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從世俗到出世——談意密與觀想
大體了解了唯識學上對于“意識”的認識和作用以后,進一步,便須討論“意識”的本身,它究竟是實際存在的,或是虛幻不實的呢?它是否具有神秘的功能?它與靈魂的作用有何關系?
根據(jù)現(xiàn)代一般學識的觀念——包括心理學等的知識,所謂“意識”只是人們活著有生命存在時的主要作用。在特別心理學的范圍,有時提到“靈感”、“第六感”等的名詞。嚴格說,那也都是“意識”的一種特別功能而已。人死以后,“意識”渙散,是否“意識”轉為“靈魂”,那是靈魂學的問題,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立場來說,根本是兩回事,毫不相關。而且靈魂學還正在萌芽階段,尚未在學術界占一正式的席位?!耙庾R”在活人的生命中,是思想、感覺、知覺的泉源,也是人們感覺我的存在之根本。所謂“我思則我存”便是認定意識的思維作用,就是人我生命的主要中心。至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一般都認為它是實際的存在。
但從大小乘佛學的基本觀點來說:大致都認為“意識”,只是虛幻不實的妄想思維所形成;它如平靜無波的水面上偶然起滅的浪花,根本上并無什么實質的存在,也沒有什么實體可得。因此,所有大小乘佛學修證的方法,大致都以破除妄想,空了“意識”為究竟。所以如果借著執(zhí)行虛幻不實的意念來修習佛法,大體都認為是不對的。
但是密宗修法中的“意密”,主要是運用“意識”來作“觀想”。要從“本無”而構成“現(xiàn)有”的觀想境界,這是全憑“意念”的功能。如果依照顯教大小乘的理論,簡直有離經叛教的嫌疑。因為一般學習顯教的人,不明白密宗學理的根據(jù),不了解“空”“有”雙融和唯識學的真義,當然便誤會密宗是近于魔道或外道的修法。殊不知印度后期的佛學,以及西藏密教的學理,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性宗的“畢竟空”,和相宗的“勝義有”之論辯,也正是關于佛法修證方法的辨正。
唯識學將“心”的作用和功能,分作八個部門來解釋,雖然說“識”的作用,只是虛幻不實的分別妄想,但是追究八個識的本身根源,卻都是超現(xiàn)實的存在。所謂“勝義有”,也便是這種意思?!耙庾R”是八識的中堅分子,當然更不例外。只要把分別妄想的作用,扭轉返還于原始靜態(tài)的如如不動的功能,這便是“轉識成智”修證成佛的基本效果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