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來去”格式的內部構成

        “來去”格式的內部構成

        時間:2023-04-01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1.1 “V來V去”格式的內部構成1.1.1 “V1、V2”的關系對于“V1、V2”的關系,呂叔湘認為:“動1與動2為同一個詞,有時是近義詞”。本書將不討論這種V1和V2表示承接關系的結構。為了限定與“V來V去”相關聯的動詞類型,有必要研究動詞意義和格式意義之間存在的關系。經考察,“V來V去”格式的語法意義為“動作的反復或持續(xù)進行”。

        1.1 “V來V去”格式的內部構成

        1.1.1 “V1、V2”的關系

        對于“V1、V2”的關系,呂叔湘(1999)認為:“動1與動2為同一個詞,有時是近義詞”。姜德梧(2000)解釋為“與之搭配的前后兩個字多為同一個動詞,有時是意義相近的兩個動詞”。過去對“V1、V2”關系的說明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同一個詞或近義詞”。也有學者(劉月華,1998)注意到“V1、V2”存在的反義現象,如“出來進去”,但V都為趨向動詞,大都忽略不計。從語料來看,“V1、V2”之間的關系并非這樣單純,需做具體分析。大致可分為兩類:

        1.1.1.1 V1和V2同型

        此類數量最多,如:“走來走去、商量來商量去”。據陸志韋(1956)考察,V1、V2異型的“在白話文里絕少發(fā)現,北京話只有‘翻來覆去、顛來倒去、說來道去、思來想去’,古白話也少見,假若換一種說法‘翻來翻去、說來說去’例子就數不盡了”。而今,從北大語料庫檢索出的241例(不包含相同語例)“V”為單音節(jié)的“V來V去”中,V1、V2同型的有192例,占79.6%;而雙音節(jié)V1、V2基本都為同型。這說明V1和V2同型的“V來V去”格式能產性較強。

        1.1.1.2 V1和V2異型

        V1和V2是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此類數量較少,且僅限于單音節(jié)動詞(少數為動語素),可分為兩小類:

        A.表示同義和類義的V1、V2。如“堆來搭去、推來搡去”。大多數V1和V2是由聯合式同義復合詞拆開進入這一結構的,如“挑來揀去、奔來跑去、篩來選去”,分別是由“挑揀、奔跑、篩選”拆分后進入格式而形成的。較之于“挑揀來挑揀去、奔跑來奔跑去、篩選來篩選去”更為經濟和口語化,顯示出四音節(jié)的優(yōu)越性。除此之外,是由意義相近的單音節(jié)V臨時搭配組成的,如“轉來走去、搖來蕩去”。

        B.互為反義的“V1、V2”。呂叔湘(1999)、姜德梧(2000)、戴莉(2000)等都認為V1、V2不能互為反義詞。戴莉(2000)解釋了其原因:“這是因為這種結構的語法意義主要表示相關動作、行為的重復和持續(xù),而反義詞表示的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動作行為,就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也只有‘上來下去’,而‘上、下’是趨向動詞,不是動作動詞”。劉月華(1998)認為反義詞也可以進入這一格式,所舉的也是V為趨向動詞的例子“出來進去、上來下去”。在語料檢索中,我們也發(fā)現互為反義詞的V,但不僅僅限于趨向動詞,如:“討來還去、迎來送去”。其中的“討、還”,“迎、送”等都互為反義詞。實例如:

        (1)看到有人為5分錢與小商小販們[討來還去],心里覺得可笑。

        (2)因太祖出行,常四時使人饋遺,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來送去],有如昔日。

        雖然語例數量較少,但并不能因此認為互為反義詞的“V1、V2”不能進入格式,此時的V1、V2具有依存性,動詞V1如要反復進行,必須經歷與它相對的動作V2。我們發(fā)現,V1、V2雖為反義,但必須共同指代一事件。此時V1、V2凸顯的是這一事件下的相關性,而不是它們的反義特征。如例(1)中“討”和“還”都屬于“討價還價”這一事件的相關動作;例(2)“迎”和“送”也是共同指代“接待客人”的一類動作。與“表示相關動作、行為的重復和持續(xù)”這一語義并不矛盾。這一情況下的V1、V2可看作是“語境同義”(李宇明,2002)。

        另外,在語料中,還發(fā)現有一類V1、V2表示動作的承接,如:“買來送去、托來拍去、轉來抹去、揮來砍去”等。這一類“V來V去”有歧義,可以表示一個過程,也可以表示多個過程,需要結合語境來看,如:

        (3A)如果不是靠廣大干警,只憑一柄孤劍[揮來砍去],那是電影上的佐羅,不是我們的人民警察群體。

        (3B)一柄大刀[揮來砍去],人頭便落了地。

        (4A)現在這些很難見到了,爸媽就是忙著收月餅和拿月餅送人,[買來送去],一盒月餅隨便就是幾百元!

