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岳吳氏宗族內(nèi)紀(jì)分衍世系
第六節(jié) 靈岳吳氏宗族內(nèi)紀(jì)分衍世系
東陽靈岳吳氏宗族,世出延陵吳氏主宗,系仙居吳全智家族中的一大分支。始祖吳淮系泰伯80世孫,仙居吳氏家族6世祖。其內(nèi)紀(jì)分衍世系是:
第1世 開1,淮(1031—1084),字澄之,號石峰。其孫良、琪自仙居吳橋頭先后徙居?xùn)|陽邑城和仁壽鄉(xiāng)56都馬澤橋頭(后稱安恬“吾公橋”),譜奉淮公為東陽縣靈岳吳氏宗族始祖。娶歷氏,子一:玘。
第2世 宗1,玘(1055—1104),字仲橋,仕殿舍。娶陳氏,子二:良、琪。
第3世 明1,良(1080—1168),字國美,號景山,仕宋,任大理寺評事。娶郭氏,子二:果、京(出繼)。
明2,琪,字國珍,號南石(1084—1165),宋宣和四年壬寅(1122)賜進士第,官至吏部侍郎。娶馬氏,誥封夫人,繼娶王氏,又娶劉氏,繼一子:京。
第4世 義1,果(1097—1194),字益高,號南谷,授通議大夫。娶徐氏,子一:臻。
義2,京,字益州。子一:致。
第5世 章1,臻(1115—1176),字茂叟,號季南。恩封承奉郎,欽賜緋魚袋。娶馬氏,子三:文炳、炤、燃。
章2,致,字中叟,號育齊。子一:煥。
第6世 第1,文炳(1134—1197),字元質(zhì),號觀麓、授主簿,贈承事郎,修馬澤橋,鄉(xiāng)人感之,名曰吾公橋。宋淳熙元年甲午(1174),創(chuàng)“安田義學(xué)”,以教族黨弟子和四方俊彥,延蘭溪徐南夫為主師席。有徐南夫撰《安田義學(xué)記》,載于府志、縣志中。娶傅氏,繼娶戚氏,子八,分列八宅,時人簡稱“靈岳吳八宅”。其舊居讓于益州公子、孫居焉。
第7世 百1,葵,字景陽(文炳長子),號月窗。以納士修職郎為判院利局,自馬澤橋頭遷居紫溪橋下,為上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25世止)。
百2,芑,字景新(文炳次子),號怡麓。以白帖仕制干,分居馬澤坑南(即今吾公橋),為下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9世止)。
百3,荀,字景況(文炳三子,1161—1206),號仰山。授直學(xué),以直學(xué)立戶,自馬澤橋遷居南岡,為南宅始祖。娶戚氏,子二:詵、誠。
百4,蕓,字景修(文炳四子,出繼煥為嗣)。以將仕郎立戶,自馬澤橋遷居前岡,為中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13世止)。
百6,茼,字景異(文炳五子),號味山。以府諭立戶,自馬澤橋遷居林塘,為東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12世止)。
百8,蓉,字景嚴(文炳六子),號立齋。以學(xué)錄立戶,分居義學(xué)里,為西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11世止)。
百11,蒙,字景開(文炳七子)。以學(xué)諭立戶,分居澤山,為新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11世止)。
百13,芝,字景厚(文炳幼子)。以白帖授將使,自馬澤橋分居前蔡,為后宅始祖(至內(nèi)紀(jì)9世止)。
