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撫今追昔靈谷寺

        撫今追昔靈谷寺

        時間:2023-02-03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第五節(jié) 撫今追昔靈谷寺蒼然獨散步,暝色寺門深。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經(jīng)過多次研究和實地勘查,決定以靈谷寺舊址為公墓墓址。1949年,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改為靈谷寺公園。經(jīng)籌備委員會研究決定,將無量殿前大雄寶殿中的佛像全部歸并到龍神廟中,龍神廟就成了今天的靈谷寺。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因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稱??涩F(xiàn)在靈谷寺所供的天王殿正尊,卻是一個肚皮袒露的笑口彌勒像。靈谷寺前殿東西兩側(cè)分列有四大天王。
        撫今追昔靈谷寺_鐘山文化之旅

        第五節(jié) 撫今追昔靈谷寺

        蒼然獨散步,暝色寺門深。

        斜照曖高嶺,歸禽響隔林。

        撫松得古趣,觀水息機心。

        還復款僧室,香云清欲沉。

        ——清·甘熙《靈谷寺晚步》

        1928年,歷經(jīng)三年的北伐戰(zhàn)爭結束,數(shù)萬將士血灑疆場。為安慰忠魂,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定建造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經(jīng)過多次研究和實地勘查,決定以靈谷寺舊址為公墓墓址。根據(jù)美國著名建筑師茂菲(HenryK.Murphy)的設計方案,新建一座紀念館、一座紀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剛殿作為公墓的正門,改建無量殿作為公墓的祭堂。1949年,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改為靈谷寺公園。經(jīng)籌備委員會研究決定,將無量殿前大雄寶殿中的佛像全部歸并到龍神廟中,龍神廟就成了今天的靈谷寺。

        現(xiàn)在靈谷寺規(guī)模雖然遠不如前,但整體布局還是比較規(guī)范的,整個建筑群呈對稱狀,自前往后,有照壁、山門、前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閑來不妨漫步靈谷寺,撫松觀水,去尋覓六朝的梵音。

        照壁

        靈谷寺有巨型照壁一座,上書“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十字,講此處是六朝神僧寶志的真身道場。其下六個紅字:“南無阿彌陀佛?!薄澳蠠o”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nāmó,意為致敬、歸敬、歸命。這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于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jīng)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鞍浲臃稹币彩且糇g,意譯為“無量壽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又名“接引佛”。從佛教的觀點看,世俗眾生所住的世界骯臟污濁不堪,稱為“穢土”、“穢國”。與之相對的是佛所居的世界,稱為“凈土”、“佛國”。大乘佛教說有無數(shù)佛,故有無數(shù)凈土。信佛修行,最終目的就是在死后脫離穢土,往生凈土。凈土雖多,最有名的最為信士向往的,還是阿彌陀佛所居的西方凈土。此凈土稱為“極樂世界”,是意譯,音譯是“須摩提”。據(jù)說此世界中以阿彌陀佛為首,常為眾生說法。生活在其中的萬物無有眾苦,但受眾樂,故名“極樂”。阿彌陀佛最為慈悲濟世,不斷接引信士往生此凈土。據(jù)漢化佛教影響最大的宗派凈土宗的說法,只要信仰阿彌陀佛,并不斷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后阿彌陀佛就“來迎”、“接引”,“往生”于極樂世界。因其方法簡便易行,很容易被大眾接受。直到現(xiàn)在,在漢化寺院中,就是對著別的佛,包括釋迦牟尼佛,信徒們口中還是念的“阿彌陀佛”。

        img102

        照壁

        山門

        靈谷寺山門正門橫楣上有“靈谷寺”三個大字,這是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題。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因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稱。山門有三個,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前殿

        進入山門便是前殿,又稱彌勒殿、天王殿,內(nèi)供六尊像。殿中間供彌勒,面對山門。他的背后供韋馱天,面對大雄寶殿。兩位背靠背,中隔板壁。殿兩側(cè)供四大天王。

