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斯指出:在審美體驗中,主體與對象處于共時空境遇,主體的情感運動特征與對象的感性形式形成了密切的結合體,對象成為主體的心靈標記,主體的心理活動成為對象的價值翻版。這既是一個價值共同體,又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現代審美心理學認為,審美主體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造自我審美意象和虛擬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來體現自我的審美價值的。其間,審美主體需要經歷三大審美認知過程:一是具身預演,主要是指主體在知識內化過程中虛擬再現與感受自己的內在創(chuàng)造產物及自我情態(tài)意緒的過程;二是意象映射,主要是指主體將自我意識、情感理想、人格意象等本體性智慧產物轉化為內在的對象化形式,由此獲得自我價值的內在實現;三是體象表征,主要是指主體借助身體意象、身體概象、身體表象和物體表象等系列方式轉化自己的精神意象,借此實現自我的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
換言之,主體內心形成的多層級審美表征體,實際上同時含納了主客觀世界的雙元價值特征;它們在重組、變形與時空整合的過程中涌現了全新的價值情境。
一、內在創(chuàng)新的認知契機與心智操作范式
審美主體所生成的自我審美意象,乃是表征主體的審美觀念、創(chuàng)造性人格與審美表達行為特征的心理形式。它在主體完善自我時空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的精神主導作用。同時,它也成為個性主體還原作品的審美價值及或藝術家形成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作意象的內在參照系,更是審美主體據以建構深廣全息的本體性智慧,化用主客觀世界審美運動的本質規(guī)律,借助藝術行為與生活對象實現主體審美創(chuàng)造價值的認知操作范式。
(一)內在創(chuàng)新的認知契機
理查森說:“我們實際上通過建立一個對事物深層共變結構的內在表述而形成該物體的概念。當一切都在不斷變化時,唯有共變結構才能保持穩(wěn)定。在審美概念形成過程中,社會交流的內容促使概念在巨大的知識網中推廣和升級,由此釋放了人類巨大的認知力量。”可以說,契通主客體知性世界的審美概念,乃是審美主體建構審美知性邏輯的坐標,形成符號體驗規(guī)范的框架要素,進行審美想象并產生主客體知識的核心基元。
進而言之,在各種類型的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都需要首先借助自己的本體性表象系統(tǒng)來實現對各種對象性感覺特征的形式整合(即視覺、味覺的物理特征與聽覺、視覺的言語文字之符號特征相互匹配),繼而借助自己的本體性概象系統(tǒng)來實現對外部世界之審美對象的知覺規(guī)則整合(即語法句法規(guī)則和對象情景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對應耦合),進而借助自己的本體意象系統(tǒng)來實現對主客觀世界之規(guī)律、價值與真理的理性整合。
還可以說,主體借助審美意識系統(tǒng)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本質內容,乃是主體對自我的審美理念、自我的情感意象、世界意象等心理模型,以及本體符號、客體符號與中介符號系統(tǒng)進行認知操作,據此產生新的審美間體意象的系列過程。
對此,心理學家艾琳深刻地指出:在審美體驗中,主體與對象處于共時空境遇,主體的情感運動特征與對象的感性形式形成了密切的結合體,對象成為主體的心靈標記、主體的心理活動成為對象所表征的意義內容。這既是一個價值共同體,又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因此可以認為,審美理解實際上是主體基于自己的體象世界來具身還原對象世界的符號系統(tǒng),繼而對本體體驗的結果進行對象化移情和換位性想象,由此形成對象的感性價值。換言之,審美理解也是一種內在的二度創(chuàng)造行為,是主體借助具身方式、符號體驗和理念運動而透視對象本質的一種發(fā)現式參與過程,是一種兼有對象化體驗和本體性體驗、含納符號創(chuàng)造和身體創(chuàng)造的交互性價值增益情形。
具體而言,在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心腦結構與功能都發(fā)生了深隱而重要的根本變化:第一,在人的自我審美與本體認知過程中,主體首先需要將視覺性或聽覺性對象的客觀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本體(身體感覺—運動皮層)性虛擬運動狀態(tài),這主要依托后頂葉、扣帶回后部和前運動皮層;第二,主體繼而需要借此激發(fā)自己對本體性虛擬運動狀態(tài)的具身感受與符號體驗,這主要依托杏仁核、丘腦和眶額皮層;第三,主體進而需要依托前額葉背外側正中區(qū),對自己模擬的對象化的情感價值及意象特征進行意識體驗(或理念匹配、理想觀照),同時依托前額葉的腹內側正中區(qū),對自己的情感和對象的意義進行價值判斷,由此催化出三位一體的“情知意”高峰體驗,形成了指向自我鏡像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靈感”,進而推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意象厚積薄發(fā)。由此可見,主體對審美意象的具身預演和對象化映射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成為內在創(chuàng)新的根本標志。
其中,主體的想象活動和內隱判斷發(fā)揮著時空轉換與價值升級的決定性作用。因而可以認為,主體的本體性審美激情及其情景想象乃是其進行內在創(chuàng)新的認知契機。進而言之,正是借助非凡的想象能力,人類才得以超越驗世界、進入符號世界,才能共享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借此把握內外世界的本質特點,理解對象和自我的深層意義。還可以說,正是在想象的世界中,審美主體才能與概象形態(tài)的“審美間體”展開深廣自由的交互式價值投射和無限穎妙的意義映射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未能進入人的本體情感認知系統(tǒng)和自傳體記憶庫的客觀知識,根本無法影響主體的情知意結構與功能,因而事實上成了孤立存放于主體心中的異在性“死知識”。
(二)內在創(chuàng)新的心智操作范式
黑格爾指出:“創(chuàng)見固然深刻,但還沒有揭示出內在本質的源泉。同樣,靈感雖閃爍著天才的光芒,但還未映亮最崇高的蒼穹?!闭嬲乃枷牒涂茖W的洞見,唯有通過概念方面的勞作才能獲得。只有概念才能產生知識的普遍性品格;而知識的普遍性乃是已經發(fā)展成為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理性的財產。因而可以說,無論是審美價值的內在生成還是科學理論的觀念表征,都需要主體基于下列的符號認知范式操用自己的心智系統(tǒng):
1.符號體驗