“靈岳吳八宅”,于內(nèi)紀(jì)9世止者有下宅、后宅二支;至內(nèi)紀(jì)11世止者有西宅、新宅二支;至內(nèi)紀(jì)12世止者有東宅一支;至內(nèi)紀(jì)13世止者有中宅一支;至內(nèi)紀(jì)25世止者有上宅一支,系屬無嗣而正常斷支,既非朝廷“剿滅”,亦非兵禍所致。傳至內(nèi)紀(jì)13世時,雖有兵禍,《宗譜》中并無記載有祖遇害。靈岳吳氏八宅得以繁衍至今者,唯南宅一支,后裔昌隆興旺。
第8世 千13,豫,字邦誠(至孫止)。
千16,蟾(1189—1267),字邦潤。娶胡氏,子四:璋、瓏(至曾孫止)、珰(至孫止)、珣(出繼,至13世止)。
第9世 慶5,璋(1228—1309),字大璧。娶賈氏,子一:允。
第10世 德4,允(1266—1327)。子一:環(huán)。
第11世 賢22,環(huán)(1315—1366),字貴重,號南州。元至正4年甲申(1344),以詩經(jīng)貢第4名。娶蔣氏、繼娶盧氏,子三,分列二支。長子藩,守居南宅支世祖;次子屏,自南宅徙居本都曹園始祖(見后);幼子翰(至子止)。
一、南宅下前宅內(nèi)紀(jì)分衍世系
第12世 盛13,藩(1330—1351),守居南宅世祖。娶任氏,子二:闇、闊(止)。
第13世 生5,闇(1346—1383),字日章,居南宅世祖。元至正17年丁酉(1357),青田、縉云饑民起義攻打駐東陽元軍時家被毀。是時,闇年僅12歲,父已卒7年,于是由祖父母送至前嵩巖下親戚家(祖母娘家)寄養(yǎng)。至明洪武15年壬戌(1382)乃復(fù)故居。娶馬氏,子二:分列二派:長子統(tǒng),續(xù)居巖下為南宅東派始祖(至內(nèi)紀(jì)21世止,略);幼子紀(jì),隨父復(fù)故居,為南宅西派始祖。
第14世 智11,紀(jì)(1382—1447),字肅之,1歲時隨父母自前嵩巖下復(fù)故居南岡(南宅)。2歲喪父,母子相依為命。長后創(chuàng)居南宅,更名前宅,既為南宅世祖,又為前宅始祖。娶陳氏,子一:正。
第15世 信14,正,字思莊。子三:員(至內(nèi)紀(jì)23世止)、成、全(止)。
第16世 永17,成。子四,分列三房:欽(前宅大房始祖,至內(nèi)紀(jì)24世止)、(前宅二房始祖)、鎮(zhèn)(自前宅徙居南馬山頭,是為前宅三房居南馬山頭始祖,至內(nèi)紀(jì)27世止)、鑄(無嗣)。
第17世 成23,,字伯濟,號南泉(1473—1585),前宅二房始祖。娶張氏,子二,分列二支,長子源(前宅二房后份始祖);次子淮(前宅二房前份始祖)。至此,南宅西派得以繁衍至今者,唯前宅二房一支。前宅二房又分衍出后份、前份二支;前宅二房前份又分衍出天、地、人三大房派。諸多房派分衍世系是:
(一)前宅下二房后份分衍世系
第18世 興19,源(1497—1569),字守本,號元峰,前宅二房后份始祖。娶陳氏,子四:文樵、文斌、文南(至子孫止)、文欽(至孫止)。
第19世 萬12,文樵。子六:應(yīng)龍(至子止)、應(yīng)麟(至內(nèi)紀(jì)25世止)、應(yīng)蛟(止)、應(yīng)祥、應(yīng)瑞(至內(nèi)紀(jì)24世止)、應(yīng)仁(止)。
萬20,文斌。子三:應(yīng)學(xué)、應(yīng)化(至內(nèi)紀(jì)24世止)、應(yīng)訓(xùn)。
第20世 福29,應(yīng)祥。子一:彥堯。
福8,應(yīng)學(xué)。子一:彥圣。
福36,應(yīng)訓(xùn)。子四:彥用(止)、彥宋(止)、彥志、彥豹(止)。
第21世 仁27,彥堯。子四:鐘英(止)、鐘俊、鐘琚(止)、鐘琦(止)。