        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等佛經(jīng)記載,彌勒生于南天竺的婆羅門家族,后來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彌勒如滅時,釋迦牟尼為他“受記”(作預言),說彌勒是自己的繼承人,將來在盡度眾生時成佛。為作好此項準備,派彌勒往生兜率天的內(nèi)院。彌勒把兜率天內(nèi)院改造成了“彌勒凈土”,凡歸附彌勒的均可往生。彌勒要在此住四千歲(相當于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歲),然后下生人間。中國元明清三代,白蓮教系統(tǒng)的農(nóng)民起義常用“彌勒佛下生”作號召,便是基于這種說法。據(jù)說,彌勒下生后,將在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坐,成道為彌勒佛。然后在園中開三番法會說法,度盡上、中、下三種根基的眾生,是為一切成佛的“龍華三會”。但那是很遙遠的未來的事,所以彌勒只是菩薩,充其量是“未來佛”。

        img103

        靈谷寺山門

        彌勒殿所供按說應該是菩薩裝的彌勒本像,如北京廣濟寺天王殿、蘇州靈巖寺彌勒閣等處供的天冠彌勒像,尚存中古遺風??涩F(xiàn)在靈谷寺所供的天王殿正尊,卻是一個肚皮袒露的笑口彌勒像。原來,這是中國的彌勒化身,據(jù)說他就是五代時的布袋和尚。

        據(jù)《宋高僧傳》,五代時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是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心寬體胖,言語無恒,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市鎮(zhèn)鄉(xiāng)村游化行乞。他那布袋中百物俱全,他常于稠人廣眾中將袋中之物傾倒于地,一邊叫道:“看,看!”時人莫測其意。后來浙江一帶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廡下的磐石之上。臨終遺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總不識?!庇谑呛笕苏J為他是彌勒轉(zhuǎn)世,為他建塔供奉。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以后,江浙一帶逐漸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的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人們當然不會忘了文人墨客為他而撰的那副大家耳熟能詳?shù)膶β?lián):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img104

        彌勒佛

        img105

        韋馱天

        彌勒像背后的韋馱天是佛寺的守護神,世稱韋馱菩薩?!绊f馱天”這個專名來歷不明,據(jù)說原是室犍陀天(意譯“陰天”)的譯音訛略。而室犍陀天本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天神,在佛教中并無顯赫地位。可是唐代高僧道宣夢見一位韋將軍,自稱是“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在釋迦牟尼涅槃前,敕令韋將軍在南瞻部洲(佛經(jīng)中世界四大洲之一,中國就在此洲)護持佛法。從此故事生發(fā):有說韋將軍是天人韋琨,并說韋將軍是四大天王之一南天王部下的八將軍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他童真即修梵行,面受佛囑,周統(tǒng)東、西、南三洲巡游護法事宜,故稱“三洲感應”。不知何時,人們把韋將軍和“韋馱”混在一起,成為一個神了。由于他以護法為事,人們又把密跡金剛手持金剛杵護法的形象和他結合起來,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他守護伽藍的傳說。后來,我國佛寺中的韋馱天形象便固定下來:作中國青年武將狀,白臉或金臉,頂盔擐甲,手持金剛杵,稱為“童子面貌,將軍威儀”。

        靈谷寺前殿東西兩側(cè)分列有四大天王。古代南亞次大陸的神話說,須彌山腹有“四大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屬(佛教把佛、菩薩、天王的近侍、隨從、信徒統(tǒng)稱為“眷屬”,與世俗的通用意義不同)的住處。這四大王天就在須彌山的山腰,這里聳立著一座較小的山——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分住其上。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天下”,即掌握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勝身、南瞻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稱護世四天王,又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的形象是漢化了的西域武將:東方持國天王,塑像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塑像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塑像紅色,手纏金龍;北方多聞天王,塑像綠色,持寶傘?!斗馍裱萘x》中說四大天王本是佳夢關魔家四將,死后才經(jīng)姜子牙開封神榜派去西方做四大天王。今日佛寺所見四大天王形象,基本上由《封神演義》中的描述塑造而成。

