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心經(jīng)》梳解

        《心經(jīng)》梳解

        時間:2023-12-13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心經(jīng)》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略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較為有名的是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jīng)》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缎慕?jīng)》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意義。“般若波羅蜜多”是法,故此經(jīng)是闡法立名,另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以人立名;《妙法蓮華經(jīng)》是法喻立名。

        《心經(jīng)》梳解

        一、《心經(jīng)》簡介

        《心經(jīng)》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全經(jīng)只有一卷,260字,屬于《大品般若經(jīng)》中600卷中的一節(jié)。被認為是般若經(jīng)類的提要。該經(jīng)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jīng)》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般若經(jīng)》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芍^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jīng)可以了解般若經(jīng)類的基本精神。

        二、《心經(jīng)》內(nèi)文(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img5,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img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注解

        img7

        千手千眼觀音 99cm×221cm 2008年

        [注1]《心經(jīng)》一卷,簡短的260個字,卻文約義深,說盡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義理。它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要義,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

        佛教化眾生,隨機引導,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門因人而異。若眾生有迷于色法遠甚于心法的,佛為之說五蘊合色而開心法門;若有迷于心法而遠甚于色法的,則說六入十二處合心而開法門;若有眾生迷于色法與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則為之說十八界的虛妄義;若眾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為之宣說一切諸法因緣而生,因緣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義。

        以此三智觀待諸法,可以了然,聲聞四諦法、菩薩六度法、大乘菩薩的究竟解脫、佛的菩提大覺,都是真空所攝。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脫法空。因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滅,也就不需要解脫,無需轉(zhuǎn)染成凈。世間與涅img8

        img9

        自在觀音 79cm×179cm 2007年

        、生死與煩惱、佛與眾生,平等一如,了無差別。得此三智,了真空妙有,得中道之旨,這也就是摩訶般若。至此,也就顯出了眾生本有心性和靈光,其所照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正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甚深般若的親證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經(jīng)類的義趣所在。

        一部《心經(jīng)》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兩個字:“照見”。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全入“照見”兩字,“照見”即是佛、覺。多字入一字,是一即多相。開展為六百卷大經(jīng),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jīng)卷”,大千經(jīng)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jīng)卷,是重重無盡。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普愿有情般若為導,凈土為歸,“南無阿彌陀佛”。先師又說:“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回向:圣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發(fā)起不衰退,輾轉(zhuǎn)增上恒滋長。

        《心經(jīng)》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意義。《心經(jīng)》是一本文字簡要而內(nèi)容豐富的佛教經(jīng)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fā)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臺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之,都不離一實相印。

        《心經(jīng)》全經(jīng)可分為七部分:一,總綱分;二,色空分;三,本體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其一“總綱分”,總的攝持心經(jīng)主要含義,即修甚深觀照法門,照見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證無上菩提。其二“色空分”,說明五蘊諸法,與真如空性,無二無別。其三“本體分”,說明本來之體性,實無生滅、垢凈、增減等相,無相之相,正是本來面目。其四“妙用分”,由體起用,空一切相。其五“果德分”,分證果。明體、起用、空相,而證解脫之果德。其六“證知分”,說明由證果而明白了知。其七“秘密分”,是以密咒表達不可思議的境界。

        [注2]“般若”,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也稱無分別智,但這智慧非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是能“照見”真空實相的清凈智慧,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是能通達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諸法的大智慧。有色能見,無色也能見;有聲能聞,無聲也能聞。它能產(chǎn)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則由外物所引生,必須先有色和有聲,才會有能見和能聞。若無色無聲,即不能見不能聞,所以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來,也就成了愚癡,成了妄想?!鞍闳簟比鐭?,能照亮一切,能實現(xiàn)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有隔的“分別慧”。

        “波羅蜜多”,梵文為Paramita?!安_”意為彼岸;“蜜”意為到;“多”意為上,或解釋為“定”,意即解脫生死煩惱之大定?!安_蜜多”意為“度到彼岸”,即意在說明“度生死苦海,到涅img10彼岸”?!鞍丁笔羌倜?,也無所謂彼、此:以迷妄顛倒假名“此岸”;靈明覺照,假名“彼岸”。所謂“彼岸”是對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內(nèi)的眾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業(yè),因而不得不輪回于生生死死的苦惱鏈條當中,永住于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擺脫輪回,永超生死地。智慧觀照,息妄顯真,到達解脫彼岸之上。

        “心經(jīng)”之“心”,意為核心、綱要、精華,言下之意是,此經(jīng)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經(jīng)的“精要”而成?!靶摹币嗍侵赋W≌嫘?,又因般若為諸佛之母,此經(jīng)又是大般若經(jīng)的心要、精華,故稱“心”?!敖?jīng)”有恒常的意思,諸佛言教,莫能改動,故曰“常”;又有“徑”字之意,是修行成佛必經(jīng)的路徑、道途。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jīng)”: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天臺宗解釋經(jīng)典時,先講五重玄義,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般若波羅蜜多”是法,故此經(jīng)是闡法立名,另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以人立名;《妙法蓮華經(jīng)》是法喻立名?!鞍闳舨_蜜多心經(jīng)”是以實相為體,以觀照為宗(宗即修行綱要),以度苦為用,以熟讀為教相,在五時八教中,屬第四般若時。佛說般若歷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帶通教、別教二權(quán)理,正說圓教實理。

        [注3]所謂“三藏”,即指經(jīng)藏、律藏、論藏。經(jīng)與律記錄了釋迦牟尼所說的大法:“經(jīng)”為佛教真理的顯示;“律”為佛教的禁則及規(guī)矩;“論”是佛和弟子們講論其教義的記錄。三藏的內(nèi)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叭胤◣煛币庵^其通曉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實在受用,所以堪為人師。

        三藏法師玄奘,為唐代僧人,俗姓陳,本名鬘,河南洛陽偃師人,幼年家貧,十三歲出家,十五歲已因聰慧而聞名,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此前已經(jīng)博通經(jīng)論。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安因發(fā)生饑荒,朝廷許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機潛往西域。傳說到鬘賓國時道路更為險惡,虎豹橫行,他只得在一洞內(nèi)打坐,天快亮時,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被膿血,盤腳靜坐。玄奘上前施禮求問,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經(jīng)》一卷,說一旦朗誦則山川平易,虎豹不能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繼續(xù)往西前行,最終到達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在當時東方最負勝名的那爛陀寺廣學佛教經(jīng)論,成為了中外稱譽的“大乘天”。玄奘回國時,帶回了大小乘經(jīng)律論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這部《心經(jīng)》。他晚年主要住持長安宏福寺,主要從事譯經(jīng)。65歲時寂化,葬于白鹿原。

        img11

        千手觀音 69cm×139cm 2007年

        [注4] “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從菩薩大悲濟世,尋聲救苦來說,名“觀世音”;從菩薩智慧廣大,觀照無礙來說,名“觀自在”。從悲德與智德立此二名。菩薩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為利濟眾生,現(xiàn)菩薩身。觀自在的“觀”字很重要,修心關(guān)鍵在一“觀”字。此“觀”并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庇郑骸澳苡^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自在菩薩”:“觀”作觀照、審視、審察之解,并非指用眼作觀察,而是以心去審視、諦聽、內(nèi)省,以心來調(diào)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白栽凇?,即本在、存在。“觀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見性,自在無礙的意思?!捌兴_”具體稱“菩提薩img12”,是Bodhisattva的音譯?!捌刑帷弊g為覺悟;“薩img13”譯為有情、一切眾生?!捌刑崴_img14

        img15

        執(zhí)荷觀音 69cm×139cm 2007年

        ”合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漢譯又作“開士”、“大士”、“覺士”等;有自覺、覺他,導引眾生開悟的意義。據(jù)大乘佛教,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為生死肉身;一為法性生身。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yè),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為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舍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為行愿,功行圓滿,便成為?;劬咦愕姆鹜?。菩薩又稱為“菩薩摩訶薩”,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

        “觀自在菩薩”,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自己已經(jīng)得到解脫無礙,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 觀心法門在初下手時,必先放下一切妄想雜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奔馳不停,要既不隨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拔⒉ㄏ矒u人,少立待其定”,順其自然,久觀純熟,妄想分別便能逐步歇落,達于空寂。這是慧以資定,《楞嚴經(jīng)》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边@時,要繼續(xù)前進,時時處處從寂定的性體上,起“觀照”妙用,這是定以資慧,久久便能達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華嚴經(jīng)》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p>

