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為中原遺聲,《楚辭》是楚地絕唱,《詩經(jīng)》大端平和敦厚,《楚辭》大抵瑰麗激越,《詩經(jīng)》和《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石,也是中國早期文學的兩座高峰。作品的內(nèi)容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上古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的風貌和特點,透過文字,能了解中國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jīng)》和《楚辭》堪稱中國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一、《詩經(jīng)》
(一)從“詩”到《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詩歌三百零五首,先秦稱為《詩》,又稱《詩三百》。《詩經(jīng)》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对娊?jīng)》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jù)《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跨越了大約六百年,作者絕大部分已經(jīng)無法考證?!多{風·載馳》的作者是許穆公的妻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詩人。
關于《詩經(jīng)》的收集和編選,《漢書·食貨志》記載,周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nóng)忙時節(jié)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史官匯集整理后交給天子,目的是了解民情。現(xiàn)在通常認為《詩經(jīng)》為各諸侯國協(xié)助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整理過程。對《詩經(jīng)》,孔子一語定評:“《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笨鬃铀^思無邪就是思想純正,真情流露,這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
《詩經(jīng)》有“六義”之說,“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帮L、雅、頌”是按照音樂的不同對《詩經(jīng)》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風》又稱《國風》,十五國風是十幾個地區(qū)的樂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一百六十篇。國風是當時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nèi)容上說,大多數(shù)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也有個別貴族?!堆拧芬话阏J為是周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把拧庇小罢钡囊馑迹堰@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地方音樂的區(qū)別。《雅》共一百零五篇,分為《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堆拧范鄶?shù)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其內(nèi)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如贊頌仁政,諷刺弊政,只有小部分是民歌?!俄灐肥羌漓胱趶R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內(nèi)容多是頌揚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靈祈求降福等,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
荀子首先尊《詩》為“經(jīng)”,從理論上闡明其“言志”、“明道”的性質(zhì)及其政教功能。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西漢初年,傳授詩經(jīng)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培,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梁啟超先生曾說:“現(xiàn)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jīng)》其首也?!蔽覀兘裉炜吹降恼娼鹈烙竦摹对娊?jīng)》讀本,就來自毛亨、毛萇叔侄的珍藏?,F(xiàn)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也已不可考?!睹娦颉肥恰对娊?jīng)》的序言,叫做“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睹娦颉返倪@個觀點,對中國古代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東漢鄭玄作《毛詩傳箋》,唐代孔穎達疏之曰《毛詩正義》,集漢學之大成,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體制與特征
《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為一部詩歌總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內(nèi)容各異,藝術風格也多種多樣。
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是以抒情詩為主的,而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詩經(jīng)》,正是《詩經(jīng)》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詩經(jīng)》從各個方面描寫了我國西周數(shù)百年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直接坦率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這些詩歌,通過對當時生產(chǎn)、勞動、戰(zhàn)爭、徭役、愛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以驚人的藝術概括力,揭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一些本質(zhì)矛盾,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表達了民眾的理想和愿望。
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是《詩經(jīng)》最突出的一個藝術特點。所謂“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是對事物作直接的陳述或描寫。如《豳風·七月》,詩人按季節(jié)和物候變化,由春至冬記述了農(nóng)奴一年的勞動過程,直陳其事。所謂“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對事物作形象描寫。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衛(wèi)風·氓》),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衛(wèi)風·碩人》)。比喻能緊扣詩中的情景,十分貼切。所謂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托物起興,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詩經(jīng)》中起興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起協(xié)調(diào)韻律的作用,如《秦風·黃鳥》開頭的“交交黃鳥,止于棘”;二是起創(chuàng)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如《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三是起象征、聯(lián)想、比擬的作用,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盛開的艷麗桃花,象征新娘的艷美。《詩經(jīng)》中,這三種手法常常結合運用。
