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寫作技巧
三、行文階段
行文階段是寫作過程的高級階段。
(一)行文的含義
行文就是將構(gòu)思的成果書面化、外觀化,將“草圖”變成“現(xiàn)實建筑”。它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對構(gòu)思中孕育的“雛形”進行表述和傳達,用詞語、句子、標點、體式和語言色彩使“心中的文章”最終成為書面的文章。
(二)行文的心態(tài)負荷
行文時,寫作主體進入緊張連貫的工作狀態(tài),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意志力都調(diào)動起來了。但寫作是創(chuàng)造性的艱苦的腦力勞動,其心理負荷很大。特別是當任務(wù)重、時間緊、寫作條件差時,更易形成一種壓力。怎么辦?只有把壓力變成動力。俗話說:“毛驢沒人騎不行,文章沒人逼不行?!庇袎毫Γ谴偈谷巳ミM行寫作的一種必要條件;壓力可以觸發(fā)靈感,使思維進入亢奮狀態(tài)。記者寫稿往往就是這樣:“能夠在任何條件下寫作,嘈雜的聲音、來往的人群、熱烈的或緊張的氣氛、簡陋的條件,等等,都不足以影響他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寫作。”[8]不僅新聞寫作如此,就是秘書寫報告、寫總結(jié),作家寫小說、寫劇本,也往往是在一定的壓力下逼出來的。魯迅的《阿Q正傳》的問世,與孫伏園和他的“笑嘻嘻”定期索稿有關(guān);巴爾扎克的一部又一部小說的出版,與出版商和他簽訂合同有關(guān)。
(三)行文的最佳心境
最佳心理狀態(tài)是敏銳的,即使搜腸刮肚的苦思,也有突發(fā)性的靈感出現(xiàn)。有時一處受阻,似乎紋路頓斷,山窮水盡;但苦思之后突然有神來之筆,便又文思暢通,柳暗花明。這樣,寫不下去的時候,不要硬寫。但不等于不寫,意思是動筆前,最好能有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使心理進入“規(guī)定情境”。
人的大腦有生物鐘支配,思維有節(jié)律,有時候思維活躍,思路清晰;有時候思路遲鈍,思路模糊,這就要把握好靈感節(jié)律,及時駕馭。歐陽修說他的文章多出于“三上”,即“騎在馬上,睡在枕上,蹲在廁所上”,這“三上”中有“兩上”是在清晨。晨起,大腦清晰活躍,腦細胞活力較大,是用腦的好時機。晚上,萬籟俱寂,外界干擾少,也已進入寫作狀態(tài)。當然,由于個人的生活習性和寫作習慣千差萬別,寫作的最佳時間也因人而異。但有一點要肯定,即當出現(xiàn)靈感火花時,不要輕易放過,要及時“逮住”它,把一剎那間腦海中的閃光思維迅速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蘇軾用詩表述過這種體會:“作詩火急追亡逋(逃的意思),情景一失后難摹?!彼€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則逝矣”。寫作同畫畫一樣,也是要不錯過良機。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中回憶魯迅先生寫作狀態(tài)時說:他“寫小說是不能夠休息的,過了一夜,那個創(chuàng)造的人物脾氣也許會兩樣,寫出來就不像預料的一樣,甚至會相反的?!边@也是講不要中斷思維。
現(xiàn)實生活中,當寫作者處于極度悲痛或極度歡樂時,是不宜進行寫作的?!爸涟Р晃摹保驗檫@時候或因感情太濃,思維不能散發(fā)開去,往往執(zhí)著于一點,忽略許多要緊的觀點或形象體驗;或因欠缺理智,使紋路跳躍過急,失去事理邏輯性或情理邏輯性。魯迅曾經(jīng)諍諍教導文學青年,寫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寫。有時,筆澀,思路停滯阻隔,還不如去聽聽音樂,散散步,調(diào)節(jié)一下情緒,或者,干脆放下筆桿,找?guī)孜缓糜押i熖炜盏卣務(wù)勑?。偶爾,友人的一句無意的話語,卻如春風悠然而至,吹開心扉,云散煙消,牽來一個瑰麗奇異的藝術(shù)世界。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天地無邊無涯,靈感的產(chǎn)生即觸發(fā)的形成,常常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尋找最佳寫作心境,既涉及到生理、心理和思維規(guī)律等問題,又涉及到外界環(huán)境、寫作動機、寫作習慣等問題,況且每個人的寫作個性不一樣,不管哪種因素影響和制約,總有一個好的寫作心態(tài),這是保證行文順利完成的支柱。
(四)行文的工序方式
1.一氣呵成
一般來說,短文章宜一氣呵成,長篇也宜每次把一個問題或一個場面寫成,以求文氣貫通,情調(diào)一致。魯迅先生是主張這樣做的。他在給葉紫的信中說:“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相信自己——結(jié)果一定做不成。以后應(yīng)該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后,擱它幾天,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chuàng)作的途中,一面煉字,真要把感性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shù)淖?,就把這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到稍暇時再想。否則,能夠因一個字,停到大半天?!保?]作家浩然是遵循這種方式創(chuàng)作的:短篇“一氣”草出,中篇“一氣”草出幾節(jié),長篇“一氣”草出一章。為讓執(zhí)筆的手盡可能地趕上思維的進程,他寫草稿只用廢紙或小字本。他說這樣可以無拘無束,也可以節(jié)約用紙。
2.邊寫邊改
邊寫邊改的情況也有,尤其是開頭處,要確定角度、定下基調(diào)、提出問題、擰起線索,此處不改好,匆匆寫下去,往往離譜或受阻。有人喜歡先改好前一章,再寫下一章,這也是按部就班的好辦法。不過,先要把整部作品的框架、內(nèi)容構(gòu)思好,然后才去分頭寫。
3.以點帶面
行文大都是步步推進,一層層寫下去。但也有先突破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再補寫其他部分的做法。寫專論可先把難點突破;寫劇本、小說可先把高潮部分寫出來,這樣,能更好地把握全篇,做到前注后顧。姚雪銀寫五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就是先把前三卷寫完,接著寫最后一卷,而把第四卷留著最后寫。
有一類寫作是集體編纂大型辭書、教材。這事先要商定全書主旨、提綱細目、行文體例、語言風格和各章節(jié)的大致篇幅,然后分頭執(zhí)筆。各人寫出初稿后,經(jīng)集體討論再作修改,最后由一人或幾人統(tǒng)稿。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