        [注5]“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作功行、修行、實踐之意;“深”對淺而言,意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已達到甚深境界。凡夫無明障覆,般若不開;二乘人只證我空,知五蘊假合,并無實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蘊諸法,也是緣生性空,并無實法,所以見理不徹;至于初發(fā)心下位菩薩,觀力微薄,都是淺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觀自在菩薩這樣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始能以甚深智慧覺照,而證入定慧圓明,自在無礙的境界。“時”正是寂照同時,體用不二的時候。“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就是得到妙觀察智和無相慧的時候。

        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先是初發(fā)心,行觀照審察,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掃除妄念,專注佛境。眼只見佛色,耳只聞佛聲,身只對佛境,這樣,才能發(fā)見真心,但這也只是淺近功夫; 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不為外界所牽動。知道所謂心想,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無論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從本性來說,它們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無,又非有非無。若能覺悟到此,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空境了,但猶未達到“空心”。再進一步,掃除妄情,觀照現(xiàn)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無非自心所現(xiàn)、浮光掠影,全如鏡中像、水中月。一切聲響如風之過樹,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實的。不僅外面的世界如此,內(nèi)心的妄情妄想,又何嘗不如此呢?一切愛恨種子、習氣煩惱,也都是幻化不實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來克服的心,現(xiàn)在就是不用心意守護也達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兩忘,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無我無他,無我執(zhí),無法執(zhí)。更進一步,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jīng)揚棄,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zhuǎn)深,再勇猛精進,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達于涅img16

        img17

        其志潔故稱物芳 70cm×90cm 2007年

        彼岸。

        [注6]“照見五蘊皆空”:“照”是光明照耀、圓照、般若觀照,所到處是全方位的,不偏狹、無局限?!耙姟奔从H自證知、體會、感知、發(fā)覺?!拔逄N”是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也稱為“五眾”、“五陰”,“陰”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拔逄N”即指與色、受、想、行、識相關(guān)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疤N”的意思是指蘊藉、集中、積聚?!吧敝赣行斡邢嗟氖挛铮瑢τ谌说母杏X來說,形質(zhì)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zhì)的東西。人的身體稱為“色身”。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都屬色法,因為是有形色、質(zhì)礙之物?!笆堋弊鳛轭I(lǐng)納、感受、接納、接受之意,即領(lǐng)略感受的種種境界,是五個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跋搿笔撬枷?、想象,是想心所,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這叫“想蘊”?!靶小奔葱袨?、活動、造作,是思心所?!白R”即了別、認識、識別、辨認,是八識心王,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

        色、心二法,皆是因緣所生,也即各種條件和合而有,并無自性,所謂緣生性空,故曰“五蘊皆空”。五蘊之性雖空,但體即真空,譬如波相雖幻,但體即是水,水與波是不一不異。這里的“照見”如渡船,“五蘊”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img18

        img19

        說法菩薩 69cm×139cm 2006年

        img20

        觀自在菩薩 99cm×199cm 2006年

        img21

        觀世音菩薩 69cm×139cm 2006年

        img22

        執(zhí)花觀音 69cm×139cm 2006年

        img23

        般若無邊 69cm×139cm 2007年

        彼岸?!督饎偨?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薄耙娭T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可以全都體現(xiàn)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修習了般若法門,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均為虛假。懂得了眾生的五蘊對于菩薩的真心而言,都是有所掩蓋障蔽,致使昏昧不明。菩薩依實相般若之體,起甚深觀照般若之用時,證知五蘊身心等一切諸相,無不是運動變化的,幻生幻滅,其性本空。實相之體猶如鏡體,五蘊諸法正如塵垢,般若妙智正像鏡光,觀照功夫則如磨鏡,鏡體本具光明,雖為塵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摩擦,自然垢盡明生?!独銍澜?jīng)》所謂“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注7]“度一切苦厄”:“苦厄”就是身心痛苦不安,包括逼惱身心的一切苦惱、煩惱、痛苦、災(zāi)厄、危險?!翱喽颉逼鹩谏?,生死因結(jié)聚五蘊而有,因之不能返觀五蘊的虛假不真。由于認識有此前提的錯亂,難免受到痛苦煩惱。痛苦煩惱不得清醒的認識,不免要起惑造業(yè),結(jié)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輪回生死,永無盡頭。現(xiàn)世執(zhí)有五蘊,未來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夠了達此理,連五蘊都是虛假幻化的妄想,掃除一切魔緣,自然心中清凈,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脫一切苦厄。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要達到的境界。

        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歸根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心便得解脫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zhì),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沉淪于煩惱此岸。若能洞察事事物物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種執(zhí)著,不被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煩惱所纏縛,而能解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出離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即舍利弗,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稱為“智慧第一”。此處稱呼他的名字,因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故佛在此稱呼他,意在告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其門而入。當大弟子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請問般若法門時,菩薩便以親身所證答之。

        [注8]“色不異空”:“色”即形色、色身等一切可見的不可見的存在之物,也可以說就是前面說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質(zhì)礙的東西,簡言之,一切物質(zhì)形態(tài)。“空”指虛空、真空?!翱铡钡囊馑疾⒉皇钦f沒有色就是空,或者說“色滅為空”。不能說除掉了世間一切事物就可以達到空,因為“空”并不是空無所有。“空”是實相、實然之相、實然本體,也是一種存在?!翱铡笔墙^對的相對性,而相對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其依止。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具有相對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無不依止于相對性;離卻相對,也就是離卻了“空”,事物就會墮入虛無,墮入真正的無根無據(jù)、無著落。正是從此意義上,才說“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說:“空”與“色”本來就是不可以分析為二的。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自體就是空,本來就含有相對性。不僅如此,世間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緣而成的呢?就其相對性、依賴性而言,本來就是假、就是幻。只是因為凡夫迷昧真性,以假為實,執(zhí)色身為我所有,于是起惑造業(yè),違背真心,貪戀物質(zhì)利養(yǎng),以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壞,殊不知人生猶如風中的燭,猶如深秋枯樹上的一片葉,不定何時就會熄滅,何時就會飄落,哪里能夠自恃呢?由四大所成的身體,不過是假緣暫住,給人一種虛幻的實在性而已。

        “色不異空”就是說萬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翱詹划惿本褪钦f,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故曰“不異”?!安划悺本褪菬o差別、無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離,說明并非離色別有空,離空別有色。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不二。譬如水與波不二,同是一性。又如鏡與影的關(guān)系,所現(xiàn)的影,就是能現(xiàn)的鏡。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独銍澜?jīng)》所謂色身、虛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注9]“空不異色”:真空與形色,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這樣說呢?以色執(zhí)著為實有的,固然不應(yīng)該,而將空執(zhí)著為虛無的,同樣也背離了佛的本意。哪怕凡夫的五蘊之身,也是業(yè)力所成,也是由于過去世的業(yè)力習氣,熏染凝集而成。從因緣的角度看,它不是無端呈現(xiàn)的。人生的內(nèi)在依據(jù),便是佛所教誨的緣生之法。世間一切事物,無不處于前后無際的因果系列當中。一切色質(zhì),均是因緣湊合而成。這因緣湊合,就是相對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說“空不異色”,乃是要強調(diào)世間因果的實在性、物質(zhì)性,是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難以改變。簡言之,身由業(yè)力所造,業(yè)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業(yè)便會感受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今生受過去世的業(yè)報,未來世感受現(xiàn)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輪回流轉(zhuǎn),周而復(fù)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則不會有了結(jié)之時。外道中人因為不了正因至理,遠離妙智妙慧,錯認為色若滅了便是空,落于頑空,認為人若死后,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歸于太虛空,于是追求清心寡欲,一味修持苦行;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認為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便沒有現(xiàn)世的道德可言,也沒有未來的解脫可言,因而進一步胡作非為,結(jié)果種下惡因,將來自己遭受惡果。

