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立意的原則
二、立意的原則
1.集中
立意集中,是指一般性的文章都只能提煉一個主題,只能表達一個中心或只能論述一個基本觀點,而不能搞“多中心”。清代劉熙載在《藝概·經(jīng)義概》中說:“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擴之則為千萬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薄翱梢砸谎员沃本褪歉叨燃小@顫O在《閑情偶寄》中提出:“作文之事,貴于專一,專則生巧,散乃入愚?!敝骷椅何≡谡劦健墩l是最可愛的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也說:“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簡單明確。一篇短東西能把一個意思說透,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動起筆來,又總愛面面俱到,想告訴大家這個,又想告訴大家那個,結(jié)果呢?問題提得不尖銳,不明確,更別說深入地解決問題了。因為哪個也沒有說透,怎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所以立意要簡明單純,一文一意,不可因“多意”而“亂文”,貪多嚼不爛。
例如,秦牧的散文《土地》所用的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從2600多年前的晉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談到中國皇帝的封侯儀式,談到華僑離鄉(xiāng)時所帶的“鄉(xiāng)井土”,還談到明代婦女的頭飾,明代遺民死后用白布蓋臉,湛江的“寸金橋”,守護小島的解放軍戰(zhàn)士,直到興修水利等等,似乎海闊天空,無所不及。但是文章的主題提煉卻集中得很,這就是要人們珍惜、保衛(wèi)用血汗開發(fā)的土地,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貢獻力量。作者所用的各種材料,都是為表現(xiàn)這一主題服務(wù)的。
立意集中,對于一般文章來說好理解。但是,對文學(xué)作品來說這個問題就較為復(fù)雜。因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具有命意的多義性,甚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泛性、不確定性,我們稱之為“意蘊”。不同的讀者會受到不同的感悟。這種情形在長篇巨著中表現(xiàn)為不止一個主題。但仔細分析,總會有主次之分,即有正主題和副主題。副主題圍繞正主題、服從正主題,表現(xiàn)正主題的某些方面。例如,《紅樓夢》的正主題是封建官僚大家族的必然沒落,副主題則是寶玉和黛玉的反封建禮教的戀愛遭受扼殺。魯迅的《藥》的主要立意是憤恨民眾的麻木,文章透露出的次要立意則是同情犧牲的革命者。
2.正確
立意正確,即指文章、作品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和主觀意識沒有偏頗和錯訛,符合客觀事物本來面貌,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立意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一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正確與否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jù),不管文章語言怎樣生動,表現(xiàn)技巧如何高明,如果思想內(nèi)容是錯誤的,就不能算是好文章。要做到立意正確,問題并不在于寫什么內(nèi)容,并不是寫光明面就一定正確,寫陰暗面就一定不正確,而是取決于寫作主體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是否正確。魯迅在《而已集·革命文學(xué)》中說過:“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若是,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xué)’。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p>
寫作主體的世界觀、思想立場對文章、作品的主題正確與否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例如,同是寫水泊梁山農(nóng)民起義,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施耐庵忠實于歷史真實,熱情謳歌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反映了時代的真實面貌,揭示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所以《水滸傳》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著;而反動作家俞萬春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惡毒攻擊農(nóng)民起義,嚴重歪曲了歷史,逆時代潮流而上,結(jié)果他的《蕩寇志》為一切進步人士所不齒。
又如,有一位初學(xué)寫作的人雙休日在家接連遇上來自同一地方的幾位年輕力壯的乞討者,而且他們身上大多帶有所謂當?shù)卣淖C明,他在《社會現(xiàn)象之我見》的文中大發(fā)議論:“解放幾十年了,討飯的成群,這跟舊社會有什么區(qū)別呢?”這樣立意,思想內(nèi)容顯然不正確。假如該學(xué)生從“乞討”這一社會現(xiàn)象中提煉觀點,勸這些年輕力壯的乞討者不要妄想利用人們的同情心走“致富”的捷徑,應(yīng)靠智慧致富、勞動致富,那立意就正確了,文章的主旋律就積極向上了。
3.深刻
立意正確不一定就深刻。深刻是文章、作品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深刻,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反映事物的內(nèi)部規(guī)律,開掘出感人至深的思想意義。要提煉深刻的主題,一般說,寫人的著力于對人物思想的發(fā)掘,找出支配人物言行舉止的那種思想內(nèi)核;寫事的要著力于對事件的思想意義的探究,要在事件所呈現(xiàn)的多方面意義上找出最生動、最深刻的那一點;寫理論文章,要著力于對事件矛盾的剖析,善于捕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據(jù)此作出明確的回答或判斷。[1]
例1,杜牧的《阿房宮賦》不僅文采瑰麗斑斕,而且立意深刻,其獨特的政治見解和明察社稷興亡原因的目光,至今仍使我們贊嘆不已。他從阿房宮的興廢,看待一個赫赫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社稷中民為本。誰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天下。在兩千多年前,便能認識到這個嚴峻的問題,不可謂不深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雖是一篇短文,但它提煉的“苛政猛于虎”警世主題把封建統(tǒng)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壓迫,作了巧妙的揭露和批判;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提煉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閃光思想;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所提煉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主題是何等蕩氣回腸。