仁6,彥圣。子二:鐘位、鐘季(止)。
仁39,彥志。子二:鐘慶(至子止)、鐘明。
第22世 壽31,鐘俊。子一:洪祚。
壽4,鐘位。子三:洪孟(止)、洪初(至內(nèi)紀(jì)27世止)、洪林。
壽66,鐘明。子三:洪邵、洪紫(至子止)、洪春(至子止)。
第23世 宜46,洪祚。子一:懋郁。
宜71,洪林。子一:懋章。
宜61,洪邵。子二:懋傅、懋嵩(止)。
第24世 禮42,懋郁。子四:光恩(至子止)、光朝、光棗(止)、光烈(止)。
禮17,懋章。子二:光成、光甫(至子止)。
禮83,懋傅。子二:光通(至子止)、光達。
第25世 恭41,光朝。子三。
恭36,光成。子二。
恭165,光達。子一:士昌(子,人模,自前宅徙居松陽縣吳氏始祖)。
(二)前宅二房前份分衍世系
第18世 興21,淮(1500—1589),字守枹,號樂郊,為前宅二房前份始祖。娶馬氏,繼娶孔氏,子三,分列天、地、人三房:長子文相(徙居南馬,為天房居南馬始祖)、次子文模(世居前宅,為地房居前宅始祖)、三子文明(世居前宅,為人房居前宅始祖)。天、地、人三房分衍世系是:
甲 前宅二房前份下天房(南馬)分衍世系
第19世 萬17,稱八九,文相(1523—1608),字希輔,號南溪。自前宅遷居南馬,為前宅二房前份下天房居南馬始祖。娶嚴氏,子四,分列春、夏、秋、冬四房:應(yīng)麟(春房始祖)、應(yīng)豸(夏房始祖)、應(yīng)熊(秋房始祖)、應(yīng)羆(冬房始祖)。
1天房下(南馬)春房分衍世系
第20世 福7,應(yīng)麟(1545—1608),字時祥,號望溪,天房下(南馬)春房始祖。娶蔣氏,繼娶周氏,子二:守德、守循(至曾孫止)。
第21世 仁18,守德。子二:廷儒、廷傑(至孫止)。
第22世 壽11,廷儒。子一:洪基。
第23世 宜3,洪基。子三:懋武(至內(nèi)紀(jì)28世止)、懋斌、懋賦(至孫止)。
第24世 禮9,懋斌。子二:光韜、光略(至孫止)。
第25世 恭5,光韜。子一。
2天房下(南馬)夏房分衍世系
第20世 福13,應(yīng)豸(1550—1610),字時芳,號紹溪,天房下(南馬)夏房始祖。娶東門徐氏,繼娶學(xué)前徐氏,子二:守誠(至內(nèi)紀(jì)26世止)、守誥。
第21世 仁45,守誥。子三:廷福(至孫止)、廷祿、廷祐(至孫止)。
第22世 壽14,廷祿。子二:洪鼎、洪鼐(至孫止)。
第23世 宜40,洪鼎。子二:懋良(至孫止)、懋清。
第24世 禮62,懋清。子六:光松、光品、光積、光楠(至孫止)、光標(biāo)(止)、光梓(止)。
第25世 恭60,光松。子一。
恭80,光品。子三。
恭94,光積。子一。
3天房下(南馬)秋房分衍世系
第20世 福20,應(yīng)熊(1553—1636),字時壯,號東山,天房下(南馬)秋房始祖。娶陳氏,繼娶蔣氏,子四:守學(xué)、守譽(止)、守讓(止)、守益(字受卿(1594—1642),號若虛,于明崇禎13年庚辰(1640)選任河南商城縣巡司,權(quán)知縣事。崇禎15年壬午(1642),闖軍屠城執(zhí)之,不屈殉職。其子佛祐同時遇害,無傳)。
第21世 仁17,守學(xué)(1578—1614),字時卿,號心儒。娶張氏,子四,分列天、地、人、和四房:廷聘(天房始祖)、廷職(地房始祖)、廷助(人房始祖)、廷圣(和房始祖)。
(1)秋房下(南馬)天房分衍世系
第22世 壽9,廷聘(1599—1678),字璽之,號楚玉,秋房下天房始祖(無嗣)。
(2)秋房下(南馬)地房分衍世系
第22世 壽13,廷職(1603—1649),字能之,秋房下地房始祖。娶李氏,子一:洪文。