所謂的符號體驗,是指主體通過感受對象的符號形態(tài)來激發(fā)自己的某種情思與情意經驗,進而實現某種內在價值。所謂的符號意識,則是指主體通過認識對象的符號特征、種類屬性及運動規(guī)則等深層內容,繼而領略對象世界的神奇變化之謎,滿足內在的好奇與求知欲,進而理解對象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感悟大千世界紛繁變化之背后的根本原理,以此滿足自身對形而中層面和概念時空的認知需要,進而借此做出規(guī)范與法則層面的思想預見。
它不同于人對實體世界的情景體驗,而是主要借助對各類文化符號的形式認知來把握相應的概念、關系、性質、意義等內容,并且能夠對歷時空和共時空的自我知識與他人的知識展開貫通性與整合性的間接體驗——借助自身擁有的直接經驗和內源知識進行情景還原和價值映射。
同時需要指出,感性體驗不等于美感和道德感,知性體驗不等于直覺靈感,理性體驗不等于理智感。若要擁有美感、道德感、直覺靈感和理智感,則需要主體的感性體驗經由表象層面抵達知性體驗的概象層面,進而由此升達理性體驗的意象層面,以此實現感性驅動與理性驅動的內在融通與整合,方能產生合情合理、有所發(fā)現和有所創(chuàng)新的全息性意識體驗(美感、道德感、直覺靈感和理智感)和認知理念。
2.符號想象
主體圍繞特定的審美目標或認知主題,對歷時空和共時空的自我知識與他人的知識展開貫通性、整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具象構造與變形重組,從而產生嶄新的虛擬經驗。
3.符號推理
即主體運用演繹和歸納原則,對想象所產生的虛擬情景進行邏輯加工,從中產生新的概念、命題與判斷結論,形成對主客觀世界某個層面的規(guī)則性認識,為思想假說和理論模型提供理性素材。
4.符號預演
在審美活動中,主體的符號預演行為實際上以符號意識為主要內容;符號意識實際上是主體建構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意識(即對主客體世界的意象表征能力)的思想中介,它具體體現在人的問題建構、心理表征和模型操作等認知映射方面。
最新的科學實驗表明,對問題空間的情景表征、概象體驗和想象性嘗試搜索等系列素質,是青少年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基礎之一。尤其是它們對于解決非良好定義的問題、建構問題空間和時間運動模型,探索問題解決途徑,嘗試整體性多元化策略等,具有重要的動力性作用;因而,它們對于青少年的認知心理能力發(fā)展及思維模式建構,具有早期的奠基性、動力性和定向性作用。
5.符號映射
總體而言,在審美活動中,主體的思維映射包括三大序列:第一步,主體通過經驗性的鏡像映射來獲得感性思維的客觀性信效度;第二步,主體通過概念性的鏡像映射來獲得知性思維的邏輯自洽性品格;第三步,主體通過理念性的鏡像映射來實現理性思維的真理性品格、規(guī)律性表征、個性化價值和社會性效能。
上述活動均需要主體對多層級形態(tài)的“審美間體”進行再創(chuàng)造(即二度創(chuàng)造與欣賞):將自己的本體性審美想象、審美價值預期及審美理性意象投射至對象化的審美意象及“審美間體”上,從而致使其內的“審美符號表征體”嬗變?yōu)椤皩徝乐腔郾碚黧w”——蘊涵審美規(guī)律、審美意識、審美真理和審美理念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集成體。
進而言之,主體基于經由符號體驗而形成共時空的象征性情感,經由符號想象與推理所形成的共時空性質的認知方式,建構了超越有限自我并與他人、群體、人類之情知意相通的文化人格與多元意識結構,由此為個體形成和深化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奠定了感性基礎,也為其培養(yǎng)審美—道德—科學理性的三位一體意識與人格奠定了知識框架。
6.符號外化
即主體將內化的符號情感、符號思維、符號理想、符號人格等個性價值加以本體外顯及對象化傳達,譬如言語、表情、姿態(tài)、唱歌、演奏、寫作、繪畫、書法、舞蹈、養(yǎng)花、管理、社交、生產、服務等方式。
同時,我們應當區(qū)分人的本體符號之核心內容,有必要把作為工具符號的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同人的情感發(fā)展和思想發(fā)展有機協(xié)調,以擴展經驗、豐富情感、完善人的感性品質作為審美教育的核心目標,借此促進學習者對知識、自然、社會、人類的由衷熱愛與追求,進而催化他們那深廣靈動自由奇妙的想象力,由此驅使他們自覺建構情知意和諧的人格框架和認知內外世界的意識體系。
二、審美間體的價值躍遷
黑格爾指出:“規(guī)律作為現象的真理或內在真理而具有絕對的普遍性,它消除了普遍與個別的對立,并成為知性的對象……這種關于他物或對象的意識無疑屬于自我意識;只有自我意識才是對象意識的真理形態(tài)……事實上知性認識的只是它自己……事實上,自我意識是通過反思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存在而形成的,且本質上是從他物的回歸?!边@是因為,“只有各種感覺的統(tǒng)一才能體現知識的真理品格,而知性的任務在于知道真理?!保ê诟駹栒Z)
進而言之,審美間體作為孕生人的自我意識、審美意識和對象意識的高階心理表征體,實際上蘊涵著主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圖式、真理品格和價值理想。
(一)審美間體實現價值躍遷的內在機制
主體在建構審美間體時需要基于內在的自我參照系。審美主體建構審美認知的自我參照系,需要借助以下方法:第一,善于借助外部世界的對象之鏡來觀照自我、體驗自我、發(fā)現自我的獨特新質、不斷充實與提升本體經驗,建構感性時空的鏡像自我參照系;第二,善于借助概念世界的對象之鏡,對自我的本質特點展開符號還原、鏡像具身和概念認知,進而建構知性時空的鏡像自我參照系;第三,善于借助意象世界的對象之鏡來觀照、體驗、預演和投射自己的人格智慧,據此建構理性時空的鏡像自我參照系。
由此可見,主體正是通過建構自我參照系的三級活動而奠定了審美間體實現價值躍遷的內在基礎。同時,審美主體借助審美間體表征自我世界與對象世界價值的三大過程深刻體現了審美間體的價值躍遷機制:一是具身預演,主要是指主體在知識內化過程中虛擬再現與感受自己的內在創(chuàng)造產物及自我情態(tài)意緒的過程;二是意象映射,主要是指主體將自我意識、情感理想、人格意象等本體性智慧產物轉化為內在的對象化形式,由此獲得自我價值的內在實現;三是體象表征,主要是指主體借助身體意象、身體概象、身體表象和物體表象等系列方式轉化自己的精神意象,借此實現自我的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主體唯有借助上述過程才能深切感受自我的情思之妙、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智性之妙和價值物化的感性之妙。
同時需要指出,在審美主體的內心世界存在著感性形式、知性形式和理性形式的審美間體,前兩種形態(tài)的“審美間體”固然能夠導致主體對主客觀世界之規(guī)則范式的詩意理解與思維體用,但是尚無法使主體發(fā)現與體用主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圖式、真理品格和價值理想。因而,主體還需要將中級階段和概象形態(tài)的“審美間體”提升至超時空、理性化和形而上的最高境界,進而借助全息俯瞰和完形掃描,從高級階段和意象形態(tài)的“間體世界”之中發(fā)現、確認、欣賞、完善和實現間體對象—自我—客觀對象的最高意義、完滿價值和理想本質。其間,主體的意識體驗、意象評價和理念創(chuàng)制均伴隨著強烈深沉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直覺靈感。可見,這是主體生成美感的價值源泉和實現自我的內在機關。