例2,一個青年打醬油,另一個青年從背后猛地拍他一掌,醬油灑了一身,他頓時閃出要打架的念頭,并緊握雙拳。但當他轉(zhuǎn)身時,那位青年忙說:“對不起,我認錯人啦?!庇谑强嚲o的神經(jīng)松弛了,連說“沒關(guān)系”。一場即將爆發(fā)的武斗平息了。此材料的立意可有:
A.冒失的危害,不可冒失。
B.諒解可以融化心靈的冰塊。
C.一時沖動,可造成后患,遇事要冷靜。
D.禮貌語言是緩解沖動的良藥。
以上四種立意都正確,但那個深刻呢?“武斗平息”的根源是什么?是“打醬油”的青年原諒了對方。若他不原諒“冒失鬼”的話,武斗不會平息。故第二項立意更為深刻。
4.新穎
指立意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給人一種新鮮感和未曾相識的愉悅,以寫作主體新的認識、新的觀點、新的角度,使讀者獲得新的啟發(fā)、新的教益。獨創(chuàng)之意,應(yīng)無所傍依,不步后塵,不落窠臼,不是“人人筆皆有”的東西,真正是“詞必己出,意自心來”。寫作主體必須有求異和突破的觀察力、思索力和判斷力,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的手法,才能達到新穎。李漁在《閑情偶寄·脫窠臼》中提出:“‘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它物’,尤加倍焉?!毕难苷f得更為明確:“……新,這就是敢于創(chuàng)新,要有新意,也就是說,不要落套,不要人云亦云……”作家王蒙在《關(guān)于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說:“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發(fā)現(xiàn)特別強烈、新穎的東西,從一些細微末節(jié)中發(fā)現(xiàn)那些具有重大時代意義的事物?!逼綍r人們說“一心不可二用”,而你卻說“一心可以二用”,還能講出很多科學(xué)的道理來,那你的立意就是新穎的。
例1,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他不幸辭世之時,中外震動,悼念的文章,如雪片飄飛。多數(shù)是從回憶魯迅先生不朽的業(yè)績,贊美他崇高的精神落筆的。但郁達夫先生的《懷魯迅》,同樣是滿懷悲慟,立意卻迥然不同,文中有一段異常精彩的文字:“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大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比膬H有數(shù)百字,確是痛定思痛,從魯迅先生去世的不幸中,看出中華民族更大的不幸,激勵人們繼承魯迅先生遺志,從事先生未竟的事業(yè)。在當時眾多的悼念文章中,不愧為一篇新穎之作。
例2,《儒林外史》中有個著名的吝嗇鬼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舉動讓人過目不忘——雖然已經(jīng)說不出話來,但還是圓睜雙眼,豎起兩根指頭,久久不肯放下。原來,他是看到油燈里燃著兩根燈草,過于浪費,放心不下。直到家人將燈草熄了一根,他的手指才放下,閉上了眼睛。幾百年來,嚴監(jiān)生成了吝嗇鬼的代名詞,這已成為定論??墒?,金克木在《兩根燈草》一文中,卻從這個熟悉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嚴監(jiān)生臨離開人世前還舍不得一根燈草,他是為了自己嗎?“對活人,點一根燈草已經(jīng)是光明,對死人,點兩盞燈也照不開黑暗?!弊髡哒J為,嚴監(jiān)生的良苦用心是為后代著想,而這則是值得肯定的。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為嚴監(jiān)生作了辯護,立意新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像這樣的文章,即便算一家之言,也讀來饒有趣味,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5.高遠
立意高遠指的是“思之深、清之醇、理之奧、趣之妙、美之奇”。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用強烈的愛憎感情打動人,用思想的靈光、美麗的情思啟迪人?!俺鲎砸馔庠桓呙?。”胸襟闊、立志高、見地高,則命意自高。唐·王昌齡《詩歌》:“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辯則律清。格集全,然后始有調(diào),用意于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為可觀”。宋·范溫《潛溪詩眼》:“老坡(蘇東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眾人之上……皆于世人意外別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章多以此為法?!币_到這個標準,寫作主體就要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三觀”為引導(dǎo),辨是非美丑,加強修養(yǎng)。清代徐增在《而庵詩話》中說:“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文如其人,文章如一面鏡子,能照出人的靈魂。高遠的立意永遠是奪人耳目的法寶。
例1,同是寫蜜蜂釀蜜,古代有人在《題蜂》一詩中寫道:“銜脂竊粉笑蜂忙,只為微軀急聚糧。念到蜜成已無份,何如花底剩余香!”作者站在利己主義的立場上對蜜蜂挖苦嘲笑,旨趣庸俗平淡;唐代詩人羅隱在《誄蜂》一詩中寫道:“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fēng)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表現(xiàn)了對蜜蜂“人道主義”的憐憫和同情,立意同樣算不得高遠;而現(xiàn)代作家楊朔則在《荔枝蜜》中對蜜蜂唱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的贊歌:“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么高尚啊!”文章啟發(fā)讀者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應(yīng)當像蜜蜂一樣生活,對人無所求,而給予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例2,寫送別的詩歌自古及今不計其數(shù),但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特別為人所稱道,原因就在于這首詩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纏綿傷感的立意窠臼,情調(diào)激昂,風(fēng)格豪邁,闡釋了對離別的深刻的哲理認識,抒發(fā)了獨特的情感體驗,尤其讓人拍案稱奇的是詩中點明旨意的那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四海之內(nèi)還有知己,遠離天涯也如同近鄰。多么情真意切而又思致不凡啊!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胸襟真的可以囊括浩瀚的世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其立意的高遠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一千多年過去了,這首詩已成為送別詩中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名篇。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