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學的萌芽
可以說,自從有了教育活動,就有了人們對教育活動的認識。人類早期的教育認識主要停留在經(jīng)驗和習俗的水平上。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只是在論述哲學或社會問題時順便涉及教育問題,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且,他們在論述教育問題時也多是從自己的某些觀念出發(fā),闡釋“教育應如何”的問題,而不是采用科學的方式,回答教育“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因此,這一教育認識活動階段只能稱為“前教育學時期”或教育學的“前科學時期”。這種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前科學的認識,不僅存在于人類教育認識的早期,而且存在于當前和今后人類對教育的認識中,如一些家長的育兒經(jīng)、一些民族的教育習俗等。在教育學的前科學時期所取得的教育認識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哲學著作、政治著作或語言記錄中。
在中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自漢代以來一直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孟子的《孟子》、思孟學派[3]的《中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王守仁的《傳習錄》等。此外,還有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也提出了各自的教育主張,如道家老子的《老子》和莊子的《莊子》、墨家墨子的《墨子》、法家韓非的《韓非子》等。在我國的封建時代,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秀的教育著作,如思孟學派的《學記》,荀子的《勸學》,《大學》,韓愈的《師說》,顏元的《存學篇》等。其中,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孟學派撰寫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比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撰寫的《論演說家的培養(yǎng)》還早300多年?!秾W記》是我國古代教育經(jīng)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文雖然只有1229個字,卻對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師生關系等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成為千古傳誦的教育名篇,至今仍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在西方,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問答式”教學法(又稱“助產術”或“產婆術”),即通過巧妙的詰問,讓學生“自知其無知”,進而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他將可見的現(xiàn)實世界與抽象的理念世界區(qū)分開來,認為人類要想從現(xiàn)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教育,幫助未來的統(tǒng)治者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才能引導蕓蕓眾生走向光明。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在他的《政治學》中有充分的反映,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段教育,這也成為后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fā)展的思想淵源。此外,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及其代表作《金言》,古羅馬的昆體良及其教育著作《論演說家的培養(yǎng)》,以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思想家的哲學、社會學論著,對當時或后世的教育認識和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人類的教育認識是對當時的教育實踐所作出的經(jīng)驗總結,特別是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提出的許多深刻而精辟的觀點,包含著大量科學的成分,對后來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和科學化產生過并將繼續(xù)產生積極的作用。但就其理論的系統(tǒng)性與深刻性而言,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和言論都沒有達到科學的水平,沒有形成專門的教育學語言,思維與論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機械類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缺乏科學的理論分析,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因而只能說是教育學的萌芽或雛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