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中藥灌腸法
中醫(yī)對付發(fā)熱,多采用清熱解毒之法,??色@得較好效果。不過,寶寶服用中藥比較困難,不妨將中藥制成溶液晾涼后灌入直腸內(nèi),通過腸道黏膜吸收,加上藥液較涼,從而收到藥物降溫與物理降溫的雙重功效,效果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1)第1方: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各10克,板藍(lán)根15克,牡丹皮12克,生石膏30克,黃芩6克 ,龍膽草5克。水煎后高位保留灌腸,每次50~150毫升,每日3~4次。
(2)第2方:生石膏50克,知母、蘆根、野菊花各20克,牡丹皮、大青葉各15克。加水約1 000毫升,浸泡1小時后煎煮20分鐘,濾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腸,每次50~100毫升,每日3次。
(3)第3方:黃連6克,黃芩10克,生山梔10克,生石膏30克,大黃5克。加水500~800毫升,浸泡1小時后煎煮20分鐘,濾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腸,每次50~100毫升,每日2~3次。特別適合用于高熱伴大便秘結(jié)的寶寶。
(4)第4方:鉤藤、牡丹皮、寒水石各20克,僵蠶、防風(fēng)、龍膽草各15克,蟬蛻10克。加水600~1 000毫升,浸泡1小時,小火煎30分鐘,濾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腸,每次50~100毫升,每日2~3次。主要用于熱性驚厥寶寶。
溫馨提示
注意藥液溫度,一般以低于體溫為宜,最好在30℃以下。熱度高者可用冷藥液灌腸。灌腸時藥液應(yīng)緩慢灌入,肛管拔去后要用紗布按住肛門片刻,以免使藥液流出。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