(二)自我認知與本體審美的間體形式
可以認為,審美間體的形成與涌現屬于一種共軛性心腦事件。進而言之,只有當審美主體的審美判斷與審美體驗高度匹配之時,才會導致個性化的審美“間體意象”與“鏡像時空”完形廓出,才能促使主體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靈感的四位一體式厚積薄發(fā)、奔涌而出。換言之,只有當主體內心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完全吻合他的審美理想、徹底契通他的審美理念圓心時,其大腦中的情感體驗區(qū)才能與審美判斷區(qū)發(fā)生同步化的高頻低幅腦電共振,其內心的情感律動才能與理性范式合拍。
具體而言,人的本體審美與自我情感認知活動需要依托元認知坐標,參照自己的“目標工作記憶”內容,借助主體的“自傳體記憶”,動用“具身—抽象預演”模式和“離身內外映射”機制。
第一,人的自我認知與本體審美活動存在著“中介間體”,它與主客體處于共時空境遇、生成于主體的想象性體驗與虛擬創(chuàng)構過程中,它是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融通、互補增益和協(xié)同孕生的第三時空——一個更為完美、全息、含納了主客體價值特征與本質屬性的審美象征統(tǒng)一體。可見,唯有主體在內心形成或創(chuàng)造了這種不同于主體及客體時空的“間體世界”,他方能借此觀照自我,并與客體展開互動投射。
第二,主體的自我審美體驗與本體認知境遇,可用“鏡像時空場”模型及其價值映射原理來表征之。其中,“間體”是表征審美主客體之共時空全息關系的異質同構物態(tài)象,能夠同時吸收與折射對象化的主體特征與客體屬性,且能與主體自身及鏡內外的客體發(fā)生互動映射而妙不可言。
第三,主體自我審美與本體認知的心理表征體乃是內在時空虛擬呈現的鏡像自我。后者是一個多元內容的集合體內心的感性表象,其中包括本我、自我與超我,感性自我、知性自我與理性自我,道德自我、審美自我、科學自我、技術自我、愛情自我等等。
第四,主體自我審美與本體認知所經歷的移情體驗—想象判斷—理解共鳴等過程,均需借助系列心理表征體來實現之,即歷時空和形而下的表象重構—共時空和形而中的概象耦合—超時空和形而上的意象契通。上述的三級時空躍遷、三重形態(tài)嬗變和三種表征體的互動—疊加—變換—協(xié)同過程,不但蘊涵了主體自身感性力量的美的動態(tài)特征及美妙價值,也間接體現了主體的理性意識與人格智慧的深幽之美與自由之妙。
三、審美意義的具身體現——審美技術思維的教學原理
在個性主體的審美活動中,實際上存在著思維時空的頻繁轉換與審美價值的多元整合的情形。換言之,一個人會對自己的體象思維、符號思維、意象思維和技術思維之內容與形式進行靈活變換、巧妙貫通及疊合重構,以便實現審美認知的本體價值、對象性價值與社會意義。
(一)審美理念的技術轉化工具與本體體現方式
審美主體的理念建構與行為意識的形成均需要借助意象體驗來展開,即通過現有的意識內容與特定經驗、主導情感的定向貫通與耦合,來獲得對理性認識的感性檢驗與本體價值判斷,進而使人在創(chuàng)生新意象的同時產生新理念、新思維和新行為。
同時,審美主體在輸出新理念、新思維和新行為的過程中,需要采用本體具身轉化方式及客體性離身轉化方式。前者需要審美主體動用本體性的審美工具思維方式,后者則需要審美主體動用本體性的審美符號思維方式。
這是因為,人腦的前額葉具有兩大輸出通道:一是經由輔助運動區(qū)和前運動區(qū)抵達運動區(qū)這個身體運動出口端;二是經由扣帶回和頂—枕—顳葉聯合皮層抵達布羅卡區(qū)這個符號運動出口端。換言之,人對身體運動出口或身體行為方式的管理,需要借助本體性的工具思維來進行之;人對符號運動出口或符號行為方式的管理,需要借助本體性的符號思維來進行之。
所謂本體性的審美工具思維,是指主體借助自我意象來設計、發(fā)動、調節(jié)、完善和實現體象活動(身體符號、本體符號系統(tǒng))的認知操作過程,其中既包括對主體的身體、動作、言語、歌唱、演奏、表情、姿態(tài)的本體性操作,也涉及主體對各種工具對象(包括樂器、文具、生產工具、餐具、廚具、科學儀器、畫具、道具、配樂器材、模型、實驗用品等)的對象性操作。
所謂本體性的審美符號思維,是指主體依托自我意象并借助符號規(guī)則來設計、發(fā)動、調節(jié)、完善和表達抽象價值的認知操作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人類通用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其中既包括主體借助自己的身體表演、言語、歌唱、繪畫、演奏、和寫作等本體性的符號表達活動的認知操作情形,也涉及主體對各種符號表達產物的對象性形式操作,其中包括聲樂、器樂、舞蹈、體操、文字、樂譜、數理公式、圖表、圖像、影視、戲曲、畫作、書法、行為藝術、攝影、雕塑、廣告作品、工藝、模型等類型。
總之,人的審美技術思維或價值工具思維需要動用主體的元記憶素材、元體驗情景和元調節(jié)方式,還需要借助工作記憶來調動相應的本體性與對象性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以便使之成為主體重構情景經驗、動作系統(tǒng)、情感價值、思維路線、創(chuàng)作意象和表達圖式的操作性規(guī)范。
另外,主體用以表達本體動作的操作性知識主要涉及人的運動性聲樂表象之心理與生理調節(jié)程序,后者包括對象性和本體性等多種形式。例如,對象性的運動性聲樂表象是指學習者在感受聲樂教學及聲樂表演活動時,其內心形成的教師示范演唱及歌唱家表演時的一系列聲樂動作表象,包括呼吸運動表象,言語運動表象,唇、齒、舌等器官的運動表象,演唱姿勢及表演動作的運動表象,等等。
這些運動表象乃是學生學習聲樂表演方法的身體操作之體象記憶與感性表達基礎。本體性的聲樂運動表象,則是指學習者所形成的自己表達聲樂思想的身體表象、動作表象、言語表象、樂音表象、表情姿態(tài)表象、情感表象、情景體驗表象等。可見,只有經過長期的技術訓練,音樂學習者才能使自己的視覺聲樂表象、聽覺聲樂表象、審美表達意象和身體運動表象協(xié)調一致,趨于完美,進而據此形成相對規(guī)范、穩(wěn)定和個性化的本體動作操作性知識與體現程序性鏈式反應效能的技術思維方式。
(二)有關審美技術思維的教學原理
可以認為,指向審美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技術思維能夠催生學習主體的鏡像時空,能夠重塑主體的心身世界,能夠映射其主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與深層規(guī)律。它既是人們發(fā)展自我認知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又是主體傳達自我經驗、表達自我情感、實現自我理想和個性價值的最佳路徑。
因而,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習者的自我實現能力,切實促進他們的情知意發(fā)展,我們需要深入認識及掌握技術思維教育方面的科學原理,進而據此設計與實施具體的審美教學方法與操作對策。
1.審美技術理念教育的主客體價值
