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要講的題目是“道德與教育”。
道德的分析。一般的論法,都以為道德是道德,生活是生活,道德是附于生活的,是由外面加于生活之上的。這種論法,是我今天要駁斥的。我以為道德乃人類生活的一方面,不能脫生活而分立。無生活即無所謂道德。道德貫徹生活全體,所以我們討論道德教育問題,不能遺實際生活而不問,那么今日的題目,便非“道德與教育”,乃“道德生活的教育”,或者“道德教育”。這是我先要提明的。
我現(xiàn)在把道德生活的成分,依心理的程序分析一番。我們如能把這程序了解,并明白怎樣的因勢施教,去培養(yǎng)道德生活,我們也就能明白辦理學校的正當方法是如何了。
我這里先要提出一點,就是行為的善與不善,不能依其外表而定,比如拯人于溺,是善的;然而我拯人于溺的目的,在欲加之以他種痛苦,則我之拯之,不能為理的行為。行為的道德性,由于其與對方事物之關系而定,必其目的在使對方享盡善盡美之結果而無他,方為善的有道德的行為。
依心理的分析,道德生活的成分有四:
第一,為絕對不變盡善盡美的觀念,那是人生最終的覺悟,謂此種覺悟為人生哲學是可以的,謂之為人生的宗教也是可以的,是為哲學或者宗教的內容。此所謂宗教乃人生最大的信仰,非一般形式的宗教之謂。
第二,為希望此大善充滿一切,戰(zhàn)勝一切,導引一切的傾向,此種態(tài)度,為善生活的原動力,亦可謂為宗教的原動力。這兩端——人生哲學與善行為的傾向——為道德行為所必具之二要項。
第三,為決斷,某一事發(fā)生,解決之方法不一,必經(jīng)一次選擇決定的程序,而后可。比如某人欲到美國留學,又須奉養(yǎng)父母。去與不去,各有相當理由。必須一一較其輕重,然后始能采取一種斷案。如我去,能使國家社會得巨量之益,歸時又能使父母得更豐之奉養(yǎng),則去為是。不然,則去為不是。此即詹姆士論決斷的心理程序。每一事發(fā)生,必皆經(jīng)過此種集聚各有關系方面之理由與方略,比較其利害,于是選擇與決斷乃能發(fā)生。
第四,為意旨的實踐。決斷之后,起而實行,凡我良心之所認為是的,都要見諸實行。成敗利鈍,皆所不計。所謂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凡我認為是的,都可行之。凡他人之誤謬,都由我辨而矯正之。然后我的道德行為,乃能建立,乃能成為一種習慣。
每一行為,必經(jīng)以上四層,即:一、道德的信念,二、好善的傾向,三、意志的選擇,四、意旨的實踐。而第一與第三之關系最重,二者順同,則收知行合一之效。二者歧異,則收知行相悖之惡果而養(yǎng)成種種不道德之習慣。
道德生活的習慣順序,適與上舉次序相反,即實踐居先,意旨的選擇次之,好善的傾向又次之,善的觀念為最末。兒童的年齡愈幼,愈應注意其行為的習慣,或意旨的實踐。
我們最先要清楚何者為道德行為。例如某兒在父親的書房里游戲,翻動父親的書籍,母親見著了,怕撕破父親的書籍,便立即叱道:“不要翻動那些書,那都是父親的?!彼@種教訓的目的,是不要翻動父親的書籍。久而久之,便推及凡是父親的物品,都不可摸動。再久之,便造成凡他人的物品,都不可摸動,侵及他人權利的行為,都是不正當?shù)?。反之,若書或他人物品有被焚燒的危險,我若摸動,則為正當,如坐視不救,反為不當。因為為役他人,不惟不侵害他人權利,反增加他人利益,是高尚的行為,所以行為選擇之為正當與否,全視觀念之正當與否而定。即第三步之正當與否,全視第一步定數(shù)。
何為習慣?習慣作何解說?我的習慣的定義,不是你們所曾聞過的。我的習慣的定義是“自載的行為”。何為“自載”?我來解釋一番。比如吃葡萄是人人所能的,吃葡萄而不吞咽子粒,也是人人所能的,而且習以為常的。我現(xiàn)在要問你們,你們怎樣轉動舌齒,去阻止子粒下咽?你們中間沒有一個能詳細描說的,因為這是你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便能做的。也許是因為你們不能看見自己的舌齒,所以不能回答。我再舉一個能見的,例如扣衣鈕是人人所能的,是天天要做的,我們手指曲撓的程序是什么樣子,你們知道得清楚么?也是不知道的,因為做慣了,不知不覺地便做成了。現(xiàn)在用自己的眼看著,反復地試若干次,詳細地想象一番,才能理會得清楚。凡在不識不知之中,而能動作的行為,便是自載的行為,便是習慣。我現(xiàn)在再舉一個反證。我要問你們三個五是多少,你們能答十五。我現(xiàn)在要問你們一個問題,請你們不要使答案來到你們心里。比方我問六個二是多少。你們誰曾把答案遏止,使不發(fā)現(xiàn)于心中?恐怕沒有一個,因為這是已經(jīng)成了自載的行為,已經(jīng)成了習慣不由自己了。