        [注10]“色即是空”:此處菩薩又反復(fù)申述色性本空之義,真空即是色的本質(zhì)??招圆⒉皇秦M煌坏目?,它是要落實在色的相對性中間。色也并不是毫無依據(jù)的荒謬的世間事物,它們自身就包含了作為世界本質(zhì)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沒有空,也就沒有安立色的去處。諸佛菩薩,有時說空,有時說色說有,這是因為在一切諸法當中,色與空是相互通達的圓融而同一的。就空性至極言,世間無一色不空,無有一色不顯真性。空與色是兩極,但又是包含著對方的兩極。世間無一物不空,世間也無一物不有。修佛之人,關(guān)鍵是不要執(zhí)迷于任何一個側(cè)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極,既不執(zhí)于空相,也不執(zhí)于色相。究之,這種物質(zhì)之色、實,先天性地就包含著不穩(wěn)定、包含著無常、短命,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既是佛祖廣釋般若法真諦的開端,更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

        “色不異空”等四句,也正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據(jù)文獻報導,在現(xiàn)代科學領(lǐng)域里,已以實驗表明微觀粒子不僅具有顆粒性,并具有波動性(如無線電波)。正像有些科學家所指出,所謂顆粒只是場強較高的空間,其中并無一物,這不是“色即是空”嗎?在宏觀世界里,已以實驗證明“空生萬法”的論點。如天文編號為“M八七無線電波星云旋系”,能從非物質(zhì)的無線電波區(qū)噴出長達一萬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電子,這種從非物質(zhì)之中,也即從虛空之中,能射出物質(zhì),這不是“空即是色”嗎?

        正如《老子》有無相生的道理,《心經(jīng)》關(guān)于色、空問題的精辟理論,正由科學實驗不斷證實。但這些僅是從物質(zhì)世界方面,說明緣起性空、變幻無窮的情況,藉此作為比喻。實際上,《心經(jīng)》所說的涵義,則是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徹證的、超邏輯的?!独銍澜?jīng)》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性相圓融,是圓覺境界。

        [注11]“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五蘊當中,色蘊為首,色蘊如果能夠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對的立場上,則其他的四者,“受”、“想”、“行”、“識”,也就不難理解,其一方面因緣而有,因空性而生;另一方面,也就因緣而無,也就是因緣相對而不可依恃,從而歸為空??偠灾磺行紊?,無不是假,因為它們要依緣才能存在;又無不是真、存在,因為它們無不包含著那絕對的相對性。

        不但真空自性與物質(zhì)不二,而且,種種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說“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即有形之相與無形之相,都與自性無二、無別。影雖多種,同為實相??傊?,覺性如寶珠,五蘊如珠體所現(xiàn)的五色。這就說明了色空不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辨證道理,乃是宇宙間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實相。我們在觀心、看念時,寂寂無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處悟入,便能徹悟空有不二、性相不二、體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證入理事無礙、事事圓融的法界了。

        [注1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菩薩又告訴舍利子,此五蘊諸法的真空實相,亦即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凈;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此六字,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此心體離一切虛妄對待諸法——人我、是非、順逆、得失、美丑、憎愛,如此,分別既息,則無分別之妙智,昭然現(xiàn)前,非空非有,無實無虛,法爾如是,是法平等,所以叫本覺,或本體。

        “諸法”指世間一切法,亦即天地間的一切事事物物。此處指五蘊諸法,即因五蘊而生的一切相對而有者?!翱障唷敝浮罢婵諏嵪唷薄H说恼嫘?,本來是常住不動的,只因五蘊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才會有種種執(zhí)著,才會妄執(zhí)外境為有,才會視所見、所聞、所嗅、所觸為真,才會以五蘊為實有。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劍斷除諸多迷惑,只有在緣起性空的立場上。才能把握“空相”,也才能理解實相。

        “不生不滅”:五蘊真空,便無法可生,若法不生,自無可滅。一旦明了般若妙法,無妄想心,就不會有生有滅,也就無需乎求離苦,也就沒有度脫苦厄一說了。

        “不垢不凈”,污垢與清凈本來是兩相對立而存在的。凡夫未破煩惱,未除貪嗔,生出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的偏見,這就是垢穢。二乘修習者已斷煩惱,無離貪嗔,能證人空,名為清凈;凡夫染于有漏的惡緣,名為垢。圣人熏修無漏的善緣,名為凈。然而垢凈只有其名,究其本體言,根本無所謂垢與凈,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只是一個概念罷了??帐羌炔豢芍^凈,也不可謂垢的。凡夫若一念頭不覺,生出妄心便是垢;圣人了達空性實相,不受拘于五蘊,不受諸法色相影響,則是凈。從諸法的本然之相上說,垢也沒有,凈也沒有,這叫“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世人的本來心量,如大海一樣寬廣博大,含容萬物,蘊育萬機,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來的心顯示出來,不為事事物物所遮掩。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而是修行而顯,所以說心量不會因為覺悟而增加一分,也不會因為迷妄而減去一分。凡夫似乎心量狹小,但那只是因為五蘊蔽障,六塵牽纏束縛,不能修行觀照,所以才會有真心隱沒不顯。無論凡夫,無論圣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為地增一分或減一分都是不可能的。生滅、垢凈、增減,都是從生的情見妄自分別所致,這也是一種苦厄。所以佛在此教誡,只有了達心性本來是空,一切善惡凡圣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體性原本寂然,沒有任何分別與考量的必要。

        我們?nèi)缒軙r時返照這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便知現(xiàn)前念念生滅的,無不是空華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隨順法性,歸于空寂。而念佛之人,執(zhí)持一句名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明明歷歷,念念轉(zhuǎn)化習氣惑業(yè),而達到一心不亂,這正是經(jīng)由“文字般若”而達到“觀照般若”,繼而達到“實相般若”的大道。所以,般若與凈土二門,畢竟不曾分家。

        [注1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真空實相中的五蘊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不可以用生滅垢凈的認識與心態(tài)去追求。徹底了悟真空實相的圣人,連因緣本身也視為空,其中自然沒有掛礙之色法,沒有受想行識諸蘊的心法。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才能無幽不洞,無暗不除。佛祖告誡說,修般若慧的人,要時時觀照,不可迷于色心二者。從根本的究極的角度來看,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是相對、是依賴、是概念。任何認識也并非磐石不可動搖,色心二法都因為空性而喪失一切實在。

        [注14]“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梵文為Sadindriya,也稱為“六情”、“內(nèi)六入”、“六根界”?!案笔悄苌囊馑肌!傲蹦軌驍z取相應(yīng)的“六境”、“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生長出相應(yīng)的“六識”,亦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皦m”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傲迸c“六塵”名“十二處”、“十二入”,“處”即方所,就是說根在內(nèi)、塵在外,眼對色、耳對聲,各有一定方所、入向?!叭搿笔钦f根塵互相涉入。

        “六根”有著向外的取著傾向,眾生由于外務(wù),所以易于不知所歸,因而真性蒙蔽,起惑造業(yè),喪失本有佛性。“六境”是“六根”作用時不可少的境界,即眼能視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有所觸、意有所思所念??傊傲场卑艘磺锌烧J知的對象?!傲场庇幸T眾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說它們易于蒙蔽眾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這種污染性,所以又稱為“六塵”、“外六入”,因而“六境”又叫“六塵”。“六根”與“六塵”的相互作用,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因而生“六識”。于是,眾生生出了種種虛妄分別心,造作種種業(yè)因,感受種種果報。佛告舍利弗說,“六根”、“六塵”都是由真空實相上幻化出來的虛妄法,本來并非實有,如果能夠了解此理,雖有“六根”仍需要對待諸塵,但可以不受諸塵所染。最終能夠做到眼見色塵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別而視天界地獄相等;耳聞聲塵而不作分別,無論他人是毀是譽,終歸不起欣喜心、沮喪心;鼻聞香塵而不作分別,能使廁室化作香殿;舌嘗味塵而不揀擇甘苦;身感觸塵而無意于澀滑軟硬,以至能夠令刀箭化為天華;意觸法塵,而不隨逐諸法,由不隨虛假打轉(zhuǎn),心中自定,陶冶涵養(yǎng),終歸顯出真心本性。

