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讓你與眾不同
“一句話定義你自己”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的目的,就是讓你在主流的蕓蕓眾生中與眾不同,而且讓這種與眾不同為主流所認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歷史上聰明人多了,為什么諸葛亮能獨享“智慧化身”美名呢?又正如歷史上昏君暴君多了,但為什么商紂王能獨得大名呢?因為他們都被主流社會貼上了“一句話定義”的標簽。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反正“一句話定義”被千萬人重復千萬遍,洗也洗不掉了。一個想在職場和社會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會善用這種“一句話定義”的力量。
中央2臺《絕對挑戰(zhàn)》節(jié)目中,有一期是某經(jīng)濟電臺招聘首席記者,第三號應聘者出場,嘴很貧,并驕傲地自稱在原單位有個綽號:大忽悠。很難相信,這樣的“一名話定義”出自一個工作多年的人。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可以在這樣的場合,對著全國人民表露自己的弱點,或許他并不認為這是個弱點吧。他更與主持人套近乎,把另兩位選手比為“學生”,這個出場亮像實在不漂亮。不管記者在實際工作中是多么需要有“貧嘴”和套近乎的本事,但這樣一個嚴肅的場合中,放得太開、過分的幽默都不是得體的。所以主持人在他興高采烈還在大講之時,突然問了一句:您現(xiàn)在滿意了嗎?他怔了一下,卻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提醒。最終,他第一個被企業(yè)淘汰?!皩嵙ψ髯C”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較差也是原因,但他的出場,就給人不良印像。經(jīng)濟電臺的領(lǐng)導們說不定在心中立即下了一個負面定義:一個江湖氣太濃,只知耍嘴皮子的老油條。這個反面例子,更說明一個人的正確自我定位與“一句話定義”是多么重要。
在職場上,樹立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是必需的??梢赃@樣說,有沒有“大樹”罩你,或許還不完全取決于你,但有無良好的公眾形象,則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一句話定義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簡潔明了。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被人記住,也越容易被人傳播,殺傷力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己的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話,使你的形像栩栩如生。
但是,就像最好的鞋第一要素就是要合你的腳那樣,你的“一句話定義”一定要合適你的狀況。一個與你的實際情況偏差太大的定義,不僅不會被公眾(老板、同事、朋友等等)所認同,還會造成非常惡劣的負面印像。有一次,某人應聘總經(jīng)理助理的位置,面試官請他用一句話評價自己。他說:“我從小志向高遠,一直以征服天下為己任?!边@個“一句話定義”真是讓人記憶非常深刻,只是與他的實際情況和工作要求偏差太遠。面試官笑笑,說:“你真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睗撆_詞自然就是:我這里池塘太小,容不下你這只蛟龍。如果抱著這種“征服天下為己任”的“一句話定義”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擺在什么位置去與上下級和同事相處。再說,這句話毛病太大,他到底是想從政還是從商?想在哪個領(lǐng)域去征服天下?這樣的定義,只會給別人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很可能一瞬間公眾心中已經(jīng)給他下了相反的定義:“一個從小志大才疏,牛皮哄哄的人?!倍坏┻@樣的負面定義被人公認,試想,他在這家企業(yè)還有什么職業(yè)前程可言?
一個好的“一句話定義”,無論是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別人為你總結(jié)的,都應該為你所認可,并愿意為了維護這個“定義”去工作、去表現(xiàn)自己,只有這樣,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動權(quán)。而“一句話定義”的重要性就在于,你不為自己下定義,別人就會給你下定義,須知這就是人的本能。就像我們出去野游,看見不認識的花花草草,一定會隨口問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實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了解這種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這樣,覺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嗎?是有點奇怪,但事實就是這樣。在職場中,你就是這樣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自己為自己起個名字,并把名字告訴別人,那別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來給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滿意別人給自己下的定義,后果就是感覺自己被別人誤解了,卻又無從辯解。
有一位朋友寫信給我,這樣描述自己:“我自認為有些思路,工作能力上也過得去,只是10年來抱定自己的原則,認定只要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就會得到領(lǐng)導的肯定。至于拉關(guān)系之類的事想都不想,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向上動,心態(tài)倒也恬淡。只是這兩年直接領(lǐng)導實在太菜了,非常受氣,心里也很苦。如果改變自己的原則,改變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又是我所不希望的啊,因為那不是我的長項,而且做起來也不一定快樂……”
這位朋友的信中,有好幾個職場常見錯誤。比如他不明白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他并非無欲無求,他求的是得到領(lǐng)導的尊重與認可。由于他沒有認清目的,從而沒有采用合適的方法?!疤嵶鋈?、認真做事”與“領(lǐng)導的肯定”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或許有些企業(yè),只要認真做事、做人就會得到認可,但目前他的領(lǐng)導并不欣賞他的為人和做事,他就感到“心里很苦”了。這就說明他的方法并不適合他的目標。
這位朋友本著“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自我定義”去工作,如果這個定義并未為公眾所認識到,那么有可能領(lǐng)導會從他的角度下定義“這是一個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這樣的負面定義,再想糾正輿論偏差,就得付出好多倍的心血了。
所以,他如果不想這樣,又不得不在這個領(lǐng)導和企業(yè)里繼續(xù)工作,為了自己活得舒心一點,只有兩種做法:一是去掉“得到領(lǐng)導的認可”這個念頭,徹底無所求;另一個就是為了目標改變“一句話定義”和行為方式。改變行為方式,并不等于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死守一種行為方式,不知變通應對的人,不能算是成熟的人。多想想諸葛亮,他設(shè)計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行為方式,我們會批評他投機、奸詐、沒有道德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