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天路歷程》

        《天路歷程》

        時間:2023-04-02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第六章 從今生到永世:《天路歷程》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1675年,當局重新開始鎮(zhèn)壓非國教信徒,班揚又一次被捕入獄,一般認為《天路歷程》的第一部是在這段刑期內續(xù)寫完成的。

        第六章 從今生到永世:《天路歷程》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岵?/p>

        img85

        《天路歷程》

        17世紀的英國文壇有兩位重要人物,他們都是清教徒,都以《圣經》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源泉,一個以《舊約·創(chuàng)世紀》為素材譜寫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失樂園》,一個以《新·舊約全書》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英語語言中最偉大的寓言《天路歷程》。二人的身世、教育背景、閱歷和抱負迥異,一個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與希伯來圣經文化于一身,以博覽群書、學究天人著稱;一個則是英國鄉(xiāng)間一個從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補鍋匠,比起前者的淵博,后者據說一生所讀之書不超過五本,唯一時刻伴隨他的是一本英文欽定本《圣經》,后人為此稱他為“讀一本書的人”(Man of One Book)。與前者少年時期就立下鴻鵠之志相比,后者從未想過要留下任何傳世之作,他提筆寫作,純粹是為了在身陷囹圄時“一吐為快”。這兩個文學家、思想家,就是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和約翰·班揚(John Bunyan)。約翰·班揚的這部宗教夢境寓言《天路歷程》已被譯為120多種文字和方言,有了不計其數的各種版本,300多年來,各種背景的人閱讀它、翻譯它、傳誦它,其讀者面之廣、譯本語種之多,除了《圣經》,幾乎再無一部人間巨著可與之匹敵。

        約翰·班揚1628年11月出生于英國貝德福郡埃爾斯托村(Elstow,Bedford)的一個補鍋匠(A Tinker)家庭,祖父與父親皆以補鍋為生。精力旺盛、滿口污言穢語的市井頑童約翰我們在此不提,單說說他窮困生活中遇到的好運氣吧。

        img86

        埃爾斯托村約翰·班揚家的小屋(John Bunyan's Cottage,Elstow)

        1644年班揚離家從軍。此間他兩次險些墜海身亡,還有一次一位戰(zhàn)友要求與他換崗,結果戰(zhàn)友中彈身亡,代他一命。也許這個生性敏感、富于想象力的野孩子被這些神秘事件所影響,加上軍中清教氣氛(The Puritan Spirit)濃厚,班揚從此常為世界末日、地獄以及各種恐怖情景所震懾。更幸運的是,1648年班揚退伍回鄉(xiāng),一年后與一個貧窮但是敬虔的姑娘瑪麗結了婚。瑪麗的嫁妝是她溫柔賢良的美德和她父親留給她的兩本書:亞瑟·登特(Arthur Dent)的《凡人通往天國之路》(The Plain Man's Pathways to Heaven,1601)和路易斯·貝里(Lewis Bayly)的《敬虔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Piety,1612)?,旣惓=o班揚讀這兩本書,也常為他講述自己已故的父親的故事。年輕的班揚頗受感動,從此一步步由放任不羈的青年轉變?yōu)榫打?、謙卑的基督徒。這段經歷被班揚稱為“蒙恩得救”(Conversion),在他的心靈自傳《罪魁蒙恩記》(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1666)里,他對自己這段時間心靈所蒙受的巨大苦痛以及深刻的內省、偶有的喜悅等各種感受都進行了十分細微、坦誠的描繪。

        img87

        身負重荷、手持圣經的基督徒

        班揚以其真摯感人的親身經歷和質樸直白的老百姓語言傳講他全心信奉的《圣經》真理,聽者無不為之震動。當時常聽班揚講道的牛津大學副校長約翰·歐文(John Owen)曾對查理二世坦言:“我愿以我所有的學問換取這位貝德??ぱa鍋匠的講道能力?!碑斎唬舱衼砹藝棠翈焸兊姆磳图珊?。