        [注15]“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處所說無非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識”三者?!笆私纭笔且匀说恼J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xiàn)象和事物所作的分類。“界”是說各成界限?!傲睘椤皟?nèi)界”,“六塵”為外界,“六識”為“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成“十八界”。此蘊、處、界三者,通常稱為“三科”。主要為了破凡夫我執(zhí),根據(jù)對色、心所迷執(zhí)的偏重,而有開合的不同。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其中:“六根”有認識功能;“六塵”作為認識對象;“六識”則為隨生的感受與觀念。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下面六重為欲界。所謂“欲”,指的是男女、飲食、睡眠三者。中間的十八重為色界,居于此界當中者已經(jīng)離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質(zhì)礙色身”,仍然離不開物質(zhì)元素。是中眾生,雖然有色欲等,但已經(jīng)不必非有“物質(zhì)基礎(chǔ)”了。至于那上面的四層屬于“無色界”。居于此界的眾生則沒有形色,他們已經(jīng)修成了“空”與“定”。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則是所謂“涅img24”。佛教認為涅img25境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指超出生死輪回世間,擺脫人生有限性和相對性。按照傳統(tǒng)說法,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已經(jīng)處于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tài),獲得了不受垢染,永遠安樂的寂滅之體,即是“涅img26

        img27

        觀音菩薩 69cm×139cm 2006年

        ”。

        綜之,此“十八界”依次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里的“乃至”是舉“十八界”的首和尾,將中間的各界省去了。“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為這根、境、識三種作用而變化,而互成因果、輾轉(zhuǎn)無窮。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了然本來是空。

        [注16]“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簡略之詞,其內(nèi)容即十二因緣,以前者為因,后者為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生”,是佛教“三世輪回”中的基本理論。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共稱“十二支”。

        “無明”,指癡暗的意思,為“十二因緣”中的一支?!盁o明”與“行”二者是“過去因”:“無明”是過去世的無始煩惱;“行”是依煩惱所作的行業(yè)?!白R”、“名色”、“六入”、“觸”、“受”這五者是“現(xiàn)在果”:“識”是受胎的業(yè)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識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將出胎;“觸”是二三歲時,不識苦樂,而能接觸外境;“受”是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皭邸?、“取”、“有”這三者是“現(xiàn)在因”:“愛”是十四五歲時,生起強盛愛欲;“取”是到處求??;“有”是有種種新業(yè)?!吧薄ⅰ袄纤馈边@二者是“未來果”:“生”是隨業(yè)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總不離惑、業(yè)、苦三道。凡夫是順生死流,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死,是流轉(zhuǎn)門。緣覺從十二因緣悟道,知生死根本在無明,故首先滅去它?!皽纭本褪潜M的意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便是還滅門。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zhuǎn)、還滅二門,了脫生死,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譯為緣覺或獨覺。

        “無無明”及“無老死”,是空去流轉(zhuǎn)門,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無無明盡”及“亦無老死盡”是空去還滅門,就是空涅img28

        img29

        神形俱化 69cm×139cm 2007年

        img30

        一花一世界 70cm×90cm 2007年

        ,亦即法空。又經(jīng)文說了許多“無”字,是自性空、無所得之意,如果作有無之無解,便成斷滅了。

        據(jù)《俱舍論》卷九說,“十二支”的關(guān)系是:其一“無明緣行”,“謂諸愚夫于緣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緣生法,所以起惑造業(yè)。其二“行緣識”,“由引業(yè)力,識相續(xù)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憑附中有,馳赴所生結(jié)生有身?!鼻爸У乃枷胄袨?,作為引導力量,使識憑附中有,而向與其相應(yīng)的投生處轉(zhuǎn)生。其三“識緣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按巳ぁ敝噶ぶ械闹T趣,善惡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結(jié)生”一剎那之“有身”,謂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發(fā)育。其四“名色緣六入”,“如是名色漸至成熟時,具眼等根,說為六處”,即胎兒由心身之混沌狀態(tài)發(fā)育至有認識器官的分工。其五“六入緣觸”,“次與境合便有識生,三和故有順樂等觸”?!傲搿被蛄幣c外境相合而生識,稱為三和,觸覺由此發(fā)生,此相當于幼兒的階段。其六“觸緣受”,“依此便生樂等之受”,由有觸覺便生苦樂及不苦不樂等受,此相當于所謂童年階段。其七“受緣愛”,“從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貪愛?!叭龕邸敝笇κ浪资澜绲膱?zhí)愛,這相當于所謂青年階段。其七“愛緣取”,“從欣受愛,起欲等取”,由有貪愛便生出狂熱的對世俗種種享受的追求,此相當于成年階段。其九“取緣有”,“由取為緣,積聚種種招后有業(yè),說名為有”,由貪愛執(zhí)取等思想行為,必然招致后世果報,就此能招后世果報言,這些思想行為總稱為“有”。其十“有緣生”,“有為緣故,識相續(xù)流,趣未來生”,由“有”產(chǎn)生后世之果報的思想行為,必然導致來世之再生。其“生緣老死”,“以生為緣,便有老死”。

        此十二支為一個總的因果循環(huán)鏈條,每兩支間順序成為一對因果關(guān)系,而配合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又可以概括為兩重因果。過去因、現(xiàn)在果、現(xiàn)在因、未來果,稱“三世兩重因果”。佛教認為,任一有情生命個體,在未來得到解脫之前,均依此因果鏈條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間流轉(zhuǎn),永無終時。

        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不平等現(xiàn)狀,也都可以從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說明??傊蚓壷械母鱾€環(huán)節(jié),是互為因果的,人類之所以陷于悲劇,人類的痛苦所以沒有終了之時,都由于它的束縛。緣覺羅漢悟得生死輪回的苦趣,能夠逆觀老死苦的境界以生為因,生以有為因,有以取為因,取以愛為因,愛以受為因,受以觸為因,觸以六入為因,六入以名色為因,名色以識為因,識以行為因,行以無明為因,而無明以真空妙性為體,本來是虛妄。若能返妄歸真,返本還滅,便無明滅;由無明滅,便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都隨之而滅。這是緣覺羅漢修行觀照的境界,叫做“還滅門”。緣覺羅漢認為十二因緣為實有,便用功去消滅它;而大乘菩薩以般若妙慧觀照這一境界,以為其未必是實在之體,應(yīng)視同大虛空一般,因此說到底,凡夫流轉(zhuǎn)于十二因緣中也屬一種假說,從根本上看,仍是虛妄。只要達到了悟真實,掃除一切執(zhí)著,把握“緣起性空”的諦義,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緣。這才是大乘法門,達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脫,不至于在“個人”和“我”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會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會悲心大振,無意于擺脫個人的十二因緣桎梏,而是投入世間,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獄,誓不成佛。

        [注17]“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指四諦道理、四種真理,也稱“四諦法門”?!爸B”為真理之意?!翱嘀B”是人對于社會及自然環(huán)境所作的價值判斷。“苦”,指生死果報,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說法,簡言之,大凡世間上一切煩惱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凹B”是指造成世間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惹一切苦惱。世人所以有苦惱,都因為傾向于以“我相”為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因有“我相”,故執(zhí)著我有與我所有的妄想,一切爭奪欺詐、窮奢極欲無不因之而起,也無不因之而導致更大的痛苦。世間的快樂,說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謂“樂是苦因”。

