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
編者按:2007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癥(也稱孤獨癥)、自閉癥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癥患者的關注。在第7屆“自閉癥日”到來之際,我們由一位孤獨癥患者的母親帶領,來梳理一下過往的相關圖書,也讓我們來試著走近孤獨之心。
關于如何看待殘障,學界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醫(yī)學模式,一種是社會化模式。前者把殘障看成是個人的生理問題或個體的殘缺無能,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后者則拒絕將殘障視為一種內在的、個人的、純醫(yī)學的問題,強調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在塑造殘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
在孤獨癥領域,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可以演化成為對孤獨癥完全不同的兩種理解。從“醫(yī)學”的角度理解孤獨癥,“孤獨癥是一種永久性的缺陷”,目前無法用醫(yī)學手段治愈。相反,以社會觀點來看,有愛心的教育者和恰當?shù)闹笇加泄陋毎Y的兒童能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孤獨癥自身的思維特點和行為模式需要得到尊重,甚至有“孤獨癥亞文化”之說。
“即某種嚴重的殘疾由于采用了一種特殊的療法而得到治療。這類書很多,大多是殘障人士自己或是家長現(xiàn)身說法,看起來有較強的說服力?!?/b>
遺憾的是在孤獨癥領域這一招似乎不靈。以國內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雨中起舞》為例:這本書描寫一位患有孤獨癥的少女通過一種特殊的聽覺統(tǒng)合療法得到治愈的故事。此書剛出版時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但自從出版至今,雖有眾多得到改善的案例,但被聽覺統(tǒng)合療法治愈的僅有書中的女孩喬琪一人。
我在長子三歲半被診斷為孤獨癥時買到這本書。在喬琪身上發(fā)生的奇跡激起了我的無窮希望,我向醫(yī)生咨詢這種療法的有效性,得到的回答卻相當謹慎:確實有部分孩子通過這一訓練得到改善,但也有相當多的孩子沒有任何效果,而且目前主流的聽覺統(tǒng)合訓練與喬琪接受的治療不是一回事。
實際上,這本書給予我的是另外一些東西:身為母親的安娜不肯放棄希望,不愿意把女兒放在托養(yǎng)機構里自生自滅,堅信女兒沉默怪異的外表之下有正常孩子所有的情感、需求。當她第一次發(fā)現(xiàn)女兒是因為聽覺敏感而導致行為失常時,她的激動、心痛令我感同身受。所有的母親都在努力尋找一條讓孩子康復的路,不管這路有多長、多艱難??吹酵姓叩呐统晒偭钗覀兏械焦奈?。
如果說在孤獨癥領域有什么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偏方,它就是“永不放棄”。作為“永不放棄”的典范,日本的明石洋子女士是我特別推崇的一位母親。她的長子明石澈之是一位幾乎無語言的低功能孤獨癥患者,但洋子一直堅持在家庭和社區(qū)當中培養(yǎng)他生活自理和勞動自立的能力,現(xiàn)在已經成年的澈之在一家公立機構服務,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天寶·葛蘭汀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孤獨癥人士,她擁有評分135的高智商,擅長邏輯思維,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是著名的牲畜設計專家。但她聽不懂別人的客套話和玩笑話,不懂得如何理解別人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因而在任何社交場合都格格不入。”
聽起來很酷是不是?但是幾乎所有高功能的孤獨癥人士都終生面臨著社交方面的困擾,如果得不到解決很可能帶來嚴重的精神危機。天寶把自己的感官和社交上的問題當作科學上的課題來認真解決,她發(fā)明了一種“擁抱機”來緩解焦慮,同時研究、總結普通人的社交模式并加以運用。在她出版的一系列著作當中,她詳細解析了孤獨癥人是如何看待和感知這個世界的,這在孤獨癥領域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同時,她經常在全球巡回演講,呼吁重視孤獨癥研究,尊重孤獨癥人士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天寶說,這個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式、心智。假如環(huán)境有利的話,孤獨癥患者往往可以成為社會的積極貢獻者。而假如我們周遭的人對他們缺乏理解的話,即使是愛因斯坦也會被埋沒。
種類三:虛構作品
“以孤獨癥人士為主角的虛構作品不多。在國外,由于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孤獨癥的科學普及和權利維護都有相應的渠道,不需要借助虛構故事來完成。另外由于孤獨癥家長組織的強勢,文學作品當中對于孤獨癥的描寫相對謹慎和客觀。更重要的是,很多孤獨癥人士的語言、表情十分單調,生活亦相當簡單,幾無故事可以挖掘。通常只能充當一些通俗小說的配角?!?/b>
在國內,近來出現(xiàn)了一些與孤獨癥人士有關的影視作品,但以孤獨癥為主角的書寥若晨星。最值得一看的文學作品出自家長手中。蔡春豬的《爸爸愛喜禾》及其續(xù)書《十萬個是什么》雖然只是一些微博和短文的結集,但其中蘊含的對生命的反省和追問、對孩子真摯而復雜的感情令人動容。
在眾人止步的地方,是天才創(chuàng)作的藍海。2003年,英國作家馬克·哈登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出版,大受歡迎,于2004年圣誕前夜超越《哈利·波特》,登上英國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
這個故事前半段是推理破案懸疑片,后半段是溫馨家庭劇,但以孤獨癥男孩的第一人稱講述,既驚心動魄又不動聲色。男孩子孤獨癥人士所特有的個人感受和思維特質,與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形成鮮明反差,有一種張弛有度的幽默和溫情。
大多數(shù)孤獨癥人不是天才,他們單純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很獨立,有些人則依賴我們的幫助才能生活。1943年第一位孤獨癥人士被確診,人們才第一次認識到他們的存在。這種認識改變了整個世界,現(xiàn)在我們擁有遍布全球的孤獨癥家長互助組織,對孤獨癥的科研投入促進了遺傳學、大腦科學的發(fā)展,對康復技術的研究改變了應用心理學的面貌,全納教育、融合教育促成了教育理念的更新,還有醫(yī)療、養(yǎng)老體系的完善……每年的4月2日,全世界很多城市的主要建筑為他們變成藍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他們治愈了我們。讓我們從他們的特殊需求出發(fā),回歸生命本身。
附1:
《雨中起舞:一個孤獨癥患兒母親的經歷》
作者:〔美〕安娜貝兒·斯帖理 陳景亭 譯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附2:
《爸爸愛喜禾》
作者:蔡春豬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附3: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作者:〔英〕馬克·哈登 印姍姍 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附4:
《與自閉癥兒子同行之一:原汁原味的育兒》
作者:〔日〕明石洋子 洪波 譯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附5:
《蝸牛不放棄》
作者:張雁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