第23世 宜15,洪文。子六:懋槐、懋相(至子止)、懋棟、懋標(biāo)(至子止)、懋棣(至子止)、懋栻(至子止)。
第24世 禮21,懋槐。子二:光龍、光琦(至子止)。
禮33,懋棟。子二:光琳、光瑚(止)。
第25世 恭52,光龍。子四。
恭50,光琳。子三。
(3)秋房下(南馬)人房分衍世系
第22世 壽23,廷助(1608—1669),字順之,秋房下人房始祖。娶東山郭氏,繼娶郭氏,子五:洪致、洪敦、洪孜、洪敷(至孫止)、洪教(至子止)。
第23世 宜6,洪致。子四:懋登(出繼)、懋科(止)、懋甲、懋進(至曾孫止)。
宜11,洪敦。子一:懋錦。
宜19,洪孜。繼一子:懋登。
第24世 禮13,懋甲。子三:光琴、光信、光文(至子止)。
禮15,懋錦。子五:光魁(至子止)、光旭(至子止)、光明、光堯(至子止)、光九(止)。
禮3,懋登。子三:光德、光普、光循(止)。
第25世 恭12,光琴。子四。恭15,光信。子五。
恭14,光明。子二。
恭9,光德。子五,分列金、木、水、火、土五房。
恭23,光普。子二。
(4)秋房下(南馬)和房分衍世系
第22世 壽29,廷圣(1611—1675),字化之,號如龍,秋房下和房始祖。娶陸氏,子二:洪政、洪敞。
第23世 宜9,洪政。子三:懋芳、懋蘭、懋英。
宜34,洪敞。子二:懋楷、懋格。
第24世 禮6,懋芳。子一:光鰲。
禮14,懋蘭。子四:光然、光熊、光照、光煦。
禮24,懋英。子三:光燕、光燾、光點。
禮51,懋楷。子五:光珪、光瑞、光琮、光璧、光玱(止)。
禮68,懋格。子四:光現(xiàn)、光授、光璿、光璣(至孫止)。
第25世 恭20,光鰲。子二。
恭2,光然。子二。
恭4,光熊。子二。
恭10,光照。子二。
恭26,光煦。子四。
恭29,光燕。子四。
恭40,光燾。子一。
恭68,光點。子三。
恭65,光珪。子六。
恭73,光瑞。子四。
恭107,光琮。子三。
恭139,光璧。子四。
恭113,光現(xiàn)。繼三子。
恭123,光援。子三。
恭232,光璿。子五。
4天房下(南馬)冬房分衍世系
第20世 福26,應(yīng)羆(1555—1632),字時雍,號敬溪,天房下冬房始祖。娶許氏,子三:守身、守倫(止)、守國。
第21世 仁13,守身。子四:廷恩、廷惠(至孫止)、廷懋(至孫止)、廷憲(至孫止)。
仁30,守國。子五:廷振(至玄孫止)、廷元、廷化(止)、廷任(至內(nèi)紀(jì)27世止)、廷儀(至玄孫止)。
第22世 壽8,廷恩,稱二四。子一:洪順。
壽40,廷元。子一:洪愷。
第23世 宜18,洪順。子一:懋昌。
宜30,洪愷。子二:懋葵、懋榮。
第24世 禮40,懋昌。子三:光候、光位(至孫止)、光仁(至孫止)。
禮20,懋葵。子一:光喜。
禮23,懋榮。子二:光宏(止)、光毅。
第25世 恭47,光候。子一。
恭65,光喜。子三。
恭87,光毅。子一。
乙 前宅二房前份下地房分衍世系
第19世 萬27,文模(1530—1626),字希范,號松山,前宅二房前份下地房始祖。娶馬氏,子五:應(yīng)廷(至孫止)、應(yīng)忠、應(yīng)鰲、應(yīng)遜(至內(nèi)紀(jì)27世止)、應(yīng)艮(止)。
第20世 福24,應(yīng)忠。子三:守萍、守洪(至子止)、守洋(止)。
福33,應(yīng)鰲。子三:守和、守利、守積。
第21世 仁12,守萍。子二:廷柱(止)、廷葵。
仁15,守和。子四:廷超(止)、廷群、廷珪、廷滿。
仁33,守利。子二:廷啟、廷鳳(止)。
仁83,守積。子三:廷科、廷禎、廷祥。