        生死苦果,是由惑、業(yè)集合而生,所以說“苦集”;寂滅樂果,是由修道斷惑所得,所以說“滅道”?!翱嗉笔鞘篱g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知“苦”便應(yīng)斷“集”,慕“滅”便應(yīng)修“道”。小乘弟子聞佛聲教,悟“四諦”理,斷見思惑,簡單說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疑,都叫見惑;貪、嗔、癡、慢都叫思惑。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羅漢,意為殺賊、應(yīng)供、不生。眾生因貪欲而造罪,招集眾多苦報,所以“苦”、“集”二諦是世間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這種煩惱業(yè)因的來源,自然就會思量厭離苦惱,并因此而行動起來,修善止惡,斷滅“集”的苦因。至于“滅”與“道”二諦,是出世間法,又叫無漏因果?!皽缰B”指斷滅產(chǎn)生世間諸苦的一切原因。“滅”者,滅有為還于無為,也就是涅img31

        img32

        微書《心經(jīng)》 19cm×33cm 2006年

        ,亦即靠修行而達于最終的寂靜?!暗乐B”是指脫離“苦”與“集”的世間因果關(guān)系,超入無苦有常、無我清凈的理論說教和修行方法?!暗馈庇小澳芡ā钡囊馑?,簡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及所謂“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的業(yè)因,所以一定會招來苦果,自作自受。罪業(yè)只能自己為自己消滅,這是“滅諦”;要消滅罪業(yè),只有依據(jù)一定的方法,此為“道諦”?!暗乐B”為正道修習法門。這個法門又可以簡單地說成: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注18]“無智亦無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爸恰睘槟芮蟮男?;“得”為所證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種:一緣覺、二聲聞、三菩薩、四佛。二乘菩薩修行六度法門,上求法于諸佛,下普化眾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澤潤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為以智慧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夠徹上徹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眾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來,入了菩薩階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經(jīng)很了不得;但在菩薩本人看來,這不過是還了本來面目,并沒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實,什么也沒有證得,不過是回歸本性而已。因為真心本來空寂,在般若真體當中,一念圓融,本來沒有修習的事,因此也就沒有什么可以證得。所以不見有知的大智,也就沒有所證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經(jīng)不是真空。知而無知,才是真知;得而無得,才是真得。所以歸結(jié)為“無智亦無得”,換言之,人人皆有本覺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別,無比較、無計較,也就歸復(fù)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觀自性本空,除去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礙一除,本心顯露,一切世間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今菩薩以般若觀照,證得一切皆空。在真空實相中,不但凡夫所執(zhí)之蘊、觸、界,皆不可得,即緣覺所觀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觀的四諦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薩六度萬行,其能證的智慧與所得的理體,亦皆說無,即都不可執(zhí)著,都歸于空。若執(zhí)著有智有得,仍不離法執(zhí)、法見,仍有掛礙而非究竟。所以《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庇终f:“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奔床粦?yīng)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凈心??傊苑卜蛞灾疗兴_,自五蘊以及智與得,都不可取著,因諸法本空,無所得故。這正說明,此經(jīng)是大乘法門,不僅破凡夫我執(zhí)之病,并破二乘法執(zhí)之病,乃至無智亦無得。修行到這一境界,寂照現(xiàn)前,了知本無生死可斷,亦無涅img33可證,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證入大自在之境了。

        [注19]“菩提薩img34”,全稱為“菩提薩摩訶薩”,意為“大菩薩”,梵文作Mahabodhisattva,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澳υX”意為“大”;“薩”為“薩img35”的略音?!八_img36”意為“有情”或“眾生”?!澳υX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眾生、使得度脫生死的菩薩。《大智度論》說,此種人心能為大事,心能度大眾,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難修能修、難舍能舍、難忍能忍;經(jīng)三大阿僧鬘劫而行愿不退;惟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所求目標,這是區(qū)別于二乘菩薩的。

        “依般若波羅蜜多”的“依”,作依靠、根據(jù)講;大菩薩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羅蜜多”是可依之法,解脫智慧從所依持的修行法門中生出。

        [注20]“心無掛礙”:“掛”即牽掛,“礙”即妨礙,意謂由于物欲牽掛、束縛、妨礙,所以不得自在?!盁o有恐怖”,即沒有驚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有驚慌,當然不得安樂?!邦嵉埂保床黄巾?、不安定、倒懸之苦;“夢想”,是不符合真實的妄想、欲望、錯亂之想。掛礙為因,恐怖為果;顛倒為因,夢想為果。

        菩薩依靠般若覺照,諸法空凈,心無掛礙,遠離顛倒,惑業(yè)究竟凈盡,功德究竟圓滿,名“究竟涅img37”。這是菩薩證涅img38斷德,斷盡一切妄惑?!熬烤鼓?img class="row1"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223/129971/e9c55a6f-1a3e-4382-a03d-2bf58191a4a0.jpg" alt="img39">”,即最終真的實現(xiàn)、達到“涅img40”這一最高而理想的境界?!澳?img class="row1"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223/129971/90407806-ac2e-4288-838f-528b80db32e9.jpg" alt="img41">”為音譯,梵文名Nirvana,意譯為滅度、寂滅、解脫、超脫,也譯為圓寂?!皽纭闭撸瑴缟酪蚬x。“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是滅即度?!凹艤纭闭撸袩o為空寂、安穩(wěn)之義?!皽纭闭撸乐蠡紲?;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盁o為”者,無惑業(yè)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wěn)快樂也?!敖饷摗闭?,離眾果也。僧肇之《涅img42無名論》曰:“泥曰泥洹、涅img43,此三名前后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img44音,正也”,“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于虛無寂寞,妙滅絕于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流四度”?!澳?img class="row1"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223/129971/455f3106-dceb-4b70-8896-37e619e4dce2.jpg" alt="img45">”又分為“有馀涅img46”與“無馀涅img47”兩種:“有馀涅img48”生死惑業(yè)已盡,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對之“無馀涅img49”謂更滅依身之苦果而無所馀也?!洞笾嵌日摗氛f:“涅img50是第一法、無上法,是有兩種:一有馀涅img51;二無馀涅img52。愛等諸煩斷,是有馀涅img53;圣人今世所受五眾盡,更不復(fù)受,是名無馀涅img54。就大乘而論,變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斷除,則為有馀涅img55;變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斷除,則為無馀涅img56?!?/p>

        img57

        菩提葉書《心經(jīng)》 16cm×21cm 2006年

        “究竟涅img58”是大滅度?!按蟆?,是謂其法身清凈圓滿,普遍顯現(xiàn)于一切方所。由其無處不存,所以為“大法身”?!皽纭笔墙饷摚瑪[脫世間一切事物的妨礙,心中沒有欲念,故謂之“滅度”,也即是“般若”,為“六度”之一,即照破眾生長夜癡暗的智慧光明。菩薩依照般若法門修行,觀照真實,最終達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盡除?!叭丝铡眲t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來依人之境?勉強地說,“無人之境”本來寂寥,蕩然無存,仍然是空;從“法空”一面說,觀境自然不見境,境不妨礙妙智;觀心也不見心,惑不礙心,于是心境兩空,心中沒有任何牽掛滯礙,也就不致生出驚恐。沒有死的怖畏,既已斷盡惡因緣,心便常定不亂,遠離七顛八倒、昏煩擾亂和幻妄,得解脫、得通達,證常樂我凈,“得究竟涅img59”。

        [注21]“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者,此處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這一佛教用語,大致相當于今天我們所說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時空宇宙?!笆健?,謂東、南、西、北四方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方,再有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叭馈钡摹笆馈保羞w流、有為之義。用于因果輪回,它也指個體一生的存在時間。即:過去(前世、前生、前際)、現(xiàn)在(現(xiàn)世、現(xiàn)生、中際)、未來(來世、來生、后際)的總稱?!对鲆话⒑?jīng)》卷四十八云:“沙門瞿曇恒說三世。云何為三?所謂過去、現(xiàn)在、將來?!庇衷疲骸霸坪芜^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xiàn)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xiàn)在世?!?/p>

        “佛”,即佛陀,意為覺、妙覺、覺悟,這是出世的圣人的極果?!坝X”有三種意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按佛教的說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種意義;而三乘菩薩所缺的是后兩項,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項俱足。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只有佛才能夠有的能力,是圓極佛果、自在菩提?!盁o上”,指果超九界、至高無上,無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義。生佛同具、十法界同為一體、不偏叫正,謂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見解,遍知一切,稱“正覺”?!罢X”,就是佛智,或稱作一切種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菩薩雖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圓證究極之果,尚有“正等正覺”需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見性,但不能明了一切眾生心性平等,故猶只能自利,而不能覺他,只是“正覺”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諸多苦行,卻不明心性為何物,所以是“邪見”;凡夫眾生,雖有本覺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稱“不覺”。只有佛陀三智圓明,五眼洞照,始覺與本覺合而為一,能轉(zhuǎn)生死為涅img60,化煩惱為菩提??傊T佛也是依賴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img61

        中峰祖師勸念歌 67cm×70cm 2008年

        img62

        《五燈會元》百丈禪師 37cm×66cm 2005年

        [注22]“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此一段極贊般若法力、功能。“故知”二字總結(jié)前面說的般若功用,引起后面所說的般若利益。“知”是證知,有親見實相之妙。正因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自性所出,能夠了脫生死苦惱,驅(qū)除煩惱魔障,所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爸洹币步小翱偝帧保笪臑镈harani,音譯為“陀羅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語言”,“能成就除惡生善的事實”。

