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適度預熱 創(chuàng)造語境
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不可能一下子進入融洽的狀態(tài),而是要有一個“預熱”的過程。訪談的過程其實也是如此。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如果預熱順利,就能夠很快擺脫陌生、緊張感,并能放松自己,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人際溝通氛圍和語境。有人將其稱為訪談的“首因效應”,即在正式的訪談開始之前,采訪者首先通過自身的努力贏得被采訪者的好感和認同。這樣的預熱既在于禮儀、舉止和語言等得當?shù)倪\用,更重要的則在于記者本身的學識、思想、現(xiàn)場狀態(tài)以及提問的技巧和深度等等。
例話
法拉奇采訪鄧小平片斷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來到北京采訪鄧小平。法拉奇一向以尖銳辛辣、鋒芒畢露的提問而聞名,她的很多問題都因為過于敏感而讓受訪者大傷腦筋。當時鄧小平在中國的核心領導地位呼之欲出,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他。法拉奇選準了這一采訪時機。但出人意料的是,這段讓很多人為之緊張的采訪竟是從慶賀鄧小平生日開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
鄧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拉奇:“不錯,鄧小平先生,我從您的傳記中知道的?!?/p>
鄧小平笑了:“好吧,如果您這樣說,那就算是。我從來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您也不應該祝賀我:那就意味著我已經(jīng)76歲了。76歲的人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了!”
“鄧先生,我父親也76歲了。但是,如果我對他說76歲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會扇我?guī)子浂獾摹!?/p>
“他干得好!不過您不會這樣對您父親說的,對嗎?”
這是法拉奇的預熱環(huán)節(jié),采訪就是在這樣的閑聊和拉家常中輕松展開的。盡管后來法拉奇也以一貫風格提出了諸如“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呢?”“你們在審判‘四人幫’的時候,以及你們開下一屆黨代會時,在何種程度上會牽涉到毛主席?”等敏感話題,但由于法拉奇訪談前細致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和她巧妙構思的輕松、友好、富有人情味的開場,不僅給被采訪者一個估量記者的機會,也給采訪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既調(diào)節(jié)了現(xiàn)場因敏感問題帶來的嚴肅氣氛,也縮短了與被采訪者的距離。
《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在節(jié)目錄制時也非常重視“熱場”。因為這個節(jié)目經(jīng)常會邀請普通市民和“街坊鄰居”參與,為了消除這些觀眾最初走進攝影棚、看到攝像機的緊張感,盡快融入到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中,崔永元取消了刻板的開場語,而是手持話筒走入觀眾席,和觀眾聊聊天,開幾句玩笑,或是做一些小游戲,當觀眾開始自然地說笑、現(xiàn)場氣氛越來越熱烈時,節(jié)目也就不知不覺地開始了,以至于節(jié)目錄制完成,觀眾還沒有意識到。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