講到道德的行為,也是如此。道德教育,是要培養(yǎng)道德行為使之成為自載的行為。好禮貌的人,因為成了習慣,凡遇到必須禮貌的時候,便自然地表現(xiàn)他的禮貌。好講實話的人,每講話必為事實。不幸,壞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也是如此,慣說謊話的人,不由己地便到處講謊話,到處欺騙人,甚至遇必須講實話的時候,也不吐露實話。好猜疑的人,雖聞實語,也要發(fā)生疑慮。我們在道德教育上,如欲收正確效果,第一要培養(yǎng)正當?shù)牡赖掠^念,第二要培養(yǎng)向善的趨勢,第三要培養(yǎng)行善的果斷力,久而久之成了堅強的習慣,所有的行為,也不患不趨入道德的正軌。
方才我分析道德的成分,是依著演繹的程序。養(yǎng)成道德行為,卻是賴歸納的程序。養(yǎng)成習慣,必先有造成習慣之理由,求理由,即所以造成行為的傾向。造成行為的傾向,又全賴道德的觀念。我們教育上最大的需要,便是培養(yǎng)正當?shù)赖掠^念,而傾向、而決斷、而行為,使成習慣。每遇相當時機,即有相當之正當結果以符應之。試舉一例,某賣菜人,離菜筐他去,此時菜筐無人看守,如我為不誠實之人,不誠實之習慣成性,必將竊菜而去。然而因我為誠實人,誠實之習慣成性,便不惟不竊菜而去,反留而代彼守筐。因誠實已成我生活之一部分,遂須臾不能離易。
道德教育失敗的原因。若干意念相聯(lián),而組成習慣,組成道德觀念。造成習慣,在反復實踐同一意念。嘗試,然后成功。不為,則不能習得。今日道德教育之失敗,即在所教非所應習,試舉一例,父親勞苦竟日,到家靜息,子女在一旁玩鬧甚喧吵,父親使請母親去禁止他們,母親對子女道:“父親倦了,要休息,他為我們忙了一天,我們不應當攪擾他。”子女們聽從了,然而兒童的性情,未經(jīng)訓練,不持久的,未幾又喧吵,父親又命母親禁止他們。又聽從了,但不久又行忘卻。父親不耐煩便親自對他們說:“母親已說過兩次,你們若不聽話,須提防著……”
兒童們此后便絕對不再作聲了?,F(xiàn)在要問,兒童此次之所以聽從,是由于什么?體貼父親的勞倦還是怕怪責打?長此以往,兒童絕對不會發(fā)生體貼父母的情意的,這不過我們教育子女失敗的一個例子。凡不為的不能學得,我們學校教育失敗也是如此。消極的被動的道德,不能代自動的積極的道德。兒童成長后之不見進益,又何足怪!這類過錯,各國學校都同的。在學校里只知提倡服從,教員有命,學生遵行維謹,我們便以教員為成功。然而學生離校后,失其指導,遂茫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是非不辨,只知遵從教員意旨,而不知理解事物的是非。只作成道德成分之第四步,而遺其余較更重要之三根本部分。我們如欲改良現(xiàn)在學校道德教育的錯誤,應使兒童理解其一切行為之理由,及如何行為方為合理。年幼兒童固不能于理解方面多致力,然而十五六歲之兒童,于理解方面毫不發(fā)生任何困難。
中國今日在改進的時期,變遷急劇,教育而不以理解為前提,后患實不堪設想。
不為者不能學得,而為時亦可以學得有所不為。試舉一例,實驗者,以大魚置水箱中,然后將小魚逐一放入,每次大魚皆逐而吞之,習以為常,實驗者復以玻璃片一,隔水箱為二,將小魚逐一放入他端。每次大魚必沖去,但為玻璃所隔,不能償愿,唇鼻與玻璃相觸,痛甚,久之,遂不復沖撞,實驗者乃移去玻璃,使大魚與小魚混,大魚遂不復吞食小魚。大魚因欲吞食小魚,乃學得不復吞食,是為因嘗試而習得有所不為。
興趣論的教育哲學。嘗試而習得,嘗試亦能習得有所不為。分別之點,一在成功使人愉快,一則失敗使人類煩惱。兒童之教育,亦如此。兒童擲球,十九不中,失敗之次數(shù),九倍于成功,而終能成功的,即由于失敗而煩惱,勉不復為;成功而愉快,勉更為之,終乃如愿。是為興趣論的教育哲學。學校對于兒童的道德教育,應盡力設備,使兒童有成功愉快之機會。漸而求是非之理解,以達到教育之目的。今日學校最大之謬點,在專賴一紙空文之教科書,以求道德教育之成功,不提倡道德思想,因無以培養(yǎng)向善之傾向。無向善之傾向,遂無道德行為之果斷力。但無實踐道德之機會,究不能養(yǎng)成道德行為之習慣。所以因興趣以求養(yǎng)成道德生活的習慣,更進以求道德行為的理解,為道德教育的第一要務。
[1]克伯屈于1927年4月30日在燕京大學的演講,蕭下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