第22世 壽22,廷葵。子二:洪圖(至孫止)、洪國。
壽19,廷群。子二:洪義、洪嚴。
壽27,廷珪。子三:洪維(至內(nèi)紀(jì)27世止)、洪綱(止)、洪能。
壽33,廷滿。子三:洪禎、洪輅(止)、洪仕(至孫止)。
壽45,廷啟。子二:洪章(徙居南門外,至內(nèi)紀(jì)28世失載)、洪意。
壽76,廷科。子三:洪標(biāo)、洪烈、洪福(止)。
壽91,廷禎。子六:洪旭、洪光、洪純、洪先、洪明、洪亮。
壽100,廷祥。子三:洪蟠、洪濤、洪淪。
第23世 宜59,洪國。子五:懋彥、懋圣(至孫止)、懋韶(至孫止)、懋褒(至子止)、懋宣。
宜7,洪義(按出生時間排列為宜7,而宗譜載為宜52,與渼陂洪智排行數(shù)相同,應(yīng)予糾誤)。子六:懋禮、懋福(至子止)、懋祿(至子止)、懋禎(止)、懋佑(止)、懋圓(至子止)。
宜24,洪嚴。子二:懋潮、懋期(至子止)。
宜56,洪能。子五:懋珙、懋瑄(止)、懋琇、懋玠、懋珍(止)。
宣42,洪禎。子四:懋翰(至曾孫止)、懋萃(止)、懋龍(至孫止)、懋麟。
宜73,洪意。子四:懋考(止)、懋重(止)、懋盛、懋孝。
宜90,洪標(biāo)。子二:懋芝(至子止)、懋苔。
宜119,洪烈。子三:懋培、懋城(至玄孫止)、懋堦(止)。
宜75,洪旭。子五:懋啟、懋肇(出繼)、懋基、懋惎(至曾孫止)、懋棋。
宜80,洪光。子二:懋俊、懋傑。
宜89,洪純。子二:懋德、懋徠。
宜96,洪先。子四:懋卓、洪高(至曾孫止)、懋乾、懋坤。
宜132,洪明。子二:懋官(至曾孫止)、懋宸。
宜140,洪亮。子三:懋嘗、懋敬、懋勉。
宜108,洪蟠。子二:懋蒪、懋荇。
宜117,洪濤。子二:懋藻、懋蘊。
宜134,洪淪。子三:懋萱、懋藹(至孫止)、懋蕃。
第24世 禮53,懋彥。子一:光涵。
禮127,懋宜。子二:光大、光天(止)。
禮5,懋禮。子二:光進、光仕。
禮31,懋朝。子一:光韓。
禮65,懋珙。子四:光祉、光祎(止)、光福(止)、光祠。
禮88,懋琇。子一:光錦。
禮97,懋玠。子三:光義、光宗(至孫止)、光鼎(止)。
禮72,懋麟。子三:光貴(至子止)、光書、光蘭(止)。
禮170,懋盛。子一:光珃。
禮205,懋孝。子三:光璧(止)、光琦(止)、光珂。
禮195,懋苔。子三:光裾、光桃(至孫止)、光袍(止)。
禮149,懋培。子四:光雍(至子止)、光度、光汸(至子止)、光洲(至曾孫止)。
禮81,懋啟。子一:光爼。
禮143,懋基。子二:光國、光圓。
禮176,懋棋。子七:光漢(至子止)、光滲(至子止)、光潮(至子止)、光浙(止)、光潘、光洙(至子止)、光滿(至子止)。
禮106,懋俊。子四:光華、光英(至子止)、光葵(至曾孫止)、光蕓。
禮119,懋傑。子三:光芬(至子止)、光茹、光幡(止)。
禮89,懋德。子三:光選、光迪(出繼)、光遽。
禮147,懋俫。繼一子:光迪。
禮117,懋卓。子三:光春、光夏(至曾孫止)、光秋(出繼,至子止)。
禮232,懋乾。子四:光文、光武(止)、光奮(出繼,至子止)、光蓬(至子止)。
禮235,懋坤。子三:光傚、光佑(至曾孫止)、光仲(出繼,至曾孫止)。
禮231,懋宸。子四:光鏊、光鑒(至曾孫止)、光欽(止)、光錫(止)。
禮208,懋嘗。子二:光統(tǒng)、光紳。
禮217,懋敬。子五:光緒、光繡、光緝(至曾孫止)、光縉(至子止)、光紱(止)。
禮224,懋勉。子四:光綺、光維、光綬、光純。
禮206,懋蓴。子三:光守、光寬、光宗。
禮222,懋荇。子一:光憲。
禮144,懋藻。子四:光宅(至孫止)、光宙、光寅、光(至孫止)。