復沓的章法是《詩經(jīng)》又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又叫重章疊句,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復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增強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在具體的字詞的更換中,或用遞增法,或用遞減法等,曲盡其妙。如《國風》中的《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清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評價:“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比娪晌锛扒?,情景相諧,在抽象的情境中傳遞情懷,蘊含著深沉的憂國思國之情。
從句式看,《詩經(jīng)》中的詩,以四言為主,但也有不少詩句突破定格,在四言中又雜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在整齊中顯示出參差錯落之美。
《詩經(jīng)》大約使用了近三千單字,豐富多彩、生動準確地表現(xiàn)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征。如表示動植物的名詞就有三百七十三種,讀之可使人博物多識。此外,《詩經(jīng)》中還使用了大量的雙聲字、疊韻字,寫景狀物,擬形傳聲,使詩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韻美,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傮w說來,《詩經(jīng)》的語言風格豐富、生動、簡練、形象,國風樸素自然,雅、頌典雅莊重。
(三)先民生活的藝術長卷
《詩經(jīng)》是周王室的搖籃曲,也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創(chuàng)業(yè)頌歌。周頌三十一篇,除《臣工》等篇章是為了祈谷、謝神而作的祭歌外,大多均為對周室祖先的禮贊。周頌之中的《生民》、《公劉》、《緜》、《皇矣》、《大明》,歷陳從后稷建國到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
頌揚祖先,是為了銘記祖德,仁政惠民,祈求偉業(yè)永固,所以《詩經(jīng)》中也不乏對后來者的訓誡之詞?!洞笱拧の耐酢肪驼嫣岢鲆浫∫蠹q亡國的教訓:“宜鑒于殷,駿命不易?!背珜А耙缘屡涮臁?,提出君主的權力雖是天授,但能否成為上天合格的代理,還有待君主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洞笱拧せ室印吩唬骸盎室由系?,臨下有赫。監(jiān)視四方,求民之莫?!鄙系郾O(jiān)督執(zhí)法,有至尊至上的權威;上帝審視四方,體察百姓是否安寧得福。
與贊頌仁政同步,《詩經(jīng)》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對強權掠奪、不勞而獲的諷刺和譴責?!段猴L·伐檀》質(zh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風·碩鼠》以鼠設喻,提出警告:“碩鼠碩鼠,無食我粟?!薄缎⊙拧S鳥》借鳥嘲諷,嬉笑怒罵:“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边@類詩多產(chǎn)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亂的西周末東周初,所謂“變風”、“變雅”即是。如《大雅》中的《瞻卬》、《召旻》、《民勞》,《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等。這類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體現(xiàn)了較強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
《詩經(jīng)》以大量的篇幅,記敘普通人的農(nóng)耕勞作、日常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天地。
周代社會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體,形成了重農(nóng)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詩歌中。如《周頌》中的《豐年》、《載芟》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周人的農(nóng)業(yè)生活和重農(nóng)意識。《國風》中的《豳風·七月》是農(nóng)事詩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詩經(jīng)》中最普遍的悲苦表達,乃是“哀我征人,朝夕不暇”,敘說了兵役、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無盡痛苦?!毒佑谝邸肪兔枥L了一幅令人動容的畫面:“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從軍遠行,不知何日歸來。夕陽西下,時近黃昏,雞禽牛羊,回歸窩巢。女子倚門佇望,不知親人何時歸來。而《小雅·采薇》則表達了遠行征人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詩經(jīng)》對人性人情的拳拳關愛,還表現(xiàn)在大膽的愛情傾訴之中?!兑坝新荨吩娫疲骸耙坝新?,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彪m偶然相遇,卻一見鐘情,大膽以身相許,在遠古的藍天之下,有著一片自由的愛情天地。《詩經(jīng)》中約有八十多篇的婚戀詩,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淳樸、真摯、浪漫、美好的情感世界。
表現(xiàn)相思愛戀的,如《關雎》、《漢廣》、《采葛》、《蒹葭》,這些都是男子思念戀人時或忐忑或甜蜜的心境。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的糾結,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苦悶,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煩惱,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惆悵。述說女子的苦戀往事,有“其室則邇,其人甚遠”的郁結,有“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無奈,有“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的期待,也有“寤言不寐,愿言則懷”的輾轉。
表現(xiàn)幸福美滿的,有《野有死麇》的自然純真,有《桑中》的炙熱愛戀,有《樛木》的浪漫歡愉,有《出其東門》的脫俗愛情,也有《女曰雞鳴》婚后感情的篤厚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還有《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因婚姻相得而喜,淡淡之語卻有無限情意。而《伐柯》寫出了古代娶妻的過程。
表現(xiàn)棄婦哀怨的,《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縱使被拋棄,我仍是我!《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若可以,我選擇不相遇,抱怨丈夫變心。特別是《雅·谷風》和《邶·谷風》,均以風雨起興,控訴忘恩負義的男子拋棄結發(fā)妻子,一個講“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一個說“德音莫違,及爾同死”。這是女子的悲哀,時代的悲哀,是否也是愛情的悲哀?
