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教室焦慮癥”的心理療法
一般說來,有適度焦慮對學習沒有什么害處,高度焦慮和一點也不焦慮均沒有好處。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什克斯—杜德生法則,說明學習效率和焦慮水平呈現倒“U”的關系。大量心理咨詢的實踐表明,大、中、小學生中都有不少“教室焦慮癥”患者。他們一旦置身教室,心境便處于高度焦慮狀態(tài),因此,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都呈明顯下降趨勢,有的甚至人際關系緊張。
“教室焦慮癥”盡管各有各的特殊表現形式,但都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幼時家庭環(huán)境不良,父母不和,本人又是抑郁性氣質類型,敏感多疑,內心孤僻。
對“教室焦慮癥”的心理治療,一般都要先進行認知治理,先端正患者不正確的對人、對己、對事的態(tài)度、觀念和想法,再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有的可采取系統療法,有的可采取行為療法,有的可同時采取多種方法。
例如,某工科學院大學生劉舉,上課時總要搶占最后一排座位。因為如果坐在其他任何一排,哪怕是倒數第二排,他也會心神不安,聽不好課。他的學習成績因此受到影響,成績下降使他更加焦慮,連睡眠都要靠安眠藥。
下面,以對劉舉的治療為例,說明如何使用心理療法。
關于系統脫敏療法。劉舉只有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才不緊張。那么,可以讓他想象坐在教室倒數第二排,這時讓他利用深呼吸以及自我控制的方法,使身體的各部分肌肉都得到放松。如果通過想象,坐在倒數第二排不感到焦慮、緊張,就可以想象坐在倒數第三排的情景,同時放松肌肉,每天“往前進一排”,不感到緊張就是勝利。由此順序前進,堅持進入。
在實施系統脫敏療法的同時,也可以實施行為療法,即每天上課先坐在倒數第二排,幾天后,再堅持往前挪一排,也可以在上自習課時坐在第一排。
在實施心理治療的時段,建議有此癥狀的學生不吃安眠藥,養(yǎng)成正常的作息習慣,適當加強與人的交往。一般來說,只要與心理治療人員密切配合,“教室焦慮癥”是不難治愈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