禮183,懋蘊(1717—1795),考名步青,字性涵,號云門。清乾隆6年辛酉(1741)科拔貢,考補教習(xí),先后授任云南永昌府保山縣知縣,調(diào)繁東川軍民府會澤縣知縣。丁母憂,歸里服闋,補山西汾州介休縣知縣,載于邑志。子四:光寰、光宮、光宰、光宦(至孫止)。
禮175,懋萱。子二:光定、光密(出繼)。
禮230,懋蕃。繼二子,生一子:光室(繼子,至孫止)、光密(繼子)、光客(親生子)。
第25世 恭116,光涵。子二。
恭204,光大。子一。
恭17,光進。子五。恭33,光仕。繼一子。恭66,光韓。生二子:士勇、士美。
恭59,光祉。子三。
恭134,光祠,子二。
恭96,光錦。子二。
恭100,光義。子二。
恭182,光書。子二。
恭263,光珃。子二。
恭297,光珂。子一。
恭208,光裾。子二。
恭153,光度。子二。
恭92,光爼。子二。
恭145,光國。子三。
恭242,光圓。子四。
恭243,光潘。繼一子。
恭80,光華。子四。
恭173,光蕓。子三。
恭192,光茹。子二。
恭82,光選。繼二子。
恭169,光遂。子二。
恭144,光迪。子三。
恭91,光春。子三。
恭298,光文。子一。
恭313,光傚。子五。
恭270,光鰲。子三。
恭216,光統(tǒng)。子二。
恭291,光紳。子二。
恭239,光緒。子四。
恭278,光繡。子四。
恭312,光綺。子一。
恭328,光維。子二。
恭330,光綬。子三。
恭331,光純。子三。
恭221,光守。子一。
恭268,光寬。子四。
恭293,光宋。子三。
恭174,光宙。子四。
恭184,光寅。子三。
恭172,光寰。子二。
恭190,光宮。子四。
恭205,光宰。子四。
恭217,光定。子一。
恭252,光密。子四。
恭329,光客。子一。
丙 前宅二房前份下人房分衍世系
第19世 萬64,文明(1547—1583),字希亮,號南川,前宅二房前份下人房始祖。娶胡氏,子二,分列大、小二份:應(yīng)春(大份始祖,至內(nèi)紀(jì)27世止)、應(yīng)夏(小份始祖)。
第20世 福67,應(yīng)夏,字時宏,前宅二房前份人房下小份始祖。娶馬氏,子二:守桂(至孫止)、守槐。
第21世 仁52,守槐。子三:廷福、廷綸(至曾孫止)、廷策。
第22世 壽42,廷韜。繼一子:洪紀(jì);生一子:洪吉。
壽65,廷策。子四:洪圓(至孫止)、洪法(至孫止)、洪因,洪團(至孫止)。
第23世 宜57,洪紀(jì)。繼一子:懋肇。
宜123,洪吉。子二:懋愷(至孫止)、懋喜。
宜100,洪因。子四:懋葵(至子止)、懋萼、懋苞(至曾孫止)、懋荃(至子止)。
第24世 禮92,懋肇。子四:光輝(止)、光煌、光煥、光煒(至子止)。
禮172,懋憘。子一:光宦。
禮140,懋萼。子二:光有、光玥(止)。
第25世 恭97,光煌。子三。141,光煥。子三。
恭230,光宦。子三。恭229,光有。子三。
二、南宅下渼陂吳氏分衍世系
第12世 盛14,屏(1332—1403),字必望,自南宅徙居本都曹園大路口,是為南宅下居曹園大路口吳氏始祖。娶許氏,子二:儉、奢(止)。
第13世 生3,儉。元至正17年丁酉(1357),青田、縉云饑民起義攻打駐東陽元軍時,家被毀,遂寄養(yǎng)昭仁(即今許宅)外婆家。平定后乃復(fù)故居。子二:光(居曹園世祖)、哲(止)。
第14世 智2,光(1366—1447),字揮之,居曹園世祖。娶贏氏,子一:術(shù)。
第15世 信8,術(shù)(1390—1456),字思,自曹園徙居本都渼陂始祖。娶邵氏,子一:卓。
第16世 永20,卓。子二:記,(至玄孫止)、賦。