表現(xiàn)離情想念的,《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寫出了熱戀暫別,渴望追隨對方的心情?!稉艄摹肥钦魅朔质謺r的信誓旦旦,“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因?qū)戨x情貼切而成為千古獨篇,每次讀來,字字成傷。《卷耳》是婚后夫妻天各一方的掛牽,《汝墳》是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愛情的凄苦,《小戎》是思念出征西戎的丈夫,《綠衣》是纏綿悱惻的悼亡深情。
《詩經(jīng)》中的婚戀詩平和純真,“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從感情出發(fā),表現(xiàn)生活。
(四)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
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了農(nóng)耕文明,《詩經(jīng)》是具有濃重的農(nóng)耕文明思想的藝術作品。這不僅表現(xiàn)在周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及農(nóng)事詩本身,也表現(xiàn)在《詩經(jīng)》大部分作品中所蘊涵的眷戀故土與思鄉(xiāng)懷歸之情,與農(nóng)耕文明的民族安分守己,不事張揚、不尚進攻的品格相對應,與西方冒險擴張的英雄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梢哉f《詩經(jīng)》是一部充分體現(xiàn)中國農(nóng)耕文明精神的詩集。農(nóng)耕文明精神滲透到《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表現(xiàn)方法、寫作目的與審美觀念之中。如《詩經(jīng)》幾大主要題材的作品中無不貫穿濃厚的宗族之愛與人倫之情。周代是具有濃厚宗族意識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在中國文化里并沒有創(chuàng)作宇宙并主宰人類的“上帝”,“天”主要是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命”也并非完全代表神的意志,而是靠人的自身努力獲得的,所謂“天命靡常,惟德是輔”。除《生民》、《玄鳥》等少數(shù)作品在敘述始祖誕生之時略有神話因素沉積外,多是描寫世俗生活,充滿濃郁的人情味,帶有親切的生活感。宗族觀念既是最重要的倫理觀念,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觀念,已經(jīng)內(nèi)化為中國文化最為真摯的社會情感。植根于故土,植根于親人,植根于宗族,進而升華為愛國,成為《詩經(jīng)》中的一個中心主題。
自原始社會以來形成的宗族血緣關系,在周人的農(nóng)業(yè)生活中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變成更完善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制度,故土情深、倫理親情充滿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和妻子的相愛,對父母的孝敬、對兄弟的關心、對宗族的依戀和對國家的忠誠。
周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血緣親族關系,也利用這種宗法關系來加強統(tǒng)治。比如燕饗不是單純?yōu)榱讼順?,而有其政治目的:守禮有序,賓主融洽。在宴飲之中,表現(xiàn)出濃厚的宗法觀念和親族間的脈脈溫情。如熱情歡迎嘉賓的《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小雅·鹿鳴》是《詩經(jīng)》的“四始”詩之一,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從主題和成詩時間考證,一般認為《小雅·鹿鳴》成詩當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時代,應為強調(diào)“等級觀念及宗族團結”的美詩,體現(xiàn)了禮的規(guī)則和人的內(nèi)在道德風范。據(jù)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xiāng)人的宴會上也可唱。這一推測應該是符合事實的。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愿望,說明千余年后此詩的影響。
《詩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禮樂文化的載體。燕饗詩以文學的形式,表現(xiàn)了周代禮樂文化的一些側面。
崇高的人類情感超越時代的局限,注重宗族之愛與人倫之情,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使《詩經(jīng)》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在塑造民族文化品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歷史的變遷,盡管時代不同,宗族之愛與人倫之情各有不同的具體內(nèi)容,但《詩經(jīng)》的倫理道德核心沒有變,它的這種文化價值也不斷得到發(fā)掘,《詩經(jīng)》也因此更加不朽。
《詩經(jīng)》的民俗價值和教化作用亦是顯而易見的。一部《詩經(jīng)》,可以說是商周時代民族民俗民情的生動記錄,透過它,我們能了解到西周、春秋時代北方地區(qū)的民風民情。周代文化的鮮明特征之一,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而《詩經(jīng)》就承擔了這樣的教化作用。在春秋時代,《詩經(jīng)》主要是為了應用,這種應用包括幾個方面: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作為宴享、祭祀時的歌辭;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邦。這是《詩經(jīng)》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jīng)》產(chǎn)生時及以后的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nèi)容。詩章中還傳出了周代對人的價值的認識與肯定,這在處于奴隸制和奴隸制與封建制交替時期的周代,殊屬可貴。
