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考點釋義
詩歌鑒賞,從感知詩歌形象,滲透詩歌的意境著手,進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關于詩歌形象的分析,我們已在上一個考點中作了細致的闡釋。把握詩歌意境,則是讀懂詩、鑒賞詩的前提。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詩、詞、曲、散文乃至繪畫音樂等都力圖創(chuàng)造意境。意境的形成,有賴于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二者的交融?;蚯殡S境生,或移情入境,或體貼物情,物我情融。
體味詩歌的意境,便能很快知曉作者的情感流露,對把握作品的內容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保ㄍ蹙S《使至塞上》)這闊大的境界,是詩人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風光的形象描述,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這里作者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還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等等,這些詩句,既有詩歌深邃的意境,又是作品思想內容“點睛”之處,于是成為后人傳誦的名句。
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解讀意象,挖掘詩歌的主旨。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保ā段男牡颀垺ど袼肌罚┲饔^情感和客觀事物的融合,這便構成意象。首先要學會抓住意象豐富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松竹梅菊,人們看到它們,就自然賦予它們更多的深意,透過這些事物濃厚的詩意內涵,不同時代不同心境的人會發(fā)出不同的感慨。我們在閱讀試題中出現的古典詩詞時,要善于扣住意象的特征進行分析。如2002年高考題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就是要求對“折柳”的寓意進行分析,這里的意象直接蘊含了詩歌的主旨。其次,透過意象揣摩詩的情感。要善于發(fā)現詩歌中詩人的感情因素,或欣喜,或憂傷,或熱烈,或奔放等這些情感因素都通過意象表現出來,同是“秋天”,有人說它是成熟收獲,又有人卻賦予它肅殺和凄涼,因而,揣摩意象其實更主要的是為了揣摩情感。
(2)結合背景,窺測詩歌的意圖。
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詩歌反映的廣闊的社會現實,這是文學產生的土壤。白居易的《新樂府》和《秦中吟》,則直接反映當時百姓的痛苦生活,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另一方面,“背景”也指作家多變的人生經歷,詩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個人寵辱融入自己的詩作之中。李煜、李清照的詞作,寫盡了自己人生的悲歡離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正是作者只身流落金華,又見丈夫趙明誠的遺著《金石錄》,睹物思人而生發(fā)出的無限感慨。
要了解詩歌的背景,在平常的閱讀中,就要對作家的生活經歷以及作家生活的時代社會有基本的了解,把讀史與讀詩結合起來。
(3)借助典故,探尋詩歌的主題。
詩詞中,用典的例子很多,典故的作用,一是借古諷今?!扒Ч沤?,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里借贊揚孫權、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二是借古明志,借廉頗的故事,說明自己壯志未已的決心,“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4)分析詩眼,透視詩歌的內容。
從閱讀看高考,試題中所選的詩詞,大多都有鮮明的特色,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成為全詩的核心。要善于抓住詩歌、詩句中的關鍵字,理出作者的思緒,《春夜喜雨》落在一“喜”字上,全詩對春雨的喜盼之情不言自明;至于“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冷”更是傳神之筆。
試題示例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
本題主要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要求學生抓住詩眼分析詩歌的意境。能力層級為E。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通過詩歌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內容。2002年全國卷選了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要求對詩中的關鍵詞進行理解,主要是考查作品的形象和語言。2003年,選取王維的一首詩,從總體看,兩年的詩歌鑒賞試題都不太難,詩歌本身是可以讀懂,容易理解的,這真正體現了“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這一考試說明要求。
王維《過香積寺》,寫自己探訪香積寺的所見所感。開頭兩句正面寫香積寺的深藏幽邃。三、四句寫香積寺掩映在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一陣鐘聲,使寂靜的山林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幽靜安謐。五、六句意在表現環(huán)境的幽冷,突出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在嶙峋的巖石中艱難的穿行,仿佛發(fā)出痛苦的幽咽之聲?!袄洹弊旨扔幸曈X上的感受,更有觸覺上的感覺: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恰用一個“冷”字來形容。最后兩句,寫作者涉荒穿幽,天黑前來到了香積寺,看到空闊幽靜的水潭以及澄清的潭水,詩人悟出了佛家的真諦:空。
對詩歌的鑒賞,首先就必須從詩的意境上去把握。這兩年的高考試題,都提供的是意境鮮明、境界朗闊的唐詩。李白的詩,描寫春宵人靜之時,作者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笛聲,這笛聲原是“折柳”曲,由此作者想到此時正是折柳的季節(jié),春天已到而自己卻還飄泊在外,不禁產生了思鄉(xiāng)之情。