        img106

        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

        前殿往北便是正殿——大雄寶殿。大雄,是對佛的法力的尊稱,具體指的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殿中供奉的主尊為釋迦牟尼,其“脅侍”即左右近侍迦葉、阿難兩大弟子。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是種族名,意譯是“能”;“牟尼”,也譯成“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文)、寂寞、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意即“釋迦族的圣人”。這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也常簡稱為“釋尊”。他本姓喬答摩,意為“最好的牛”,名悉達多,意為“達到了目的的人”。釋尊生于南亞次大陸北部的迦毗羅衛(wèi)國(意譯“妙德城”),屬剎帝利種姓,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凈飯王。相傳釋迦牟尼年輕時受天神點化,決定出家追求最高的真理,他放棄世上榮華,終于徹悟“成道”(漢化佛教定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為釋尊“成道”日,這天本名應為“成道節(jié)”、“成道會”,現(xiàn)在俗稱“臘八”),創(chuàng)立了佛教。

        img107

        大雄寶殿

        img108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

        釋迦牟尼住世時聽法弟子前后不過幾千人,經(jīng)常隨侍者不過數(shù)十百人。但他們親炙佛門,身聆法語,具備“如是我聞”的資格(后因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誦出佛的教誨,此四字常用為阿難誦經(jīng)開始的習語。但如按一般的理解,佛親傳弟子均有此資格)。其中許多成為“聲聞”,即親自聽到佛的言教,覺悟而得果位者。

        聲聞中有十大弟子最為有名。其中第一位迦葉(“摩訶迦葉”的簡稱,又譯作“大迦葉”),是摩揭陀國人,出身婆羅門。稱“頭陀第一”,佛寺中常塑作老僧狀,故俗稱“老迦葉”。第二位阿難(“阿難陀”的簡稱,意譯“慶喜”),是釋迦牟尼的叔父斛飯王的小兒子,稱“多聞第一”。佛寺中常塑作青年僧人狀,俗稱“少阿難”。釋迦牟尼如滅前對阿難說出遺言,大意是: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后以法為師。阿難的哥哥調(diào)達,初從佛祖,后自稱“大師”,分裂僧團。所以佛傳和本生傳中常以調(diào)達和他的“本生(前生)”作壞人的典型例證。除迦葉和阿難外,其他聲聞(尤其是其他八大弟子)也常被畫在大雄寶殿佛座后板壁上作為陪襯。

        img109

        迦葉像

        img110

        阿難像

        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壁塑有金身十八羅漢像及二十諸天像。分為兩層,上層羅漢,下層諸天。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原來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種成就叫一個“果位”:初果為預流果(音譯為“須陀洹”),得此果者輪回轉(zhuǎn)生不會墮入“惡趣”變?yōu)樾笊鷲汗恚欢麨橐粊砉ㄒ糇g為“斯陀含”),得此果者輪回時就只轉(zhuǎn)生一次;三果為不還果(音譯為“阿那含”),得此果者便可超生天界;四果即為阿羅漢果,得此果者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zhuǎn)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這便是阿羅漢,簡稱羅漢。

        img111

        羅漢與諸天像

        西晉時竺法護所譯《彌勒下生經(jīng)》和《舍利弗問經(jīng)》都說佛涅槃時指派大迦葉比丘、君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這是最早住世的四大聲聞。后來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唐代湛然《法華經(jīng)句記》引《寶云經(jīng)》,出現(xiàn)了“十六羅漢”的說法。直到唐玄奘大師所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列出了十六羅漢的名號:一賓度羅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阇、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缎彤嬜V》卷二載,梁代著名畫家張僧繇畫過十六羅漢像,不知何據(jù)。《法住記》譯出后,唐代盧楞伽、王維等許多名家都有以十六羅漢為題材的畫作。五代時吳越王錢元瓘的妻弟吳延爽發(fā)愿,在杭州紫霞洞造了現(xiàn)知最早的十六羅漢塑像。

