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摸清談判對象
任何一場談判都是雙方乃至多方的協(xié)商。單方面的動機、謀劃再妙,也無法構成一次談判。因此,當一方確認自己有了談判的需求后,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談判對手。這是一項需要認真、慎重對待的工作。任何一次談判都可能由于選擇對象不當而導致失敗或上當受騙。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意即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當然,要想在談判開始之前做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對手是不太現(xiàn)實的,但信息掌握得越多,無疑對于談判就會越有利。初次與對方打交道,哪些信息在正式談判之前需要盡可能地掌握呢?為了舉一反三之便,這里,我們著重以經(jīng)濟談判為例:
第一,對可能入選的談判對象的信譽、注冊資金、市場地位、經(jīng)營狀況及發(fā)展趨勢要弄清楚。
對對方的情況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抓住對方的弱點、避開對方的鋒芒,并能有針對性地找到突破口,以使己方在談判中占據(jù)主動地位。同時,也可以避免上當受騙。
第二,了解對方在即將開始的談判中是處于上風還是處于下風。
說得更準確些,也就是在雙方即將開始的談判中,是你有求于對方還是對方有求于你。事先對此有清楚的了解,能使你在談判中主動地、恰當?shù)卣{(diào)整自己的言行,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促使談判出現(xiàn)于己有利的最佳結果。
英國有一家公司,希望在東南亞尋找一個代理商,他們在新加坡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隨即向該人發(fā)出談判邀請,希望這位新加坡商人與他們合作,并通過磋商解決有關代理業(yè)務的問題。為了消除談判的盲目性,這位新加坡商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了解這家英國公司的有關信息。通過深入地了解,新加坡商人掌握了如下重要信息:英國公司的談判目的是要新加坡商人作為其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業(yè)務代理人,為他們在東南亞地區(qū)擴張業(yè)務提供合作;英方在向這個新加坡商人發(fā)出邀請之前,已經(jīng)對所有可能作為代理商的候選人進行過詳細的調(diào)查,他們掌握了這個新加坡商人的個人能力、所經(jīng)營公司的實力等重要信息;英方已經(jīng)排除了其他候選人入選的可能,將新加坡商人視為惟一的合作者和談判對象。針對以上重要信息,新加坡商人采取了強硬的談判對策,在談判過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非常順利地贏得了這場談判的成功。在這個事例中,新加坡商人在談判之前詳盡地收集對方的信息,通過比較分析,預測到了談判對手的目標、心態(tài)、手法,故而從容地確定了自己的談判方針。
第三,了解對方對己方不滿意的地方是什么。
有時,在談判前的非正式交往中,對方就會傳達出某些表示不滿意的信息,如對產(chǎn)品質量、報價、付酬標準、接待工作等表示出不滿。這種不滿,有些是真的不滿意,有些則是一種先聲奪人的談判技巧。對此,你可在談判之前主動征求對方的意見,或通過中間人及第三者去側面了解,分析對方不滿意的真實情況,預先想好應對的策略,以防止在正式談判中因措手不及而處于不利境地,影響談判結果。
第四,弄清對方對你的信任程度如何。
與己方初次打交道的談判對手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主動找上門來的;有的是你主動找上門去的;有的是經(jīng)第三者介紹拉上關系的;有的是在交易會上結識的,等等。在不同的交往關系中,對方對你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在經(jīng)濟談判中,你的公司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是老牌公司還是新成立的公司,是信譽形象好的公司還是信譽形象差的公司,等等,對方對你的信任程度也會因之而不同。在談判前,了解對方對你的信任程度,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談判策略,使己方處于有利的地位。
第五,掌握對方主要談判代表的情況。
對方主要談判人的情況包括資歷、地位、工作作風、決策權、文化素質、年齡、性別、性格特點、為人狀況、嗜好,等等。
對方主要談判人的詳細情況在初次打交道時不太容易獲得,所以要設法從側面去打聽。通過尋訪一些認識對方的熟人、朋友或中間人去了解,方式要委婉、含蓄。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了解不清或效果不好,則可以采用延長正式談判前社交時間的辦法來直接觀察,如多安排一些參觀、考察、娛樂、旅游、宴會等活動,在各項活動中觀察了解對方,發(fā)現(xiàn)其特點,特別是其弱點。美國著名企業(yè)家麥克·麥高梅在事業(yè)上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觀察、了解談判對手,掌握其特點。當他在談判前招待他的客戶打高爾夫球時,他會通過觀察對方對各種球的處理方法,來推斷此人的商業(yè)行為。比如,有些打球者拒絕所有的“保送”,堅持要自己打入每一桿球,并且正確記錄下結果,那么,這類人在商場上要他們給予別人利益是相當困難的;而有些人則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保送”,即別人的讓步,這種人往往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隨時都能控制全局,讓球進洞,那么,這種人在商場上也不愿意給別人幫助,只是期待別人來幫助他;還有一種人,當他們拿著球桿打球時,多多少少表現(xiàn)出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如果打進了,那很好,如果沒進,他們就會說:“我沒好好打?!蹦敲?,這種人在商場上就很難信守諾言,他們喜歡自欺,喜歡夸張,當他們有所改變時,他們也能自圓其說。所以,在商業(yè)交往中,特別是在談判桌上,最難對付的就是這種能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種說法來解釋事實,而且堅持不輟,最后反而成了他們擁有真理的人。
了解對方主要談判人的情況,對談判結果是有影響的,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
香港有位名律師曾代表一家公司參加了一次貿(mào)易談判,對方公司的總經(jīng)理擔任主要談判人。談判開始前,這位名律師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到了一些關于那位總經(jīng)理的材料,其中有這樣一則笑話:這位總經(jīng)理有個毛病,每天一到下午4~5點鐘就會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并戲稱這種“病”為“黃昏癥”。這則笑話使這位名律師靈感頓生,他利用總經(jīng)理的“黃昏癥”,制定出談判的策略:把每天所要談判的關鍵內(nèi)容拖至下午4~5點。此舉果真使他所代表的公司在談判中大有斬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