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角色替換
查爾特曾在自己的精神病院做過一項實驗,實驗證明:利用催眠術(shù),可以轉(zhuǎn)化癔病患者的人物角色。
這一研究結(jié)論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個結(jié)論似乎否認了“人有屬于自我的言行”這一觀點,而這一點之前曾被認為是人性的一個基本特征。
查爾特的實驗證明,可以給予被實驗者某種暗示,使其喪失自己的人物角色,并接受催眠師對其施加的人物角色。
這樣的實驗雖然不多,且只在查爾特自己的精神病院里進行,但這種實驗為心理學研究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對分裂人格、潛意識等的研究具有促進作用。
幼兒開始意識到自我時,且幼兒的本性處于一種創(chuàng)造的狀況中時,他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
在兒童的幼兒時期,成人可以潛入兒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去代替兒童的意志。
在兒童之家,我們會看到,如果教師非常熱心或者用很夸張的動作、表情給孩子們示范該怎樣做事,孩子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力就會受到影響。
或者可以這樣說,兒童的自我本應支配自己去做某件事,但它卻無意中被成人的意志或者說另一種自我取代了。
后一種自我很有力量,不過它不屬于兒童自己,這個強有力的自我侵犯、阻礙了兒童尚未成熟的行為。
成人很容易通過暗示來支配兒童的行為,但成人的本意并非如此。成人可能并不希望這樣做,只是無意識地做了,他們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對兒童的影響。
對這一點,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曾經(jīng)有一個2歲的男孩把一雙很臟的鞋子放在了剛洗過的干凈而雪白的床單上,我恰巧看見了。
當時,一種本能的沖動讓我沖上前去,不假思索地將臟鞋子從床單上拿下來,扔到房間的角落里,并帶著有些厭惡的表情對孩子說:“鞋子很臟?!?/p>
最后,我還下意識地用手撣了撣床單上放過鞋子的地方,想撣去塵土。
此后,這個孩子不管在哪里看到鞋子,都會跑過去指著鞋子說:“鞋子很臟?!苯又?,他會跑到床邊,把手放在床單上,做出要把床單弄干凈的樣子,盡管鞋子并沒有放在上面,床單也很干凈。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位女士收到了一個郵包,她高興地打開郵包,看到里面有一塊絲質(zhì)的手帕,還有一個喇叭。
這位女士把手帕給了自己的小女兒,并把喇叭拿起來放在嘴邊吹了起來,喇叭發(fā)出了悅耳的聲音。
此時,小女兒高興地喊叫著說:“音樂?!?/p>
過了一段時間后,每當這個小女孩看到一塊布時,她都會笑著說:“音樂。”
成人對兒童提出某項禁令,如果當時兒童不會做出強烈的反應,就會阻礙兒童的行為。喜歡對兒童提出禁令的成人常常是有教養(yǎng)且善于自我約束的人,一些有教養(yǎng)的保姆更容易對兒童提出禁令。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姑娘一直在保姆的照顧下生活,有一次,她和外祖母一起在鄉(xiāng)下的花園里玩。
花園里有個水龍頭,那里是個人造的噴泉,小女孩很想打開水龍頭看看噴泉。可是,當她準備打開水龍頭時,突然間又把手縮了回去。
這一幕正好讓外祖母看到了,于是她鼓勵外孫女打開水龍頭??墒牵∨s對外祖母說:“我的保姆不喜歡我這樣隨便打開水龍頭?!?/p>
外祖母試著說服外孫女按自己想的去做,她說:“外婆允許你打開。”想到可以看到美麗的噴泉,小女孩高興地笑了笑。
小女孩又一次伸出手去,準備打開水龍頭,但她的手剛碰到水龍頭就又縮了回來——她依然不敢打開。
這個時候,小女孩的保姆雖然不在她身邊,但保姆的禁令卻仍然約束著她,這種約束的力量甚至比外祖母的鼓勵更大。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一次,我看到一個7歲左右的男孩子坐著望向遠處,那里似乎有個東西吸引了他,于是他站起來準備走過去看看。不過,他馬上又坐了下來。
似乎,這個男孩的意志在動搖,他不知道是否該走過去看一看,這種動搖可能讓他感到不舒適。是誰在阻止他呢?或許沒有人會知道,即便是這個男孩自己也未必知道。
年幼的兒童對暗示很敏感,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內(nèi)在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其實有利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我們可以稱之為“對周圍環(huán)境的喜愛”。
對于周圍的環(huán)境和周圍的人,兒童是個熱忱的觀察者,成人的行為很容易吸引兒童,并促使兒童去模仿。