解答這類試題要注意:一是抓關鍵句、關鍵字。正如2003年高考試題的題干說明所講,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咽”、“冷”二字,把詩歌的形象具象化,可感可觸。在古典詩詞中,還有許多因一字而活的詩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等,抓住這個字,則全詩境界凸顯。二是學會解讀詩歌,依據詩的形象,學會逐句解讀,用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對詩歌進行再創(chuàng)造。三是答即所問。從2002年開始,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成主觀題,由于鑒賞問題見仁見智,即使是對同一作品,由于受閱歷不同、心境有異、感悟能力有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考生在答題時,一方面不能完全用問答式語句作答,而要用鑒賞分析式的語句進行描述;另一方面,盡量扣住答題要旨,盡力揣測試題意圖,避免走彎路,答題不著邊際。四是切勿拔高。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要實事求是,不可過于抬高主旨,提高詩人的境界,甚至用現代人的觀念去解讀古人的思想意識;當然也不可見消極就針砭,見低迷就頹喪。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薄袄洹眱勺掷L聲繪色,精練傳神的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模擬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詠 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1)本詩為詠物詩,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我一體,從詩的尾聯看,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品格。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2)白頭吟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后,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該典故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試作具體分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滕王閣
王 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西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1)本詩在意境的塑造上,抓住時空的轉換進行描述,始終圍繞一個物象——滕王閣展開,請舉例分析這一特點。
(2)本詩為借古詠懷之作,滕王閣隨時空的變化已是“物是人非”,因而,本詩的主題該怎樣理解。
(三)閱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作者借春、江、花、月、夜五景,構畫出奇妙的藝術境界,請聯系其中任意一景分析此詩的意境。
(四)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本詩明白淺近,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五)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青門飲·寄寵人
時 彥
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殘照。古木連空,亂山無數,行盡暮沙衰草。星斗橫幽館,夜無眠,燈花空老。霧濃香鴨,冰凝淚燭,霜天難曉?! ¢L記小妝才了,一杯未盡,離懷多少。醉里秋波,夢中朝雨,都是醒時煩惱。料有牽情處,忍思量、耳邊曾道。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
(1)這首詞是作者遠役懷人之作,寫境悲涼,抒情深厚。詞作上片描繪了怎樣一種境界?
(2)詞作下片當是回憶,著力刻畫了伊人的形象,請作具體分析。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請結合本詩的基調,分析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七)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喜 雨
鄭 燮
宵來風雨撼柴扉,早起巡梅點滴稀。
一徑云煙蒸日出,滿船新綠買秧歸。
田中水淺天光凈,陌上泥融燕子飛。
共說今年秋稼好,碧湖紅稻鯉魚肥。
本詩借用哪些意象來表現“喜雨”之“喜”?這首詩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八)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桂香枝·金陵懷古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瀟。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裢?、繁華竟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1)詞的上闋重在寫景,作者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色?這與金陵懷古有什么聯系?
(2)詞的下闋抒寫懷古的感嘆,作者化用了誰的詩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答題提示
(一)答案:(1)這里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性。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
(2)該典故寄寓了執(zhí)政者辜負了詩人一片忠貞愛國之情。自己身處獄中,看到高唱的秋蟬,不禁自傷老大,回想年少時代,也何嘗不像秋蟬的高唱,而今卻一事無成,甚至入獄,這白頭吟則一語雙關。
賞析: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點出詩人在獄中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不禁自傷老大,回想年少時代,也何嘗不像秋蟬的高唱,而今卻一事無成,甚至入獄。詩人運用比興的手法,把這份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后,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詩人巧妙地運用這一典故,比喻執(zhí)政者辜負了詩人一片忠貞愛國之情,這白頭吟則一語雙關,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美。接下來五、六句,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一體。七、八句寫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本詩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二)答案:(1)詩的開頭即從空間展開,第二句則從時間上描述,當時閣上豪華的場面已不復存在。全詩屬于空間的詞語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潭影等;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等。