        (4B)外婆家捎來信,請媽媽把隔壁鄰居家那只三年的老公雞[買來送去]做藥引子。

        (3a)、(4A)表示動作的反復進行,屬于類固定短語“V來V去”結構;而(3b)、(4B)是連動結構,只表示一個過程,兩者形同實異。這兩類結構往往有形式上的標志,如例(3B)后“人頭便落了地”這一結果制約了動作不能多次進行;例(4B)的受事“隔壁鄰居家那只三年的老公雞”為定指,也制約了“買和送”這兩個動作的多次進行。本書將不討論這種V1和V2表示承接關系的結構。

        1.1.2 格式對V的選擇

        我們考察了北京大學語料庫約20萬字中含“V來V去”格式的語料。從音節(jié)來看,V既可為單音節(jié)也可為雙音節(jié)。當存在單、雙音節(jié)兩種形式的同義詞時,單音節(jié)進入格式的能力較強,如:“抄寫、抄”,“辦理、辦”,“幫助、幫”等,一般傾向于說“抄來抄去、辦來辦去、幫來幫去”,而不是“抄寫來抄寫去、辦理來辦理去、幫助來幫助去”,另外還有前文提到過的聯合式同義復合詞的拆分情況。因此,在數量上,單音節(jié)V遠多于雙音節(jié),共241例,而雙音節(jié)V只有3例。下面主要考察V為單音節(jié)動詞的情況。

        為了限定與“V來V去”相關聯的動詞類型,有必要研究動詞意義和格式意義之間存在的關系?!耙话銇碚f,動詞表示的事件類型是構式表示的更普遍的事件類型的一個實例”(Adele E.Goldberg[美],2007,吳海波譯),因此,構式意義必然對動詞意義產生制約。經考察,“V來V去”格式的語法意義為“動作的反復或持續(xù)進行”。下面將能夠進入這一格式的動詞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描寫。

        1.1.2.1 V的分類

        根據語料發(fā)現,動詞有無位移義對格式的語法意義以及句法功能都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首先根據有無位移義對V進行分類。齊滬揚(2000B)對“位移”做了以下說明:“現代漢語表示空間中一個物體的位移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位移的源點和終點,一是要有位移的方向。只有源點終點概念,無法單獨表示物體的位移,必須再出現位移方向,只有位移方向才能單獨表示物體的位移,因為有位移方向的運動才能顯示出運動的軌跡”。

        1)位移動詞。陳昌來(1994、2003)根據移動方式和對象的不同,可以把位移動詞分為自移動詞和他移動詞。所謂自移動詞是通過人或物自身的移動而改變所處的位置,如“走、跑、游”等。而他移動詞則是指動作者使受動者的位置發(fā)生改變,如“牽、搬、拿”等。他移動詞本身不能產生位移,在“V來V去”格式中,其位移義是通過趨向動詞“來、去”表現出來的。

        以上動詞產生位移時,因其有運動軌跡,一般都具有持續(xù)性。在檢索到“V來V去”語料中僅占20.8%。

        a.自移動詞。一般是表示軀體、物體運動的動詞,如:穿、移、游、走、漂、跑、飛、竄、爬、攀、流、滾、飄、追、駛、挪、逃、踱、趟、巡(邏)、串(門)、泅(水)等。

        b.他移動詞。在“來、去”作用下產生位移義,一般是動作動詞,如:推、帶、鉆、搬、拎、拉、拖、牽、捧、拿、銜、抱等。

        2)非位移動詞。以下兩類動詞,無位移義,進入格式以后也不產生空間位置的變化,但是都具有“可持續(xù)”或“可重復”的特征。由于格式義的動態(tài)性較強,“持續(xù)”一般指動作的持續(xù),而不是狀態(tài)的持續(xù)。而動作的持續(xù),有的是一定時段內無間歇的持續(xù)進行,V自身可延續(xù);有的是通過動作在時間點上的反復進行來實現持續(xù),V自身不可延續(xù)。非位移動詞占79.1%。

        a.V自身可延續(xù):動作產生后,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地進行或沒有明顯的間隔。如:

        照、盼、想、算、吃、讀、考、畫、勸、玩、熬、盯、等、哭、唱、編、涂、抄、查、攪、找、鬧、談、扯、辯、罵、嚷、怪、排(查)、說、講、喊、問、議、聊、聽、看

        b.V自身不可延續(xù):這類動詞具有[+瞬時性]特點,“動作的起始點和終點在時軸上幾乎重合,動作的情狀不能持續(xù),而表示動作的重復發(fā)生”,(殷志平,1996)多為動作動詞。如:

        晃、跳、拍、打、踢、炒、淘、刨、扔、扭、搶、甩、啄、挖、刮、撥、撣、蹭、舐、蹬、掏、彈、吹、啐、掠、閃、撞、蓋、踩、擰、翹、拂、拽、拌、射、點、踏、塞、灌、搗、劈、拜、抓(癢)、調、換、翻、選、劃、數、擦

        以上動詞是根據檢索到的實際語料來選取的。一個動詞可能有多個義項,在“非位移動詞”中要判斷其有持續(xù)義還是反復義,不僅要考慮具體語例中動詞的義項,還要依據具體語境。如“跳來跳去”在“小孩子在蹦蹦床上跳來跳去”表反復,在“這舞會跳來跳去已經兩小時了”中則表持續(xù),而在“某人跳河自殺”一句中,“跳”又是不能重復、也不能持續(xù)的;再如“看來看去”,可能是短時內動作持續(xù)進行,表示“看了一會兒”,也可能是不同時間多次進行,表示“看了幾次”。正如李宇明(1996)所言:“動詞的持續(xù)性與否不是一刀兩斷的,許多動詞在不同的角度看或在不同的語境下,或是持續(xù)性的,或是反復性的”。

        總的來說,以上1)、2)兩類動詞都具有[+反復]或[+持續(xù)]的語義特征,這是進入此格式的動詞所要滿足的必要的語義條件。

        1.1.2.2 不能進入格式的V

        以上動詞有[+述人]特征的,表示的是施動者“人”的相關動作,具有[+可控]特征;[-述人]動詞一般只具有描寫性,如:漂來漂去。但[+反復]或[+持續(xù)]的語義特征是動詞所必須具備的語義條件,這一條件要求動詞的動性較強,因此具有動作義的動作動詞和表示心理變化的心理動詞一般都可進入,如“走、跑、搬,想、恨、喜歡”等。而以下動詞由于不符合格式的語義條件則不可進入。這些動詞或者表示的意義比較抽象,或者本身包含了“終結點”,無法持續(xù)或反復進行。如:

          判斷動詞:是、為、即

          存現動詞:在、有、出現、消失

          能愿動詞:能、該、敢

          粘賓動詞:加以、位于、瀕臨

          關系動詞:屬于、包括、等于

        在語義上,一些本身包含“結果”義的動詞無法持續(xù)或重復,一般不能進入格式,如“到、得、斷、懂、死、知道”等。但在實際語例中也發(fā)現一些自身不可重復、也不能持續(xù)的動詞仍然可以進入這一格式并合法存在,如:

        (5)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忘記那段有向日葵的日子,但[忘來忘去]只是讓回憶更加清晰,所以索性就不忘了,做個終身紀念也好。

        (6)如果說老師一旦丟了包就風聲鶴唳、大搞校園搜身的話,[丟來丟去],那會不會越丟越多呢?再丟恐怕可要丟人了。

        以上例句中,“忘”和“丟”自身具有[+結果]語義特征,不可持續(xù)或重復,但在例(5)中,“忘”實際上表示的是一種與“忘”相關的嘗試性動作,是主觀可控的,因此也可以重復進行,從而進入格式中。類似的還有“死來死去沒死成”等,由于其[+結果]義并未實現,也可以重復。例(6)中“丟”本身也是不可持續(xù)或重復的,但在例(6)中,“丟”的是不同時間里的不同事物,涉及的對象為多個,可以表示“多次”,就具有了可重復性,可以進入此格式中。因此,總的來說V或V表達的事件都需具有“可反復、可持續(xù)”的條件才可進入格式。

        另外,在上文提到,很多動詞有不同的義項,有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不同義項進入格式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如:

        (7)木棍兒斷了——*這木棍兒[斷來斷去]。(不可控、不可重復)

        (8)他們兩個斷了(分手)——他們兩個[斷來斷去]最終還是和好了。(可控、可重復)

        因此,對于一個動詞能否進入該格式,不僅僅要考慮動詞本身是否符合格式的語義條件,同時該動詞所在句子表示的事件是否符合該格式的語義條件也會影響動詞進入格式的合法性。在對單個動詞進行考察中,有一些不能進入格式的,在實際語料中,反而順理成章,就是因為句子表達的事件滿足了“持續(xù)、反復”的語義條件。當然,動詞V也會反過來制約格式意義,下一節(jié)我們將依據V的分類來討論“V來V去”的語法意義。

        1.1.3 小結

        綜上所述,可進入“V來V去”格式的動詞語義特征為[+持續(xù)]或[+反復]。動詞本身不具備這一特征的需在具體事件(一般為未然事件)中轉變?yōu)榭煽氐?,或動詞涉及的對象不同,滿足[+持續(xù)]或[+反復]條件后,才可進入格式。列表顯示如下:

        表1-1

        img11

        單獨從格式義限制的角度對可進入格式的動詞進行的歸納反映了一種大致傾向,在具體的運用中,則更需要在句子層面進行具體考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