        佛教認為,不斷地念咒,就會受到這語言的教育,便是一種引導、修養(yǎng)、熏習,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教化。這里說佛陀以慈悲心說顯密法,以法味熏習一切眾生,愿他們?nèi)缤鹨粯右驳谩罢X”,在潛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其甚深般若的道理難以顯明說盡,惟有密證密咒一途,所以稱作“咒”,以表達此真空實相?!爸洹笔巧衩钅獪y,所以叫神;般若無所不包,所以叫“大”。“大明咒”,謂其無所不照,能破長夜癡暗,照徹一切皆空,無所遮蔽,如同日光照世?!盁o上咒”,是指無可比擬,世間與出世間無有一處超過此法門,若依此法門修行,便能證得“無上”的最高佛果。“無等等咒”,是說無與倫比,又畢竟平等,雖然說沒有一法能與般若相等,但般若法畢竟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立竿見影的途徑。

        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無牽無掛,不但明心見性,還可以徑由此途證得佛果,盡除一切眾生所受的苦厄災(zāi)難,真正有利于眾生。總之,般若觀照是大法門,是諸佛之母,若能當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無住而生凈心,離相而證實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實受用?!澳艹磺锌啵鎸嵅惶摗倍?,是說以智慧覺照,能轉(zhuǎn)化、滅除一切惑、業(yè)、苦果,是“真實不虛”的,這與前面開始的“度一切苦厄”前后呼應(yīng)。

        [注23]“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為梵文咒語。本經(jīng)前面,從“觀自在菩薩”始,至“真實不虛”,為“顯說般若”;最后的這段咒語,則為“密說般若”。佛法本來分為“顯”和“密”兩種:顯明者如佛經(jīng),借世俗文字語言傳達道理,示現(xiàn)于人,導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則比如含有咒語的這樣修為方法,顯示了佛法的本質(zhì),即真理真義的微妙與玄奧,有不可說的內(nèi)涵,有難以用現(xiàn)實語言傳達的東西。佛只是為了眾生利益,才不得不立言、講經(jīng)、說法,至于背后的那神妙不可說的“秘密”,只有借咒語來傳達?!爸洹北徽J為是佛菩薩的真言密語,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誦,便能滅罪生福,速成佛道。言外之意,有數(shù)存焉。秘密法門之一的“陀羅尼”,凡夫不能理解,也不便于翻譯,只好念誦原音。只要默誦此密咒,就會在不覺不知的狀態(tài)下,借助它進入一種超凡入圣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說,此咒本身,即是般若。

        img63

        《心經(jīng)》荷花 137cm×67cm 2008年

        按以往的說法,《心經(jīng)》中全部要義,完全包括在這四句咒語中。念誦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誦讀此經(jīng)。依法藏大師所說,此四句分別可以釋為:“揭諦”者,此處為去、度之意,這也就是般若的本有功能,度眾生于彼岸;重復(fù)“揭諦”二字,無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羅”意為彼岸;“波羅揭諦”,意即度到所欲的彼岸;“僧揭諦”的“僧”,意為總、普,因而“波羅僧揭諦”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意為覺;“娑婆訶”是速疾之意。總體意思是:度啊度啊,度到彼岸,普度到彼岸,快點覺悟吧。

        img64

        賞荷觀音 67cm×137cm 2008年

        《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梳解

        [原文]

        《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

        后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jié)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img65

        岸;復(fù)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釋義]

        (1)佛說本經(jīng),有其因緣。佛陀住在鬘園精舍時,一天在法會上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問佛陀道:“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團中,忘記自私,忘記小我,這是我們應(yīng)該做到的;對眾生要絕對慈悲,絕對仁愛,這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在家學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會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關(guān)于他們?nèi)绾吻蟮糜X悟,進入涅img66,懇求佛陀開示。”佛陀歡喜答道:“阿那律,你所說的很實在,你所問的是學做菩薩(大人)的問題,現(xiàn)在我為你說八大人覺,可以晝夜至心誦念?!边@就是佛陀講說本經(jīng)的因緣。

        img67

        拈花觀音 69cm×139cm 2007年

        img68

        書法《八大人覺經(jīng)》 137cm×67cm 2007年

        一切佛經(jīng)經(jīng)題均有“佛說”二字,即一切佛經(jīng)均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此經(jīng)當然也不例外。一般佛學經(jīng)典都有“如是我聞”,惟本經(jīng)沒有,因為本經(jīng)不是佛陀一次所說,而是一些片斷,所以經(jīng)前序分沒有“如是我聞”,經(jīng)后流通分也沒有“信受奉行”。

        佛教要具體分為入世的與出世的,才具體而微。經(jīng)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碧摯髱熣f:“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痹诜鸾汤?,人生佛教與在家佛教,有其重要地位。

        很多大德都認為本經(jīng)是最適合在家信眾受持的經(jīng)典,所謂“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究竟如何實際建立?一定要提出圣言量以作依據(jù),本經(jīng)即是一本寶典,雖然經(jīng)文只有短短數(shù)百字,但其價值卻非同尋常。

        (2)“大人”一詞不是日常“小人”“大人”之意,也不是官位,而是指進入佛門發(fā)心學道者、廣度眾生大事業(yè)者,意即“菩薩”?!捌兴_”,是菩提薩img69簡稱,譯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菩薩之所以和人聯(lián)系在一起,是象征真實的人生、無限的熱情、無量的悲愿,能自利利他的活菩薩。世上只要多一個人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就多一個活菩薩。菩薩也分為很多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階位。

        (3)“覺”,是佛學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使眾生覺悟之教之學。覺的反面是迷?!敖?jīng)”,“徑”也,是了脫生死,求得自在安樂的道路。

        img70

        無相頌 137cm×37cm 2007年

        img71

        蓮花峰 137cm×67cm 2004年

        img72

        心佛頌 70cm×90cm 2007年

        (4)“后漢”指光武中興的后漢?!吧抽T”通指學道之人,又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鬘癡”之意?!鞍彩栏摺笔潜藭r翻譯本經(jīng)的譯者,亦名安清,本為安息國王子,繼位以后,終日勞煩,極不自由,同時感到富貴榮華之不實,于是讓王位給他叔叔后,披著袈裟出家而去。法師生有語言天才,通曉三十余國的語言,尤精漢文,博覽群經(jīng),而且能聽懂鳥獸之語,一生神異事跡甚多。在漢桓帝時,他從安息國來到洛陽,翻譯經(jīng)典有一百余部,流傳至今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師所譯經(jīng)論義理明晰,文字允正,不華不野,被譽為諸師之冠,可見他在翻譯史上的地位。

        (5)“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是序文宣講,作為講經(jīng)的開場緣起。東晉時道安法師把每部佛經(jīng)都分作三分,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正如頭、如身、如腳,這種分判被贊為“彌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見其高明。在佛教寺院中,大都以《楞嚴咒》、《彌陀經(jīng)》作為早晚必修功課,照本經(jīng)序分來看,要推行人生佛教,改變素質(zhì),以《八大人覺經(jīng)》作早晚課誦,也確實妥當。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發(fā)心皈依三寶,依教而行,皆名“佛弟子”。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這七眾弟子都應(yīng)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經(jīng)》,尤其在家弟子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更合適。

        (6)“第一覺悟”是佛教的世界觀和世間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無常觀”;“四大苦空”說“苦空觀”;“五陰無我”說“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藪”說“不凈觀”。“世間”在佛教里是宇宙和人生的統(tǒng)名,宇宙國土叫“器世間”,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世間”?!盁o?!苯沂境鍪篱g的所謂真實一切,都如夢幻泡影,鏡里花、水中月。不安曰“危”,不實曰“脆”,人力怎與大自然天力相比?