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與公民的審美藝術教育,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培養(yǎng)未來的藝術家,而是培養(yǎng)每個人的審美情感素質、審美想象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行為。其中,養(yǎng)成審美創(chuàng)造的技術思維能力不僅有助于審美主體重塑自己的情知意世界,而且有助于他們切實實現自我的審美價值。換言之,借助身體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或社會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性傳示來轉化與體現其內心生成的審美價值。
進而言之,上述能力和素質不僅是未來的專業(yè)藝術家所必備的精神基礎,也是每個人成為文明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因而,我們的審美藝術教育需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首先引導他們進行技術理念的創(chuàng)新嘗試(包括確立技術動機、設計形成技術意象等關鍵內容),以便使之造益他們的技術價值創(chuàng)新和技術能力創(chuàng)新等系列活動。
譬如,歷史上許多藝術大師對同一種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有所不同、個性鮮明的演繹版本表明,藝術表現“似大師者死,適宜變通者生”。例如,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就說過,他自己對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曼、肖邦、德彪西、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等杰出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的代表性作品,都要進行適當的情感體驗、思想梳理,進而據此形成自己的情感韻律、思想目標和表達意象,然后以此來重新調適原作的某些音高、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和旋律模擬范式等,以便使之有效地匹配、融通與耦合自己的抒情特征(強度、力度、速度、正負效價、喚起度等),借此實現自己的表達目的及自我價值。
然而,國內外對涉及審美鑒賞—創(chuàng)作—表達的技術思維的教學活動缺少知識更新與方法創(chuàng)新,大多以抽象的人文闡述和具體的技能傳示為主,尤其是教師缺乏對藝術教育的價值理念更新,依然強調忠于原作,以經典為本,不愿倡導“以學生為本”,不敢將創(chuàng)造性演繹經典作品視作提高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及實現自我價值的符號載體(而非絕對標準或根本目的),導致藝術教師偏重于向學生灌輸抽象知識和進行單一的技能訓練,致使大多數學生難以對藝術作品產生動情體驗,遂制約了其情感發(fā)展、能力提升、個性完善,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素質的心理進程。
鑒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深入把握技術理念創(chuàng)新的意識驅動原理,進而以此確立教師和學生的技術學習理念、技術建構方法、技術表達內容和技術操作原則,從而為后續(xù)的藝術構思、藝術表達和行為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2.審美技術理念教育的心腦原理
總體而言,技術理念創(chuàng)新的意識驅動原理在于,以前額葉新皮層為主的頂級調節(jié)性元結構,能夠借助工作記憶來表征人的審美表達意識:目標工作記憶(形成表達自我/表達原作者的特定情感與思想);目錄工作記憶(檢索、提取自己的所有相關的心理資源);輸出工作記憶(對提取的內源信息進行重組、變形、整合,經由前運動區(qū)—布羅卡區(qū)的相互作用,使之形成新的虛擬情境并加以內在預演,借此為人的真實的表達行為提供最佳的身體運動圖式。
具體來說,大腦的前運動區(qū)在人的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異常重要的“審美價值預演—審美能力操練”的執(zhí)行功能。它一面要接受前額葉的目標、策略和圖式之引導,一面接受經過前腦加工并來自杏仁核的情感投射,同時還要基于前腦的工作記憶之信息檢索、選擇性地接受來自三大感覺皮層的表象資源和來自聯合皮層的概念范式,以此作為實施“知識預演—能力操練”活動的基本構件。
這提示我們,前運動皮層的時空操作表象與真實的感覺知覺運動等效,其生成機制、加工(整合、分解、轉換、派生)模式和信息(符號及語義)表征水平均體現了心理活動的本質方式:圖式化的時空經驗、情感狀態(tài)、知識結構、思維流程、理念活化與人格動機。其中,目標工作記憶與人腦的眶額皮層(前額葉的結構之一)的活動具有密切關系;目錄工作記憶與左右側前額葉上部的功能活動密切關;輸出工作記憶則與左右側前額葉下部的功能活動具有密切關系。
同時,人腦前額葉的腹內側正中區(qū)在主體從事情感性、審美性意識體驗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前額葉的背外側正中區(qū)在主體從事認知性、創(chuàng)造性和操作性的意識體驗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功能。它們共同反映了人的元認知系統(tǒng)的基本特點,并為我們深入解讀技術思維的理性內容(即本體認知操作系統(tǒng)與審美行為世界的活動規(guī)律)提供了理性化基礎與規(guī)律性啟示。
3.審美技術思維教育的基本方法示例
以對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這部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新演繹為例,與之相關的演奏版本很多,幾乎所有的知名鋼琴家都彈奏過這部協(xié)奏曲。其中,當代演奏這部協(xié)奏曲的屈指可數的幾個權威性版本分別是:拜倫·賈尼斯的演奏版本(由孟格斯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協(xié)奏);弗郎茲的演奏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協(xié)奏);巴倫博伊姆的演奏版本(由切利比達克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協(xié)奏);瑪爾塔·阿格里奇的演奏版本(由拉賓諾維奇·巴拉科夫斯基指揮的意大利斯維澤拉交響樂團協(xié)奏);阿勞的演奏版本(由喬治·霍斯特指揮的倫敦愛樂樂團協(xié)奏)。
通過對以上五個版本的比較,我們就能感受不同風格的鋼琴演奏家對該作品的個性化詮釋效果,并對相關的器樂教學和表演訓練具有諸多啟示。
(1)演奏的速度。不少鋼琴演奏家都認為,其第一樂章展開部的行板部分的速度太快了,沒有人按照譜面上標的速度來演奏,阿勞指出,“第一樂章的行板快得沒有辦法操作,舒曼的協(xié)奏曲當初是怎樣構思的,我不知道,總不可能是我們對音樂的感覺全走樣了吧?”人們都會發(fā)現,幾乎沒有一個演奏大師是按照該協(xié)奏曲所標注的速度演奏的,而是都根據自己對某個樂段的理解來確定自己的演奏速度。他們這樣做并非出于能力或體力上的局限性,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個性化的音樂理想。