因此,在兒童面前,成人有一種責任。成人可以鼓勵兒童的行為,在兒童看來,成人就像一部內(nèi)涵豐富的書,兒童可以從中學會指引自己的行為。
若要為兒童提供正確的行為指導,成人最好平靜地、緩慢地行動,以便兒童能夠清楚地看清成人行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
反之,成人若只按自己的習慣和節(jié)奏去做,就很難指引兒童的行為,反而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節(jié)奏強加給兒童,通過暗示來取代兒童的意志。
即使是那些對兒童的感官形成刺激的事物,只要這些事物有吸引力,就會對兒童施加強烈的暗示作用,推動兒童的各種活動。
萊文教授曾用電影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操作起來很簡單,即根據(jù)兒童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應來區(qū)分:哪些兒童有問題,哪些兒童是正常的。
參加實驗的兒童來自于我們的一所學校,這些孩子的年齡差不多,生活背景也十分相似。
實驗時,實驗人員在一張大桌子上放了各種物體,包括我們的一些教具,通過孩子們面對這些物體的不同反應來區(qū)分不同的兒童。
通過萊文拍攝的電影,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組孩子走進教室后,對桌子上的物體表現(xiàn)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他們看上去很快樂,擁有這些東西似乎讓他們很高興。
這些孩子中,每一個孩子都會拿起一件物品開始工作,但不一會兒,他們就把這個物品放在一邊,接著拿起另一件物品玩起來。就這樣,他們反復拿起物品,然后放下,干完這個又做那個。
接著,第二組孩子走進了教室。我們看到,他們緩慢地向前走,不時停下來環(huán)顧四周。但他們很少拿起桌子上的物體,只是聚在桌子周圍觀察它們。
好像,這些孩子對這些物品并不是特別感興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電影放映結(jié)束。
這兩組兒童哪組是有缺陷的兒童,哪組是正常的呢?一般人會認為第一組兒童更聰明,因為人們習慣把看上去活潑又快樂的兒童看作是聰明的。
但事實是,有缺陷的兒童恰恰是這些高興的、活潑的兒童,他們在教室里到處走動,心不在焉地玩每一樣東西。
而正常的兒童會表現(xiàn)得平和而安靜,他們會安靜地在空間里走動。在這部電影中,第二組兒童會長時間地站著不動,也會注視著某樣東西沉思。
這個實驗表明:安靜而有自制地進行活動,而且活動中伴隨著思考,這些特征是正常兒童的標志。
萊文教授的實驗似乎與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不一致,因為在實際生活中,聰明的兒童更容易像實驗中有缺陷的那組兒童那樣進行活動。
但在我們的兒童之家可以看到,正常兒童的表現(xiàn)與此不同:正常兒童的行動緩慢穩(wěn)重,且會沉思,這是因為他的行動受到了自我的控制,并受理性的指引——自我控制才是有價值的。
這樣的正常兒童會被自己看到的物品所吸引,會設法弄清這個物品以便充分利用它。在此過程中,正常兒童會控制自己的行動,掌控自己的運動器官,而不是胡亂地到處亂闖。
人的活動若受到理性的指導,這種能力便不僅可以對感官做出反應,還能使人精力集中,這種讓人集中精力的品質(zhì)很重要。
實際上,有能力用審慎和沉思的方式進行活動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內(nèi)在自律、外在有序的一種體現(xiàn)。
如果缺乏內(nèi)在自律,人就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更容易受別人意志的支配,就像一艘隨風漂泊的船,隨時都會成為外界事物的犧牲品。
他人的意志很難讓一個人舉止得當,因為他人的意志是外部的力量,這很難為這個人的行為提供理性的指引。如果一個人靠他人的意志進行活動,我們可以說這個人的人格已經(jīng)分裂了。
如果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兒童身上,兒童就會失去固有的發(fā)展機會。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這樣的兒童就像一個隨熱氣球飄動的成人,熱氣球降落在無邊的沙漠里后,被風刮走了,而把這個成人獨自扔下。
這個時候,這個成人就會被困于沙漠中,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代替熱氣球帶他離開沙漠。
成人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兒童身上,兒童就會與成人發(fā)生沖突。
年幼兒童的心理還很模糊,還不健全,他的表達方式也缺乏條理和章法,此時的兒童很容易成為某些事物和事件的犧牲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