兩千多年來,《詩經(jīng)》強烈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情感生活。《左傳》中就有大量引詩用詩的例證。實質(zhì)上,《詩經(jīng)》是先民繼承文化遺產(chǎn)、領略禮樂文明、掌握社會交往準則的經(jīng)典文本。對于立志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士人來說,學習《詩經(jīng)》無疑是獲取話語權的一個臺階,所以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笨鬃咏逃渥涌柞帟r也說:“不學《詩》,無以言?!碑敃r學《詩》,不只是記誦,更要經(jīng)世致用。《詩經(jīng)》溫柔敦厚的品質(zhì),能夠洗滌俗世中蒙塵的心靈,對己,可以培養(yǎng)閱讀者的聯(lián)想力,提高閱讀者的觀察力;對外,可以從中學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
《詩經(jīng)》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與《詩經(jīng)》承載了這個獨特的文化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对娊?jīng)》還具有“史詩”的性質(zhì),《詩經(jīng)》內(nèi)容浩繁,是上古歷史的記述者與見證者,而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詩歌集。清人說“六經(jīng)皆史”,其意就是指此。加之在孔子的大力提倡下,《詩經(jīng)》還承載著政治,寓含了道德與仁愛的治世法寶。不獨是詩,儒生所誦讀的五經(jīng),都與治世有著直接作用。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詩經(jīng)》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睹娦颉肪兔鞔_地說:“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彼^“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正是指詩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通過教化,讓人們遵循做人的行為規(guī)范,達到道德的自我約束和提升,可以說這是整個儒家文化的一個核心。
不過,《詩經(jīng)》的興盛也不全在此,《詩經(jīng)》中的大量篇什描寫了人類最真摯的感情,贊美了胸懷抱負的君子以及平凡而精彩的牧歌生活。有誰不愿擁有這美好的瞬間?可以說,一部《詩經(jīng)》閱讀史,未嘗不是一卷人間心靈史,這才是《詩經(jīng)》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尊崇的根本原因。
經(jīng)歷兩千多年,《詩經(jīng)》已經(jīng)成為融入到華夏文明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
二、楚辭
(一)楚辭與《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作家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所謂“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黃伯思《校定楚辭序》)。
“楚辭”之名,始見于西漢武帝之時,這時“楚辭”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學體裁,是指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diào)、語言、名物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北方詩歌有明顯區(qū)別。
由于地理差異,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相對獨立,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諸侯爭戰(zhàn)、使節(jié)往來、人才流動等,致使楚國與中原地區(qū)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楚國貴族的政治理想、歷史觀點和價值取向。戰(zhàn)國時代縱橫游說之風對楚辭的語言風格也有很大的影響。加之楚國信巫、事鬼、祭神的民情風俗,形成獨特的地方文化,對“楚辭”的產(chǎn)生有著直接的影響。表現(xiàn)在文化上,中原文化是典雅現(xiàn)實的,而楚文化則是浪漫奔放的。祭祀時的巫歌《九歌》,就是這種民風習俗的產(chǎn)物,可以說,它是“楚辭”形成的基礎,其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決定了楚辭的表現(xiàn)方法及風格特征。楚巫歌在樂調(diào)、語言、句式上的參差錯落以及情調(diào)等方面都與“楚辭”有著傳承關系,如使用“兮”字,多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使用,促成句式的變化,切合感嘆抒憤的語氣,極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西漢末年,劉向?qū)⑶?、宋玉的作品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今存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詩經(jīng)》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后人因此將《詩經(jīng)》與《楚辭》并稱為“風騷”。
(二)故國之戀與美政之思
屈原(前340—前278),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詩國中絕無僅有的一位烈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大詩人,他的作品與《詩經(jīng)》并稱,他高尚偉岸的人格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已經(jīng)成為永久的典范。在那個辯士奔走列國、朝秦暮楚的時代,屈原卻生生死死忠于祖國。他以高潔的政治品格傲視著群小,他以高遠的人生追求拒絕了塵俗。屈原以自沉汨羅江的激烈方式結束了肉體的生命,卻在精神上獲得了永生,從而實現(xiàn)了人生的偉大超越。