        “四大苦空”是佛教對世界本質(zhì)上的理解。“四大”即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各自性有不同,來組成世間萬物,聚生散亡。人因為肉身的存在,才會有所謂的“苦”。認識了“苦”,才會尋求解脫,追求快樂。苦,是學道的增上緣。煩惱為菩提。人生之苦,是入道的方便法門。

        “五陰”是“五蘊”,也是“我”的代名詞?!拔尻帯奔粗干?、受、想、行、識?!拔摇笔俏镔|(zhì)和精神的和合體。物質(zhì)是“色”,是變礙的意思。精神即受、想、行、識:受是接受;想是取象;行是造作;識是了解。“五陰無我”,就是我身不過也是假因緣暫時的和合,不會常住,所以我要“無我”。“我”是個概念,究竟本題是什么?為什么說“五陰無我”?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變遷變異,偽而不真,不能自由,不能自在。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因為有自私之心,有我、執(zhí)著、妄想,“我”被放大,沒有了是非,世界難以安寧?!度A嚴經(jīng)》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又云“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靶氖菒涸础?,境由心造,心外無物。善惡之行,全在心智的一念之間。身死了,心也就滅了,所以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7)“第二覺知”:《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一覺悟是佛教的世界觀,第二覺悟到第七覺悟則是說佛教的人生觀。佛教所包含的道理很廣泛,時間包括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空間包括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世界;有情包括佛、菩薩、天、人等的十法界眾生,但還是以人生問題為主。人生問題會包括很多物質(zhì)和精神的欲望,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死問題。無窮的勞苦,大都是由貪欲引起。財、名、色等等,都是痛苦的淵源。欲雖然也包括求知欲,但實際上,包括所謂的科技發(fā)展、文明進步,究竟是無盡頭的。假如能做到“少欲”,即知足,苦就少了,身心也就自然自在了。

        蘇東坡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值得思考?!叭说綗o求品自高”,大概只有死到臨頭才明白。既然如此,是堅決苦修還是及時行樂呢?佛陀成道后,覺悟出修道者要知行辨證,要遠離苦行(禁欲)與樂行(縱欲)這二極端,遵行中道,這則與中國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

        (8)“第三覺知”指出多欲為罪惡的根本,乃是教育人要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這本即是智慧。

        有一首《不知足歌》,很貼切:“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并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大廈千間,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 人心沒有厭足,還會做出種種非法的經(jīng)營與勾當來,被辱被誅。想著占有,卻被占有,豈不悲哀。

        (9)“第四覺知”指出精進為降魔的根本。世間事業(yè)必須有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才可完成。人都容易“懈怠”,尤其是無人管理的時候,所以儒家講慎獨?!靶傅 币膊皇恰爸恪钡谋憩F(xiàn),而是一種消極。所謂“精進”,是日日新,旨意是善心令增長、惡念令速斷,時刻提醒自己,以免墮魔界。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都需要勤行精進。

        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精進的目的是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佛經(jīng)里說,“精進”有十種利益:為他力折伏;獲得諸佛攝受;人天等眾敬仰;聽聞?wù)ú煌?;未知者能求知;增長無礙辯才;得進住于禪定;少病少惱少患;飲食容易消化;如優(yōu)曇花開放。

        佛法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把很多煩惱歸納起來,就是貪、鬘、癡、慢、疑、惡見的六種根本煩惱。以不凈觀對治貪欲,以慈悲對治鬘恚,以智慧對治愚癡,以無我對治驕慢,以正信對治疑惑,以正見對治惡見。除了這六種根本煩惱以外,還有二十種隨煩惱。“根本煩惱”,如同樹根一樣,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二十種隨煩惱中,又分小隨煩惱十種,中隨煩惱兩種,大隨煩惱八種?!笆N小隨煩惱”就是:忿怒、仇恨、結(jié)怨、虛誑、奸詐、諂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爸须S煩惱兩種”就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種”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煩惱破了,還要降魔?!澳А?,即斷失眾生慧命之因,那些障礙、擾亂、破壞、誘惑乃至奪命的原因都叫“魔”。

        (10)“第五覺悟”講智慧為化愚的根本。讀書以明理,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等學問,目的都是對宇宙人生有所認知。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比如科學,也是一方面造福人類,一方面危害人類。佛學是平等法,是追求絕對的有益而無害。佛學知識是般若智慧,了卻愚癡無明。人因為覺得自己有智慧,“我執(zhí)”或“法執(zhí)”,淪落于所謂的“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等“見取見”,痛苦不堪。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便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便知行合一,定心相應(yīng)、行解相應(yīng)?!胺ㄩT無量誓愿學”,乃可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目的不光是自己解脫,而是成就辯才,教化眾生。

        辯才又分四種:法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辭無礙辯才、樂說無礙辯才。教化眾生的目的,是給一切眾生大的安樂、實惠。所謂“悉以大樂”,乃是指能令眾生遠離愚癡生死,出三界苦,證究竟大樂?!陡呱畟鳌こ榔ふ摗吩唬骸胺虺獙F,其事四焉:謂聲、辯、才、博。非聲則無以警眾,非辯則無以適時,非才則言無可采,非博則語無依據(jù)。”

        “辯才”不是辯論,不是世智辯聰,用以巧辯折伏對方,而是從聞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來的無礙智慧。有時候話講多了,非但無益,反而生厭?!毒S摩經(jīng)》載,維摩居士示現(xiàn)疾病,很多菩薩和羅漢都來探病,他們在病榻前討論起不二法門的問題。什么是“不二法門”?三十一位菩薩對不二法門都表示過意見以后,維摩就問文殊菩薩道:“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回答道:“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蔽氖馄兴_回答后,再反問維摩居士道:“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以無言而言,這是多么無礙的辯才!于是文殊菩薩贊嘆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薄洞蟀闳艚?jīng)》載,善說空義的尊者須菩提山林宴坐,天空散花朵朵,須菩提問:“何人散花?”答:“尊者!我是天帝釋,因你善說般若空理,我特來散花供養(yǎng)?!庇謫枺骸拔夷谎缱緹o有說?!庇执穑骸澳慵葻o說,我亦無聞?!庇謫枴澳悄銥槭裁匆⒒??”又答:“無聞無說,是名真說真聞?!笨梢?,無言而言,這才是真正的辯才!

        (11)“第六覺知”講布施是度人的根本。佛教對世間貧富有獨到的看法,即貧和富自有定數(shù),有其因緣、因果,也不是永恒不變的?!斗疬z教經(jīng)》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薄安恢阏?,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笨梢?,知足之人就是第一等富人?!端_遮尼犍子經(jīng)》說:“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F(xiàn)在多怨憎,舍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yīng)當念知足。”知足,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大莊嚴經(jīng)論》有述,有一位在家修行的優(yōu)婆塞(居士),生活困窘,被人譏為最貧窮的人,但他卻堅守知足德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他常口誦一首偈語:“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img73

        img74

        明月前身 70cm×90cm 2007年

        img75

        浮軀本幻化 70cm×90cm 2007年

        img76

        覺后空空無大千 70cm×90cm 2007年

        img77

        障自畫退 70cm×90cm 2007年

        第一樂?!泵耖g有俗諺說:“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闭f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論語》曰:“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鬃诱撠毟唬坏嬖V人應(yīng)該安貧樂道,還指出正確對待和處理的辨證方法。

        老子《道德經(jīng)》說:“知足者富”;“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不知足,即便左右逢源,有德有福,早晚會有不慎之瞬間,招來怨恨禍患。自然天道,是有平衡力的,如潮起潮落,明白此理,就應(yīng)該知足。得失相兼,福禍相依。有錢人心變壞,為富不仁,瞬間做惡,會變?yōu)樨毟F。貧窮的人,心態(tài)平衡,安貧樂道,也等于富足?!鞍病必毑灰祝鞍病笔前残?、放心,處之泰然,也因此而獲得身心安樂,平安是福。假如怨天尤人,有違仁義道德,也會造下種種惡業(yè),結(jié)下種種惡緣?!岸嘣埂闭呱显固?、下怨世間,內(nèi)怨眷屬、外怨師友,如此會惡性循環(huán)?!对娊?jīng)》說“永言配命,自求多?!?,吉人自有天相,應(yīng)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沒有道德修養(yǎng),先不說沒有福報,即便忽然暴富,也會徒生禍端。

        諸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習布施而得來的。大乘行者修學六度萬行,布施是第一波羅蜜。菩提心、慈悲心,都從布施行動上培養(yǎng)而來?!吧曝旊y舍”,富人有錢有條件布施,窮人沒錢也可以布施,因為布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金錢物質(zhì),更可以是善心、善意、善言、善行。經(jīng)里說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助以錢物食品;“法布施”是說以知識、教化他人;“無畏布施”則是維護正義法理,勸善懲惡。佛法里的布施還要做到“三輪體空”,即:沒有能布施的我、沒有受布施的人、沒有所布施的物。其意是說,行布施要不著意,做功德要不覺得有功德?!坝行脑曰ɑú换睿瑹o意插柳柳成蔭”,無心功德也許功德會更圓滿,終日牽掛或許徒勞無益。