(2)音色的控制。一般水平的演奏者所能勝任的,僅僅是對一個樂句、一個樂段的音色進行個別的調整而已。然而,那些杰出的鋼琴家則是真正的與眾不同:他們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到最后一個音符結束,都將其間的音色變化安排得井井有條、和諧自然,既與原作的總體結構與情感思想相一致,又適度體現了演奏者的個性化情思意蘊與技術創(chuàng)新亮點。
(3)樂句的氣息和活力。弗郎茲對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的演繹從容優(yōu)雅、細膩柔婉,充滿成熟氣息和沉穩(wěn)活力;拜倫·賈尼斯的演奏風格則是瀟灑輝煌、詩意昂然,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激情氣息與奔放活力;巴倫博伊姆演奏極具個性色彩,其音色變化豐富、具有哲理韻味、自由氣質和創(chuàng)新活力,他著力表現自己心中的舒曼,很多地方沒有按譜面標注的規(guī)定演奏;瑪爾塔·阿格里奇的演奏最具激情、速度最快,體現了華麗的技巧和柔美的情感,富于沖擊力和感染力;阿勞的演奏體現了嚴謹、純正、含蓄、熱情的完美結合特點,充滿自然親切的人性溫馨氣息和堅毅果敢的活力??梢?,即使是同一句話、同一首歌,如果由不同的人說出來、唱出來或彈奏出來,則都會體現出有所不同的個性氣韻與活力特征。這就是藝術家孕育和表達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與藝術魅力之所在!
總之,我們應當認識到,藝術文化是表達人類的優(yōu)美情感、創(chuàng)新思想和文明行為的物化結晶,從而體現了人類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理想的本體重構與價值創(chuàng)新過程,借助研究、鑒賞、表演和體育藝術文化,我們即可創(chuàng)造、體驗、評價、完善和實現自我的全新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為此,我們的藝術教育應當大力減少模式化、標準化、機械性的技能訓練內容與時間,努力強化學習者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以便使學習者能夠借此表達自己的獨特情感、創(chuàng)新思想和個性特征,同時實現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演繹與完美闡釋。
4.審美主體提高審美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
(1)提高主體對作品和自己的表達意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演繹水平。即是說,學習者需要創(chuàng)制內心的“審美鏡像”這種思想模型——同時折射自我與作品的情知意特征和審美認知價值,使之成為二度創(chuàng)作的體驗平臺和思想坐標。
(2)對自己的身體活動、肢體運動、表情姿態(tài)、言語活動、歌唱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反復預演、不斷調適,從而使之轉化為精細、準確、敏捷、圓潤的本體程序性運動記憶,再將本體程序性運動記憶轉化為本體程序性思維操作范式。
(3)借助元認知系統(tǒng)調控自己的動情體驗—激情表現的心身效果。換言之,學習者需要借助審美理念來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意象,使之與自己的表演意象、作品的符號意象和自己的審美意象彼相匹配協(xié)調,借此創(chuàng)造完美的個性化聲樂行為。
四、培養(yǎng)審美智慧的思想之道
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币虼?,人的意識內容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觀世界的存在、自身同客觀世界的復雜關系,還可包括虛擬的自我情景、假定的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預期出現的客觀事物等特殊內容。
總體而言,人的審美智慧由本體性審美智慧與客體性審美智慧構成,前者涉及人對自我的審美認知能力、自我審美意象、本體審美意識、本體審美創(chuàng)造及本體審美表達能力,后者涉及人對對象世界的審美認知能力、客體審美意象、客體審美意識、客體審美創(chuàng)造及對象化審美表達能力。其中,審美意識是人的審美智慧的內在呈現方式,審美意象是審美意識的認知操作形態(tài),審美間體則是審美意識的心理表征方式。
進而言之,自我審美意識與主體的元認知能力、自我參照系及本體知識等重要模塊密切相關。審美智慧是人的本體智慧的首要內容,培養(yǎng)審美智慧是審美教育的根本目標。有鑒于此,我們在審美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充實、發(fā)展、改善、提高并創(chuàng)新用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智慧的思想之道。
(一)建立審美認知的自我參照系
埃倫茨韋格指出:“在創(chuàng)造性的頭腦中,無意識的散漫意象以及夢幻似的彌散目光被用于構制高度技術性的內容,協(xié)助形成藝術形式的復雜秩序……對手法的探索與對自我的探索成為同一個過程,外在與內在合二為一……為了將現實世界融入理想世界的形式系統(tǒng)之中,我們必須借助想象打破兩者的分明界線,以使其產生相互作用,在無數復雜的相互關系中形成變形與重構的完美形式?!彼f的藝術家對“手法”和“自我”的探索,其實就是指藝術形式及其所旨在傳征的藝術理念、個性情感、價值理想和獨特經驗。
從表面觀之,藝術審美與認知自我是兩種各不相同的精神活動。然而從人類的認知本質及其心腦基礎來看,兩者都需要動用人的情感資源、具身裝置、想象能力、意識預演系統(tǒng)和價值轉化體系。同時,主體的自我參照系成為連接藝術創(chuàng)造行為與自我創(chuàng)造行為的心理轉化器與精神紐帶。
具體而言,在審美的自我實現方面,人不是單純地、直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外部現實環(huán)境,相反,在人的自我世界中有一種復雜的主觀機制對人的所有經驗進行篩選和重組,最終在每個人的審美意識中形成不同于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現實”或審美的間體世界與鏡像時空。因而,它成為主體建構自我審美意識的核心內容之一,主體認知與實現自我的符號價值的基本方式,同時還是主體進行對象化的符號映射,進而借此實現對象的符號價值的主導方式。
例如,鋼琴家霍洛維茲和安東·魯賓斯坦在談到演奏鋼琴作品時面臨的“忠實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個矛盾時指出,化解這種矛盾的唯一途徑,就是演奏者要以全身心進入作品世界,在富含情感的體驗過程中同時展開自由活躍的深廣想象,借助創(chuàng)造獨特的意象模型來深化理解,對原作的主題蘊涵和抒情風格進行個性化的“演繹”與拓展。否則,便會成為拘謹、機械、缺乏情智個性的“演奏匠”了,而不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藝術家。
