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夢游癥患者
推薦理由
這組漫畫里發(fā)生的故事,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孩子看了都會發(fā)出會心的笑聲。挑戰(zhàn)在于孩子們要站在父親的角度,來揣測面對兒子的雕蟲小技時的心理變化。這樣的換位思考,非常有利于促進父子間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流。
閱讀材料
([德]卜勞恩:《父與子》,第36頁,洪佩奇編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
互動式分享閱讀
雙胞胎姐妹小言和小午,還有男生小政,是四年級的小學生,三個人和志愿者卓緣姐姐住一個小區(qū),每周六上午四個人一起讀一個小時書。
這天,例行的讀書時間到了,卓緣姐姐將一本《父與子》放在孩子們面前:“今天我們來欣賞《父與子》中的故事,你們看過這本書嗎?”
“看過!看過!”話音剛落,三個孩子就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
“那你們對哪個故事印象最深呢?”
“嗯……嗯,反正很好玩的!”
卓緣姐姐也不深追,問了第二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關于‘夢游’的故事。你們都做過夢嗎?”
小言不假思索地說:“我很少做夢的。”
做夢,特別是做噩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性心理事件。分享閱讀給小朋友一個機會,他們在述說自己的噩夢的時候,就宣泄了緊張、害怕的情緒,當他們得知大姐姐和其他小朋友也害怕噩夢的時候,壓力就會減小。無疑,這種交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只要看了恐怖的東西,晚上就會做噩夢?!毙∥缯f著,眉頭也慢慢皺了起來,似乎又想起了那些可怕的噩夢。
小政說:“我做噩夢的時候很難受,醒不過來,而且我會夢到很奇怪的東西。”
“那你們知道什么是夢游嗎?”卓緣姐姐開始切入正題了。
小午立刻搶著說道:“我知道!就是做夢的時候突然起身走來走去,好可怕的!”一對大眼睛瞪得鼓鼓的。
小言連忙點頭表示贊同:“而且千萬不可以叫醒他哦!這樣的話會有很可怕的事情發(fā)生的?!边呎f還邊緊張地搖著手,警示大家千萬不要這么做。
小政撓撓頭贊同道:“我猜,夢游的人會像木乃伊一樣行走?!?/p>
卓緣姐姐點點頭:“看來我們都沒親眼見過夢游,那我們就來看看書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夢游的?!?/p>
孩子們紛紛湊到書本前,小政反應最快:“我懂啦!他夢游是假的!”
小言、小午也不甘示弱:“他想吃糖啦?!?/p>
“你們都好聰明呀!可以把這個連環(huán)畫的故事完整地講一遍嗎?”卓緣姐姐設法讓孩子們靜下心來,一幅幅地品味畫中的故事。
串講故事能練習小朋友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他們的講述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程度。
小政十分專注地看著連環(huán)畫,緩緩講起來:“一天晚上,小明睡覺前覺得很餓。他走到書桌前在紙上寫了幾個字,把它貼在木板上,掛在身背后,像夢游一樣走出去了。爸爸覺得很奇怪,仔細看了木板上的字:‘夢游者,不得驚醒,免發(fā)危險!’爸爸沒有叫醒他。小明拿著糖回到了房間,痛痛快快地吃起來:‘真好吃,下次還可以用這個方法!’”小政的表情也會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而變化,時而緊張,時而微笑,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緒當中。
小政的敘述,完全支持了小言的觀點,她立刻興奮地大聲說道:“你們看,我說得沒錯吧!真的很危險!”
不過,在卓緣姐姐看來,還有一個關鍵的內(nèi)容沒有表達清楚。“講得真好!今天我們來演一演這個故事好嗎?”卓緣姐姐提議道。
三個孩子立刻興奮起來:“好啊!好??!我們最喜歡演課本劇了!”
表演故事,是閱讀之后一個重要的反芻過程,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加強人物內(nèi)心的體驗、仔細推敲事件的發(fā)展邏輯。如果有角色分配等過程,還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溝通和合作能力。
小政第一個報名:“我演兒子!”
小言轉頭看姐姐:“多了一個人,怎么辦?”
還是小午機靈:“你演爸爸,我們增加一個媽媽,我演媽媽!”
