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來,中國寫作理論研究大致形成了“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動力本位—文體本位”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最早是知識本位。就是在寫作課程與教學中,以傳授構成文章要素的知識為中心。這一主張認為:學生只要懂得了文章的構成要素就可以寫出文章,因此文章的主題、題材、結(jié)構、表達、語言、文風、修改、文體,就成為中小學寫作課程的主要知識內(nèi)容。換言之,寫作課程知識是以寫作成品的靜態(tài)式樣為對象的。
后來,寫作研究由對寫作成品的研究逐步轉(zhuǎn)向?qū)懽髦黧w行為研究,開始關注主體的思維能力和寫作技能。這一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是章熊先生。他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38]以及《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39]將語言學、心理學和傳統(tǒng)文章學熔鑄一爐,對學生的言語實踐狀況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解釋,并提出了進步方略。
接下來的是動力本位。首先舉起“動力學寫作教學”旗幟的是馬正平先生。他在《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導論》[40]中指出:人的行為能力是一個功能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提供信息產(chǎn)生信息動力;興趣、意志力、事業(yè)心、成就感產(chǎn)生心理動力;思維模型或知識模型產(chǎn)生操作動力。其中,心理動力是獲取信息、實施操作的推動器。馬先生致力于寫作操作系統(tǒng)中思維過程的解析和思維模型的建構,訓練學生在寫作中學習和掌控自己的思維活動和方法,從而獲得寫作的動力,產(chǎn)生深刻而有創(chuàng)意的思想,并賦予思想以結(jié)構的、語言的、成文的形態(tài)。潘新和老師則更注重培育學生主體從事寫作的精神動力。他在《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41]中寫道:“語文知識與能力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效或失效,唯有強盛的健康的言語生命意識,對言語上的自我實現(xiàn)、言語人生、詩意人生的體驗與追求,才是歷久不衰、終生受用的?!?/p>
近年來,文體寫作備受關注。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文體,都必須遵循這種文體所規(guī)定的語言、結(jié)構、思維方式、語體風格等約束。所以,文章寫作實質(zhì)上就是文體寫作。
但文體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從廣義來說,所謂文體,是指由寫作的表達功能、語言風格和結(jié)構組織等諸方面特點形成的類型特征的集合。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比如,常見的四種文體分類:一是按照表達方式,二是依據(jù)語篇的功能目的,三是根據(jù)話題領域,四是依據(jù)閱讀對象。
我國中小學長期以來是“文類三分”:實用文、普通文、文學作品。其中,實用文與文學作品的教學是缺失的,由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構成的普通文占據(jù)著主體地位,成為三大主要教學文體。所謂教學文體,是相對于事實文體的一個概念,是為了教學的需要,將最基本的幾種表達方式抽取出來,作為訓練的基本文體。[42]
就目前中小學教學狀況而言,文體教學存在三個問題:一是以偏概全,以三種“教學文體”代替了全部。二是簡單重復,三大教學文體的寫作知識在中小學各階段反復訓練,卻又簡單不深入。三是脫離學生真實的寫作需要。[43]
更為關鍵的是三大教學文體“不是真實的文體分類,而是文體的教學分類,是練習性文體,將來的寫作中根本用不上的文體”。[44]而一些真實文體,比如,童話、寓言、日記、游記、傳記、特寫,這些生活中的文學文體卻又被當成記敘文來教,抽象出“記敘”的特征,卻忽略了其余更具個性的文學形式特征,因而,學生學會了記敘,卻依然不會寫童話、寓言、游記等。
對教學文體與真實文體的關系,需要智慧處理。就目前而言,在相關學科研究尤其是寫作教學研究未有重大突破時,最便捷最有效的,恐怕還是對現(xiàn)有文體教學知識體系進行重構。況且,由于三大文體是從個別具體的文體中概括出抽象、普遍、共同的規(guī)律,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而把知識歸類并系統(tǒng)化,也符合學校教學規(guī)律。因為學校的寫作教學有時空限制,不可能窮盡一切文體的寫作訓練。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文體分類分層。首先是分類。把文體分成語體文和事實文體兩大類別,然后抽象出五大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語體知識,并重點突出三大教學語體文的核心知識,這就是分層。再把事實文體分成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兩大部分。其中文學文體可以按寫實和虛構分別選出以敘述為主的新聞報道、個人敘事、傳記等生活中常用文體,虛構部分則可以教給學生詩歌、微型小說、寓言、課本劇等文學體裁的寫作。在應用文部分,則可以補充生活中常用的應用類文體,如演講稿、說明書、計劃總結(jié)、發(fā)言提綱等等。這樣的分類分層,使得學生的寫作基本能兼顧個體到一般的知識,既掌握不同語體的規(guī)律性知識,也能掌握部分常用事實文體的寫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