屈原的壓卷之作,也是屈原用全部生命鑄成的不朽詩篇,當推《離騷》?!峨x騷》全詩373句,2 490字,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由詩人自覺創(chuàng)作,獨立完成的自傳性質(zhì)長篇抒情詩。對《離騷》的題義,較可信的說法是“離騷”具雙重含義:其一,表明它是楚國的一種曲名,其二,寓意牢騷、不平,正如屈原自己說的“發(fā)憤以抒情”。
《離騷》的開篇是屈原自敘身世,簡潔地敘說了屈原從政的主要經(jīng)歷。由于屈原的高貴出身和杰出才能,他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二十多歲就擔任了“左徒”的要職,這個職位的重要性僅次于“令尹”。左徒屈原既理內(nèi)政,也管外交。后來屈原被免去左徒的官職,改任“三閭大夫”。
屈原從未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高潔品格,他具有百折不回、九死不悔的堅強意志,在《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他舉起如椽巨筆,抒寫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切愛戀。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實現(xiàn)堯舜那樣的美政,堯、舜、禹、湯、周文王都是屈原理想的明君,他滿懷深情地呼喚美政的降臨。屈原提出“舉賢才而授能兮”,又以“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的例子,表明了這種用人的理想。他還要修明法度,提出“循繩墨而不頗”,要遵循法度,并批評當時違背法度的做法:“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泵勒幕A則是仁政愛民。屈原是要繼承歷代名君賢臣的傳統(tǒng),從而將仁政愛民為核心內(nèi)涵的美政普施于天下。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薄峨x騷》中通常會托香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引人注目的香草意象主要有:白芷、秋蘭、芙蓉、石蘭、杜衡等,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香草一方面象征詩人人格高尚峻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或是自喻,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如王逸所說的:“女以喻臣。”通過自擬棄婦來抒情,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峨x騷》中的香草美人是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在于它具有政治抒情的意味。正如王逸在《楚辭章句》序中所言:“《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庇纱丝芍跋悴菝廊恕贝蟮质乔瓑阎倦y酬的心靈歌唱,借用“香草美人”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了詩人的政治理想與高尚人格,展現(xiàn)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藝術上,由于香草美人意象的運用,使得詩歌形象生動,含蓄蘊藉。
屈原是個政治失意的詩人,他報國無門,只能通過寫詩來抱怨自己不幸命運,表達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峨x騷》是政治失意不被旁人理解情況下的發(fā)憤之作。《離騷》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實的內(nèi)心,比如忠君愛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這些在《離騷》中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峨x騷》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偉詩篇。屈原幾乎以一人之力,創(chuàng)作了與《詩經(jīng)》并稱的“楚辭”,這是對中華文化的杰出貢獻。屈原的作品以高潔情懷鼓舞著千秋志士,亦以精彩絕艷灌溉著歷代詞人,立言如此,足稱不朽。
屈原自沉汨羅江后,楚人紀念詩人的方式一是龍舟競渡,二是角黍投江,到了今天賽龍舟與食粽子已經(jīng)成為端午佳節(jié)的標志性節(jié)俗。只有屈原活在人民心頭,因為真正的詩歌是不朽的。
(三)屈子之余響與宋玉之和聲
除了《離騷》,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還有《九歌》、《九章》、《天問》和《招魂》。
《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再創(chuàng)作而成的抒情詩,依舊保留了歌、舞、樂三者結合的特點,共十一篇,其中《東皇太一》祭至尊之天神,《東君》祭日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壽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國殤》祭陣亡將士之魂,《禮魂》為祭祀結束后的送神曲。
其中的《湘夫人》開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詩經(jīng)》的人間煙火氣不同,輕輕吟誦,異樣的天籟般的美感就撲面而來。這一凄清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點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九章》依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這九篇作品,大都是屈原被疏遠或流放在外時創(chuàng)作的,在思想內(nèi)容上與《離騷》相近,反復抒寫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憤懣。
《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史詩,有濃厚的道家色彩。全詩九十五節(jié),今存三百七十六句,一百七十余問。所謂“天問”,就是關于天地之間天理、天命、天道的提問?!短靻枴肥且钥涨敖^后的問難形式寫就的一部遠古神話和上古史大綱。
《招魂》全詩由序言、招魂辭、亂辭三部分組成,是屈原為招懷王之魂而作。楚懷王受秦欺騙,被拘于秦,怨憤而死?!俺私詰z之,如悲親戚?!鼻7旅耖g的招魂儀式,“外陳四方之惡,內(nèi)崇楚國之美”呼喚楚王的靈魂回來。詩人最后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曩鈿w來,哀江南”這樣極其凄婉的詩句,結束全篇,堪稱《楚辭》中最著名的情景交融片段之一,可以說《招魂》末尾的這幾句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傳統(tǒng)的濫觴。