卓緣姐姐覺得小午的主意真好,也自告奮勇承擔了一個角色:“我演旁白!”孩子們一致通過。
卓緣姐姐(旁白):“一天晚上,小明家?!?/p>
小午(媽媽):“小明今天怎么這么不乖,這么晚才睡覺?!毙∥绨欀碱^,頗有“媽媽”的樣子,邊說還邊拍著小言(爸爸)的肩頭。
小言(爸爸):“就是啊,明天還要上學呢?!毙⊙砸埠苡小鞍职帧钡募軇?,壓低了嗓子,用低沉的聲音說道。這時,小政(小明)閉著眼睛走出來,兩手筆直伸向前方,晃晃悠悠地走向糖罐子。
小午(媽媽)一臉驚訝地看著小政(小明):“你怎么起來了呀?”小政(小明)無視小午(媽媽)的問題,繼續(xù)朝著糖罐子走去。小言(爸爸)疑惑地看看小午(媽媽):“孩子這是怎么了?”突然,小政(小明)拿起糖罐子,轉身準備回房間,背上掛著一塊大大的板子,上面寫著:“夢游者,不得驚醒,免發(fā)危險!”
小午(媽媽)驚訝地捂住嘴,小聲地問小言(爸爸):“天?。∷趬粲??”
小言(爸爸)也刻意壓低了聲音:“你說要不要叫醒他?”
小午(媽媽):“算了吧,等下發(fā)生危險就糟了。你說他怎么會夢游的呢?”
小言(爸爸)若有所思地說:“可能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這個表演一下子就暴露了他們認知上的一個盲點:他們沒有能理解故事中的爸爸是否知道兒子是假夢游!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很多五年級的孩子也看不懂這一點。
這時,回到自己房間的小政(小明)如釋重負,抱著糖罐子:“哈哈!終于吃到糖了,真管用!下次還用這招!”小政說著,還當真吃了一塊糖,腮幫子鼓鼓的。
卓緣姐姐覺得好笑:“你真吃啦?難怪你剛才第一個報名演兒子?!毙≌劬γ济夹澚耍磺宓卣f:“甜甜的?!?/p>
卓緣姐姐夸獎大家:“你們演得很棒,好有創(chuàng)意,快給自己鼓鼓掌!”孩子們熱情地鼓起掌來,一個個都驕傲地仰著頭。這時,卓緣姐姐突然話鋒一轉:“不過,你們分析一下,故事中的爸爸知道兒子是假裝夢游的嗎?”三個孩子異口同聲:“不知道?!?/p>
遇到孩子們不能理解的問題,大人切忌著急或者直接指責他們“弄錯了”,這樣會讓孩子們產(chǎn)生挫敗感??梢赃^段時間再和孩子討論,也可以溫和地提示他們換個角度再想一想。
卓緣姐姐再次啟發(fā)地問:“你們設想一下,一個人真的夢游的時候,會在背上寫個牌子嗎?”
小政似乎有些明白了,摸著腦袋不好意思地說:“不會的?!?/p>
小言和小午想辦法為自己的表演“辯護”:“假如爸爸知道他是假裝的,為什么還悄悄跟著,不罵他?”
小政替卓緣姐姐回答:“爸爸肯定在想,我倒要看看這個小子想干嘛!”
“小政這個推測非常好!我們再演一遍,好嗎?”見小午和小言有些懂了,卓緣姐姐立刻讓大家重新表演一遍,在表演中鞏固正確的理解。
大家又表演了一遍,和上一遍不同的是,當小政(小明)躡手躡腳進房間之后,小午(媽媽)對小言(爸爸)說:“這孩子,敢裝夢游,你不去打他屁股?”
小言(爸爸)低聲說:“先別動,看看他到底要干嘛?”
這時候,小政(小明)舔著嘴巴從房間里走了出來,見小言(爸爸)和小午(媽媽)正在外頭候著他,立馬撒開腿逃跑。小午(媽媽)指著小政(小明):“你給我站?。 贝蠹倚Τ梢粓F,一直坐在一旁的小政奶奶滿心歡喜:“你們玩得真開心??!”
(作者:崔卓緣,帶讀志愿者、2011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專家點評
連環(huán)畫的欣賞,訓練的是兒童的推理能力。推理有兩個層面:第一,從一幅畫到另一幅畫,中間是怎么聯(lián)系的;第二,人物的思維和情感是什么狀態(tài)。在欣賞《假夢游癥患者》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兒子是為吃糖而裝夢游的,但是,他們還不能準確推測畫中爸爸的心理狀態(tài)?!按髱 钡淖x書形式,可以很方便地用角色扮演來感悟畫中事實和人物感情,孩子們在編寫臺詞和表演的過程中,成功地理解了爸爸的想法。
另外,男生小政最初和卓緣姐姐兩個人一起讀書的時候,表現(xiàn)得很拘謹,卓緣姐姐很快調(diào)整了帶讀方法,邀請到活潑的雙胞胎姐妹加盟,小政立刻愛說話了,變得活躍了。這給我們以啟示:最好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讀書,這樣,他們更放松,更有表達意愿。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