        宋蘇軾謫居海南島時,從民間得到了前蜀簡州金水張氏所畫的十八羅漢圖,作《十八大阿羅漢頌》,說張氏“世擅其藝”,說明至少五代時已有十八羅漢的說法。后來蘇軾寫了《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列出了十八羅漢之名,前十六位同《法住記》,第十七位蘇軾稱為“慶友尊者”,第十八位稱為“賓頭盧尊者”,顯然是第一位羅漢的重出。宋咸淳五年(1269),志磐在所著《佛祖統(tǒng)記》卷三十三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作者,不應在住世羅漢之列,賓頭盧是重出,第十七和第十八位羅漢應該是迦葉尊者和軍徒缽嘆尊者。到了清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納答密喇尊者(即彌勒尊者)。既然皇帝御定,以后的十八羅漢便以他所說的為準了。自古以來,在中國藝術家的手下,以羅漢為題材的名圖名塑層出不窮,培育出了精彩紛呈的中國化羅漢形象。

        諸天是佛教中諸位尊天的簡稱?!督鸸饷魇琛罚骸巴鈬羯褚嗝麨樘臁!狈鸾讨袀鱽淼哪切┩鈬呒壣?,統(tǒng)稱為“天”,尊稱為“尊天”,是佛教中管領一方的天神,級別相當于人間的帝王。他們還沒有成佛,也不屬于佛門人物如菩薩、羅漢的系統(tǒng),但他們都是佛法的護持者。漢化的諸天一般是二十位,稱為“二十天”。

        二十諸天本是南亞次大陸古代神話如《梨俱吠陀》等書中的天神,在中國佛寺則變成了漢化的諸天。拿第二十位來說,“閻摩羅王”本是梵文的簡化音譯,意譯是“雙王”。他們是兄妹二人,原為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管理陰間之王,兄治男犯,妹治女犯?!独婢惴屯印分幸殉霈F(xiàn),佛教沿用其說,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中國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讓它們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傳說相結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輪回”說,出現(xiàn)了奈何橋、黃婆湯、望鄉(xiāng)臺等嚇人的東西,還有牛頭、馬面、無常、勾魂牌等等,也是大家熟悉的。“二十天”中的閻王像已徹底漢化,多作濃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國國情,早已暗中取消掉了。也有寺院塑造出“二十四天”乃至“二十八天”的形象,把道教的神仙也補入諸天之內(nèi),但嚴肅的佛教徒是不承認的。

        大雄寶殿的北壁,東坐觀世音,西坐地藏王。“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也有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略稱“觀音”。根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中“普門品”的說法,觀世音菩薩能現(xiàn)三十三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馬上便會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觀世音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觀音的化身形象特別多,居各類神佛之冠。

        地藏菩薩是意譯,《地藏十輪經(jīng)》說他“安仁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佛經(jīng)故事說,他受釋迦牟尼囑咐,在釋迦入滅而彌勒尚未降生世間這段時期度世。他于是發(fā)了大誓愿,一定要盡度六道輪回中眾生,拯救各種苦難才成佛,因此他的尊號是“大愿地藏”。傳說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為王子,姓金名喬覺,祝發(fā)后號地藏比丘。他于唐高宗時航海來到中國,游化數(shù)年后來到安徽青陽九華山結廬苦修。后來地方士紳諸葛節(jié)發(fā)現(xiàn)他住在山洞中,吃摻有觀音土的飯食,又詢知是新羅王子,感到應該盡地主之誼,于是發(fā)心為他造寺。當時九華山屬閔公所有,建寺要閔公施地。閔公問金喬覺要多少地,答云:“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遍h公應允。不料他那袈裟拋到空中,越扯越大,覆蓋了整個九華山。于是閔公便將此山全部布施供養(yǎng)。閔公于是成為地藏護法,他的兒子也隨地藏出家,法號道明。據(jù)說地藏比丘山居數(shù)十年,近百歲時,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夏歷七月三十日坐化,此日后世成為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槃日,舉辦地藏法會。除了觀音外,地藏菩薩在中國民眾中信徒是最多的。