譬如,他們各人擁有各自的“貝多芬”“肖邦”和“莫扎特”,在主要方面求同,在具體的技法操作和細節(jié)處理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現風格和思想特征??梢哉f,他們所說的用以平衡藝術忠實性與審美創(chuàng)造性之力量的智慧之道,即在于藝術表演家需要基于個性化的自我參照系來重新構思自己的音樂表達意象及其符號形式結構。
由此可見,主體在認知自我的過程中所形成系列性的自我審美參照系不但是人們認知對象世界的內在坐標,更是主體實現自我審美能力與主體審美價值的思想基礎。具體來說,它可以包括自我審美的經驗參照系、情感參照系、思維參照系、身體參照系、動作參照系,或者說包括表象化的感性自我參照系、概象化的知性自我參照系、意象化的理性自我參照系、體象化的物性自我參照系。
(二)形成審美認知的本體知識和自我表象
為了發(fā)展自我審美意識及促進本體性智慧的客體性映射,我們需要掌握建構本體審美知識的思想路徑:一是借助元知識—元體驗—元調節(jié)活動形成元認知能力;二是借助自我知識—自我體驗—自我管理(情感與思維管理)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三是運用元認知與自我認知能力,基于自我參照系來整合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形成人格智慧能力。
本體性審美知識是對個性主體的審美特征、審美價值與審美認知能力的獨特表征方式,因而成為支撐個性主體建構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之本體智慧的審美心理基礎。它的基本構成包括六大方面:本體性審美經驗、本體性審美概念、本體性審美人格(包括情感內容)、本體性審美體象(知識與技能)、本體性審美策略、本體性審美理念。
其間,主體經歷了建構本體審美知識的四大認知階段:一是經驗變構;二是情感映射;三是想象性體驗;四是意象建構。因而可以說,人的本體性審美知識主要體現為感性化—表象性、知性化—概象性、理性化—意象性、具身化—體象性和本體符號化—動作性等五種類型。
本體性審美知識主要包括個性化的審美元知識、自我情感審美知識、自我身體審美知識、自我動作審美知識、本體符號審美知識等系列內容。進而言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需要認識、掌握并操運本體性審美知識的建構程序:一是以寓身方式內化審美客體經驗,形成本體性審美經驗;二是借助審美的客體概念建構本體性審美概念及其符號系統(tǒng);三是運用審美的客觀規(guī)則建構本體性審美認知策略;四是運用審美的程序性知識建構本體審美的身體知識與本體符號表達性知識;五是借助審美的客觀規(guī)律建構本體審美的理性知識。
(三)發(fā)展審美認知的自我管理能力
人生的煩惱、痛苦和矛盾,多半源于主體對自己的不滿意、不認可、不欣賞、不珍惜??梢?,自我體驗、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實際上成為體驗世界與他人、認知世界與他人、評價世界與他人的內在模板,它們對人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強化自我管理能力遂成為每個人完善自我智慧,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基礎,也是我們發(fā)展對象性智慧,實現創(chuàng)造、成功和幸福理想的首要條件。
審美層面的自我管理包括審美性情緒管理、審美性認知管理、審美性信息管理、審美性身體管理、審美性行為管理等多重內容。其中,處于源頭始基地位、具有原動力效應的內容則是審美性情緒管理。具體而言,人的“審美情感管理”主要涉及對自我審美情感的對象化表征(包括科學、藝術、倫理、社會、自然、生命等多元內容),對自我審美情感的認知調節(jié)和對自我情感審美表達行為的圖式設計等多重內容。因而,學生只有通過深入學習并熟練掌握了“審美認知管理”和“審美情感管理”的豐富知識和科學方法之后,才能提升對自我(包括情感特征和思維方式等)的審美認知水平。
基于章士嶸先生和魯麥哈特等人的觀點,主體借助自我審美的情感意識實現自我調節(jié)的效能,主要體現于其對自我審美信念、心理現實審美和行為審美圖式的內在預演與認知操作方面。進而言之,人的自我管理需要借助主體的元認知審美系統(tǒng)。杜威在《藝術感受》中寫道:“理智標志著本性與即時的處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意識是自我與世界在經驗中的不斷再調整?!?/p>
那么,人對自我的審美評價又是指什么內容呢?筆者認為,主體主要基于自己的審美元記憶、審美元體驗來做出對自我情感活動、自我思維方式、自我人格價值、自我身體特質、自我行為意義的審美判斷與正負性評價,從而為自己的情知意發(fā)展及完善行為實踐活動提供思想藍圖。
可以說,主體對自我的審美評價不但是人們用以強化認知自我的心腦動力、優(yōu)化自我情感決策能力的思想基礎,還是人們用以提高對象性審美認知能力的內在參照系。
(四)營造孕育審美智慧的思想之宮——人格意象
卡西爾說:“正是通過美,人類心智的嶄新功能才被揭示出來,從而使人類的心智可以超越個體性經驗的范圍,去追尋一種普遍的人性理想……藝術活動總是浸潤著主體的人格和生命之整體。言語的節(jié)奏和分寸、聲調、抑揚、節(jié)律,皆為這種人格生命的不可避免和清楚明白的暗示——均是我們的情感、想象、旨趣的暗示?!?/p>
1.審美價值的共同體、審美命運的共同體
薩特認為:藝術品是藝術家對其生命意象的物質模擬。所以,它最適于體現生命的最高向度、最深活力和最佳境態(tài)。因而可以認為,人格智慧是個性主體借以形成對象性審美智慧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本體性框架。進而言之,只有在想象的境界中,審美對象才會被創(chuàng)生出來。
因而可以認為,藝術形式與藝術家的審美人格意象乃是對立統(tǒng)一的價值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正是借助審美的自然符號、生命符號和藝術符號這類“感性之鏡”,我們才能見出它所折射與映現的主客觀世界妙合契通的那種理想美、情態(tài)美、韻律美、力量美、氣質美、人格美……
例如,人們常常會問道:藝術家的旋律思維(音樂意象)或創(chuàng)造性才能是從何而來的?拉赫瑪尼諾夫認為:“我不是一個按照預先想好的理論作為模式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我始終認為,音樂應該是一個作曲家復雜個性的表現,應該是他全部經驗的真實寫照?!蔽侄鳌ね挂差H有體驗:“我們從偉大的音樂家那里能學到許多東西,其中最偉大的東西之一就是他的肯定性目的和內在意象?!?/p>
可以說,正是由于藝術家發(fā)現了自身和對象世界的完滿本質與發(fā)展規(guī)律,他才能夠于內心呈現出相應的情感理想,獲得真善美兼?zhèn)浜椭骺陀^世界相統(tǒng)一的價值理念,進而將這些內在價值逐步轉化為相應的獨特新穎的知性形式與感性形式,最后將這種感性形式加以對象化的符號呈現和對象化的實體傳載。因而可以認為,正是主客觀世界的合而為一,才使得人的精神時空獲得了內蘊的充實增益;使得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了完美呈現;使得主體能夠鏡觀自我和享受創(chuàng)造的神奇花果!
