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流傳一種說法,說補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所以對補益藥不問其是否需要,濫加使用。由于使用不當,有病不一定用補藥就治病,無病用補藥倒反而能補出病來。藥補盡管有抗老延齡的作用,然而藥物屬偏補救弊,故強調要辨證施用。
根據(jù)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由于四季氣候不同,用中藥調養(yǎng),應有所不同。夏季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tài),這時的調養(yǎng)應著眼于清熱消暑,健脾益氣。秋季寒風,氣溫轉涼,毛發(fā)枯槁,這時補益應防止秋燥對肺陰的損傷,因此,古人認為秋季宜滋潤而忌耗散。秋分至立冬多發(fā)燥病,至白露間易患濕病,應注意防濕保暖。冬季天氣大寒,萬物收藏,使用中藥最宜固元陽,兼以養(yǎng)陰,以養(yǎng)真氣。冬季忌發(fā)汗。在我國流行著冬季大補的習慣。早春天氣乍暖還寒,藥補方法可按照冬季方法行之。但當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時,生機盎然,生命充滿活力,這時不宜以補為主,可根據(jù)每個人的不同狀況,適當進行補益,宜多增加戶外活動,心曠神怡,陶冶情操,此時不適宜長期大量服用藥物。
服用滋補藥物,正確運用藥補,是防治老年病,使人延年益壽的一種手段,中醫(yī)的補益法。就是運用補益方藥,以治療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或某一臟器之虛損的一種方法,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治療原則。抗衰老藥物的使用,正是根據(jù)這一原則,達到調整陰陽的偏勝,補益人體氣血不足,通調血脈,強壯筋骨,而去病延年。其方法及有效藥物很多,常用的方法:調補陰陽、溫腎健脾、益氣生血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