        img112

        觀世音像

        img113

        地藏菩薩像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板壁之后,塑有海島觀音像。觀音頭戴天冠,手持楊柳水瓶,腳踏鰲魚,衣袂飄揚。觀音的脅侍左為善財童子,右為龍女。據(jù)《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是福城長者的五百童子之一。當其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涌出,故名“善財”。他受文殊菩薩啟發(fā)南行求法,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能化導人發(fā)菩提心求佛法的佛家人物)。第二十八參是在東洋紫竹林拜觀音。按照佛經(jīng),他與觀音的關系僅此而已,但不知何時,善財由童子拜觀音變成了觀音的左脅侍。龍女據(jù)說是二十諸天之一的娑竭龍王之女,聰慧異常。八歲謁見釋迦牟尼,即轉(zhuǎn)男身成佛。她如何成為觀音的脅侍,已經(jīng)很難從正規(guī)佛經(jīng)中考究了。

        img114

        海島觀音像

        img115

        祖堂內(nèi)景

        祖師殿與伽藍殿

        大雄寶殿兩旁有東西配殿,西為祖師殿,東為伽藍殿。靈谷寺祖師殿稱為“祖堂”。祖師殿多屬于禪宗系統(tǒng),為紀念該宗祖師而建。靈谷寺祖師殿供奉的是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的靈位。自六朝梁代建開善寺以來,歷經(jīng)1500年,歷代祖師計49位。

        伽藍意為“眾園”或“僧院”,后把佛寺稱為“伽藍”。伽藍殿的“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據(jù)說,舍衛(wèi)國國王波斯匿信奉釋尊。有位大臣須達多,是國都舍衛(wèi)城里的大富翁,常為孤寡貧賤者施食,故得號“給孤獨長者”。他要為釋尊建一所學院,相中了太子祗陀的花園。太子故意刁難,說要黃金鋪滿園地才肯賣。須達多竟真用黃金鋪滿園地,太子感動,說只賣地皮,樹木奉獻。于是此園以兩人的名字聯(lián)合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因此,漢化寺院中建伽藍殿,正中常供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殿內(nèi)還常供十八位伽藍神。

        靈谷寺伽藍殿供奉的是一尊關公金身塑像,這是怎么回事呢?據(jù)《佛祖統(tǒng)記》,天臺宗的智覬在當陽玉泉山建精舍,曾見到一長一少兩個人,都很有威儀,“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發(fā),自通姓名,乃關羽、關平父子,請于近山建寺”。智覬聽從他們的建議,佛寺建好后,“并為關羽授五戒”。后世佛教根據(jù)這個神話,把關羽列為伽藍神,在伽藍殿中供奉。

        東堂與西堂

        大雄寶殿之后,東西兩側(cè)為東堂和西堂。東堂供奉的是藥師菩薩。藥師佛是意譯,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亦稱“大醫(yī)王佛”、“醫(yī)王善逝”等,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端帋煼稹分蟹Q他曾經(jīng)發(fā)過十二大愿,要滿足眾生一切愿望,拔除眾生一切痛苦。由于藥師佛有起死回生之力,所以信仰祈愿者特別多,所以常為他單設“藥師殿”(“藥王殿”)供奉。藥師佛的脅侍是日光、月光兩菩薩,旁侍藥師十二神將。這十二員大將全都頂盔掛甲手持武器,按十二地支生肖配合晝夜十二時辰輪流值班。

        img116

        東堂藥師菩薩像

        西堂暫未布置,所以在此不作交待。

        觀音閣與藏經(jīng)閣

        大雄寶殿之北在一條中軸線上的一般是法堂和藏經(jīng)閣。靈谷寺大雄寶殿北面聳立的則是高大的觀音閣,閣中供奉寶志塑像。1994年10月15日,觀音閣落成之日,舉行了真慈法師方丈升座儀式,這是自太平天國以來,靈谷寺舉行的首次升座儀式。靈谷寺藏經(jīng)閣在大雄寶殿東側(cè)。藏經(jīng)閣藏有清《龍藏》一部,共七千余卷,并藏有珍貴的影印《磧砂藏》一部。