在屈原之后,還有一批受屈原影響的楚辭作家,但由于時代久遠,他們的作品大多沒有流傳下來,僅有宋玉的作品傳世。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辭作家。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于細膩工致,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稱。宋玉既是詩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卻都只被視為詩人,其政治上矢志不渝,卻遭誤解,乃至于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之處。
《九辯》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內(nèi)容主要是抒發(fā)因不同于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國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對君王的忠誠和自己的哀怨,表現(xiàn)了對國家興亡的憂慮,是一幅王朝沒落衰亡的歷史圖卷。其中最動人的是對秋景的描繪,開篇即點題:“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痹娭锌坍嬃饲锾斓娜f木凋落,山川蕭瑟的景象,并將其與自身的惆悵失意、悲涼凄愴的感情融為一體,季節(jié)之秋與人生之秋互為映襯,秋與悲形成了心理對應,情景交織,感人至深,常引起后人共鳴。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主題,實由此發(fā)端,宋玉因此被冠以“悲秋詩人”的雅稱。杜甫深以為懷,在《詠懷古跡》(其二)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痹娋浔憩F(xiàn)了詩人對宋玉的同情、悲嘆和推崇。
(四)屈原的地位與楚辭的影響
屈原與楚辭的出現(xiàn),開始了我國詩歌史上《詩經(jīng)》以后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屈原以前的文學作品,譬如《詩經(jīng)》在流傳過程中雖然經(jīng)過諸多修訂,但大體上可以看出集體生活的情景,群眾創(chuàng)作的智慧。而楚辭則基本上是由屈原一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史上詩人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并把楚地原有民歌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提高了一步,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文學體裁——騷體。從此以后,“騷”與“詩”并稱,成為我國詩歌史上的兩座藝術豐碑。
屈原的作品愛國主義感情深厚而執(zhí)著。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雖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兩千年來一直給后世以巨大的啟發(fā)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了一個不朽的愛國典范。多少憂國憂民、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仁人志士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屈原的精神,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敬仰之情。屈原的作品慷慨激昂、感天動地,是時代的最強音。
楚辭對詩歌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卓越的藝術成就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楚辭在詩歌形式和語言上有很大的突破,既選取了當時楚地民歌的形式,又借鑒了當時蓬勃發(fā)展的新體散文筆法,強化了詩的表現(xiàn)力。從形式上看,楚辭打破了《詩經(jīng)》古樸的四言格局,或六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或長或短、或散或駢,不受字數(shù)限制,也不囿于固有的韻律,獨創(chuàng)了一種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新體式,是詩歌形體上的一次解放。同時又采用了大量方言口語,使詩的語言生動、形式活潑。比興夸飾與神話傳說的廣泛運用,使其具有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端。
楚辭作為一種新興文學體裁在屈原手中圓熟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到《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薄帮L”、“騷”成為古人對詩歌提出的兩個最高標準,兩千多年來一直體現(xiàn)著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流派。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更多的是以浪漫主義手法“衣被詞人”的,其大膽而綺麗的幻想與夸張對后來許多浪漫主義的名篇佳作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總之,楚辭和偉大詩人屈原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罕與匹儔,它所開創(chuàng)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千百年來一直是并且永遠是一切優(yōu)秀詩人通往理想境界的成功之路,還是唐代詩人李白說得好:“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保ā督弦鳌罚┛臻煹拇蟮厣?,喧囂一時的懷王宮殿、襄王樓臺,如今安在?只有偉大的詩人、不朽的楚辭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