        布施給親愛之人容易,布施給所怨恨之人就太難了。菩薩布施“等念怨親”,是持平等法,只要需要,便平等布施?!安荒钆f惡,不憎惡人”,大概只有菩薩能做到。其實,這種“等念怨親”的觀念,是一種大善知識。修行之人,不能有隔宿之仇。“寧愿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比藢Σ黄鹞?,卻原諒他,給他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感化惡人,更是度眾生;反之,以惡制惡,惡性循環(huán),變本加厲??鬃诱f“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指出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qū)別。小人借機害人,害人終又害己。進一步說,“以逆境為園林,以群魔為法侶”,把惡人看作大善知識、大因緣,心存慈悲、感激,就會生出非凡的大成就來。

        (12)“第七覺悟”闡明持戒為節(jié)欲的根本。“五欲”,世間說是財、色、名、食、睡,佛法里講色、聲、香、味、觸為五欲。在第二覺悟里指出過“多欲為苦”,說明多欲為生死的根本,并提出對治多欲的方法是少欲無為。在這里,再次強調(diào)“五欲過患”,并提出以持戒梵行來對治“五欲”。佛教的“戒”學,是一大智慧。愚鈍之人以貪圖五欲為快樂,但覺悟者明白,五欲生過失,甚至生死禍患。在人間雖然不能完全否認“五欲”之樂,但迷惑陶醉,淪為奴隸。“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薄懊\利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出頭的椽子先爛”,“色是刮骨的鋼刀”,等等這些話語,都是揭露“五欲”之過之患。知道這些之后,“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染”是浸泡,是過度沉浸。身處凡俗世間,卻不為“五欲”所染,畢竟不易,這也就是第四覺知所講“懈怠墮落”并提倡“常行精進”的原因之一。

        要制“五欲”,可以修道,有兩種生活方式:一是在家;一是出家。在家佛弟子,要奉持“五戒”:不亂殺而仁慈;不亂取而重義;不邪淫而有禮;不亂說而誠信;不飲酒而智清?!叭顺杉捶鸪伞?,人做好了,修道自然而然。

        “三衣”、“瓦缽”、“法器”是出家僧眾的法物?!叭隆本褪撬^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郁多羅僧(七衣)、安陀會(五衣)等三種分別?!巴呃彙?,即盛飯乞食之物,梵語缽多羅,漢語應(yīng)量器,有禮、色、量三者相應(yīng)之義?!胺ㄆ鳌保瑤椭薜乐梦?,如法鼓、法螺、法燈、法幢,乃至魚、磬、鐘鼓、鐺鉿、鐃鈸等。出家之人思想要永不懈怠,“常念”、“不忘”,時時脫離五欲的束縛,“守道清白”,保持人性品格的純潔。唐太宗李世民說:“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即便出家,也有四種不同:心身俱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心不出家身出家、心身俱不出家。假如不能做一個純正的弘法利生的出家比丘,還不如做一個在家護法的居士。在家修道也一樣,像維摩詰長者、勝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薩,就是文殊、普賢也是以在家菩薩的樣子教化眾生的,現(xiàn)出家比丘相的菩薩中惟有地藏菩薩。菩薩不是在家或不出家的分別,而是以發(fā)心修道來衡量品位。不管在家出家,都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拌笮小奔辞鍍舻男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按缺奔唇o眾生快樂,拔其痛苦。

        (13)“第八覺知”指出大乘心是普濟的法門。上面第一覺說明佛教的世界觀,從第二至第七覺說明佛教人生觀,最后這第八覺則是本經(jīng)宗要,闡明大乘心乃是普濟一切的根基。佛教分大乘與小乘:大乘指菩薩,小乘指聲聞與緣覺。《法華經(jīng)》中喻:“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不能載物;“緣覺”自度兼度親屬,好比鹿車能載少物;“菩薩”自度復(fù)能普渡眾生,好比大白牛車,能載種種貨物。大乘心里面包括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虛大師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卑l(fā)大乘心者,一定要同時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

        苦空、無常、無我、不凈,除五欲、戒多求,都是小乘出世的思想,而大乘普濟的大悲心。能正確認識世間事物,先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狀態(tài),然后,就要準備普渡眾生?!吧罒肴?,苦惱無量”,從小乘理論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yǎng)能看破、放下,便可隨緣、自在地“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開始大事業(yè)?!度A嚴經(jīng)》說:“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大乘心”包括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世間多一個人發(fā)菩提心,就多一粒大善種子。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四弘誓愿的心:“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边@就是大乘的菩提心。發(fā)大悲心,就是發(fā)下化眾生之心,即發(f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把別人的苦難當做自己的苦難?!霸复娚?,受無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發(fā)方便心,就是發(fā)方便行四攝法之心。菩薩行四攝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眾生根性不同,要有所解救必須廣行方便之法。佛陀觀機逗教,開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方便法門,最終目的是“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按蟪诵摹碑吘闺y發(fā),所以要求不畏艱難?!督饎偨?jīng)》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蹦茈x此“四相”,有了人我無異的精神準備,才可能有所進展。

        生死輪回之間,眾生被無常劫火熾烈燃燒,身心遭遇無量無邊的苦痛。生老病死之苦固然難免,心里還有貪鬘癡之苦,如何把這些苦降到最低限度,直至脫苦,是佛學的宗旨?!@與其說是宗教的學說,不如說是哲學的方法。人生是苦,那就要研究苦的根源,然后拔除其根源。所以可以說,發(fā)大乘心、度一切苦厄,是一種大善知識,具有普世的價值。自度而度他,自己覺悟、明理,然后從我做起,自我表率,帶動他人,社會和諧幸福?!昂敕ㄊ羌覄?wù),利生為事業(yè)”,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不僅僅是佛學所提倡的,儒家也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更無私的高要求。

        (14)此經(jīng)最后一段,是為總結(jié)。經(jīng)文由序分到正宗分再到流通分,逐層深化、拆解、分析。經(jīng)中所講,已然包括了菩薩必修行門“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密不可分,精神貫通。智慧為一切諸佛母?!拔宥葹樽?,智慧為目”。六波羅蜜中,布施、忍辱等是世間亦有的善行,布施也分不同目的;沒有智慧就不能照見三輪體空,只能算作世間有為的善行,而不能說是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經(jīng)里之所以強調(diào),“精進行道,慈悲修慧”,是因為脫離智慧則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間法。有了智慧,再能精進、行道、慈悲,則可“乘法身船,至涅img78岸”了?!澳?img class="row1"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223/129971/2cce17d6-b7cb-4267-88f1-cd2f5fdaca6c.jpg" alt="img79">”不是死的意思,而是了脫煩惱、寂靜平和、功德圓滿、萬法莊嚴。涅img80和生死相對,生死是此岸,不生不死的涅img81是彼岸。涅img82是讓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涅img83境界也不是用以逃避現(xiàn)實的,菩薩能涅img84后,還要“復(fù)還生死,度脫眾生”。慈航法師遺偈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逼兴_的究竟涅img85,是大乘。“修心圣道”指“八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定”即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至于“忍辱”,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可見知足與忍辱即是安樂法門,經(jīng)文里所言“安貧守道”、“摧伏四魔”、“不憎惡人”、“不染世樂”、“受無量苦”,其實是間接地講忍辱和禪定。一般人都只注意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卻忘記了“心”享受,即“修心”。“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心是業(yè)源,也是因果不斷的關(guān)系鏈?!斗疬z教經(jīng)》說:“宜其端心,質(zhì)直為本?!薄毒S摩經(jīng)》也說:“直心是道場?!敝?,就是真,通透,是善和美的基礎(chǔ)。一個人能把心凈化好了,便能聚精會神,心無旁騖,轉(zhuǎn)心識為智慧。如此貫徹堅持下去,便可以修養(yǎng)到平日的習慣,改變生活習性,繼而轉(zhuǎn)化整個命運。

        img86

        一相三昧 70cm×90cm 2007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