進而言之,音樂家的音樂意象實際上直接源發(fā)于那種個性化、全息性、具身性和意象性的價值體驗時空。正是借助那種人格化的意象體驗,他們才能將一切的自然印象、生命經驗、文化知識、藝術積累等,一一轉化為浸透美感、靈智和生命力品格的意象觀念;這種生命化、人格化的意象世界之內容和運動,構成了藝術個性心理的顯著特征,也蘊含著他對藝術真理和人類價值的智性思考??梢哉f,憑借這種本體化和具身性的意象世界,音樂家才能催生出高峰體驗狀態(tài)的審美價值意象。
2.人格意象的心理表征體
黑格爾指出:“只有通過反思中介的變化,對象的真實本質才可能呈現于意識面前?!币虼?,“人格意象”作為一個“雙面折射鏡”,既能呈現情感對象的本質特征,也能反射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
大體來說,人格智慧又可包括人格審美智慧、人格思維智慧、人格行為智慧。這是因為個體的審美人格特征具體體現為他的自我情感審美意識、自我身體審美行為、自我思維審美體驗等心理活動。人格審美意象形成于主體相應的自我表象、自我概象和自我意象。人格智慧主要體現為主體對自己的情知意行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洞察、預見、把握、設計、調控與完善能力。其中,自我審美意識是主體提高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的內在基礎和實現審美創(chuàng)造價值的思想坐標,也是人的情感理想和人格審美智慧得以成熟的高階動力。自我審美意象則是主體得以形成創(chuàng)造性審美思維的鏡像模板。
可見,“人格意象”這個內在之鏡和自我意識的具身代表,在主體重組經驗、激發(fā)情感體驗、實現自我認知、完善人格行為等方面具有奠定性和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人的自我調節(jié)與自我實現過程中,人格意象扮演了首席指揮官的頭等重要的角色:第一,“人格意象”是主體實現自我的內在模板。第二,“人格意象”和自我意識決定了現實在個人心目中的存在方式。羅杰斯指出,人不是單純地、直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外部現實環(huán)境,而是以一種復雜的主觀機制形成不同于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現實”。換句話說,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主觀現實”感。因此,要理解人的行為及人格,關鍵在于理解人的自我意識中的主觀現實圖景。第三,人的經驗能否進入意識,根本上取決于它們能否被自我的人格意象符號化。第四,“人格意象”是實現自我評價、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完善的理性坐標。
那么,審美的人格意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筆者認為,“審美人格表象”主要經由主體對自我的“情感表象”“思維表象”和“意志表象”的審美改造而得以形成;“審美人格概象”主要經由主體對自我的“情感概象”“思維概象”和“意志概象”的審美嬗變而得以形成;“審美人格意象”主要經由主體對自我的“情感意象”“思維意象”和“意志意象”的審美升華而得以形成。它們都是主體用以表征自我價值理想及本質力量的自我表征體。
(五)催生審美認知的自我意識
杰琳娜·烏蘭諾娃說:“要求藝術家的技藝水平不斷提高,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表演,而是在于藝術家把真誠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融入芭蕾,只有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塑造出感人的形象?!鄙眢w不啻是人心的高級符號系統(tǒng)。歌劇與芭蕾,乃是人通過最自由的身體運動實現最自由的價值理想的完美境界。它們印證了鄧肯的名言:最自由的身軀里蘊藏著最高的智慧!
