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補語“好”的多義性及虛化
陳杰一
提 要:動結式是漢語句法系統中頗具特色的句法結構,在漢語語法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癡+好”作為動結式的一種,結構復雜、語義靈活。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動詞后“好”的語義性質進行重新整理。發(fā)現由完善類、達成類到結束類,結果補語“好”是一個由實到虛的過程,但還沒有完全虛化成體助詞,還有進一步虛化的可能。
關鍵詞:V+好 多義性 虛化
O.引 言
形容詞“好”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之一,具有句法的多功能性和語義的多樣性?!昂谩痹趧釉~性詞語之后主要有三種情況:
a.你呀,進門別忘了問好。(動賓)
b.這種衣服還是干洗好,水洗不好。(主謂)
c.你的毛衣還沒打好,還得再等幾天。(動結)
本文考察的對象是c,即述補結構V+好,通常我們也稱之為動結式或述補式(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好”作為動結式的結果補語(resultative complement)。
對于此種用法,《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注解為:“好”用在動詞后,表示完成或達到完善的地步。如:計劃訂好了/功課準備好了。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好”作動結式第二成分,表“完成”。有時候動詞可以省略,只說“好了”或“沒好”。如:上衣(做)好了/午飯(做)好了沒有?———還沒好。
動結式是現代漢語句法系統中極具特色的句法結構,其結構方式、句法性質、語義關系等問題,很早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研究興趣。同時,形容詞作補語歷來是漢語研究的一個熱點。無論是補語的歸類、補語使用情況、句式分布、語法化進程等,前人都做了仔細的探究。劉丹青(1994)認為動詞、形容詞合稱謂詞,但有些詞在很大層面上作補語使用,將這些詞另稱為“唯補語”。馬真、陸儉明(1997)對形容詞作結果補語的句法結構、語義指向、語法意義等都做了詳致的考察。李臨定(1980)詳細描寫了由動結式構成的五類句式。石毓智、李訥(2001)則探討了動補結構語法化的機制。
“V+好”是動結式家族的重要成員,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高的使用率,對其進行研究既具有理論意義也有實踐意義。前人時賢對“V+好”的研究多集中在句法語義方面,對結果補語“好”的虛化程度也有零星探討。
劉丹青(1994)認為“唯補詞”是由實到虛的一個復雜進程的中段,是由謂詞虛化而來的。并且虛化并不以此為終點,有些謂詞又進一步虛化為助詞,如體助詞“了(le)、著(zhe)、過”。而“好”處在謂詞與唯補詞的過渡狀態(tài)。
范曉(1996)則認為V-R結構中的V表示動作或情狀,R表示V的態(tài)(情貌),這種表態(tài)的意義是經過引申的或虛化的。
房玉清(2001)指出在現代漢語中,有些作結果補語的動詞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虛化傾向,其中虛化程度低的,做補語處理?!昂?sub>1”做結果補語表完成,如“他吃好飯了”;“好2”做結果補語表完善,如“你們一定要學好漢語”。
可見,對“好”做結果補語的虛化程度還留有一定討論空間。如果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謂詞語法化的某些規(guī)律,對整個動結式的認識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推動,這些就是本文研究的動因。
1.結果補語“好”的多義性
動結式“V+好”的句法特征復雜而獨特,這與形容詞“好”義項的多樣性有很大關系。多數情況下,“好”是個意義實在的形容詞,其基本義是“優(yōu)點多的,令人滿意的(與‘壞’相對)”。但作為結果補語的“好”,其語義就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了。
孟琮等《漢語動詞用法詞典》的前言說明中,對動結式做了分類,提到了六個意義比較虛的動結式,其中就包括“V+好”,認為“好”有兩個意思:
a.完善。如:家里的事我總是安排不好/他連背包也綁不好。
b.完成。如:明天拍攝外景的事都安排好了/自來水管子都埋好了。
其他辭書對“好”的解釋與之基本雷同。可見“好”在V后表動作行為的完成或結果的完善已經成為語法界的共識。而從我們采集到的語料來看,“好”在V后的語義僅用“完善”、“完成”來概括好像還不夠全面、具體?!癡+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情況有實有虛,有時突出強調動作的結束,有時強調動作結果完善的程度,有時則強調預期結果的實現。
1.1 動作變化的趨好
這類“V+好”只關注至動作開始起,在動作進程中逐步呈現出良好的狀態(tài),這種趨好的趨勢與主體滿意度無關。預期目標實現后,動作也不一定會結束。如下例,趨好目標達成的同時,“發(fā)展”并未就結束了,這一動作應還在持續(xù):
(1)一個政黨要帶領人民建設好自己的國家,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1.2 預期結果的達成
同上例相似,此類“V+好”強調動作開始后預期結果會逐漸生成或完善,但在預期目標達成時動作結束。不關注動作何時開始,強調動作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如:
(2)老房子交了,新房子還沒裝修好,咱們出了院上哪兒去?只好住到老孫那兒去。(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裝修”房子是直到主人滿意此動作才能完畢,預期目標的達成是動作完成的結點。
1.3 動作本身的完成
只強調動作行為的完成或結束,不關注動作何時開始,與說話人的心理預期無關,也不注重情況是否發(fā)生好轉。只客觀強調此動作行為告一段落,一般有后續(xù)句。
(3)我裝好煙,抽了兩口,嗆出一串眼淚。(呂新《圓寂的天》)
因此上述補語位置“好”也可用同樣表示完結的“完”替換。
(4)我裝完煙,抽了兩口,嗆出一串眼淚。
2.結果補語“好”的虛化
通過上文對“V+好”不同語義類型的考察,我們發(fā)現“好”在V后做補語并不能簡單地用“表示動作完成或達到完善的程度”一概而論。從我們采集到的語料看,“V+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情況有實有虛,有時突出強調動作結果的完善,有時強調預期目標的實現,有時則不關注是否出現了預期的結果,僅強調動作行為本身的結束。同時詞義的發(fā)展變化也伴隨著語義的虛化。
2.1 完善類“V+好”
表示動作開始后,隨動作的發(fā)展逐步呈現良好的趨勢。這是由于受到句法位置鄰近的影響,“好”的基本義為“優(yōu)點多的,令人滿意的(與‘壞’相對)”,進而投射到動作結果的良好趨勢。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補語“好”多指向施事或受事等名詞成分,從而表示人或物的完善狀態(tài)。
(5)春玲把淑嫻拉到路旁的樹陰下坐好,這才看清,淑嫻的眼睛腫得和熟透的桃子一樣,前襟濕了一大片。(馮德英《迎春花》)
“坐好”是指“淑嫻坐得舒服,坐穩(wěn)當”,“好”指向施事??梢?,這里的“好”語義最實在,體現“好”的基本詞匯意義和用法,保留了“好”最初的實詞性質。
2.2 達成類“V+好”
與完善義“好”不同的是,這里的補語“好”主要指向動詞,對動作進行描寫、評價或說明,從而表示動作產生了某種令人滿意結果。
(6)給農場裝好機器并培訓完操作人員后,老場長感慨道:“有知識的人就是能干!”(不光《闖西南》)
例(6)不關注“裝”的動作何時開始,但達到滿意預期之后動作隨之結束,同樣結果補語“指向動作本身”,并強調動作的完成達到了滿意的結果。由客觀指向事物到指向事件,并映射出事件完成達到的預期變化,“達成”類結果補語“好”已經發(fā)生了虛化。
2.3 結束類“V+好”
單純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完成,這里“V+好”能夠表示特定的體范疇?!绑w”(aspect)是動詞體現的一種重要的語法范疇。它通常是指,在語流中,動作行為在進程中所處不同階段的狀態(tài)。一個動作、行為的進程主要有三個階段:動作行為開始、持續(xù)進行以及行為完結。圖示如下:
現代漢語中,表達上述三種“體”范疇主要通過加動態(tài)助詞“著、了(le)、過”和趨向動詞“起來、下來、下去、出來”。
a.咱們吃起來吧。(表開始體)
b.一點一點讀下來。(表持續(xù)體)
c.他已經吃了三碗飯,不吃了。(表完成體)
如上例c,“了”在動詞后表示此動作的完結,是典型的完成體標記。在一定情況下,作為結果補語的“好”在動詞后也含有“實現或完成”的語義,可以看作是準體標記。但和“了、著、過”這類典型助詞相比,結果補語“好”的虛化還不夠徹底,表現在“V+好”后面也可以帶有“了”。對比下兩例:
(7)房子買好不久,我們就舉行了婚禮。度完蜜月后,我又搬回了畫家村……(《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買好”說明“V+好”結構本身可以表達“完成”的“體”范疇,因此不能再加別的“非完成”的助詞來表達“體”范疇。
(8)?我買好著東西。
(9)?我買好起來東西。
而“買好了”還應把“了”看做該結構的體標記。雖然V+好可以表示體范疇,但由于實詞“好”的基本義的語義殘留,“V+好”最終沒有虛化成語法意義上的完成體標志。
由上論述可知,作為結果補語的“好”在語義上有實有虛。完善類“V+好”表示動作開始后,隨動作的發(fā)展逐步呈現良好的趨勢,這時的“好”更多保留基本義意思,最實在。達成類“V+好”這里的補語“好”主要對動作進行描寫、評價,從而表示動作產生了某種令人滿意結果,可見“好”的實義減弱,情態(tài)義增加,開始虛化。結束類“V+好”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完成,作為準體詞語義更虛化,但與虛詞相比虛化并不徹底,可以說還處在實向虛轉變的階段。見下圖:
3.結 語
“V+好”是動結式結構中極具特點的個例,其中結果補語“好”具有多義性。通過我們的語料整理,將“V+好”分為動作變化的趨好、預期結果的達成以及動作本身的完成,并指出三者之間的細微差異?!癡+好”之所以能表示“完成”的體范疇,是“好”虛化的結果。但“好”的虛化還未徹底,還處在向體助詞虛化的過渡階段。
參考文獻:
范 曉 1996《動詞研究綜述》,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房玉清 2001《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臨定 1980動補格句式,《中國語文》第2期
劉丹青 1994“唯補詞”初探,《漢語學習》第3期
呂叔湘 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 真 陸儉明 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一)(二)(三),《漢語學習》第1、4、6期
孟 琮等 1999《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毓智 2003《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 李 訥2001《漢語語法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