因為他們身體的殘疾而使他們處于一種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情境中,比如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照顧,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等。這樣的情境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殘疾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社會文化的反應導致的,比如孝清父母無原則的關心和照顧就形成了孝清的依賴性格。因此,對殘疾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可以從學生本人入手,也可以從殘疾學生身邊對他影響較大的人和事入手。
1.從學生個人角度入手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陷和長處
很多殘疾學生對自身缺陷的恐懼與恥辱感部分來源于對缺陷性質、缺陷后果的無知,認為自己有了缺陷,就變得一無是處,即使長大了也不能有很大的成就。針對他們這樣的認知,如果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給他們提供一些有關缺陷的正確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自己的缺陷,正確地接納自己的缺陷,這有助于降低他們的敏感性。如果能正常地看待和接納自己雙腿的殘疾,那么孝清就不會因為同學無意中提到拐杖就怒火中燒,也不會因為同學提到雙腿殘疾而受到傷害。當然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缺陷還要讓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優(yōu)勢,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幫助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能力,將自我成長的重點放在發(fā)展特長而非補償缺陷上,尤其是這種缺陷無法補償?shù)那闆r下。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使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
(2)幫助殘疾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
很多殘疾學生之所以產生很多人際矛盾,交往失敗,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從小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沒有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交往的動機,渴望與他人交往,當這種交往需要因為父母的過渡保護而無法得到滿足時,一旦他們有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就會表現(xiàn)得過分熱情,過于渴望與他人在短時間之內建立親密的關系,這有可能會導致交往對方的退縮,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受挫。因而必須教會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遵循的原則,教會他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比如如何誠心誠意地表達自己對對方的贊美,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從而使他們能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獲得需要的滿足,促進社會性的發(fā)展,促進他們良好人格的形成,預防心理問題的發(fā)生。
2.從家庭教育入手
一般,殘疾學生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壓力,當學生很小不懂得自身的殘疾會帶來什么樣的不良后果時,父母就已經(jīng)在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考慮如何幫助自己殘疾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自立。父母所承受的這種壓力無形中就會表現(xiàn)在與子女的相處中,從而作用于學生本身。因而父母如何減輕壓力,創(chuàng)建健全的家庭生活,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往往是預防殘疾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關鍵。
(1)父母應正確對待子女的身體殘疾
當子女的身體殘疾無法改變時,父母需保持一種正常接納的態(tài)度,不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子女身體的殘疾長吁短嘆,時刻擔心著子女的未來,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往往會使殘疾學生非??謶肿陨淼臍埣?,變得不能很好地接納。父母良好的態(tài)度,往往能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使子女也能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殘疾。此外,父母對于子女的殘疾也不應產生內疚和自責,很多父母當發(fā)現(xiàn)子女的殘疾時,往往產生內疚感,進而責怪自己,這樣的內疚會導致父母在生活中過分的遷就子女,造成子女的自我中心和依賴心理,使親子雙方都無法適應和接受殘疾的事實。
(2)將殘疾子女當成是正常孩子來對待
在與殘疾子女交往的過程中,應將其視為正常的孩子,比如讓他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能與他們開誠布公地討論很多問題,不能因為身體的殘疾在家里成為特殊的成員,應要求他們遵守規(guī)則。比如案例中的孝清,雖然他的雙腿有殘疾,但10分鐘的上學路程完全在他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父母應放手讓他自己上學。其實很多父母一方面希望自己殘疾的子女能在生活上自理,在社會上自立,但另一方面又將其作為特殊的孩子過分的保護,這樣矛盾的心理往往使得很多殘疾學生不能發(fā)展他們正常的社會生活能力。
3.從學校教育入手
學校是殘疾學生接觸的較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一,目前對于特殊學生的教育,大多主張回歸主流,讓這些學生與正常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方面能增進他們正常的社會交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們潛能的發(fā)揮。但面對殘疾學生,學校教育需注意哪些方面,從而預防他們心理問題的產生?
(1)創(chuàng)造機會,促進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的交往
組織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做好雙方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幫助殘疾學生正確接納自己的缺陷,主動與同學交往,另一方面做好其他學生的工作,讓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接納殘疾學生,能理解這些學生與自己的不同,尊重殘疾學生,同時在恰當?shù)臅r候能夠及時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為雙方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往的機會。一方面可以促進殘疾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使他們在與他人交往中融入到班集體中,有強烈的歸屬感,也能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不斷學習交往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其他學生學會如何與特殊學生和平相處,學會尊重他人,更好地接納殘疾學生。
(2)教師要公平對待殘疾學生
不能因為殘疾學生的殘疾問題,使之成為班里享有特殊權利的學生,這樣做一方面?zhèn)α藲埣矊W生,使他產生自卑感,另一方面也讓其他學生對殘疾學生產生敵對和輕視的態(tài)度。曾經(jīng)有一個失去雙腳的學生去找他的同學玩,兩人在同學的家聊了很久,因為太晚,這位殘疾學生決定留在同學家住一晚,同學欣然同意,很快出去打了一盆水進來,讓這位殘疾學生洗腳。當他催促了好幾次以后,猛然醒悟,同學已經(jīng)沒有了腳,為此他感到非常內疚,覺得自己傷害了同學,但這位殘疾學生卻說他感到很高興,因為同學將他看成了正常人,沒有時刻記著他已經(jīng)失去了雙腿??梢姳豢闯墒钦H耸菤埣矊W生非常渴望的,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公平地對待每位學生,即使這位學生有殘疾也絲毫不放松對他的要求,這往往就體現(xiàn)了老師能將殘疾學生看成是正常學生,有利于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