1.本體審美意識的多元價值認知功能
可以說,審美主體單有認知并表達審美對象的客觀規(guī)律的理性智慧遠遠不夠,還需要發(fā)展用于認知自我和表達自我的審美情感意識(或者說感性智慧),以便借此轉化主客體的理性智慧,修煉具身品質,實現自我價值。
人的本體審美意識有助于主體提升其自我認知、自我完善和實現自我價值等本體審美能力,其中人對自我情感的審美想象乃是主體操用本體審美意識的主要方式。進而言之,人的本體審美意識還有助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深入發(fā)現對象世界的鏡像自我特征及其審美價值。換言之,它能夠促使主體及時轉換視域維度與思想坐標、有效銳化感受能力,靈敏發(fā)現主客觀世界的新象妙機。
這是因為,只有當審美對象進入主體的具身化體驗的本體性時空之后,人才能從中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新的審美價值。以自然審美為例,自然事象在未進入人的審美視野之時,并不能體現出審美價值,當它們一旦被審美心光所映照時,就會頓然煥發(fā)迷人的詩意之美。因此“在這些東西上面,主體似乎能夠見出自己所熟悉的思想方法,自己的意識活動類型,自己那根深蒂固的因果觀念和終極觀念,自己的幾何觀念、智慧、對秩序的需要以及突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直覺情景。”
由此可見,主體所創(chuàng)造的多元化的自我審美意識系統(tǒng)既能接受主體的情知意投射,又可向主體的客觀審美經驗、客觀審美知覺和客觀審美意識等對象世界等進行逆向投射,從而顯著改善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審美認知能力,推動主體逐步從內在實現走向外在實現的審美境界。
2.形成自我審美意識的認知操作方式
在審美認知過程中,主體既需要運用具身模擬方式來內化審美信息,也需要運用鏡像映射方式來虛擬外化審美價值,更需要運用綜合性方式來建構指向自我的本體審美意識。進而言之,主體在建構、轉化并實現自己的審美意識的過程中,需要動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方式。
例如,對象性的運動性聲樂表象是指學習者在感受聲樂教學及聲樂表演活動時,其內心形成的教師示范演唱及歌唱家表演時的一系列聲樂動作表象,包括呼吸運動表象,言語運動表象,唇、齒、舌等器官的運動表象,演唱姿勢及表演動作的運動表象,等等。這些運動表象乃是學生形成聲樂表演方法所必需的身體工作記憶之基本內容;身體工作記憶的另一種內容是人的本體性的聲樂運動表象,它主要是指學習者所形成的自己表達聲樂思想的身體表象、動作表象、言語表象、樂音表象、表情姿態(tài)表象、情感表象、情景體驗表象等等。
上述活動都涉及了審美主體的本體審美意識的核心內容:審美經驗的本體轉化策略與方式,審美價值的本體動作表達范式,審美信息的本體符號表征模式等。
再以音樂家依托自我審美理想和本體審美意識而催生音樂創(chuàng)作意象的認知操作程序為例:其將滋生于審美意識之中并轉化為聲樂運動表象的音樂創(chuàng)作意象的認知操作原理在于,人對聲樂表演的意象設計、意識體驗、內在演練、理念調控和身體傳達過程,分別涉及其大腦的前額葉新皮層(其功能在于執(zhí)行人對作品和自我表演活動的情感體驗、認知評價和創(chuàng)作意象,據此形成表演意象、規(guī)劃表演圖式、調節(jié)表演行為)、輔助運動區(qū)(轉換表演意象、形成表演的初步程序)、運動前區(qū)(向身體器官分配運動任務、發(fā)布精準敏捷的運動指令)、布羅卡區(qū)(負責人對作品的符號內容理解、對主體內外表演活動進行音樂符號匹配與形式法則監(jiān)控)、左側運動區(qū)(執(zhí)行運動指令,具體調控雙側發(fā)聲器官、呼吸器官和肢體運動模式)和頂葉(其上部與身體表象的虛擬運動相關,下部與歌唱經驗的遷移和成熟模式保存有關)。
在形成自我審美意識之后,審美主體還需要進一步實現審美理念的主客體轉型,以便借此建構、提升與實現自己的客體審美理想,借此使自己從內在實現走向外在實現的審美境界。
進而言之,審美意識轉型包括四大內容:一是將人格化的智慧意象轉化為理性化的客體—身體意象(范式);二是將客體—身體意象轉化為知性化的客體—身體概象(圖式);三是將客體—身體概象圖式轉化為感性化的客體—身體表象(感覺—運動范式);四是將客體—身體表象轉化為對象性與物化形態(tài)的知識增值體(即主體價值與人格智慧的客體表征形式或曰客體性智慧、對象化智慧、世界智慧)。
泰戈爾指出:“人類永久的幸福不在于獲得任何東西,而在于把自己奉獻給比自我更偉大的事物……心靈也一樣,它不能永遠生活在自己內在的感覺和想象中,而是需要外在的對象。這不僅是為了哺育內在的意識,而且為了將自我意識付諸行動,即不單要接受價值,而且還要回報價值……譬如,藝術家的藝術理念成熟時,內心涌現了無上的歡樂:他迫切需要將之具體化和對象化,以便實現自我價值。為了能更充分地觀照它,主體與那種具體的對象保持了距離。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價值與我們的身心相互分離之時而產生快樂的動因。為了使它比我們自己更完美,我們于是在充滿愛意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賦予它感性的對象化形式?!笨梢?,智慧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審美智慧的根本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美的“第二自然”。
對此,黑格爾做了透徹的闡釋:藝術家善于“在藝術作品里以這種樣式完善自我,并使之獲得完美的感性顯現:在外在事物中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即創(chuàng)造自我與對象)”。因而,我們實際上乃是借助審美鏡像來發(fā)現、體驗、完善并實現其所折射的那最深刻、最強烈、最持久、最別致、最刻骨銘心和最富詩意的自我理想、自我潛能和自我價值的。歸根到底,決定我們自身情感命運的乃是深藏不露的人格理念,決定其價值意義的乃是高高在上的審美觀念,決定我們精神理想的乃是我們那厚積薄發(fā)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回觀現實,我們痛心地發(fā)現:我們的教育已經暴露出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從而嚴重制約著每個個體與民族群體的未來發(fā)展水平。因此,教育應當回歸人性坐標、超越功利目標,以便真正有效地促進人的個性化、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其中,審美教育恰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無以替代的必修課;個體幸福與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皆源于斯,藝術創(chuàng)造與人文研究的根本價值皆系于斯!
可以說,藝術與審美事關每個人的命運與幸福,而不僅僅是藝術家、思想家和專業(yè)人士的獨有領地。其原因在于,性格是命運的內在模板,而審美活動有助于優(yōu)化人的性情與品格;幸福主要源自人的主觀感受,幸福感更多地來自人的自足意識、知足而樂:通過內在發(fā)現、內在完善、內在實現及內在體驗而實現精神理想、獲致心靈自由。進而言之,愛心—詩意—美妙感成就了感性價值,慧心—創(chuàng)意—理智感成就了知性價值,良心—善意—道德感成就了(本體—主觀)理性價值;主觀理性是主體實現客觀理性的內在模板、本體價值是人認知客體價值的思想參照系,對價值的完滿性具身體驗即是幸福感。
因而,我們需要借助“審美之光”映亮自己的深廣心靈,進而借助“內在的月光”體現自己的“人格智慧”,映亮未知時空的黑暗地帶,發(fā)現—創(chuàng)造—享驗主客觀世界的真善美妙品與詩意,借此實現自己的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人類奉獻出新的思想花果與物質珠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