        1653年,班揚承受了生命中第一樁劇痛:他的愛妻突然辭世,留下四個需要照顧的幼子,其中包括生來就失明的8歲的長女瑪麗。一年后班揚再婚,幸運的是,班揚年方19歲的第二任妻子伊麗莎白也十分賢淑,不僅悉心照料丈夫前妻留下的四個孩子,而且在班揚往后十幾年的囚窗生涯中與丈夫患難與共,表現出驚人的勇氣、毅力和忠誠。跟約翰·彌爾頓相比,雖然班揚一生坎坷,但經歷的兩次婚姻都異常美滿,實屬幸運,也應驗了那句英文名言:如果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議會通過禁止無執(zhí)照傳道的法律,取締班揚等“不服國教者”(Nonconformist)的聚會,并規(guī)定在正式禮拜中強制使用“統(tǒng)一祈禱書”。班揚認為這一切與《圣經》不符,不愿服從,于是被捕,投進貝德??けO(jiān)獄,在牢里總共待了十二年之久。對于他的入獄,他這樣寫道:“我發(fā)現自己是個普通人,被各種軟弱所困。在這個地方,想到與妻子分離,與我可憐的孩子們分離,我只覺骨肉撕裂、萬箭穿心……尤其是我那可憐的瞎眼的孩子,她比任何一切都更讓我揪心……可我還是必須大膽地把你們全部交托給神。啊,此時此刻,我只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人,正親手把他妻子、孩子頭上的房頂掀掉。可是,我只能這樣做!我只能這樣做!”在獄中,班揚精研《圣經》,勤奮寫作,前面提到的心靈自傳《罪魁蒙恩記》(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1666)就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作品,評論家稱它堪與奧里利烏斯·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的《懺悔錄》(The Confessions)相媲美(1)。

        1672年,班揚獲釋出獄,他的傳道更加有影響力。1675年,當局重新開始鎮(zhèn)壓非國教信徒,班揚又一次被捕入獄,一般認為《天路歷程》的第一部是在這段刑期內續(xù)寫完成的。1678年該書出版,讀者的反映盛況空前,班揚的名聲很快傳遍英倫諸島和歐洲大陸,甚至遠達美洲。

        班揚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對話體小說《壞人先生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通過“智者先生”(Mr.Wiseman)和年輕的“專心先生”(Mr.Attentive)的一問一答,講述一個無藥可救的“壞人先生”(Mr.Badman)一生的罪惡和墮落,與《天路歷程》的內容恰成對比。另外一本《圣戰(zhàn)》(The Holy War)是班揚最長的一部作品,講述“以馬內利”(Immanuel),即神的兒子如何把城市“人之魂”(Mansoul)從“魔鬼”(Diabolus)手中搶回來的故事。此書被英國著名史學家兼詩人托馬斯·B.麥考萊(Thomas Babbington Macaulay)稱作除《天路歷程》之外英文中最偉大的寓言。

        后來《天路歷程》已經在英國家喻戶曉了,如饑似渴的讀者強烈要求作者真的把夢繼續(xù)做下去,他們想知道基督徒走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究竟怎樣了。于是班揚再次展開他的想象,發(fā)揮他的天賦,描繪了一幅同樣深具魅力的女基督徒和她的四個兒子及同伴們走天路的情景。1684年《天路歷程》第二部出版。四年后的一天,60歲的班揚應邀前往倫敦講道,途中驟降暴雨,他冒雨騎馬40英里,受了風寒。十多天后(1688年8月31日),班揚病逝于倫敦朋友家中。

        img88

        基督徒逃離家門(Burdened Christian Flees from Home)

        《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眾生之道是什么?從Hamlet到Tess,從Paradise Lost到The Waste Land,從哲學家、思想家到普通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思考過或正在思考著這個問題。

        《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借助宗教寓言的形式,“寫下眾圣徒/在這福音時代的道路和征途”,描寫了人們?yōu)檫_到某一理想而在人生旅途上艱苦跋涉的普遍世情。書名中的“Pilgrim”(天路客)一詞取自班揚熟讀的英文欽定本《圣經》(King Jame's Version,1611),中文和合本《圣經》均譯為“寄居的”。其中希伯來書11章13節(jié)說,這些稱自己為“寄居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xiāng)。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xiāng),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xiāng),就是在天上的”。由此我們看到,《天路歷程》描述的這條天路客走的道路是由地而天,由此世往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2)。