        玄奘院

        img117

        玄奘院

        觀音閣東面為建于1973年的玄奘法師紀念堂,2006年擴建為玄奘院。玄奘院大遠覺堂內(nèi)供奉有玄奘法師像一尊,更有檀香寶塔一座,塔內(nèi)安放玄奘法師的部分頂骨。玄奘(600—664),本姓陳,名袆,洛陽氏緱(今河南偃師南)人。他看到當時佛學思想界的狀況非?;靵y,于是決意西去印度求經(jīng),以對全體佛學作出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玄奘去印度先后17年,除掉中途往來的兩三年,其余的時間都在游學。玄奘自印度歸國,于貞觀十九年(645)正月抵達長安,僅僅準備了100天工夫,就開始了他畢生的翻譯事業(yè)。先后19年中,他雖然遷居了好幾次,先在弘福寺,又遷慈恩寺、西明寺,最后在玉華宮,譯事卻一直沒有中斷。玄奘先后共譯經(jīng)75部、1330余卷,比新舊譯家如和玄奘齊名的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三人所譯的全部,還要多出600余卷。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中亞歷史的重要資料。他還曾將我國的《老子》和中國舊傳的《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布印度。

        img118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玄奘像

        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圓寂,初葬于長安白鹿原,后遷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宇,名興教寺。法師舍利則供于終南山紫閣寺德五重塔。據(jù)宋《景定建康志》和元《至正金陵新志》的記載,宋代天圣年間,金陵長干寺住持可政訪問終南山紫閣寺,傳得玄奘法師頂骨攜歸金陵,于端拱元年(988)葬于長干寺的東崗之上并建白塔。明洪武年間,工部左侍郎黃立恭奏請在長干寺遺址建浮屠九級。施工期間,將玄奘法師的頂骨于洪武十九年(1386)遷葬于長干寺南崗,上建三藏墓塔。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在這一帶建造大報恩寺,在三藏墓塔前建三藏殿。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寺毀于戰(zhàn)火,但三藏殿尚存。

        img119

        玄奘院玄奘法師像

        1942年12月25日,日軍帶領一些華工平整三藏殿后的小丘,準備建造神社,發(fā)現(xiàn)了地下的塔基和石函。日軍隨即封鎖現(xiàn)場,趕走華工,自己連夜發(fā)掘,獲得大批重要文物。后來日軍迫于輿論,于1943年2月23日,在發(fā)掘原地由日方高森部隊將出土文物移交給汪偽外交部長褚民誼。其實在移交前,日軍已劫走了其中的重要文物和部分玄奘法師頂骨。移交給汪偽的文物有玄奘頂骨(約二寸長、四寸寬)、金質(zhì)佛像一座、納骨小龕及銀錫制箱、石龕、黃銅佛器、瓷器、玉飾珠寶、古錢等,分裝于十個盒子。隨后,日偽在玄武湖邊的小九華山仿西安興教寺玄奘塔的形式,建造了一座五層的三藏塔。1944年10月10日三藏塔竣工時,日偽舉行了玄奘頂骨的“奉安典禮”,將頂骨的一小部分葬于塔底穴中。其余的頂骨由褚民誼打碎后瓜分,北京廣濟寺、天津大悲院、成都靜慈寺、南京博物院都有一份。日軍盜走的一份頂骨藏于日本琦玉縣慈恩院內(nèi),后又分一份給臺灣,安放在日月潭的寺塔內(nèi)。中日邦交恢復后,日本又將一份頂骨送還給西安興教寺。

        保存在天津的一份于1957年由達賴喇嘛代表我國政府贈給印度政府,安放在玄奘當年在印度講經(jīng)的那爛陀寺的紀念堂中。1954年,南京佛教界以映徹為首與南京博物院協(xié)商,將玄奘頂骨請供于毗盧寺。1963年舉辦玄奘法師一千三百年紀念活動,會場設于棲霞寺,遂移供于棲霞寺,“文革”時歸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收藏。1973年南京市佛教協(xié)會重修靈谷寺時,征得博物館同意,在靈谷寺特辟玄奘法師紀念堂,奉安玄奘法師頂骨于木塔中——這座十三層的密檐木塔原是北京廣濟寺放置佛牙所用,又名佛牙塔。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