第17世 成20,賦。子三:從、豪(至內(nèi)紀(jì)23世止)、獻。
第18世 興17,從。子三:文洪(至子止)、文潘(止)、文汀。
興29,獻。子一:文濟。
第19世 萬36,文汀。子三:應(yīng)(止)、應(yīng)鏡(出繼)、應(yīng)釧。
萬44,文濟。繼一子:應(yīng)鏡。
第20世 福54,應(yīng)釧。子三:泳高、泳朋、泳度(止)。
福43,應(yīng)鏡。子四:泳安(至內(nèi)紀(jì)26世止)、泳成(止)、泳德(至內(nèi)紀(jì)26世止)、泳歡。
第21世 仁23,泳高。子四:廷冬、廷夏、廷秋、廷季(至曾孫止)。
仁63,泳朋。子四:廷良(至內(nèi)紀(jì)26世止)、廷芳(至內(nèi)紀(jì)28世止)、廷賢(至孫止)、廷正。
仁91,泳歡。子四:廷昌(至曾孫止)、廷隆、廷熱(至子止)、廷登(徙居本里方塘始祖,至曾孫止)。
第22世 壽48,廷冬。子三:洪日(至玄孫止)、洪智(至內(nèi)紀(jì)28世止)、洪達。
壽58,廷夏。子三:洪國、洪富(至曾孫止)、洪華(至曾孫止)。
壽72,廷秋。子三:洪進(至孫止)、洪方(止)、洪員。
壽106,廷正。子五:洪浻、洪沄(止)、洪塘、洪溧(至孫止)、洪淵(至曾孫止)。
壽108,廷隆。子三:洪圣、洪疇(至子止)、洪儒(至孫止)。
第23世 宜81,洪達。子二:懋法、懋采。
宜43,洪國。子五:懋生(止)、懋林(止)、懋隆(至子止)、懋吉、懋靈(止)。
宜116,洪員。子二:懋暠、懋元。
宜106,洪浻。子四:懋株、懋柱、懋掬、懋森(至子止)。
宜,122,洪塘。子一:懋訓(xùn)。
宜115,洪圣。子六:懋蘇(至子止)、懋樞(至子止)、懋機、懋桂(至孫止)、懋禎(至子止)、懋梓(至子止)。
第24世 禮99,懋法。子二:光元、光奇。
禮134,懋采。子三:光佑、光漢(至孫止)、光文(至子止)。
禮71,懋吉。子五:光彬(至孫止)、光彩(至子止)、光影(至孫止)、光彰、光彭(徙居臺燈祖,至子止)。
禮207,懋暠。子三:光球、光玘(出繼)、光珠。
禮216,懋元。繼一子:光玘。
禮108,懋株。子二:光珽(止)、光美。
禮137,懋柱。子二:光品(出繼)、光呂。
禮159,懋掬。子二:光福(止)、光俫。
禮193,懋訓(xùn)。子二:光紹、光善(至孫止)。
禮177,懋機。子一:光燦。
第25世 恭127,光元。子三。
恭175,光奇。生一子,繼一子。
恭200,光佑。子四。
恭171,光彰。子三(五傳至本富,遷居武義縣發(fā)祥)。
恭274,光球。子四(五傳至本清、本海在金華,本華遷居蘭溪)。
恭318,光珠。子三。
恭310,光玘。子二(五傳至本法、本滄(本火)世居渼陂;本海出繼居金華,本武居南呂灣,本昌遷居金華雅畈上六村)。
恭185,光美。子一。
恭209,光呂。子三。
恭209,光俫。子三。
恭212,光紹。子六。
恭275,光燦。子四。
靈岳吳氏宗族,系邑之望族,傳至內(nèi)紀(jì)7世分列八宅,名重當(dāng)時,得以繁衍至今者唯南宅一支。南宅地處南岡即今前宅,期間,曾分衍出曹園吳氏(即今渼陂吳氏),后又分衍出南馬吳氏和瑤村吳氏。繼而,南馬吳氏中又分衍出高塘吳氏。至公元1995年重修宗譜時,已傳至內(nèi)紀(jì)36世(即泰伯112世)。至今,全族計有嗣孫3616人,其中居前宅1849人(居外村者675人)、南馬1532人(居外村者482人)、渼陂(126人、瑤村58人、高塘51人)。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