        《天路歷程》分為兩部。第一部描述基督徒一個人前往天國的旅程;第二部描述女基督徒和她的四個兒子及同伴們同往天國的旅程。第一部側重天路客個人的內心經歷,多描寫基督徒的軟弱、失敗,沿途所遇的試煉、爭戰(zhàn)以及從所有這些經歷中產生的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和對所追求的目標的執(zhí)著。

        這是一趟艱難而寂寞的逆旅。

        來自毀滅之城(City of Destruction)的基督徒(Christian),面對即將毀滅之城,站在曠野上四顧茫然,求救無門。對于他的舉動,妻兒不解,鄰舍譏嘲。在他的天路之行中,同伴來了又走,他跌入灰心潭(The Slough of Despond),誤逢西乃山(Mount Sinai,the Delectable Mountains),后經傳道者指點,進窄門(The Wicket Gate),訪釋道者(The Interpreter),近十字架(The Cross),爬艱難山(Hill Difficulty),下降卑谷(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與亞玻倫戰(zhàn)斗,進死蔭谷(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入虛華集市(Vanity Fair),陷疑惑城堡(Doubting Castle),最后終于到達極樂城(Celestial City)。

        在這個艱難的逆旅中,每個人都在孤獨前行。

        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只能靠自己走完,父母、朋友、師長、愛人,都只能將我們扶上馬,送一程。在基督徒的這段天路歷程中,究其實,都是基督徒一個人在面對每一次患難、每一次失敗、每一次得失以及所得的每一個啟示、每一次解救。即便是途中時有如傳道者、釋道者、牧羊人、華美宮(The House Beautiful)的侍女等朋友向他提供熱情的接待和指點,但他們都只是在協助他獨自走好這條孤獨的天國路;要想走完這條天路,固執(zhí)(Obstinate)、脆弱(Pliable)、偽善(Hypocrisy)、絕望(Despair)、無知(Ignorance)都無濟于事,唯有忠信(Faithful)和盼望(Hopeful)才真正能夠支持他。難怪克爾凱郭爾(3)說,“人是不可能有同伴的?!?/p>

        img89

        班揚雕像(John Bunyan'Sculpture in Catton Street,London)

        從這一點上看,班揚不僅僅是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哲學家。

        img90

        班揚博物館(Bedford Council of Faiths:John Bunyan Centre)

        《天路歷程》塑造了一大批幾乎令人過目不忘的次要角色,如“無知”(Ignorance)、“能言”(Talkative)以及“虛華集市”(Vanity Fair)里那五個陪審團成員(A Jury of Mr.Blindman,Mr.No-good,Mr.Heady,Mr.Live-loose,Mr.Hate-light)等。班揚對他們的外貌特征不施筆墨,只配以適合他們的口吻、語氣和談話內容,使他們一個個雖線條粗略卻躍然紙上,表現出他寫對話的天才。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加上故事中許多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鄉(xiāng)村景物的寫實描繪,使得這部宗教寓言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色彩。后人于是將這部宗教寓言譽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

        跟許多偉大的作品一樣,《天路歷程》在文學批評界的定位長期以來忽高忽低。當代最具權威的班揚研究者F.M.哈里森曾這么評價它:“《天路歷程》曾經擁有,也始終擁有真正認識它的人,而這本書也正是為這些人而寫的?!?sup>(4)

        img91

        班揚墓

        文學常識

        Allegory(寓言)is a form of extended metaphor,in which objects,persons,and actions in a narrative,are equated with the meanings that lie outside the narrative itself.The underlying meaning has moral,social,religious,or political significance,and characters are often personifications of abstract ideas as charity,greed,or envy.Thus an allegory is a story with two meanings,a literal meaning and a symbolic meaning.Examples are The Faerie Queen by Edmund Spenser,The Pilgrim's Progress by John Bunyan and Young Goodman Brow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注釋】

        (1)班揚.天路歷程.蘇欲曉,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班揚.天路歷程.蘇欲曉,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索倫·阿拜·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后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

        (4)吳文南.宗教與世俗之間——《天路歷程》價值地位初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