(2)人生短暫,盛衰無常。
賞析:第一句開門見山,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這是從空間上寫;第二句則從時間上寫,三、四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詩歌注重時空的變化,閣、江、棟、簾、云、雨、山、潭影等是空間;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等,但它們都環(huán)繞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fā)揮眾星拱月的作用。
(三)參考答案: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霸隆笔窃娭星榫凹嫒葜?,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非霜、白云、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等等,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參考答案(賞析):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詩人對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接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和真實可信。“側坐”是隨意而坐,可見小兒是不拘形跡而專心致志釣魚;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至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理想去處,為后文“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后兩句以“遙招手”的動作來代替答話,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至于招手以后的情形,就只有由讀者去想像了。全詩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是一篇描寫兒童生活的難得的佳作。
(五)答案:(1)旅途所見的北國風光:亂石古木、黃沙衰草,一片廣闊荒寒的景象,而夜暮降臨,則又星斗橫斜、燈花不剪,此時作者徹夜無眠,沉浸在懷念之中。
(2)先寫她為送別而梳洗妝扮;再寫別宴上少飲即醉,醉后秋波傳情;還寫臨行之際附耳小語的深情等。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遠役懷人之作,寫勁悲涼,抒情深厚,語言疏密相間,密處凝練警動,疏處形象真切,在藝術構思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
上片純寫境界,是作者旅途所經歷的北國風光:亂山古木,黃沙衰草,一片廣闊荒寒的景象,歷歷如畫。時而風雪連天,時而殘照西沉,這景象連畫也畫不出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只見外面是星斗橫斜,而室內則是燈花不剪,燭淚凝結,鴨形熏爐中散放著陣陣香霧,作者徹夜無眠,沉浸在懷念之中,真覺夜長如年,難以排遣。
下片展開回憶,突出了離別的一幕,尤其著力刻繪伊人的形象。先寫她為送別而梳洗裝束的姿態(tài),再寫她在別宴上,舉杯少飲即醉,醉后秋波頻傳的神情,還有是她酒醒之后,臨行之際,附耳小語時的深情。
著末兩句,更拓開一層,道出離別時伊人望歸的迫切,并想象遠人歸來時,伊人歡樂的笑容。這就使本來黯然銷魂的場面涂上喜人的色彩,也使伊人的形象更顯得異常豐滿。
(六)答案:本詩的基調明朗、健康,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賞析:初夏的鄉(xiāng)村,雨后新晴,經過雨水的沖刷,空氣顯得特別明凈清新,極目遠眺,原野空曠開闊。詩歌一開頭,作者便把這一情境真切地展現出來。遠處可以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山脊背后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作者緊緊扣住雨后新晴的景物特點,創(chuàng)造出清幽秀麗的美好意境。最后兩句,作者給這幅靜態(tài)畫面加上了動態(tài)的人物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機。全詩意境明朗健康,畫面清新,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反映了詩人愛自然、愛生活、愛田園的思想感情。
(七)答案:作者借用“一夜的風雨”、“稀疏的梅花”等來點明這是早春的時節(jié);“升騰的煙霧”、“陌上的燕子”以及“買秧的農人”等,描繪出田園美麗的景色,道出了詩人激動興奮的心情,以及對秋后豐收的展望。
賞析:鄭燮(1693~1765),字史柔,號板橋,著名書畫家。他的這首七律詩雖沒有點明季節(jié),但從所描繪的景色中明顯感受到這是一幅春雨圖。首聯寫夜聽風雨,晨觀雨后景,頷聯寫雨后春色,雨過天晴,村煙雨霧中托出太陽,農民劃船買秧歸,一片清新,一片繁忙。頸聯筆鋒一轉,把視野投向田野,用動靜結合,轉移目光等手段描寫田園美麗景色,表現詩人的激動、興奮。尾聯用“共說”道出詩人自己的想法,對秋的豐收景象的展望。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雨后的農忙圖。還有意使用了“新綠茶”、“碧湖”、“紅稻”等重彩詞語,渲染了歡快的情緒。
(八)答案:(1)詞的上闋有“似練”、“如簇”的靜景,再寫征帆、彩舟等動景,勾畫出“畫圖難足”的美麗景色;這樣美好的景色,為下文的懷古增添悵然之情。
(2)詞的下闋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句子,借以諷諫現實,切勿重蹈覆轍。
賞析:詩詞上片寫景,首句“登臨送目”領起上片詞意,表明以下描寫全是目中所見,作者用兩個比喻“似練”、“如簇”先寫靜景,然后自高而下,寫出江岸景色,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白鷺,色彩斑斕,動靜相間,構成了一幅壯麗的圖畫。
下片抒感。詞人見長江之勝,不禁悵然,六朝帝王大都憑借金陵險要形勢,窮奢極欲,廣筑宮殿,博采聲色,招致國破家殘?!胺比A竟逐”深刻揭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嘆門外樓頭”是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兩句的縮寫。韓擒虎是隋朝名將,隋文帝伐陳時韓為先鋒,率精兵五萬首先攻入朱雀門,直撲宮闈,生俘陳后主及寵妃張麗華,當時張麗華住在豪華的結綺閣上?!扒Ч艖{高對此,漫嗟榮辱”,遙想數百年來,多少人念及此事,空發(fā)榮辱興亡之嘆,顯示了作者雄偉的氣概,是全詞抒情的高潮。結尾化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顯然含插了對現實的批評,在感情的轉發(fā)中沉淀著理智的因素。
這首詞寄情于景,含蓄深沉。上片壯闊,下片委婉,詞中使用比喻,清新自然;幾處用典出神入化,毫無痕跡;其立意之高,則更表現了作者深邃的見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